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襖、物產豐富,適合農作物生長,素有“魚米之鄉”美稱。黃茅洲鎮、陽羅鎮、南大膳鎮地處沅江市北部,屬長江流入沖積平原,南與赤磊洪道相連,東北緊靠漉湖,由塞陽運河貫通黃茅洲大閘、義南閘、大東口閘。
塞陽運河,共動用民工5萬人次,開河長度44公里,投工250萬個,完成土石方400萬方。它位于大通湖大垸內,南起沅江市塞波鎮到陽羅鎮后分為東、北兩支:東支經大東口閘后流入漉湖,北支經普豐垸東堤拐彎與全省最大的內陸湖——大通湖相通;南面通過黃茅洲船閘進入赤磊洪道,全長61.5公里。塞陽運河貫穿了大通湖地區,包括沅江、南縣、華容三縣市及大通湖等五個農場和大通湖漁場,成為這些地域水運交通的大動脈和主要抗旱、排漬、排灌的黃金水道。同一時間修成的還有大東口閘和義南閘。
大東口閘為大通湖垸漬水的重要排泄口,因閘有五孔,故俗稱五門閘。現閘總寬25.6米,凈寬20米,流量100m3/秒;閘門為提升式面鋼門,用15噸啟閉機開關,總投資83萬元。該閘以排除大通湖冬、春季底水空湖待蓄為主,有三縣五農場約90萬畝農田受益。義南閘亦為排水閘,其結構形式為砼箱涵,工程規格:3.5×4×67(米),為手搖式鋼門啟閉。大東口閘、義南閘位于沅江市南大膳鎮大東口村與大通湖管區接壤,東北隔洞庭湖與岳陽遙遙相望。兩閘周圍的人居狀況共約160戶,800人口數。以漁業生活為主,農耕種植為輔,經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苧麻。
1956年,湖南省洞庭湖堤垸整修工程指揮部主持修筑了洞庭湖區第一大船閘——黃茅洲船閘。它是塞陽運河上的主要設施,對溝通5個農場、4個區段的水運交通起著極為重要的樞紐作用。其船閘工程級別為6級,是集防洪、灌溉、運輸于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閘身全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78米、寬8米,分為上下閘首及閘室三部分;矩形槽閘室前后各有兩扇鋼質“人”字形閘門,手搖、電動均可啟閉主體工程造價96萬元。上閘首“黃茅洲船閘”閘名為當時湖南省省長程潛所題。
黃茅洲船閘也是大通湖大垸最大的抗旱補水閘,所轄工程有效保護了大通湖垸26個鄉鎮,555個行政村,受益面積169.02萬畝,保護人口110萬人,每年運輸吞吐量達100萬噸。塞陽運河沿線先后共建有大大小小涵閘約20座,我們現統稱為“南洞庭水利閘”。
塞陽運河流域內的南洞庭水利閘,是沅江人民治理南洞庭湖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在內河航運梯級渠化開發中,它是許多先進技術的合成,開創了湖南省內船閘行業的先例,具有重要的工程技術價值和管理意義。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本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最好見證和實物研究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107485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