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素有“一觀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說,一觀是指東柵的修真觀,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蓮塔寺。
烏鎮的佛教傳入較早,在南梁時期就已出現一定規模的寺廟建筑,在烏鎮歷史上寺、庵、廟、祠最多的時候有53處之多。
白蓮塔原稱金蓮塔院,后稱白蓮塔寺,建于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原位于烏鎮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當地老百姓都喜歡稱呼它為西寶塔,這是由于它與東柵的壽圣塔遙相呼應,故在烏鎮有東西寶塔之說。介
紹
2005年,白蓮塔在西柵大運河畔環河島得以原樣易地復建。
現在的白蓮塔高有七級,塔高51.75米,為烏鎮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蓮廣場,廣場中有放生池,東側河岸邊有一條石舫。從運河坐船來烏鎮,遠遠的望見白蓮塔雄偉的身姿,就知道烏鎮到了。
白蓮塔屬于宋元時期江浙一帶通行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閣式塔,縱觀其塔,外觀呈梭狀,實際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個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內部地面用清水方磚鋪就而成。
整個塔體由第一層起向內逐漸收攏,登高遠眺,運河和烏鎮風光盡收眼底,入夜時,塔身被燈光照耀得通體剔透,美不勝收。
歷史:原來的白蓮塔寺是九開間的,有三進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臺上,顯得非常雄偉。據鎮志所記載,張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蓮塔寺內。后來,秦檜案發,張俊受到株連,生祠于是就被廢了。
原有的白蓮塔,高有七級,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毀于朱元璋與張士誠在烏鎮的戰爭。后歷代幾經重建,咸豐年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即庚申之變),寺院毀于戰火,塔身更加傾斜。
到同治七年(1868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轟然倒塌,存世達760余年。
光緒年間,有多位僧人經過辛苦的募捐,終于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門、前殿、后殿和僧寮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鑄成大鐘一座,重達千斤,但是是何人募捐建此大鐘,鎮志上沒有記載。
民國后期,又曾有軍官一度將白蓮寺改為了戲院。
地址:嘉興市桐鄉市烏鎮西柵景區內
類型:寺廟古塔
游玩時間:建議0.5-1小時
開放時間:
夏令8:00-17:30,冬令8:00-17:00。(十一黃金周后至四月份開放到17:00)
門票信息:
無需門票。包含在西柵景區門票內
交通
鎮內主要以人力三輪車、出租車為主
景區內交通主要是步行和手搖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