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龍巖市 > 上杭縣旅游

上杭縣文物古跡介紹

21、光榮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榮亭
  在土地革命時期,才溪區人民在擴大紅軍、生產支前、根據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33年6月,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授予才溪區“第一模范區”的光榮稱號,獎勵“我們是第一模范區”的石碑一塊。7月,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為表彰才溪人民的突出貢獻,在才溪老圩上興建“光榮亭”一座,省蘇維埃政府獎的石碑豎立在亭的中間。紅軍長征后,-反動派在才溪復辟,才溪人民遭受嚴重的摧殘和-,光榮亭也被敵人徹底毀壞,但是省蘇維埃獎給他們的那塊光榮的石碑,仍被才溪人民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下來。全國解放后,重建了光榮亭,請毛澤東同志題寫“光榮亭”三個大字,據說這是毛澤東一生題寫的兩處亭名之一。光榮亭位于龍巖市上杭縣才溪鎮下才村。1933年建,1934年毀,1955年重建。占地面積580平方米,仿歐式建筑,磚木結構。設七孔拱門,……[詳細]
新屋下藍氏民居
  新屋下藍氏民居位于官莊畬族鄉樹人村新屋下,建于清代,坐南向北,三進三列民居建筑,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通進深34米,通面闊32米,磚木結構,中廳抬梁式木構架,上廳穿斗式木構架,夯土地板,下廳天井石板圍砌,中廳天井卵石圍砌。中廳墻書有“雷鋒日記”等,上廳墻書有“論聯合政府”“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標語。保護范圍:東側外延7米至村道,南側外延1米至,西側外延5米,北側外延12米至水溝。建設控制地帶:東側自保護范圍外延10米至農田,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5米至,西側自保護范圍外延2米,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10米至村道北沿。……[詳細]
丁甘如故居
  丁甘如故居位于白砂鎮碧沙村碧沙路31號,又名崇德堂,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主座坐南向北,外大門坐西向東,外大門額陰刻“山水含輝”,正大門額陰刻“山輝川媚”。丁甘如(1917-1995),福建省上杭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青年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詳細]
黃坑天后宮
  黃坑天后宮位于上杭縣南陽鎮黃坑村,年代為清。簡介: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坐東朝西,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放生池、雨坪,下廳、天井,上廳,北側建有南山亭,南側建有橫屋開五間。橫屋外建有五谷仙廟,于道光壬寅年(1842)建,面積29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懸山頂。南山亭和五谷仙廟為附屬建筑。保護范圍:東側滴水向外延伸10米,南側五谷仙廟滴水向外延伸10米,西側大門向外延伸60米,北側南山亭向外延伸10米。2018年,黃坑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家華氏民居
  華家華氏民居位于蛟洋鎮華家村竹頭背,由華學乾(號行一)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建筑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三列,磚木結構,開三十余間,門樓為石質牌坊,門額嵌“鴻圗獻瑞”石質橫匾,門樓左右立石桅桿一對,存有“州司馬第”匾額一方。保護范圍:東側外延1米至華子輝宅西側,南側外延3米至華子鈺宅北側,西側外延2米,北側外延2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東側自保護范圍外延10米至華子輝宅東側,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20米至華子鈺宅大門外坪,西側自保護范圍外延6米,北側自保護范圍外延20米。……[詳細]
廬豐天后宮
  廬豐天后宮位于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豐濟村,年代為清。簡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奉祀海神媽祖。坐南朝北,通面闊32米,通進深25米,占地約12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門廳、拜亭、大殿,兩側帶護厝。大殿面闊3間,進深3柱,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宮內彩繪壁畫紋飾多樣,斗拱別致美觀,木梁架雕花漆繪,石柱礎形制雕飾各異。1926年上杭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在此成立。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廬豐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閩西特委舊址(樹槐堂)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舊址樹槐堂位于上杭古田蘇家坡村,建于明末清初。整座建筑座西朝東,面闊7間,進深6間,磚木結構,三合土地面,建筑面積672平方米,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一正兩橫布局,正樓分前、中、后三進廳堂,后廳為兩層堂屋,中、后廳左、右兩側均設有廂房;兩橫為南北兩側護厝。1929年10月,中共閩西特委從上杭城遷至蘇家坡,特委機關就設在樹槐堂,在這里領導閩西地方黨的各項工作,開展土地革命斗爭,協助紅四軍的各項工作,一直工作到1930年3月,為領導建立和鞏固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隨同特委機關來到蘇家坡的毛澤東攜賀子珍就住在樹槐堂后廳左側的小0。在這間小0里,身患瘧病的毛澤東一邊養病,一邊代表紅四軍前委指導閩西特委的工作,在這里工作和生活了40多天。他化名“楊先生”,工作之余,經常……[詳細]
