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恩施州 > 利川市旅游

利川市文物古跡介紹

1、大水井景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水井景區
  大水井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坐落于世界優秀名歌之一《龍船調》的發源地--利川市柏楊壩鎮。整個建筑群由李亮清莊園、李氏宗祠、李蓋武莊園三部分組成,它像一首由土家嗩吶、木笛、葉笛、鑼鼓加西洋長號奏出的三部曲,演繹著一個家族的榮與辱,興與衰,凝固了一個民族的建筑文化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筑群2004年12月25日,我們驅車從利川市城沿著改造升級后的利(川)奉(節)路來到柏楊壩鎮大水井村,踏訪已被省建設廳申報為全國民族文化名村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水井古建筑群。車穿行于崇山峻嶺中蜿蜒的瀝青路上,圣誕節的雪花似乎帶著耶穌的問候,簌簌地叩打著車窗,隆冬的寒意被心中涌動的渴望冰釋。極目望去,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中的大水井,該是怎樣一種意蘊呢?李氏莊園土家民居的交響樂大水井座……[詳細]
大水井古建筑群
  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于利川市柏楊壩鎮的莽莽群山之中,始建于明末清初,是長江中下游目前規模最大、保護較好、藝術價值極高的古建筑群,集西方建筑與土家建筑特色于一體。整個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莊園和李蓋五宅院等三部分組成。 解放前是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于一體的“土圍子”。李氏宗祠及莊園建筑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彩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致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2002年國務院將李氏宗祠、李氏莊園、李蓋五宅院三部分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大水井李氏莊院建筑面積多達6000平方米,有24個天井、174間房屋,鱗次櫛比,規模宏大。從迥異的兩種建筑法式和風格判斷,該莊院內又可分為……[詳細]
三元堂
  介 紹: 三元堂位于利川市區忠路鎮八圣鄉木壩河南岸,為木結構殿廡式道觀建筑,道家以天、地、水為三元,故稱三元堂。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傳為三元堂道首羅宗題于光緒27年所擴建。整個道觀三進,依山勢成階梯式擺布,東西寬50米,南北長60米,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 正門前有10級石梯,階沿用整長條石鋪就,用料十分講究。由前殿入天井過道,登石梯進入正殿。正殿中堂左右各有過道、廂房。正殿后正中天井上建玉皇閣,高閣聳立,突兀于整個建筑之上。后殿兩廂,彩樓回旋,左右對峙。 整個道觀,布局巧妙,紅墻黑瓦,飛檐斗拱,巍峨壯觀。道觀四周,林木蒼翠,風景秀麗。前有郁江如玉帶環繞,木壩河大橋若長虹飛跨;后有群山起伏,似萬馬奔騰;還有古樹兩株,一株香樟,一株刺揪,更增添了古廟的幽靜清雅情趣。  交 通: 從恩施乘……[詳細]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會議舊址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十字路會議舊址位于利川市文斗鎮金龍村1組、十字路小鎮東頭的關廟。1934年4月10日,賀龍率紅三軍從咸豐活龍坪到達利川縣文斗十字路休整,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字路會議。夏曦、賀龍、關向應等出席會議。4月14日,會議作出了《關于發展鄂川邊區蘇維埃運動任務的決議》。《決議》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總結開展游擊戰爭的成績,指出革命運動中存在的問題,批判一些錯誤傾向,提出發展蘇維埃運動的政治綱領和斗爭任務。十字路會議舊址是在紅三軍撤出湘鄂邊后的“不停頓的游蕩”途中召開的,其決議雖然仍堅持“左”傾錯誤立場,充滿了“左”的詞句和對鄂川邊蘇維埃運動的指責,而且也并未得到實際貫徹,但它仍然對扭轉穩定鄂川邊的游擊戰爭形勢,指導鄂川邊游擊根據地的建設及軍事斗爭,產生了一……[詳細]
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魚木寨原名成家寨,以成姓、向姓居多,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其前身屬龍淵安撫司治理,后更為龍陽峒土司轄地,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龍陽峒土司譚彥相宣布脫離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雙方爭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馬斗斛、馬千乘率兵攻打譚彥相,斷其水源,阻其糧草,把寨子圍得鐵桶一般,欲使寨中彈盡糧絕而降。然數月不果。寨內,譚土司則命人每日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活魚以戲之,有些竟落掛于馬土司帳前樹上。仰望陡峭奇險的山寨,馬土司不由望魚興嘆……[詳細]
七孔子墓崖
