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概況:
北京市松山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5年,并于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從而成為北京市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松山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海坨山南麓,地處燕山山脈的軍都山中,總面積4671公頃,距北京市區僅9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44″-115°50′22″,北緯40°29′9″-40°33′35″。作為北京市西北方向保存最完好的生態系統,其獨特的地理區位不僅使松山自然保護區在水源涵養,抵御風沙及空氣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成為北京市民和廣大外來游客接觸自然的一處天然圣地。 松山自然保護區內群山疊翠,古松千姿百態,山澗溪水淙淙,谷中山石嶙峋,生物多樣性豐富。保存有華北地區唯一的大片珍貴天然油松林,以及保存良好的核桃楸、椴樹、白蠟、榆樹、樺樹等樹種構成的華北地區典型的天然次生闊葉林。由于森林覆蓋率高,這里野生動物的種類也相當豐富,據統計,松山記錄到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713種,野生脊椎動物216種。 松山保護區的建立,為研究華北地區生物演替變化規律提供了一個適宜的場所,作為首都自然保護工作的一個窗口,她在石質山區物種的保護、現有植被改善以及結構調整等內容的科學研究、參觀考察、自然科學教育以及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方面發揮有積極作用。
地理位置: 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慶縣境內,距市區90公里,距延慶縣城2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3′44″-115°50′22″,北緯40°29′9″-40°33′35″。西、北分別與河北省懷來縣和赤城縣接壤,東、南分別與延慶縣張山營鎮佛峪口、水峪等村相鄰。在保護區腹地,鑲嵌有一行政村,即延慶縣張山營鎮大莊科村。
功能區劃: 功能分區是自然保護地進行保護和管理的有效和必要工具。分區能將不同保護級別和利用程度的場地劃分開來,使保護地內某些區域得到完全的保護,而另一些區域則適當開放,為公眾提供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的機會。 松山自然保護區共分為五個區域,分屬三種類型,包括兩個核心保護區、兩個緩沖條帶和一個實驗區域。核心區: 松山保護區的重要保護對象是天然油松林、落葉闊葉次生林及其蘊含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因此,核心區分兩部分,其中北部核心區面積為1365.1公頃,西南部核心區面積453.9公頃,共計1819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9.4%。 核心區是珍稀野生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區,保存著完好的天然狀態的森林生態系統,這一區域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如確因科研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時,必須事先向保護區管理處提交申請和活動 緩沖區: 緩沖區分兩部分,即北部核心區折緩沖區和西南部核心區的緩沖區。其中北部緩沖區面積為786.5公頃,西南部緩沖區面積為476.58公頃。兩處緩沖區面積共126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1%。 緩沖區是核心區與實驗區的過渡地段,作為核心區的緩沖地帶,可從事多種科學研究的觀測、調查等到工作,但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森林采伐,一般不允許開展森林旅游活動。 實驗區: 考慮到生態旅游和當地居民生活要求,松山保護區還設有實驗區域。這是除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其他地帶,包括東部的塘子溝(即現在旅游的主景區),以及保護區入口到大莊科村的沿線區域。這些區域長期以來的人為活動較多,現有植被相對較差,建有農舍和農田,因此基本無主要保護對象分布。該區面積157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68%。 實驗區是保護區內人為活動相對比較頻繁的區域,區內可以在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開展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野生動植馴養繁殖及其它資源的合理利用等。
延慶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