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58年,總面積18165.4公頃,位于北溫帶小興安嶺山地丘陵針闊葉與紅松林混交林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科研型示范保護區,也是國際著名的世界生物圈生態旅游勝地。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3年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絡;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是黑龍江省加入世界生物圈網絡最早的保護區。2006年,被評定為全國示范保護區,是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中小學戶外環境教育基地、國家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015豐林保護區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通過《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環境服務認證》的自然保護區。
豐林自然保護區生態價值極其珍貴。這里保存的是北半球目前最典型、最完整的原始紅松林,經過了生態系統數十億年進化,是第三紀中新世(距今2500萬年)演化形成的適應本區域生態背景的地帶性頂級群落,而且最大程度保存了第三紀植物群落古老特征,堪稱“第三紀森林”是歐亞大陸東北亞地區北溫帶特有的最古老、最豐富、最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在地理分布上,極具原始性,是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特殊地段。
豐林自然保護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價值和的科學研究價值。這里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是寶貴的物種基因庫。2013年第五次森林經理復查數字顯示,這里的森林總蓄積約460萬立方米,森林覆96.6%,紅松占林分總比重約50%。 浩瀚的原始森林保持著完好的原生態風貌,是地球同緯度生物圈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比較完整的生態區域。在整個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中,有野生植物613余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6種。有野生動物747種:獸類43種,鳥類220種,兩棲類9種,爬行類9種,魚類22種,昆蟲類444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0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5種。經過國內有關專家和芬蘭專家組在豐林保護區開展研究發現,和同緯度的歐洲生物圈比對,許多物種在歐洲已經滅絕,這里保存的非常完好,生物鏈比較完整。生態環境循環質量為最佳區域。
作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豐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積極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委員會組織的各種活動,在地方社區生態保護與發展方面,組織各種形式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積極踐行生物圈網絡成員義務。在世界生物圈網絡大會中積極參與國際生物圈保護區行為準則的制定活動,加盟簽署《荔波宣言》,積極參與西班牙《馬德里行動計劃》、秘魯《利馬行動計劃》等生物圈保護區國際行動綱領的制定活動。并在東亞、東生南亞生物圈保護區的國際交流活動中,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圈保護區——綠色大學實踐等方面進行典型的案例介紹。
建區以來,保護區積極開展資源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先后進行了五次森林經理調查,完成幾十項科研成果,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先后與國內外八十幾個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進行了合作和交流,充分體現了豐林自然保護區所特有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2015年,保護區管理局完成了《小興安嶺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一期建設工作。
豐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法制建設比較完善。2001年通過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黑龍江豐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這部《條例》是黑龍江森工第一部林業地方法規。根據立法成立了豐林自然保護區林業公安局,加大了保護區依法保護和管理的力度。
豐林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現有辦公大樓2400 平米、科研宣教接待中心2300平米等附屬設施,鋼制了望臺2座,檢查站1處、管護站5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