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墓群位于徐州東北約20公里的金山橋開發區大黃山鎮荊山村,海拔116米。其東靠京福高速公路。南臨京杭大運河。荊山頂部及山坡分布有許多漢墓,徐州博物館曾對部分墓葬進行發掘。2008年為配合--鐵路建設,徐州博物館對鐵路擬修路段沿線開展調查,對部分有影響墓葬進行發掘。此次發掘包括墓葬9座(M1-M9)、陪葬坑1座(K1)、建筑遺址一處(F1),均位于荊山主山體東南一座低緩的小山包上。已發掘的墓葬可分為石坑豎穴墓及石坑豎穴洞室墓兩大類,其中豎穴墓4座,洞室墓6座(包括1990年發掘的一座)。墓葬多不同程度的被擾亂,出土器物主要為原始青瓷、陶井、灶、磨、壺的組合、銅器、銅鏡、鐵劍等。坑(K1)位于墓群南部山腰處,呈不規則長方形,長4.1、寬3.8、深0.7米。主要出土有銅質的軎、轄、衡、杠箍等模型車馬器。建筑遺址位于整個墓群西南山坡上,依山勢而建。遺址中發現由南向北疊壓的筒瓦堆積,遺物有塔形構件、瓦當、半瓦、筒瓦和一些長方形塊石。根據出土器物及埋葬習俗來看,墓葬群的時代當在西漢的中晚期。另外,墓葬排列主要分為上下兩部分,東下坡處主要為石坑豎穴洞室墓,而山頂主要為石坑豎穴墓,綜合上述系列葬俗及墓葬排列規律等,可以確定這處墓葬群為西漢中晚期的一處家族墓地。
荊山漢墓位于位于荊山西北坡,當地村民開山采石時發現。1990年8月20日徐州博物館派員進行清理發掘。該墓為豎穴洞室墓結構,由墓道、洞室、小龕三部分組成。墓道作豎井式,,位于洞室的北側,呈長方形,長2.8、寬1.38、深6米。墓道內填黃色粉土。圖層經散夯,夯層0.20-.030米。填土內出土2件鐵臿。洞室為平面為長方形的墓室,平頂,東西長2.8、寬1.8、高1.4米,底部鋪有一層厚約5厘米的碎石片。因洞室開鑿在片狀頁巖中,室頂局部塌落。室內發現木質棺具痕跡,范圍長2米、寬約1米,棺外髹紅漆。在棺木范圍內發現大量鎏金銅柿蒂花飾,計150余枚,均屬棺上鑲嵌物。人骨保存較差僅發現零星的頭骨片和以椎骨殘片。館內外出土玉唅1件、鐵劍2把、銅鏡6面、玉璏1件和大量的五銖錢。小龕位于墓道及洞室西側,平底,弧形頂,長2.68、最寬處0.6、高0.5米,內置陶器。陶器分實用器和模型器兩類,組合為鼎、盒、壺、鈁及綠釉陶瓿、盒形鼎、壺。模型明器堆放于豎井西側的小龕和豎井內,有陶倉、灶、井、豬圈等。豎穴洞室墓大量流行在西漢中期及以后。此墓中陶器組合明晰,以西漢中晚期的鼎、盒、鈁、壺為主。另從出土的流行于西漢中晚期的日光鏡、昭明銅鏡及五銖錢幣錢文風格分析,推測該墓的下葬年代當在宣帝時期或稍晚。
建筑遺址位于整個墓群西南山坡上,依山勢而建,整體呈東北-西南向。建筑遺址中發現由南向北疊壓筒瓦堆積,筒瓦疊壓在仰置的筒瓦之上,遺物有塔形構件、瓦當、半瓦、筒瓦和一些長方形塊石。其中塔形構件一件,泥質灰陶,頂部較平,平底略弧,底中有一圓孔,孔徑0.8厘米,底長徑4.9、短徑4、高6.1厘米。瓦當5件,均殘。泥質灰陶,圓形,中間為田字格,周圍用雙豎線將瓦當分為四區,,每區內為單卷云紋。直徑16米。半瓦,殘,泥質灰陶,呈長方形。長50、寬40、厚2厘米。背面有菱形紋、米字紋、席紋、拍印紋等紋飾。遺址內還出土有部分鐵釘。作為建筑構件的長方形石塊,置于房基遺跡的東北部,呈長方形,鑿制規整。長73、寬46、厚22厘米。由于建筑遺址的結構被破壞,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大黃山鎮: 徐州市鼓樓區大黃山鎮 大黃山鎮位于東郊,西鄰江蘇省徐州經濟開發區,東部和北部與徐州市賈汪區接壤,206、310國道以及京福、徐連高速公路貫穿東西南北,京杭運河橫流鎮內,面積44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 轄10個村委會(張莊、可戀莊、坡里、前王、小黃山、西朱、荊山、大黃山、王可樂、狼古墩)。 農業:蔬菜面積4000畝,經濟林、生態林4000畝,果樹40…… 大黃山鎮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