滄縣旅游景點介紹
【地址】滄州市滄縣捷地鄉尹家橋村。【服務人口】62.6萬人(2020年全縣常住人口)【聯系電話】18832725556【設施情況】滄州厚古民俗博物館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功能以展出民俗文化遺存為主,保管、修復民俗文化遺存為輔。【人員情況】工作人員3人。【館藏情況】滄州厚古民俗博物館館藏民俗遺存500(件/套)。【特色陳列】常設民俗文化陳列七個:1.民眾百行謀生器具2.民間家具3.民間陶器4.民國瓷器5.憑證紙契6.歷代錢幣7.民用雜項……
[詳細] 【地址】滄州市滄縣興濟鎮民主街【服務人口】62.6萬人(2020年全縣常住人口)【聯系電話】18732726000【設施情況】滄縣乾寧博物館包括6個主題展廳、碑林區兩大部分,占地面積649平方米,展廳面積540平方米。【人員情況】工作人員3人。【館藏情況】滄縣乾寧博物館現有藏品總數為423件。【特色陳列】滄縣乾寧博物館有兩個基本陳列:1.《大運河文化》陳列。展示面積96平方米,展出文物33(件/套)。全方位地展示了興濟的乾寧驛站、漕運文化。介紹了興濟的大運河全貌和珍貴藏品,顯示了興濟大運河文化的風采。2.《皇家文化》陳列。展覽面積80平方米,展出文物43件(套),全面展示了明代興濟張娘娘的歷史典故及娘家的歷史變遷,表現了明代興濟張娘娘前后掌管內宮十年,賞罰嚴明,治理有度,對正德時期的弊端所做……
[詳細] 滄縣八角琉璃井位于滄縣仵龍堂村東,年代為后魏。為滄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井臺邊沿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100米。……
[詳細] 蒼林農莊,滄州首家“自然教育研學基地”、“親子戶外主題樂園”,河北省首批3星級休閑農業園、國家2A級旅游風景區。農莊位于滄縣紙房頭工業區北側,距市區2.5公里,占地面積200余畝,分為餐飲住宿區、種植采摘區、生態養殖區、鄉村體驗區、林下游樂區、拓展培訓區。是研學教育、家庭聚會、同學聚會、拓展培訓、企業年會的不二選擇。農莊傾力打造的自然教育研學課程體系,分為農業技能、創意手工、自然探索、戶外營地、拓展訓練、科學探索、萬物啟蒙等7大類30余多個課程,蒼林農莊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園林式餐廳可容納400多人同時就餐;休憩驛站設有3人間、多人間、茶室套間,能滿足100多人住宿;大小會議室可接待各種會議和培訓;玫瑰采摘、戲水樂園、篝火晚會、草地露營,讓您盡享熱情-假日休閑生活。景區電話:8211507景……
[詳細] 滄州舊城址坐落在滄州市東20公里滄縣舊州鎮。城內面積約430萬平方米,舊城墻其寬約40米,周長實測7787米。始建于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即浮陽縣城。舊城墻現已殘缺不全,唯西、南兩側還有斷墻五段。……
[詳細] 神然農業生態園位于滄縣舊州鎮鐵獅子景點東4公里南排河南岸,是一處以農業生態為特征的科技生態園區。生態園距滄州市區約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園林占地約500畝,發展方向以高新農業和地理環境為優勢,以調整傳統農業結構,開發農業旅游為重點,以實現產業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為目的,努力打造一處集土地整理示范、三季水果種植采摘、中藥材種植與推廣、特色養殖、無公害農產品加工配運、農業技術培訓、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現代多功能農業產業化高科技龍頭企業。走進神然農業生態園,眼前展現的是一派現代化的田園風光:有河水、有養魚池,有農田房舍,有牲畜牧場,有水果蔬菜……,這里運用現代化農業產業化模式,形成了種植區、養殖區和休閑娛樂區、吃住生活區。在神然農業生態園種植區里種類齊全,北方的農作物應有盡有,水果有蘋果、桃、梨、西紅……
[詳細] 海碼頭石菩薩年代為明,位于滄州市滄縣大褚村鄉海碼頭村。 2008年10月20日海碼頭石菩薩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捷地分洪閘設施為明、清代古建筑,位于滄州市滄縣捷地鎮。 2008年10月20日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劉師傅墓地為清代古墓葬,位于滄州市滄縣姚官屯鄉。 劉師傅墓地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滄州舊城(舊州)東關有個聞名天下的鐵獅子,鐵獅子東面不遠有個鐵錢庫。鐵錢庫所在的仿古院落也稱“舊城文化展覽館”。除唐末五代時的“滾木礌石”以及紅衰草、文殊殿等,最吸引人的就該是那總重四十八噸的一塊塊唐宋鐵錢了。據說,這些鐵錢1958年大煉鋼鐵時曾挖出過。因當時當地技術原因無法將它們熔化,重又埋入地下的鐵錢反倒得以保留。已銹蝕成堆的鐵錢塊,最大的一個據說有七噸多重。其中少數錢幣尚可辨出字跡:唐“大和通寶”、宋“大觀通寶”、“政和通寶”等。如今守在滄州鐵獅子旁邊的“鐵錢庫”里擺放的鐵錢,是1997年時挖掘出來的。至今提起這事,仍有文物工作者認為對于這次行動應該用“挖掘”而不是“發掘”。一位文物工作者告訴記者,當時關于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缺少必要的專業組織,別的不說……
