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口,地形險要,為東南國防門戶。清代筑有東、西、南、北和獅子林5座炮臺。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吳淞作為長江門戶,長期處于激烈的爭奪中。從清順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明將張名振、張煌言的艦隊曾4次進攻吳淞,3次攻入長江。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大軍進入長江,直逼南京,清朝政府受到極大震動。順治十七年,江南總督郎廷佐奉命在黃埔江西岸吳淞楊家嘴口修筑炮臺。康熙五十七年又在楊家嘴對岸修筑炮臺,兩座炮臺夾江對峙,東岸的炮臺稱東炮臺,西岸的老炮臺改稱西炮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進入第三年,五月初八日凌晨,英國侵略者向吳淞炮臺大舉進攻,江南水師提督陳化…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