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晉江市旅游

晉江市文物古跡介紹

安平橋(五里橋)
  俗稱五里橋,在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海灣上。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它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古書記載據《晉江縣志》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橋未就,二十一年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筑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于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詳細]
古檗山莊石刻
  古檗山莊石刻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具體地址位于晉江市東石鎮檗谷村。古檗山莊系清末民初華僑黃秀火良 營造的園林式家族陵園,面積1.7萬平方米。營建時函請海內名流、書法家題詠。現存題詠石刻有楹聯11幅、匾額9方、古檗山莊全景圖1方及民國6年晉江公署立碑記1方,還有詩、詞、聯、跋、贊、題記等178方。1991年4月晉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檗山莊位于東石鎮檗谷村的古檗山莊,系旅菲華僑黃秀烺于清末民初,耗資銀元25萬兩興建的豪華山莊墓園。山莊占地1.7萬平方米,整體四方圓角形,坐西北朝東南,講究對稱,中軸線依次布置為山門、正門、半月形水池、黃秀烺家族塋墓10座,5座風格迥異的建筑分立東西南北四……[詳細]
晉江福林寺
  福林寺坐落在晉江市龍湖鎮檀林村東南,檀林舊稱福林。據《福林移溪并建福林堂記》碑載:同治甲子年(1864年)興工移溪于鄉外,溪旁舊有福林堂,已廢為墟基,于同治丙寅年(1866年)復建,后改為福林寺。 現寺占地面積3026平方米,建筑面積1380平方米,分前、后兩殿及護厝、園林等設施。前殿為大雄寶殿,古樸莊嚴,中祀三世尊佛,旁祀觀世音、地藏王 菩薩,兩邊墻壁彩繪十八羅漢。后殿祗園樓原為二層樓宇,系1932年鄉賢許經梨與開山祖師轉伴和尚倡建,一樓祀千年千眼觀音;二樓祀釋迦文佛、普賢菩薩、 文殊菩薩,并設有禪房。后殿樓宇歷經六十余載滄桑,屋蓋梁木腐蛀,墻面脫落,有坍塌之危。1994年由福林村老人協會倡導,向海內外賢達募捐資金鼎新擴 建,改建后為三層樓宇,一、二樓依舊祀奉諸金尊,三樓為藏經閣,并勒碑紀……[詳細]
晉江大覺寺
  大覺寺在晉江東石,是現代高僧瑞今法師親建,其構筑新穎,風格獨特,又緊挨在已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東石古寨,故相得益彰而蜚聲海內外。  瑞今法師字寂聲,號誰真,俗姓蔡,名德分,諱倫生,1905年農歷十二月廿九日出生于晉江縣東石鎮東埕村。1916年僅十二歲即投南安雪峰寺,落發為僧,法名瑞今。40年代瑞今法師在龍江寺當住持時,就萌發了在故鄉再建佛寺以弘揚佛法的念頭。1948年春師偕  善契法師應聘往菲,膺任馬尼拉信愿寺住持,曾多次回桑梓為建寺而奔波。終于1993年4月奠基開建,1994年冬落成。  大覺寺有二重山門,第一重山門系花崗巖結構,門分三通,綠輝石的飛禽走獸石雕裝嵌其上,中門額陰刻著趙樸初書寫的“大覺寺”三個 金字,兩邊柱聯是“步入山門要放下塵緣俗慮,登臨覺道須提起正念善心”;邊門的楹聯是“……[詳細]
陳埭丁氏宗祠
  陳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盡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里,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跡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民居的建筑技術,以磚、石、木構造,中軸線自南至北為泮池、門埕、前廳、前庭院、中堂(主殿)、0院、后殿,除……[詳細]
衙口施氏大宗祠
  衙口施氏大宗祠又稱潯海施氏大宗祠、潯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晉江市龍湖鎮錢江村(衙口村)。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背倚萬壽寶塔,右挹閩海碧波,左襟靈秀余脈,前布池塘七口,狀猶七星拱月。并與鰲城、獅峰隔瀛側對,互為鼎立,靈秀鐘毓,蔚為大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圣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開間三進帶護厝,前設石庭,后附花園,系典型閩南硬歇山頂皇宮式建筑,整座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構架。中軸線由照墻、前埕、大門、中埕、前廳、后埕、后廳組成,左右有兩廊,左邊有火巷隔開,還有一列廂房。占地面積兩千余平方米,總建筑面積有1740多平方米。規制之宏大,雕琢之精巧,乃泉郡屈指可數。……[詳細]
草庵摩尼教寺
