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綏寧花園閣國家濕地公園地處"三湘林業第一縣"的綏寧,有"神奇生態綠洲"之稱,屬湖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
濕地公園主要以流經綏寧縣關峽苗族鄉至長鋪苗族鄉溶巖苗寨的巫水為主體,包括石脈河、蘭溪等支流河段和沿岸部分林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0°12′1″~110°17′15″,北緯26°29′51″~26°35′31″。規劃總面積780.1公頃。
濕地公園集永久性河流、庫塘濕地、洪泛平原濕地、水產養殖場等多個濕地型,形態自然婉轉,是沅江水系上重要的生態廊道,是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節點,其表現出來的自然水生態過程、優良的水質、豐富的水量和多樣的生境以及沿岸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地區亦不多見。同時受地質構造與巖性的影響,溝谷深切、變化多姿,形成高峽-平湖-河谷為一體的獨特的濕地景觀,營造并組合而成具有不同景觀風貌及豐富多樣的復合生態系統。
濕地公園內濕地面積為513.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5.87%,廣闊的濕地面積和復合的生態系統,孕育了濕地公園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維管束野生植物158科,324屬,804種,占湖南省已知種數的18.61%,其中蕨類植物35種;裸子植物7種;被子植物762種。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Glycinesoja、金蕎麥Fagopyrumdibotrys、中華結縷草Zoysiasinica等6種;同時還有絞股藍Fiveleaf Gynostemma Herb、七葉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等稀有植物。有脊椎動物5綱26目67科196種,占湖南省已知種類的22.82%;其中魚類46種,占湖南省已知魚類種類的25.27%;兩棲類11種,占湖南省已知兩棲類種類的17.74%;爬行類23種,占湖南省已知爬行類種類的25.84%;鳥類103種,占湖南省已知鳥類種類的23.57%;哺乳類13種,占湖南省已知哺乳類種類的14.61%;有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虎紋蛙Rana tigrina、紅隼Falco tinnunculus 、草鸮Tyto capensis 等11種,被IUCN評級收錄的共20種;有中日候鳥保護物種32種;有中澳候鳥保護物種10種;湖南省重點保護動物99種;有世界貿易公約收錄物種17種;有國家林業局相關文件規定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國家保護物種117種。彰顯了濕地公園內生物的豐富性、多樣性和重要的珍稀保護價值,在湖南省內具有的典型性與代表性。
巫水作為綏寧縣的母親河、是苗家圣河,民族文化風情濃郁,形成了以庫塘濕地、自然河流濕地景觀為主體,森林景觀為補充,聚落和古建筑為點綴,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八"姑娘節、"逗春牛"等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景觀風貌,彰顯了巫水作為苗家圣河的人文元素和民族符號,體現了濕地公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賦予了濕地公園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拓展了濕地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
濕地公園秉承"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被區劃為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
保護保育區包括溶巖苗寨至小灣、李家團經江口塘電站大壩至梅口,以及石脈河、蘭溪和沿岸的部分林地。規劃面積為517.5公頃,占濕地公園總面積的66.34%。規劃對現有水體、動植物及其生境進行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加強外源污染防治,控制內源污染,開展適度的水禽棲息地恢復和營建項目,建立結構完善、功能完備的濕地-森林復合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水禽棲息地,打造水禽自然樂園。
恢復重建區指田心苗寨區域的巫水河段,規劃面積73.3公頃。為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規劃通過濕地生態濾場的建設,解決沿岸村寨、農耕生產等造成的局部水質富營養化問題;并在水域與農田之間合理營造水禽棲息地,形成水域-水禽棲息地-農田-苗寨的結構布局,打造優美的水岸植被景觀、擴大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豐富濕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并保證區域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
宣教展示區指以現有水岸公路為軸線的區域,規劃面積16.8公頃。規劃依托濕地公園沿岸道路系統進行濕地文化載體的建設,形成良好的河流-森林-文化復合系統,讓文化在傳承中促進河流的保護。主要通過合理布設宣教館、宣教點、宣傳牌,將濕地文化、民俗文化、人文山水景觀、濕地生態產業、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通過室內、室外等多樣化的場景和設施營造濕地宣教展示的空間,調節游客情感,使其成為大眾了解綏寧、認識濕地、欣賞濕地公園人文山水的窗口、濕地文化展示的平臺和生態文明教育的基地。
合理利用區指梅口至石脈河區域,規劃面積170.2公頃。規劃合理利用區域內現有的濕地產業、民俗文化等資源,通過開展生態養殖、設置游憩休閑、水上娛樂等項目,以及提升水岸植被景觀,建立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合理的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產業鏈,提高濕地公園的自養能力,并帶動周邊社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使社區群眾受益并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
管理服務區主要指濕地公園管理局、濕地管理站、游客服務中心等。根據保護和管理的需要,合理布局,建立完善的保護、管理及游客服務體系,為游客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實現良好的管理、保護和服務功能。
通過"一軸"、"兩帶"、"一廊"、"兩區"、"多點"的總體規劃布局建設,濕地公園將被打造成為"高峽-平湖-河谷"為一體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合理利用的典范;沅江流域重要的綠色生態廊道;苗家文化的保護、復興和傳承的文化河流;"神奇生態綠洲"上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景觀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科普宣教設施完善、休閑娛樂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