早康會議舊址
  早康會議舊址位于上杭縣白砂鎮早康村,1929年6月8日,毛澤東、朱德、陳毅、肖克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召開中國共產黨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史稱“早康會議”,是古田會議的前奏曲,有著重大的歷史紀念意義。由會議所在地嚴氏宗祠和司令部舊址、政治部舊址三座建筑組成。嚴氏宗祠,又名東洋堂,坐東南朝西北,由外大門、前、正廳等組成;外大門開向東北,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帶前廊,墻體承檁,懸山頂。司令部舊址坐北朝南,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政治部舊址坐南朝北,主座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詳細]
華家華氏寅山祠
  華家華氏寅山祠位于蛟洋鎮華家村凹背,是清代著名畫家華嵒之祖祠,明建文二年(1400)始建,明末毀,清順治年間(1644-1661)重建,康熙年間(1662-1722)及1998年重修,原上廳墻壁有華嵒所繪壁畫,后毀。宗祠坐東北向西南,占地約150平方米,由大門、前廳、大廳組成,大廳穿斗式木構架,石山頂,進深六柱,面闊五間。保護范圍:東側向外延伸20米至草坪,南向外延伸20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村道東沿,北向外延伸1米至甲山祠南側。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詳細]
中共閩西“一大”會址(文昌閣)
  上杭蛟洋文昌閣位于上杭縣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十九年,歷時13年建成,為寶塔式土木樓閣建筑,是福建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磚木結構,寶塔式的古建筑,塔高26.9米,主閣外觀六層,內四層,為中國罕見的“懸臂梁”結構。文昌閣總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旁側輔建有天后宮和五谷宮。文昌閣為古代文人聚會地方,每年“會試”、“文會”、“祭祀”均在此舉行。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來到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指出閩西黨組織今后的任務是鞏固和發展閩西紅色根據地。大會通過了由鄧子恢起草、毛澤東親自修改的《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政治決議案》以及關于土地問題、蘇維埃政權、婦女、共青團等決議案,制定了“堅決的領導群眾,……[詳細]
上三溪紅色交通站舊址(尚德堂)
  上三溪紅色交通站舊址(尚德堂)位于溪口鎮三溪村上三溪村一路9-10號,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結構。1930年至1931年間,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負責白砂與溪口大洋壩站的銜接。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米至楊喜先宅西墻,南向外延伸10米,西向外延伸1米至楊開先宅西墻,北向外延伸10米至附屬房北墻。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上登廻龍閣
  上登廻龍閣位于上杭縣臨城鎮上登村,又稱回龍閣、羅登塔,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現存為清代建筑。坐東朝西,五層土木結構塔,外大門坐北朝南,通高16米,通面闊15米,通進深16米;一、二層為四角形,面闊三間;三至五層為八角形,三、四層為一間,四、五層不隔層;一層至四層樓梯沿墻旋轉而上;懸山頂。附屬文物仙人橋,位于上登廻龍閣右側10米,建于明代,單孔石拱橋,鵝卵石砌筑,東西走向,橋身長28米、寬4.8米,橋跨12米、矢高9米。……[詳細]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
  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明德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明德路15號,建于清代,占地約950平方米,主座坐西北向東南,外大門坐西向東,土木結構。石質大門額陰刻“中田有廬”,石門兩側陰刻對聯“門前高闊雙峰峙,戶內良規百忍傳”。1930年10月,閩西蘇維埃政府遷駐于此2個月。保護范圍:東側外延2米至張慶來房;南側外延2米至張慶忠房;西側外延2米至張發元房;北側外延2米至張本元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上杭文廟
