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扎河鄉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城迤薩64公里,土地總面積166.9平方公里,世居哈尼族、彝族、漢族、瑤族等民族。阿扎河鄉具有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素有“歌舞之鄉、棕櫚之鄉”的美稱,這里是被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多聲部和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作舞”發源地,如:享譽國內外的“歌舞之鄉”垤施洛孟的歌舞組曲、各民族神奇的傳說故事、神秘的貝瑪文化和各具風味的民俗節儀等等,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萬人長街歌舞節”是阿扎河鄉農民群眾自發組織的一項傳統慶;顒。源于遠古年代的阿扎河民族歌舞節,是民間傳統風俗的奇葩,也是紅河縣一道亮麗的民族文化風景線。萬人歌舞長街節實為“六月節”,“六月節”里規模最宏大的喜慶場景就是阿扎河鄉的“萬人長街歌舞節”。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各自然村都有一支民間文藝表演隊到鄉政府駐地展演節目,長者六、七十歲,幼者四、五歲,人人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自制的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間樂器,一村一隊盡顯本村歌舞的風采,他們組織陣容強大,以藍天為幕,以大地為臺,比舞蹈、比器樂、比人才、比人氣、比誰村跳得最長最好。哪怕烈日炎炎或是傾盆大雨,沒人退卻,以祈禱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吉祥。2011年阿扎河鄉“萬人長街歌舞節”定于公歷7月10日舉行。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包括歌頌勞動、贊美愛情、謳歌山野田園美景等方面的內容。演唱方式分為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人聲幫腔兩種,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2006年5月,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流傳于紅河縣阿扎河鄉東部以普春村為中心的幾個哈尼族村落,其流傳地區自然環境封閉、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是瓦渣長官的轄域。單一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土司政權長期統治的政治歷史背景,使得外來的異質文化始終未能滲透進普春一帶,哈尼族多聲部音樂等原生態傳統文化人才得以系統保存下來。據調查,多聲部民歌中的栽秧山歌是哈尼族一種古老的傳統民歌。千百年來,哈尼族在勞動中自然產生了栽秧山歌。在普春村,16歲以上的姑娘以及中老年婦女都能演唱。世代與梯田打交道的哈尼族人最注重的是栽秧季節,每到這個時候,梯田里山歌此起彼伏,遙相呼應。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深藏哀牢山系腹地,其傳承完全依賴民間歌手,盡管它已引起音樂界、人類學界專家的廣泛關注,但長期沒有得到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具有多聲部音樂綜合素質的傳承人日益減少,這一寶貴的民間音樂形式正處于失傳的邊緣。
阿扎河鄉種植棕櫚歷史悠久,被譽為全國有名的“棕櫚之鄉”,全鄉棕櫚面積達5萬畝、1100萬株、人均達203株,年產棕片108萬公斤。
信息來源:中國紅河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