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下城遺址博物館位于徐州古城歷史文脈南北中軸線與主城區坐標原點——彭城廣場的交會處,是徐州“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重點建設的文旅項目。遺址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約3700平方米,采用國內首例37米大跨度無柱式空間設計和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博物館在原考古現場的基礎上,以“原址原真”的方式,集中展示了漢代、明代百姓的生活遺跡,包括院落4座、房基14間、路面遺存2處、水井1處、灶臺遺存1處等,打造了“置身歷史,穿越古今”的厚重場景,是當代人了解徐州歷史一個新的重要窗口。在遺址區東部還展示了近千平方米已探明的未考古區域,有待日后邊展陳邊開發。博物館通過城下城古城遺址原址原狀地發掘與保護,真實再現徐州滄桑建城軌跡。
遺址博物館建筑采用殼體大跨度無柱設計,殼體緩坡屋面與彭城廣場的標高順接,形成博物館北端頂部微微翹起的建筑景觀,完美表達了將千年古城從廣場地面掀起蓋頭向后人展示的創意。博物館由門廳、序廳、遺址大廳、考古大廳與下沉廣場、水院、草坡半開放空間等功能分區構成,實現步移景異、一眼千年的歷史與現代相融景象。由彭城廣場進入城下城遺址博物館,迎門的序廳正中,“彭城”紅底白字的篆刻印章映入眼簾。這兩個字來自2021年從文廟街區地下城遺址考古中,在戰國至西漢灰坑中發現的陶缽上面刻著的“彭城”二字。穿過序廳,進入館內,只見一層層泥土揭去,一段段歷史醒來:近代、清、明、宋元、唐、南北朝、兩漢、西周……深壑高墻、殘垣斷壁,不斷還原著徐州城的歷史脈絡。遺址大廳,展示著千余平方米的明代街道、磨臺、房基、鐵匠鋪、豆腐坊,還有磚砌的灶臺、漢代的排水渠……石板路北門大街兩側各有一排藤筐構成防水堤壩,為徐州歷年地下發掘的首次發現,完整展現了明代平民區的洪水防御工事設施的做法。依據各個時期的徐州城府地圖,結合徐州城市地下遺址發掘情況,可以判斷出彭城廣場一直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市井的煙火氣千年不變。在地下12米發掘出保存完好的陶制內壁的漢代古井,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井口直徑1米,井壁光滑細膩,以數節高約30cm的預制陶質井圈套砌而成。完整的漢代水井在徐州地區考古中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行走在遺址大廳,這里的一磚一瓦,仿佛是穿越千年的接觸。這里歷史變得有視覺、有觸覺,告訴我們幾千年的徐州不僅僅是史書上幾句話語,而是正在眼前,觸手可及。當你站在某個院落的門前,想象自己正透過門縫看進去,就如千百年前,某個被關了禁閉的小公子,在透過這個門縫好奇的看著門外的世界;站在北門大街旁,看著這條狹長的小路,數百年前菜市場的喧鬧和早餐鋪的香氣仿佛正向你撲面而來……
這座全國首座以“城下城”命名的城市遺址博物館,展示了我國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罕見的疊城奇觀,也彰顯了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底氣。博物館將徐州的“古”與“今”有機融合,真實展示出徐州數千年城市建設演進歷程,通過歷史遺存與現代城市風貌的碰撞融合,進一步彰顯徐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