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客家篇
光布村客家圍壟屋位于福和鎮坳頭崗埔村,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該圍壟屋平面呈半月形,通寬38.8米,能深36.2米,面積1454.56平方米,建在0.40~0.80米高的臺基上,圍壟四周外墻有1.5米高的椿墻,椿墻上建起了約30米高的泥磚墻。整座圍壟屋的中間部分為二進深的祠堂,通寬17.60米,深18.70米。頭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邊有襯祠,依次分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硬山頂,瓦面,船形正脊,人字形封火山墻,檐下有兩柱。天井兩側設廡,分別隔為四小室,外廡頂高在,與兩前進自然屋頂融接一體,觀似蝶形,僅檐下一部分成廊。二進形制與一進略同,而明間則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設堂位拜祖,后面是廳,兩邊…
[詳細] 鳳林客家文物館坐落在臺灣花蓮縣中部的鳳林鎮鳳林公園內,為東部第一家客家文物館。它占地面并不大,但館藏卻相當豐富,游客在這座小巧精致的文物館中可感受臺灣東部客家族的萬千風情。鳳林客家文物館共有兩層,其中一層主要介紹客家人的墾拓記錄、民眾信仰、交通運輸、生活器具等內容;二樓則介紹客家族傳統服飾、早期客家耕種農具,如風鼓樓、而字耙、臼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農具皆為當地民眾自發捐出。此外,館中的客家米食、菜包等制作與客家農業開墾三寶—稻米、玉米、地瓜的種植,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鳳林客家文物館內的史料齊全,游客到此,能具體而細微的認識到鳳林鎮的客家發展史和遷移史。此外,由于該文物館位于鳳林公園內…
[詳細] 電白郡、縣城址位于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俗稱舊城。年代為南朝至明。遺址面積17萬平方米。整體分內外兩重,平面呈回字形。東靠環山,西面臨河,南向平川。外城墻東西各長411米,南北各長418米;內城墻東西各長286米,南北各長262米。城墻用土夯筑,外側加砌青磚。內城墻底寬12米~14米;外城墻底寬13米~15米。墻高6米~7米。內、外城之間為護城河,寬12米~15米,深5米,并引入鑒江河水。城四面設有城樓,門寬2.8米。城內出土許多刻字城磚,文字有“高州”、“長見太平年”等。還有菊花紋瓦當、石狗形門砧、倒蓮狀插石等。在深1.5米處迄今已出土1000多公斤碳化稻米,俗稱“陳倉米”,說明這里設有糧倉。…
[詳細] 白鷺明清客家民居群,白鷺鄉始建于宋代(1136年),繁華于明清的圩鎮客家民居群工程浩大,占地約5萬平方米,呈月牙形頒,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布局置景合理,慰為壯觀。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古祠堂、廟宇等69座,均青磚厚瓦,雕梁畫棟、石雕、灰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我省保存較完整、較集中、氣勢宏大、罕見的一處客家古代商業集鎮和客家民居群。其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世昌堂、洪宇堂、鐘崇儼故居、福神廟、王太夫人祠等。白鷺鄉歷史悠久,名人薈萃,擁有從多的名人古跡,古代建筑和古文遺址。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吉塘村葫蘆井、文天祥塾館、官村商周古墓群。白鷺鄉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贛南東河戲的發源地,至今還呈現豐富多采的客家民…