  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位于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國號,遂驅逐信徒、毀壞寺院,摩尼教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為僅存的珍貴史跡。草庵始建于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筑。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筑。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瓷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草庵摩尼佛造像作為討論會的紀念性吉祥物。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庵后,……[詳細]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石佛山,又名岱峰山,因為形似一頭牛也叫做青牛山,位于晉江東石、安海之間,是晉江有名的風景名勝,山中的南天禪寺更是全國有名的佛教圣地。石佛山之名來源于山中的三尊石佛,南天禪寺更是因為這三尊石佛而名聲在外。 據記載,南天禪寺這三尊石佛是泉州現存的摩崖造像中規模最大的,并且具有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龕的特點,在泉州地區極為罕見。三尊石佛雕在巨巖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7米,寬16米,石佛則均高6米、寬3米。這三尊石佛就是統稱為“西方三圣”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正中的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兩耳垂肩,兩眼平視,眼角上斜,嘴角微深,披衣露胸,右臂半露,腰間緊系念珠,雙手相疊端放在腿上,不露足趾,顯得威嚴而又文靜,高大健壯而又慈祥。右邊那尊……[詳細]
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晉江市磁灶鎮。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窯址多分布于梅溪兩岸,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主要有土尾庵窯、蜘蛛山窯和童子山一窯、二窯,為宋元時期重要的外銷陶瓷窯口。土尾庵窯位于磁灶鎮嶺畔村北的土尾庵,長60米,寬50米,堆積層厚約3.5米。蜂蛛山窯在土尾庵窯之南,相距約100米,長50米,寬40米,堆積層厚4.6米。童子山一窯、二窯在土尾庵窯對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長260米,寬140米,堆積層厚1.3米。主要產品有碗、盞、匙、杯、盤、盒、軍持、甕、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青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印花、堆花和繪花,花紋有龍紋、纏枝花紋、蓮瓣紋、牡丹花紋等。其產品大量外銷,居各窯之首。其中……[詳細]
安海龍山寺
  時代:明至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安海鎮海型厝村北的龍山之麓,故名龍山寺,該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剎,系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142座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寺,又名天竺寺,俗稱觀音殿。相傳古時該地原有一巨樟,濃蔭蓋地,夜發祥光,時人崇之。東漢時高僧一粒沙認為這是一棵異樹神木,于是請工匠把它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隋越王皇泰年間(618-619年)始建寺奉祀。明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該寺歷千余年,傳布廣遠。唐宋以來,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海外。在東南亞、臺灣等地尤其突出,僅臺灣就有二百多座同名的寺宇,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龍山寺和臺北艋龍山寺。寺前有月池一洼,山門為石牌坊,上刻“天竺梵鐘”四個大字。……[詳細]
靖海侯府
