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橋位于杭州市拱墅區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橫跨京杭大運河。橋身長約98米,高約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也是大運河南端的標志性建筑。
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據《錢塘縣志》記載,當時的舉人祝華封為緩解兩岸居民船渡之苦,自行募集資金建造了拱宸橋(亦有說法為商人夏木江倡導修建)。“拱”字本義為兩手在胸前相合,有恭敬、環繞之意;“宸”字指北辰所在,是帝王的代稱,所謂“拱宸”意指百姓對皇帝的擁戴。“拱宸”二字多見于中國古代城市建構的北方,如開封古城的“拱宸門”,上海、廣州古城的“拱辰門”等等,今日天津的“北辰區”即是“拱宸”這一命名習慣在當代的延續。
此后三百余年間,歷經風雨的拱宸橋歷經了三毀三建。第一次是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導捐筑;第二次是浙江巡撫李衛在雍正四年(1726年)捐俸重修,將橋加厚二尺,加寬二尺;第三次重修則是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杭州富商丁丙主持,這次重修成的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拱宸橋。
進入21世紀以來,拱宸橋先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杭州秉持“修舊如舊”、最小干預的原則對橋體進行多次修繕。如今的拱宸橋,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筑,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兩側以素面石欄圍護,欄板間立48根望柱。由于橋下運河航運繁忙,為避免船撞,于主孔上、下游共設置四個防撞墩,每個防撞墩上均雕有避水神獸,龍生九子之一的趴蝮(音:bāxià;又名蚣蝮,音:gōngfù)。橋東端北側建有八角重檐橋亭一座,內立八角形石碑,碑面刻有《拱宸橋修建記》。
正所謂“一座拱宸橋,半部杭州史”。拱宸橋對于杭州不僅僅是一座連系交通的石橋,還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文化與情感記憶。作為杭州水路的“北大門”,這里曾是漕運往來的交通要道和繁華商埠,絡繹不絕的商船滿載著江南的富庶,從這里一路北上;這里也曾是杭州人鄉愁的重要坐標,闖蕩天地的游子歸鄉,看到橋就到了家;這里還曾是近現代杭州的工商業中心,杭州的麻紡印染業、倉儲運輸業、造船業在這里萌發,杭州的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火車站、第一個郵局、第一家報社在這里誕生。
杭州人還有句老話:“城隍山上看火燒,拱宸橋頭乘風涼”,道出了老百姓對拱宸橋的喜愛。漫步在拱宸橋上,往來游人如織,四周清風徐來,橋下波瀾不驚。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拱宸橋在燈光的映射下玲瓏剔透,韻味盡顯。曾經只向君王致敬的古橋,已然成為杭州的旅游地標之一,它佇立在千年運河之上,向每一位游人拱手致意,表達著對四海賓朋的誠摯歡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