[詳細] 萬綠湖客家風情館于2006年10月建成開館,客家風情館--由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題寫館名的“萬綠湖客家風情館”以客家特有的騎樓建筑風格進行設計施工,展廳共分2層,建設面積近2000平方米,建筑風格完全按照傳統客家建筑設計。搶救一批正在流失的民間珍品,喚醒人們對客家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提高河源文化品位,不斷促進河源文化、旅游的發展。客家風情館的主要內容是:以客家喜慶文化為靈魂,通過不同時期的歷史圖文和珍貴實物利用多種展示手法,生動演繹客家“八喜”,翔實展示河源客家人的五次大遷徙的歷史淵源、文化藝術、風土人情、禮儀習俗、民間工藝、生產生活習俗等。館內收集的藏品多達3萬多件,其中展出的有5千多件,都…
[詳細] 龍花洞客家文化村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響水下洞村。項目占地總面積1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分三期開發.文化村地屬珠三角邊緣地帶羅浮山脈。東南與惠州、惠陽連接; 東北與河源、紫金相接;西北與增城、龍門相鄰;西南與東莞相依。毗鄰廣州、深圳、港澳,車程均在兩小時之內; 廣汕公路貫穿而過,與205、324國道連接;廣惠、惠河、廣河高速境內交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龍花洞客家文化村集熱情漂流、瀑布酒巴、溫泉水療、戶外拓展、生態別墅、商務會所、會議中心、度假酒店、民俗文化、特色購物、科教種養等項目為一體的綜合型多功能生態旅游度假景區。景區分期實現食、住、娛、游、購一條…
[詳細] 客家祖地,現為寧化縣西部的一個鎮,位于武夷山東麓。古之石壁,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森林茂密,有“玉屏”美稱。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許多專家論證,自晉永嘉開始,中原許多漢人為避戰亂(經歷代五次大遷徙),離開河洛祖地,一路向南-,他們翻越武夷山脈,來到寧化石壁繁衍生息,從石壁播衍的客家人地廣人多。 石壁人的品性富有客家人堅韌不拔、刻苦耐勞、守禮節、重道義、好學問、論倫理的特點。同時,石壁人在漫長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了較獨特的客家文化及民俗風情。…
[詳細] 湖心壩客家圍樓(含外翰第、大夫第、長安圍、三門樓)位于翁源縣北部翁江河畔,是粵北山區一處神奇的客家人聚居地。全村有土地面積288公頃,耕地面積146公頃,人口2207人。該村地處翁江河與江尾河兩水匯合處,地勢平坦,一馬乎川,土肥水足。村中至今保存有明、清古代客家圍樓59座,圍樓建筑鱗次櫛比,高低錯落,一樓連接一樓。圍樓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之多。在粵北山區,如此龐大的古代畦筑群實屬少見。湖心壩的客家圍樓始建于明正統年間(1436—1449).為南遷人粵沈姓二世祖(人稱翁祖)永初公始建。成化年司(1465—1487),湖心壩沈氏宗旗人丁興旺,經濟發達,富甲一方(明萬歷二十五年《沈氏旅潛》有載),…
[詳細] 上舉客家相思谷景區坐落于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上舉境內,距縣城26公里,面積60平方公里。景區由“春游飛瀑、夏來避暑、秋采相思,冬賞紅葉”的四季畫卷構成,可深刻感受相思谷獨有的紅豆林、瀑布群、峽谷情、森呼吸、楓景畫、農家樂,是一個健康休閑養生、領略浪漫情懷、感受客家風情的旅游勝地。…
[詳細] 在客家民居中,城寨是獨具特色的民居之一,最著名的莫過于香港九龍城寨了。城寨,顧名思義即是城也是村,它不僅有防盜而且還有防兵亂的功能,是帶軍事性質的民居。城寨雖然是個村子,但墻堅壁固,可以抵擋土炮的轟擊。所以,當年英軍苦攻下九龍城寨后,把城寨的鐵門搬到英國去一顯功跡。在興寧,也有這種類型的城寨,不過規模小得多,名氣也更小,甚至本興寧人都許多人不知道。據我采訪的記下的資料(沒有考證過)說法是:興寧有城寨四個,為清朝時有錢人防衛太平軍所建。這四個城寨由同一個師傅所設計監造,窮其一生精力,但僅完成三座半。其中一座在龍田金星,移寧江河時折毀,一座在建合水庫時淹沒。現在保存較好的只有一座,位于興寧龍田苑鴦…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