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垛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西紅旗村何家浜與丁舍浜分界處,有大小兩座錢垛橋,這里指的錢垛橋是大錢垛橋。錢垛橋又名前垛橋,東西跨向,花崗巖石質,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解放后改名為前垛橋。《武陽志余》卷一記載“前黃八景”,其中就有錢垛橋。“雙橋書舍、六巷酒家、唐莊漁火、李園春雨、曹瀆秋風、黃塘水練、景德鐘聲、錢垛農耕”。其中錢垛農耕詩為:“錢垛橋前掌樣平,柴門臨水板橋橫。一犁土潤雨初足,兩角牛肥草正青。刻日分秋知夏至,及時種豆望秋成。此中五谷供衣食,祿士空漸談半生。”大錢垛橋始建年代不詳,據記載,大錢垛橋相傳在南宋紹定年間(1228—1233)已有。錢垛橋是毗陵前黃楊氏的發源地,據《毗陵前黃楊氏家譜》記載:“毗陵前黃楊氏五世孫振英,乃掞公次子,諱士英,于南宋紹定末年,自臨川來游常州,擇居郡南五十里錢垛村(今錢垛橋),時屬昇西鄉七都四圖前黃里,距今前黃街僅二里之遙。”明成化年間(1465—1487)改建,本邑清《楊氏家譜》記載:今前黃鄉之錢垛橋即明代景泰成化年間“承事郎楊溥號蒲軒公”進行改建時所獨資建造。現存石橋為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據記載楊公蒲軒還修建了前黃村的景德寺橋等。錢垛橋用的是陽山石,前垛橋拱券采用分節并列式,全橋長22.6米,矢高4.25米,跨徑8.4米,橋面寬3.6米,橋坡石階東15級,西13級。石刻橋聯因年久風化,已難辨認,橋身兩面拱圈兩側上端置橋耳一對。錢垛橋本沒有欄桿,每到夏天,鄉民都會拿一把蒲扇到錢垛橋上乘涼。因為錢垛橋橋面高,蚊子少,還有拂面而來的河風,勞碌一天的當地村民都會提個小板凳來這里納涼。前幾年,因橋面破損比較嚴重,對其進行了修繕,并加裝了橋欄。大錢垛橋東北約100米處,有一單孔石平橋,沒見橋額銘,當地人稱絲絲橋,即小錢垛橋。小錢垛橋,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為平板石梁橋,位于丁舍浜、大降浜、前黃浜、何家浜交匯處,長15米,寬1.3米,跨徑寬3.6 米。此橋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改建。在解放前后,坊前、寨橋、前黃之間的鄉民,無論是步行或坐船,小錢垛橋是必經之路,橋上橋下都十分熱鬧。有關錢垛橋還留下了很多傳說:傳說之一:大前垛橋橋東首南面的第三塊橋面上,有一個長16厘米,寬5厘米的橢圓形的小孔,據傳說是盜寶者在此橋盜走了一只玉蚌后留下的痕跡。傳說之二:在小錢垛橋東首的青石橋碑上,有一幅長25厘米,寬11厘米的白色圖案,傳說這是正在成長的一匹玉馬。某年冬天,一位樵莧棵的樵夫,上午在橋腳下曬太陽,好奇地將彎刀把玉馬啄了一下,剎時間玉馬出血,白色圖案0-現了紅斑,立即嗚呼哀哉。至今這匹玉馬的影形及血斑仍依稀可見。傳說之三:當地流傳著這樣兩句話,“錢垛橋有棵搖錢樹,西湖(指滆湖)有枝透天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盜寶者站在大錢垛橋橋背上,看到滆湖中有枝高入云端的白蘆葦,此人喜出望外,立即向滆湖邊走去時,透天蘆消影匿跡;片刻站在滆湖旁朝東眺望,看到錢垛橋上有一棵銀光閃閃的搖錢樹,他再匆匆地回到橋上時,那棵搖錢樹無影無蹤。傳說之四:丁舍浜與大港浜像兩條蛟龍朝各自方向延伸。大錢垛橋與小錢垛橋像兩把鎖一樣鎖住了兩條蛟龍。在兩浜匯合處,有一座面積約為1500平米、高8米的松墩,它像一顆夜明珠,鑲嵌在兩浜交匯處。一位風水先生贊嘆地說:好一個“二龍戲珠”的風水寶地啊!憑籍風水先生這句話,加上這里水路暢通,一些人慕名而來,到此買田買地,建房造屋聚居。本來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擴展到99戶人家的大村,取名為“大村上”。大村上曾經有較長時間的興旺,有開棉花莊的、開油坊、酒坊的、辦私學堂,也出過讀書郎。可惜在19世紀一場意外的大火,大村上成了一堆廢墟,至今還能挖到大村上的墻腳。1988年11月,武進縣(現為武進區,下同)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西紅旗村何家浜與丁舍浜分界處
前黃鎮:前黃,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進新城區8公里,東鄰無錫國家旅游度假區,南離陶都宜興15公里,是太湖與滆湖間的中心地帶,境內有省級公里211線,-連線新長鐵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蘇南主流錫溧運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錫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亞洲最大的換流站座落在境內……。 前黃鎮有18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在鎮人口超4萬,總面積50.1平方…… 前黃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