[詳細] 倪楊屯在滄縣杜林鎮西南0.5公里處,滄州市西距滄州市15公里。遺址在倪楊屯村東南,距村20米。東0.5公里是滹沱河故道,北0.5公里是滄河公路。村民取土,在離地表5至6米的深度挖出銅鼎,銅劍(據傳說曾挖出過刀幣)、石刀、石斧,卜骨,角耜,在現場采集到鬲足,豆把,灰繩紋陶片。地表散見繩紋磚、大型陶器殘片和白釉瓷片(實足玉璧底,圈足)、開元通寶等。取土溝,南北長300米。此段寬15米,南段寬80米,靠西部尚存古墓一座,直徑10米,封土高5米,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從采集的陶瓷片標本看,文化層相當豐富。上自商周,下至唐宋。歷史價值很大。……
[詳細] 前高龍華古墓,以前高龍華村命名,傳說為袁紹墓(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占地1510平方米。該墓位于滄州市西南,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處。北200米處有滹沱河故道東西穿過。地處平原。南60米為東西土路,右靠南北向阡陌。黃沙土壤。前面和右側種植棗樹。后及左面種植梨樹,農作物有玉米、豆、麥、谷、紅薯等。前高龍華古墓,原屬獻縣管轄,五十年代初屬建國縣管轄,1954年建國縣撤消,劃歸滄縣管轄。此處原有古墓大小兩座,現存者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后,生產隊及個人取土挖掉了,據傳出土有綠釉小陶樓和一些小件器物。因粗糙不完整被村民扔掉。現存大墓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
[詳細] 捷地御碑苑位于滄州市滄縣捷地鄉西南部,是一處水利建設與水文化融合的景點。其中包括“三廊、三園、兩河、兩閘和兩碑”,三廊即:京杭運河碑廊、歷史長廊和大運河捷地碑廊;三園即:憲示碑園、垂釣園和萬花園;兩河即:大運河、捷地堿河;兩閘即捷地分洪閘、捷地新建閘;兩碑即:乾隆碑和憲示碑。京杭大運河碑廊、歷史長廊是以大運河為主線,從歷史、人文、傳說各個角度演繹大運河、南運河、捷地堿河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大運河捷地碑廊則收集了乾隆有關水文化的詩詞、書畫和對聯。憲示碑園內有憲示碑亭,記載著捷地堿河的相關水文化。垂釣園位于分洪閘的上游,萬花園將建成一個集各種名貴花卉為一體的花園。 ……
[詳細] 紀曉嵐墓地位于河北省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紀曉嵐,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河北獻縣)人。紀曉嵐為清代官宦文人,滄縣景城紀氏后裔。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其祖上在明朝從南京遷來。紀氏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總纂《四庫全書》和撰著小說《閱微草堂筆記》聞名于世。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紀曉嵐雖為科舉人仕,可他不是紀氏家族中唯一做官的,更不是最早進入官場的,他家早已是河間望族,所以紀氏墓地也不僅此一處。紀曉嵐基所在紀氏家族墓地始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南北300米,東西100米,共有墓……
[詳細] 金錢庫,當地俗稱“鐵錢庫”。鐵錢堆主體埋于地下3米深處,據記載五八年大煉鋼鐵時曾挖出過,因當時的冶煉技術無法將其熔化,故又重新掩埋起來。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當地對鐵錢俗稱鐵驢。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大鐵驢埋在地下,非親哥八個才能挖得出來,當時舊城內有一家兄弟七人,想去試試,就把姐夫叫上湊成哥八個去挖鐵驢。當驢腿露出來的時候哥八個兩人一組,抱住鐵驢的四條腿往上抬,可是有姐夫的那組的那條驢腿就是抬不起來,這是老三著急地說:“姐夫你使勁呀!”這一聲不要緊,“吭哧”整個鐵驢又陷了進去。直到1997年又進行挖掘。被挖掘出來的古錢堆平均厚度為80厘米,呈不規則狀,重約48噸。由于年代久遠,鐵錢已銹蝕成塊,古錢圓形方孔,一般厚度為4毫米,有少數古幣字跡依稀可辨,其中有“大和通寶”系唐朝文宗(827—835……
