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古長城
橫山古長城位于橫山縣西北部,為古代重要軍事設施之一。分布在橫山縣波羅、橫山、雷龍灣、趙石畔、塔灣五鄉鎮,全長107公里。其夯筑墻體多被毛烏素沙漠覆蓋,地表呈現出斷續隆起的沙龍。一些段落被削毀,現殘存于地面的墻段高1-3米,寬2-4米,夯層10-15厘米。夯土為淡黃色,較堅硬,全線現存墩90余座。城墩以條石為基礎,夯筑方形,外表大青磚砌表,墻邊長8米左右,殘高3-8米。今磚大部分被折除,四周散布磚塊,石渣等。
《橫山縣志》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延綏巡撫余子俊征軍、役數萬人,修筑清水營至花馬池長城共1770里。橫山境內現存長城即為其時所建,是這一長城的中段。其時墻高10米左右,墻基寬9米多,頂寬5米多,每隔1-2里建一烽火臺(暸望臺)。陜西《延綏鎮志》記載,“先是鎮兵駐綏德,苦于遙制,退敵入犯,北出兵每不及而返。其后都御使余子俊巡撫延綏,相度形勢,東至清水之紫城,西至寧夏花馬池,筑邊墻約2000里,增設營堡,創榆林衛”。橫山境內明長城東起波羅鎮的孔墩,西到塔灣的樹梁,呈東北向西南走向,由榆林市向西南延入本縣,經波羅、
橫山折向南,再經雷龍灣、趙石畔、塔灣后進入靖邊縣。《橫山縣志》記載:雷龍灣以西部分明代只在秦長城舊上修復、雷龍灣以東部分是余子俊棄秦長城內移選新直修筑的。
波羅段,位于波羅鎮的東北部和西北部,由榆林市芹河鄉黃沙七里村南、向西南進入本鎮經孔墩、龍泉墩、四臺灣、沙界等地再入榆林市。呈東北向西南,全長約19公里。黃沙七里墩至王家峁約5公里的長城現已被修為公路。龍泉墩至四臺灣段200米的墻體保存較好,殘高1-3米,寬2-3米。再往西南,長城進入沙漠地帶,露出沙面的墻體時隱出現高約1.5-2米,寬約2-4米的墻體。到了長城村,長城大部分無跡可存。全線存墩臺14座,殘高4—8米,外包磚均無存。橫山鎮境段,位于橫山鎮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共31公里。西北部:由榆林市南越無定河再次延入本縣,向西經橫山鎮的二道峁,跨蘆河經魏墻、石墩墻入雷龍灣鄉,全長約17公里,呈東西走向。遺址大部分已無痕跡,只有二道峁附近200米的墻體較為完好,殘高1.5-3米,寬1-4米。西
南部:由雷龍灣鄉的王墩再入本鎮,經張墻、高峰等地入趙石畔鄉,全長約14公里,呈南北走向。遺址保存較好的是高峰段,殘高1-3米,寬1.5-4米,夯層10-15厘米,呈淡黃色較堅硬。全線存墩臺36座。雷龍灣段,位于雷龍灣東部,由橫山鎮的石墩墻向西延伸入本鄉,經楊家峁、墩梁、王墩等地入橫山鎮,呈南北走向,全長10公里。在秦長城原址上修復,遺址時斷時繼,最長段約200米的墻體殘高1-3米,寬2米。地表散見城磚,青花瓷片,現鈔存墩臺4座。趙石畔段,位于趙石畔的西部,由橫山鎮高峰村向南偏西延入本鄉,經黑梁坑、龍池峁、楊窯則、邊墻等地入塔灣鎮,呈東北向南走向,全長18公里。遺址大部分為斷墻殘垣,楊窯則附近一段保存較好,長約300米,殘高1-3米,寬2-4.5米,夯層10-15厘米。全線有墩臺20余座,城墩底邊長6-7米,殘高5米,外包磚已無存。塔灣鎮境內段,位于塔灣鎮西南部,由趙石畔鎮的邊墻梁村向南經后崖窯,進入靖邊與橫山交界處約8公里,至高梁灣再次進入本鄉,經花口界、磚窯峁、樹梁等地入靖邊縣,全錢長約29公里,呈南北走向。遺址殘損嚴重,全線存墩臺25座,包磚大部分已拆,周圍有大量亂石、磚塊。明長城在明朝末期,因風雨剝蝕,土沙掩埋,已失去屏障作用。清時,已為斷墻殘垣,無口處高不盈尺,人馬可抬足而過,屏障作用不復存在。
長城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壯觀的建筑風格以及其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于1984年3月被橫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0月成立了長城保護領導小組,并在長城兩邊外延150為保護范圍,2000年6月樹立了保護標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