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鄧王東北遺址位于濱州市無棣縣佘家鎮,年代為商至周。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鑫嘉源景區AAA 鑫嘉源景區位于無棣縣水灣鎮,占地面積3000畝,是全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國家AAA級景區。無棣鑫嘉源園區面積3000畝,以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為重點,已完成基礎設施:24棟冬暖式蔬菜大棚、6000平方米連棟溫室、57棟日光蔬菜拱棚,年產1000噸杏鮑菇食用菌生產線,游船觀光碼頭平臺一處,高標準農田150……[詳細] |
![]() | 五營清真文化旅游區AAA 五營村內外文化古跡眾多,有華北地區最大的清真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始建于元代,康熙帝御賜“萬古長青”大匾的清真古寺,其建筑精美,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清真寺。文化遺跡國公府、馮家古井、盛德堂武館、民族英雄從希玉故居、古客店、茶館、驛站、學堂、店鋪、古墓群等眾多古跡構成了五營村特有的回回民族古文化區,其歷史深厚,文化內涵豐富……[詳細] |
![]() | 無棣古城旅游景區AAAA 無棣古城位于濱州市無棣縣,以旅游承載文化,以文化促進旅游,遵循“存古、復古、建古”三個原則,突出“古”、“水”、“綠”三個特點,分為歷史文化旅游區、景觀風貌休閑區、生態園林居住區和綜合商貿服務區四個功能區。景區內荷花灣水利風景區、吳式芬故居、馮安邦將軍府、縣衙、角樓、四城門及四城門橋、無棣印象、曲院風荷等十八處景觀節點……[詳細] |
![]() | 魏王豹墓AA 魏王豹墓,位于信陽鄉郭來儀村西南,面積1575平方米,封土高4米。民國《無棣縣志》載,“漢魏玉豹墓,城北七里。相傳韓信由燕伐齊到此,豹迎戰三百合,中卸甲風陣亡,信令將士撮土筑此墓。”1977年地區文管部門曾對古墓實挖(選點勘查),確屬漢墓,內葬何人,未考。1987年主標志為“郭來儀(以地取名)古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詳細] |
![]() | 無棣縣博物館位于縣城新區鏡湖公園東側,占地面積8764平方米,展室面積6800平方米。博物館共計五層,分別為臨展廳、歷史文化展廳、張镈紀念館、王仲武藝術館、千年書畫展廳、李山美術館。自開館以來,深入推進免費開放工作,堅持以文物資源為依托、以精品展覽為生命線、以創新社宣教活動為切入點、以人性化服務為著力點,大力提升公共文……[詳細] |
![]() | 鐘鼓樓遺址位于無棣縣舊城區東南角的城墻上面,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建。為單脊城樓式建筑,碧瓦覆蓋,飛檐凌空,樓內懸銅鐘一口,是歷代縣治值更報時的處所。鐘樓毀于民國初年,僅存樓基,高10米。1986年4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復原重建。……[詳細] |
![]() | 廣武城遺址位于無棣縣埕口鎮埕口村東北15公里,高坨子河東岸。據《海豐縣志》載,該城相傳為西漢初廣武君李左車所駐,故名車網城,后周及唐曾駐兵于此,當時是海關要塞,水路交通要道。因受海潮沖刷,現顯現部分約20萬平方米。較高部分約高2米。出土的遺物有漢代的青銅劍簇、秦漢陶殘片和冶鐵殘渣塊及鐵石等。1992年9月,被無棣縣人民……[詳細] |
![]() | 秤砣臺遺址位于無棣縣廣武城東南2000米處,臺基高于地面2米,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1990年,地區文物考察組實地勘查,發現漢代銅箭頭3支、殘陶豆把1個,漢陶片若干及許多冶煉過的鐵塊,臺北側還有一右車道,地下一米處有古灶膛遺址,每排20個,并有木灰狀遺物,考證為漢代遺址。1992年9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詳細] |
![]() | 烽火臺遺址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埕口鎮水溝村東北4公里,據考為漢代烽火臺。清代廢,遺址可辨。最高處高出地表0.8米,東西長28米,南北寬12米。1992年9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王清墓室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城西變電所東側。王清,清代海豐縣(今無棣縣)人,官至吏部左侍郎。1965年,該墓曾被打開,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高出地面0.5米。1992年9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高氏先塋碑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城西高家村,1326年(元泰定3年)立。墓主高仁,官至亞中大夫鎮江路總管。碑體高250厘米,碑座寬72厘米,長148厘米,地面露出部分高25厘米,碑文930字,碑銘全文載民國《無棣縣志·藝文志》,字跡剝蝕嚴重。1992年9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位于無棣縣信陽鄉李樓村,主干結九癭,穿七竅,虬枝交錯,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村里男女老幼皆尊其為“壽樹”,從不折損其一枝一葉,稱其果為“壽果”,傳說食用一顆可延壽三載,小棗成熟后采摘下來珍藏,四方鄉鄰常求索為藥引子醫治疾病。據當地百姓講,當年赴蟠桃盛會的龍宮蝦將,把玉皇大帝恩賜的“天棗”帶回龍宮吃光后,剩下的棗核扔在海底……[詳細] |
![]() | 張衍重故居位于濱州市無棣縣舊城區海豐路北端西側。張衍重,1829年(道光九年)中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等職,后調任福建汀州、江西饒州知府。故居建于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占地12畝,今存主體建筑2排,抬梁式磚木結構,保存完好,2002年11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無棣縣第一屆委員會禮堂位于大覺寺海豐塔東側,1949年10月,中共無棣縣委機關由車鎮遷駐縣城,以縣高等小學堂作為縣委機關所在地。1955年,在小學堂東側建縣委禮堂,占地2400平方米,東西長41.5米,南北寬14.2米,高10米,磚木結構,拱形瓦頂,紅磚紅瓦。2002年11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共無棣縣第一屆委員會常委會議室與禮堂同期建設,在禮堂北20米,坐北向南,東西寬8.5米,南北長12.6米,高起脊磚木結構。2002年11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為仁墓碑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小泊頭鎮張義井村東南500米處,1679年立。碑高3.2米,寬1米,底座高0.5米,通高3.7米,碑文26字,碑冠浮雕蟠龍,座為神龜,碑體完整。2002年11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位于濱州市無棣縣小泊頭鎮文家村。據考,該樹植于清代嘉慶年間,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是無棣及黃河三角洲地區樹齡最長的冬棗樹之一。現樹莖直徑達0.45米,東西冠徑4米,南北冠徑4米。2002年11月,被無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韓家窯遺址位于無棣縣棣豐街道辦事處河溝村東4公里,205國道北側。1988年秋,韓家村磚窯取土時發現一古井,出土石夯、石磨、紅陶殘片、繩紋灰陶殘片、黑陶殘片、白陶魚形彩繪盤。古井東北1公里又發現古窯址,呈臥式橢圓形,五個窯口,附近有紅燒與灰燼層。半徑2公里范圍內遍布紅黑陶殘片,據考為大商文化的一部分。2002年11月,……[詳細] |
![]() | 碣石山古井位于濱州市無棣縣碣石山鎮碣石山東南腳下,據考建造于明代,原為當地群眾飲水之源,該井為周圍區域唯一可供飲用水井,且水質甘甜,有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接近礦泉水指標,只比礦泉水差兩種微量元素,可直接飲用。當地群眾曾多次集資維修,現井壁上就刻有“民國十九年維修”的文字,清晰可見,口井到井水面12米,水深2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