  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城區軸心,即解放路東段。據乾隆版《上杭縣志》記載,該廟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毀于水或壞于蟻,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為中心,分前、中、后三門,殿前建東、西兩廡和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泮池、欞星門、殿后建明倫堂、崇圣殿,左右還有尊經閣、教諭署、紫陽書院、周公書院、入圣第一門及四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輪美奐,金碧輝煌的門、廊、殿、閣,技藝精湛,宏偉壯觀,是我省保存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廟,成為杭邑歷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揚儒學、祈求功名、聚文會友的高雅圣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杭文廟又稱孔廟,學宮,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城區軸心,即解放路東段。據乾隆版《上杭縣志》記載……[詳細]
大地天后宮
  大地天后宮位于上杭縣太拔鎮大地村圳頭東側,始建于明代,經多次維修,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土木結構。穿斗抬梁,飛檐翅角葫蘆頂,主座上下兩廳一天井,天井三面帶回廊,兩側有廂房,上廳進深三柱,面闊三間,立有神龕,并供媽祖等五位佛像,右側為附屬文物通明宮,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外延伸10米。……[詳細]
回龍天后宮
  回龍天后宮位于上杭縣官莊畬族鄉九大村。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清咸豐年間(1831—1861)重修。坐西南向東北,瀕臨汀江,由門樓、前廳和主殿等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石砌門樓,八柱七間牌坊式,門額嵌“普利濟”石橫匾,上嵌“天后宮”石豎匾。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抬梁式梁架;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帶卷棚前廊,穿斗、抬梁式梁架,明間飾藻井。前廳與主殿均為硬山頂。……[詳細]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
  坑口紅色交通站舊址(挹春堂)位于溪口鎮大厚村坑口路14-18號,原為張氏民居,建于清代,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土木結構,三面建二層圍樓。1930年紅色交通線經過此地,在此設立臨時站點。保護范圍:東向外延伸10米至后山,南向外延伸2米,西向外延伸10米至小道,北向外延伸10米至松香站。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高寨坑紅色交通站舊址
  高寨坑紅色交通站舊址位于溪口鎮當豐村高寨坑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原為羅姓村民生產土紙的紙寮,坐向西北向西南,依山勢而建,土木結構二間單層建筑,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1931年1月至1933年3月間,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站設于此,對外稱“閩西工農通訊社”。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側各向外延伸10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北側自保護范圍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汀屬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遺址
  汀州八縣社會運動人員養成所位于龍巖市上杭縣臨江鎮北大路。原為基督教堂。1913年建。占地面積732平方米。前后兩棟平房并列,磚木結構。1927年3月,共產黨員林心堯等創辦。“養成所”培養了長汀、上杭、武平、連城、永定、寧化、清流、歸化等八縣的優秀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164名。“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后,5月7日,上杭縣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清黨”,養成所被關閉。該所雖然只開辦一個半月,但傳播馬列主義,為汀屬八縣培養一批革命人才。舊址在上杭縣臨江鎮亨四街1號,始建于1913年。原為基督教會,1918年改為美華中學。建筑面積458平方米,磚木結構平房。1977年,國家撥款進行全面維修,并開設輔助陳列。1989年10月,交由上杭縣博物館管理使用。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詳細]
陳丕顯故居
  陳丕顯故居位于上杭縣南陽鎮官余村,又名“位三堂”,始建于1892年,2007年重修,坐西朝東,外大門坐南朝北,由雨坪、下廳、上廳、橫屋、左右廂房等組成,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陳丕顯(1916—1995),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 久久丝袜熟女国产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 中文字幕丝袜精品久久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