  七孔子墓崖在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南河東岸的一堵紅砂崖上,古人開鑿有7個作為墓穴的石窟,稱為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七孔子距建南河水面約20米,距崖下公路約10米,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上下排距1米左右,除上排有一窟相隔3米外,其余窟距在1米以內。石窟呈正方形,邊長1米左右,進深約2米;只有一窟呈長方形,長近兩米,深不足30厘米。所有石窟開鑿精工,有的窟門還刻有圖案。當地傳說,古時老人臨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經七晝夜蛻變,返老還童;無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晝夜而亡。曾有村民從窟內取出船形槽棺,內裝人體骨骼。后-物普查,又從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長僅70余厘米,內裝成人人體骨骼。由此證實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體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爛后,將部分大骨拾回洗凈,再放入小棺內安置……[詳細]
利川李氏莊園
  李氏莊園始建于清初,并逐步擴建,民國十三年(1924)進一步擴建。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西、中、東三部分,西部為黃氏舊宅,布局不規則,有左、右兩路兩進院落,通面闊26米,通進深35米,條石筑基,或硬山或四面坡灰瓦頂木結構房屋,穿斗式構架,一般分上、中、下三層,屋頂高低錯落;中、東部為李氏擴建,中部基本呈中軸線對稱布局,前后二進院落,分前、中、后堂,均面闊九間31.5米,分別進深4米、4.8米、6.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前、中堂為抬梁式構架,后堂為抬梁、穿斗混合構架,分上、下兩層,前設通廊。前堂為西式走廊,磚砌方柱,弧形廊檐,前部設石質堡墻;東部布局不規則,依山勢而建,現僅存4個天井院。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穿斗、抬梁混合構架,前部多設廊,分上下兩層或上、中、……[詳細]
利川凌云塔
  利川凌云塔齊躍南麓,南坪集鎮向東(現為南坪村6組),巍巍然屹立一座八抬上頂,占地25m2、高約20米的石拱之塔,號之凌云塔。該塔始建于道光七年,如膏書院建成后而落成。塔身斑駁,便仍俱一股浩然之風,鍥而不舍勢。拔地文星映少徽,旁天劍氣連齊微正是其塔其人之證。1787年(乾隆丁末歲),當時南坪汛巡檢王霖,毅然把創辦南坪義學作為己任,經過不懈努力,1792年(壬子)春建成學舍,延師啟館。當時人們感激王公恩德,取名為如膏書院。1800年(庚申)秋重建竣工,王霖四處勸捐,湊錢置產作為學用,每年收取經費所需。牌文記載:凡愿子弟肆業及無力延師者,悉來聽學,行見敬業樂群,人之煥然。當時所有經費未改妄耗,積有余資。其后院內余資營建石塔,以此激勵后人,作此塔為念。當時為教育而兩秀清風,李永暢自述此心可以對天地,……[詳細]
利川石龍寺
  利川團堡石龍寺(拐拐咚地咚老家那個地方)利川團堡集鎮之北,有小山,團而不圓,高約百米,曲徑盤旋,古木參天,山上有一古寺,名曰“石龍寺”。石龍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磚木結構,計1050平方米。內有四進四殿,設置七個天井,是恩施州內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廟建筑物,屬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外景點自然古樸,惟妙惟肖。龍宮池內,石龍盤旋,靈光溢彩;龜相府有龜相運籌帷幄,瀟灑自若;蟹將館有蟹將力鼎千鈞,氣蓋云天;魚妃院佩鯉脈脈含情,傳誦著愛的佳話;鱉后宮冷遇鱉后而鱉后不冷,企盼著龍王到來的日子。夫妻銀杏樹歷經滄桑,恩愛相守,價值連城;抗戰紀念塔,巍然屹立,彪炳千秋。眾多景點,目不暇接,令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更有那奇妙奇情的傳說故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詳細]
桂花譚氏祠
  桂花譚氏祠 ,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桂花村9組。始建于清咸豐辛酉年(1861),同治七年(1868)建成。2011年8月,被公布為利川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公布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清咸豐辛酉年(1861),同治七年(1868)建成。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672平方米。該建筑中西合璧,木雕、石刻豐富,工藝精湛,保存較好,是研究土家族地區建筑發展演變的實物資料。建造者譚長溪、譚大瑞父子分別為清授奉正大夫和宣武都尉。保護譚氏祠,對研究當地清代歷史人物及歷史有重要價值。保護范圍:以譚氏祠外墻為基準向外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5米。……[詳細]
謝家老屋
  謝家老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龍水村。建于1920年,由時任四川雅安縣令的謝明正修建,因其宅基原是一丘塊大田而名“大田莊”。坐東朝西,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瓦頂,主體前后兩院。兩院間設欄墻門垛,門亭隱于垛墻后。正屋階檐石欄墻上楷書陰刻清進士譚龍章書朱子治家格言及其題跋。建筑后崖壁上楷書陰刻“大田莊”三個大字,字大一米見方。謝家老屋具有良好的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建筑內部雕飾精美圖案,所飾書法工整,整棟建筑古樸大方,對于研究民居建筑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步青橋及字庫塔