[詳細] 紀曉嵐故居遺址和墓地紀曉嵐故居遺址和墓地均位于滄縣崔爾莊鎮。紀昀,字曉嵐(公元1724-1805)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目錄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協力大學士,加太子少保。曾任四庫全書總纂管纂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畢生精力傾注于此,貢獻很大。并著有《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等著作。其故居遺址座落在滄縣崔爾莊村內,今尚存一眼古井。在鎮南約四公里北村村南有墓地一座,神道碑和墓碑各一通。乃為紀曉嵐之墓。神道碑碑文是:“皇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近年紀氏后人及當地政府部門,正籌化修復紀曉嵐墓園及故居展館和紀念館。具體地址:位于滄州市南28公里處滄縣境內……
[詳細] 杜林登瀛橋在滄州西15公里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于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在滄州西15公里舊滄河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的杜林鎮,有一座古老的石橋,原名登瀛橋,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體由三大拱兩小拱組成,兩小拱懸臥于三大拱連接處的拱肩上,兩個流線型的大橋墩支撐著橋身。橋長66米,橋面寬7.8米,每孔跨徑11.3米。中拱上頂兩側各有一龍頭石雕,探出橋體,張牙瞠目,若呼之欲出;左右兩大拱之上,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神態兇猛;兩小拱的拱頂各有一搖頭探尾的神水獸;橋面石欄、石柱上是目不遐接的浮雕畫面和姿態各異的石猴、石獅等動物,精雕細鏤,栩栩如生。據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
[詳細] 乾隆碑,位于滄縣捷地回族自治鄉捷地減河閘口北岸,乾隆碑分碑座、碑身、碑帽三層。碑身寬1.25米,高1.79米,厚0.30米。碑帽高1.12,寬1.10米,厚0.40米。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乾隆帝下江南時在此下船觀看分水河閘,留下碑文。石碑陽面,刻有乾隆親筆提詞,傳說乾隆年間,乾隆帝下江南,路過此地時,睡眠正醒,問手下大臣劉雍,這是什么地方?劉雍不敢說這是捷地,唯恐觸犯龍顏,他改口說:“這是醒龍鎮”。為此乾隆下船為此地提詞,當時捷地曾一度叫”醒龍鎮”,但終未叫響。至今,整個石碑仍在捷地閘所河的北岸。碑寬:1.25米,高:1.79米,厚:0.30米。碑座寬:0.58米,長:1.30米,高:0.75米。碑帽:高1.12米,寬:1.10米,厚:0.40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
[詳細] 捷地清真寺捷地清真寺位于捷地鎮所在地.始建明代后期,民國十八年重修,占地面積3330平方米.大殿為亭殿合建,由四梁四柱組成的木架磚瓦結構,殿長25米、寬15米,殿、亭頂高20米,亭為六面體木質花格窗欞,殿前為廈。清真寺院內,綠樹遮幽徑,花香浸肺腑,奇美的龍爪槐裝點著寺院,更顯示出伊斯蘭古雅、文明的特色。日軍侵略中國,捷地慘案就發生在清真寺教寺院內,寺內大部分建筑遭到毀壞,一九三八年修復,0期間清真寺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一九八一年回民捐資一萬四千元重修。現保存完好。為滄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位于滄縣捷地鎮所在地……
[詳細] 紀曉嵐文化園位于紀曉嵐故里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紀曉嵐是中國一代文宗。名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六月十五日,卒于嘉慶十年(一八零五)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紀曉嵐是中國清代炫人耳目的人物,作品頗多,以總纂《四庫全書》名聞天下,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文化園”,占地70余畝,建有宦海書叢館、閱微草堂、灤如槐姑室、九十九硯亭、文漪閣等仿古建筑。該園以實物、繪畫等方式,記載了紀曉嵐的生平和著述,還收藏有一部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庫全書》。紀曉嵐文化園為一座園林式仿古建筑,園林面積寬廣,水榭亭臺,樹木環繞,外圍紅色長墻,清幽雅致。景區面積5萬多平方米。人們都知道,紀曉嵐最愛旱煙,有“紀大煙袋”的綽號,因此,紀園特別設計了由生……
[詳細]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