  靖海侯府即施瑯紀念館-施瑯將軍的故居。古大厝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承襲明代簡樸大方的建筑風格,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典型清初閩南建筑。晉江市深滬灣畔的衙口村,原稱潯海,因清靖海侯施瑯在家鄉建將軍府,聲名顯赫,故相沿成為俗稱。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于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將領。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后,施瑯于清廷力主收復臺島,痛斥放棄臺灣的謬論,率軍渡海征臺,收復臺灣。施瑯為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因此而受封為“靖海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瑯卒于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勛,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詳細]
福全古城
  位于金井鎮的福全城是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建造的所城,與惠安崇武城、廈門中左城、金門城、同安高浦城同屬永寧衛,明清時代為福建東南沿海重要的海防邊城。明嘉靖、萬歷年間,當地軍民曾憑城扼守,抗擊倭寇、海寇的圍攻,保護一方百姓的安全。在歷史上,這里還出過大學士蔣德璟等眾多人物。一九三七年抗戰時期,因拆運古城墻石建碉堡、炮臺,昔號“東南巨鎮”的福全城受到破壞,僅遺殘垣。 近年來,福全村旅港同鄉會以振興家鄉文物為己任,慷慨解囊,倡建原福全城對外主要交通孔道西門城樓。該工程聘請古建筑專家設計,于二○○四年初動工,現已完成主體建筑。 重新的西門城墻高六米,女墻高一點三米,以修邊MAO石漿砌筑構;城門頂上建三開間望樓,高0七米,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單檐歇山頂,燕尾高聳,歸帶堆塑卷草,梁下圓……[詳細]
西資寺石佛造像
  西資寺石佛造像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具體地址位于晉江市金井鎮巖峰村卓望山。 西資寺石佛又名大石佛,位于晉江市金井鎮巖峰村卓望山麓。據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西資巖紀德碑》載:相傳造像創始于隋唐間,今莫可考,而石壁所鐫者,有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王圓、蔡姿養合出七十千文助架寶殿。據專家鑒定,當系唐晚期鐫刻。造像依崖鑿“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三尊,均赤足立于蓮座上,三者相距0.75米。阿彌陀佛居中,頭挽螺髻,唇厚頤豐,雙耳垂肩,身著袈裟,衣褶流暢,袒右胸露出右臂,左手單舉當胸,托一蓮朵,右手前伸作接引狀。身高4.5米,寬1.62米,足下仰蓮座高0.9米。兩側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高4米,足下仰蓮座高0.76米。左邊觀音菩薩頭挽高髻,耳垂飾……[詳細]
庵山沙丘遺址
  時代:商至周位于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顏厝村民小組東北側,庵山是一座風積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屬海濱沙丘類型,近年被納入新開發的工業園區,遺址原有面積推測達20萬平方米以上,現大半面積已夷為平地,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內涵主要是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可分為兩個時期,其中第5、6層為第一期,第4層為第二期。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青銅器等文化遺物。此外,在其上部不同時期的文化層里,還出土少量秦漢、唐宋和明清時期文化遺物。庵山遺址目前已發現的建筑遺跡和文化遺物,顯示出獨特的地域特點,它將大大豐富福建省乃至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內涵。目前,廣東、香港地區發現的眾多沙丘遺址,均發現于水動力作用形成的沙丘或沙堤上,與庵山遺址有較大區別。因此,庵山遺址的發現不但對考古學本身有……[詳細]
施瑯宅、祠和墓
  施瑯宅、祠在施瑯出生地晉江市南龍湖衙口村。施故里宅、祠明末清初已毀無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復建,次年秋告成。祠建東、西、中和都爺衙、小宗、侯府等宅院,以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為三落雙擴厝大型建筑,穿斗式木結構,硬山頂,三進五開間,有房屋大小66間,建筑面積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為泉州典型傳統明居建筑,俗稱宮式大厝,有明代建筑簡樸大方之風。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初遷界時毀,施瑯復臺有功,封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歷代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構,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以長廊相連通,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建筑群體。前殿作山門,硬山頂,面闊5間,啟一扇巨扉,兩側立石獅2尊,嚴……[詳細]