  步青橋及字庫塔位于利川市毛壩鄉青巖雙泉村。步青橋建于光緒元年(1875),南北向跨太平河支流。單孔石拱橋,長21.4米,寬4米,孔跨7.2米,拱券縱聯砌置。字庫塔位于橋北,六角三層樓閣式空心石塔,通高5.7米,二層西壁辟窗,額題“步青橋”、三層西壁陽刻楷書“字庫”。步青橋南有當年修橋的國子監太學生劉玉成及其家族墓地。步青橋、字庫塔是川鹽東運通道上的重要人文景觀,對于研究川鄂鹽運史、交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第五批)……[詳細]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會議舊址
  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會議舊址位于利川市忠路鎮長干村7組。1928年11月24日,紅四軍從鶴峰梅坪出發,經宣恩、咸豐,于12月13日進抵張爺廟,與“督辦利川宣撫使”,“精靈宮神兵第一路司令”楊維藩相見,接著在此召開前委會議,聽取楊維藩的情況介紹,并決定把“中共湘西前敵委員會”改為“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前委由5人擴大為7人,賀龍仍為書記,為以后紅軍在湘鄂西的勝利進軍奠定組織基礎。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會議舊址是中國工農紅軍在湘鄂西活動的重要史跡,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2008年3月被公布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太平塘摩崖題刻
  太平塘摩崖題刻位于利川市都亭街辦事處連二塘村。刻于鄂西南鄰近四川要道旁的絕壁上,因該地自古有兩口相鄰的水塘而得名“連二塘”。幅面高5米,寬4.8米。陰刻楷書,中書“太平塘”3字,字徑0.8米見方,右上角書“太平年”3字,字徑0.2米見方。“太平年”系元末農民起義軍徐壽輝年號(1356-1357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據蜀,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撫司”地方政權。該題刻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革命活動的實物見證。(第二批)……[詳細]
龍水文廟
  龍水文廟位于利川市謀道鎮龍水村。始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間重修,同治七年(1868)改建。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合院式布局,有前堂、正殿和廂房。大殿面闊三間13.7米,進深8.7米,木石磚結構,基址全系青砂條石壘砌,單檐硬山灰瓦頂,明間抬梁式構架,次間穿斗式構架。該建筑是鄂西土家族地區保存較好的文廟,在建筑設計和營造工藝上,集中體現了少數民族地區多元文化交流的建筑藝術成就。(第五批)……[詳細]
雀巖墩碑屋
  雀巖墩碑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寨壩村。碑屋是一種將墓葬建在堂屋之后的特殊建筑。雀巖墩碑屋建于1929年。坐西朝東,由碑屋、墓冢、墓碑組成。碑屋為四列三間木構樓房,面闊15米,進深7.44米,懸山青瓦頂。墓冢石砌,設在碑屋堂屋之后,頂部建廊房。墓碑設于堂屋后壁,高約3.8米,圓首。該建筑是目前鄂西、川東地區唯一保存的碑屋,對于研究土家族人的生死觀念以及喪葬習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五批)……[詳細]
17、杜氏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氏祠
  杜氏祠位于利川市謀道鎮農科村,清代建筑。建于清光緒年間。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硬山瓦項,前廳、后殿明三暗五,兩邊廂房三列兩間,通開28.36米,通進22.51米,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前廳戲樓與兩邊廂房彩樓連接,欄板、窗花圖案豐富;正殿三間高大寬敞,梁托柱礎精雕細刻。該祠是利川現存為數不多的祠堂建筑之一,規模較大,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范家老屋
  范家老屋位于利川市柏楊壩鎮團圓村。建于1948年。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兩進五院,兩樓(繡花樓、碉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碉樓位于院壩左側,平面方形,邊長4.8米,條石壘砌,四角攢尖頂,通高4層13米。該建筑規模宏大,功能完備,是一座集生活起居、安全防御于一體的傳統民居。(第五批)……[詳細]
諶滿氏節孝坊
  諶滿氏節孝坊位于利川市謀道鎮長坪村。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柱三門三樓石牌坊,面闊7.35米,高10.5米,寶塔頂。額枋浮雕、鏤雕龍、鳳、花草、獅、象和人物故事圖案,柱間嵌“旨封旌表”、“諶孝科之妻滿氏節孝坊”匾。整個牌坊氣勢宏偉,建筑華麗,為鄂西、川東同類建筑之珍品。(第五批)……[詳細]
佛堂墓群
  佛堂墓群位于利川市建南鎮佛堂村。清代家族墓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由張學序夫婦墓、張開相墓等13座家族墓組成。墓上建筑有高大的石牌坊、石砌墳塋等,造型精美,布局嚴整。該墓群對于研究鄂西地區土著的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大片 | 亚洲精品极品国产精品 | 色五月激情中文字幕 | 日本乱偷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 在线成人国产公开视频 | 正在播放国产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