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區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基層組織并開展革命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時期我整個華東戰場的重要后方基地。渤海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曾下轄6個地委、專署、軍分區,計55個縣、市,版圖面積約5400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114萬。區域涉及今山東省的濱州市、東營市、濰坊市、淄博市、德州市、濟南市、河北省的滄州市以及天津市的津南地區。
革命戰爭年代,渤海區先后有82萬民工車輪滾滾大支前,出動大小車13萬輛次,牲口近百萬頭,向前線運送軍糧兩億七千萬斤,占山東全部支前用糧的三分之一,全力支援前線作戰;近20萬優秀子弟參軍入伍,走出了四十三軍、二十八軍、三十三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等英雄部隊;6000名干部隨軍南下,建立鞏固新政權;作為華東戰場的戰略后方基地還供養了中共華東局轉移來的40余萬人達一年之久;走出了380余位曾擔任副軍、副省以上職務的老領導、老將軍;55308名渤海籍革命烈士為國捐軀。毛澤東主席曾親筆批示“在一切官兵關系惡劣,紀律不好,戰斗力薄弱之部隊,應采取渤海整軍經驗”,對渤海區的新式整軍運動給予高度評價。陳毅、粟裕、許世友、肖華、毛岸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都曾在渤海區工作和戰斗過。渤海老區及其人民以其斗爭精神鑄造了為后世廣為傳頌的“不屈不撓、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老渤海精神。
為傳承老渤海精神,告慰先烈,激勵后人,2006年4月,中共濱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舉全市之力興建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園區占地530畝,建筑物總面積約25000平方米,包括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渤海革命紀念塔、模擬長城、烈士英名錄長廊、英雄群雕、烈士墓區等主要建筑物。墓區共安葬著297名烈士,其中有127位為無名烈士;烈士英名錄碑廊,鐫刻著渤海區5530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及詳細信息。2007年5月開工建設,2009年9月,正式開園。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上將為渤海革命老區紀念館親筆題寫了館名。
開園后,渤海園在弘揚老渤海精神和激發全社會愛國熱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后于2009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9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批準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2年8月,被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批準為“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11月16日,渤海園被中宣部批準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12月渤海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此外,我園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在濱州市事業單位績效考核中被評為A級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