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邾國故城遺址位于鄒城市城東南12公里的嶧山之陽,地勢開闊,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狀。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530米,南北寬約2500米,城周長約10公里,城內面積約6平方公里。故城墻現共殘存4000余米。東、西城墻北端均與嶧山相接,一般殘高3至4米,最高處為7米,墻基寬20至30米,夯土堅實,層次分明,每層厚8至12厘米,夯窩直徑4至6厘米,多為春秋時代的棍夯痕。東、西城墻各有2個城門。南部城墻筑在廓山頂上,呈斜坡狀或臺階狀,上為夯筑,下為石砌墻基,城墻殘高1至2米,墻基寬3至4米,夯層不明顯。在今嶧山街村南有內城北城墻遺跡。東南角城墻呈內折尺狀,即直角內向,形式罕見。
遺址內臺墓、土冢、陶片、灰燼到處可見。故城內中部偏北有一高地,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40米,俗稱“皇臺”,地面暴露有大量陶片、建筑瓦片、花紋磚、云紋瓦當等,斷崖上發現夯土層,間有少量礎石及陶排水管道等,考為宮殿區所在。故城內東北角,地形高低懸殊,多為黃土斷崖,且多土冢。建國前后曾在此發現古墓,并有周代帶銘銅器多件出土,考為邾國貴族的墓葬區。故城內西南角金張莊村附近的金水河兩岸,曾發現多處古陶窯遺跡及制陶工具、大量陶片等,考為邾國制陶作坊區。故城東北城墻處,有兩個周長10多米的土臺,俗稱“炮臺”,臺上發現東周陶片,據考當為邾國防御設施。
該遺址尚未經全面勘探發掘。196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和鄒縣文物保管所聯合對故地進行詳細調查,測繪平面圖。建國后,在故城內外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重要的有秦詔文陶量、春秋“弗敏父”銅鼎及各類銅兵器、禮器、印璽等,尤其東周陶文出土數量達3000余件。對研究我國古文字的起源及字體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1977年12月,邾國故城遺址被山東省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嶧山鎮:嶧山鎮位于鄒城市城南10公里處,面積為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萬畝,轄7個管區,50個行政村,總人口5.2萬人。該鎮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邾國故城、野店遺址等名勝古跡,并具有優越的區位、交通、資源、旅游優勢:鎮內104國道、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縱貫南北;花崗巖、石灰巖、紅土等礦產資源豐富;還有被譽為“岱南奇觀”的省級風景…… 嶧山鎮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