五店建筑群
  五店建筑群位于晉江市五店街,年代為明—民國。簡介:由莊氏家廟、蔡氏家廟、莊用賓故居、三角內朝北大厝等組成。莊氏家廟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幾經維修。坐南朝北,前后兩進,建筑面積925平方米,面闊七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蔡氏家廟,始建于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幾經維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廡廊、頂落等組成,建筑面積537平方米,主座面闊五間,磚石木結構,硬山頂。莊用賓故居始建于明代中葉,幾經維修,磚石木結構,面闊五間,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為三落帶左護厝的“皇宮起”閩南紅磚大厝。三角內朝北大厝,1935年建,坐南朝北,由外埕、下落、櫸頭、上落、梳妝樓、后軒、西護厝等組成,建筑面積512平方米,面闊五間。建筑群為泉州地區傳統建筑的典范,也是重要的涉臺、涉僑文物。2……[詳細]
桂山晉江縣人民政府舊址
  桂山晉江縣人民政府舊址位于梅嶺街道萬達城市廣場,年代為194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桂山晉江縣人民政府舊址建于1948年,旅菲華僑莊材傳住宅,四層混凝土結構,坐東北朝西南。建筑主體部分平面呈方形,體形變化豐富,每層各不相同。一層主入口處設置圓形門廊,外有圓柱,大門為平面半圓形的推拉門,造型新穎。在每層走出至陽臺的門上方均有支出的雨棚,每層陽臺形態復雜可以走通,制造出豐富的輪廓效果。頂層為大平臺,中間有四柱支撐的圓形小亭。窗口上方雨棚設計獨具匠心。該建筑造型構思取材于輪船船艙的創意,從其形式可見受現代主義建筑思想影響,完全不同于同時期該地區傳統建筑形式。莊材傳曾擔任菲律賓民主戰地血干團總指揮。1951年晉江縣治遷至青陽,晉江縣人民政府在其住宅辦公,該址也是重要的革命文物。2013年2月5日……[詳細]
長順建筑群
  長順建筑群位于晉江市龍湖鎮南潯村,年代為清。簡介:“長順”系清代里人施至扇在臺灣鹿港的商號,經商發達后于清光緒八年(1882)回鄉營建,由大厝、公媽廳、當鋪和通瀛書舍四組建筑組成,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開有池塘、溝圳通海,小船可運貨至厝前石埕。大厝由前廳、主堂、后樓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公媽廳由前廳、主堂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當鋪由前廳和主堂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六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通瀛書舍前帶花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墻體承檁,硬山頂。此建筑群為泉臺商易交流的見證。2013年,長順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群周邊各外延20米。……[詳細]
桂山莊清泉宅
  桂山莊清泉宅位于梅嶺街道萬達城市廣場,年代為1977年,類別為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桂山莊清泉宅建于1977年,旅菲華僑莊清泉住宅,為三層突龜式洋樓,坐西北朝東南。建筑主體為方形平面,但四個方向均有房間向外凸出,凸出部分之間以外廊補齊平面,東南側正立面上,更有陽臺凸出于主體建筑之外;室內外裝飾繁復,大量石雕被鑲嵌于正廳兩側的板壁之上,全為傳統人物、花鳥題材;而室外裝飾較多的利用幾何圖形,有強烈的現代色彩,為近現代重要的特色建筑。莊清泉系菲律賓鋼鐵大王,曾任菲律賓菲華商會聯合會理事長。2013年2月5日,桂山莊清泉宅被公布為晉江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埕、西至空地、南至圍墻、北至巷。……[詳細]
蘇夫人姑廟
  介 紹: 蘇夫人姑廟位于紫帽山北麓,原屬泉州府晉江縣三十三都常春鄉,奉祀泉南民間女神蘇六娘。據《泉州府志》記載,在明成化,萬歷年間對山蘇六娘神靈顯赫,平戰亂、靖倭氛,先后-為護國衛生、衍圣崇福夫人,官府于其墓前依制興建夫人廟迄今五百二十五年。該廟清初遭兵焚,后里人復重建,光緒十六年重修。晉江縣典史為其題贊。現存夫人廟為懸山式磚木結構,一進三閣間,兩側為護厝,建筑面積約為四百平方公尺,廟宇搭山、遙望雙陽、雙澗環抱、林木掩映、風光得天獨厚。二十世紀以來,經各方善男信女、海外僑胞不斷捐資修繕,廟宇煥然一新,香火鼎盛,分廟分爐五十余處,遍布泉州各區、縣、市,并隨僑胞之奉祀,而名揚海外;福建泉州……[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级精品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高清 | 亚洲91最新在线 | 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