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 > 慈溪市旅游

慈溪市文物古跡介紹

彭侍郎祠舊址
  小河曲折而靜謐,了無聲息,伴隨著鳴鶴場這座古祠走過了500多個春秋。明代弘治年間官員彭侍郎勤政為民的美德,未因歲月的流逝而消失。時至今日,當人們前去古祠瞻仰,觸摸這斑駁陸離的老墻時,似乎仍可感受到彭侍郎整理鹽政的皇皇業績。鳴鶴一地,古為鹽場。到了明中葉以后,這里已成“東南邦賦之最”。然而就在這歌舞升平的背后,鳴鶴的鹽民卻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又一場鹽民暴-動終于爆發了。朝廷立即派刑部侍郎兼僉都御史彭韶,到鳴鶴場“剿辦民亂”和“整理鹽政”。彭韶,字鳳儀,福建莆田人,明代天順丁丑(1457年)進士。彭韶受命后,輕車簡從,來到鳴鶴,但看到的是“灶倉半虛,猶有包攤之累;丁戶將絕,尚多額外之征;工本克扣,而體無完膚。”的悲慘景象,面對這種慘狀,“司無優恤之仁,吏多科害之擾!”于是他上奏朝廷……[詳細]
金雞岙青瓷窯址
  金雞岙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鎮倡隆村,在金雞岙浪網山南坡。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1986年8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從地表散布的遺物判斷,該窯址屬東晉時期。窯床方向朝南,地表遺物散布面積2,000平方米,堆積斷面厚度為1米,部分堆積被唐代窯址瓷片堆積疊壓。器物種類豐富,有四系罐、盤口壺、雞首壺、碗、缽、盞、盆、洗、盤、硯、唾盂、尊、槅等,并清晰地展現出器物的演變過程:碗、缽、盆、洗等器物由平底發展到假圈足,再進一步轉變成足底邊緣有一周凹弦線的假圈足;胎從含沙粒較多、表面粗糙,發展到含沙粒較少、表面致密細膩;施釉從半釉變為底部露胎,再發展到滿釉;釉層從透明度較差、不均勻,發展到玻璃質感強、潤澤、均勻。器物釉色以青釉為主,也有青黃、青綠和黑釉。器表裝飾比較簡單,以粗弦……[詳細]
石馬弄青瓷窯址
  石馬弄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觀海衛鎮白洋村,在白洋湖西岸南部。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同年5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瓷窯依山而建,中間低落,兩側隆起,堆積豐厚,瓷片散布面積為10,000平方米。窯址的北半部為唐、五代遺存。產品以翻沿、坦腹、寬矮圈足碗為主,并有玉璧底碗、蓮口碗、盤口壺、瓜棱執壺及各類罐、缽、簋、燈等;釉色以青黃居多,釉層均勻,滋潤,透明度好;紋飾有荷花、團花等,刻劃線條疏朗挺拔;裝燒工藝采用匣缽裝燒,部分產品采用瓷質匣缽涂釉密封燒成,品質極佳;有的碗底和窯具上劃“吉”、“記”字款。出土的部分碗、壺等器物與寧波市和義路出土的一批精美的器物相同。窯址南半部為北宋時期的遺存堆積。器物有碗、罐、壺、盤、盞、盞托等,但制作粗糙,釉色灰暗,器表以素面為主,有少量裝飾……[詳細]
楓樹灣青瓷窯址
  楓樹灣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觀海衛鎮里杜湖西岸的窯頭山東麓,南面靠近栗子山青瓷窯址。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1986年8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該窯址由唐、北宋的五處窯址連成一片,面積約6,160平方米,其中唐代窯址3處,北宋窯址2處。這5處窯址均分布在湖岸,局部被湖水所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唐代制品以坦腹淺圈足碗為大宗,還有瓜棱壺、膽囊壺、翻沿深腹罐、缽、玉璧底碗等;釉色以青黃居多,也有青灰等色;器表以素面為主,少數刻劃有荷花等圖案,有的罐耳上印“上”、“文”、“太”等字款;少量器物用匣缽裝燒,器形規整,釉色滋潤,光澤感強。北宋時期的制品以大小各異的喇叭口圈足壺為大宗,有少量碗、瓶、盤、高足杯、燈盞、盞托等器物;釉色灰暗,以青灰居多,還有青黃等色,有些器物不同部位……[詳細]
慈溪金仙寺
  千年古剎——金仙寺,它創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毀葺,風貌依然。寺院山門正對著白洋湖,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癡癡地望著歷經千年而依舊盈盈清碧的湖水。每當夕照西來,殘陽如血,四野一片寂靜,渾厚的鐘聲悠悠地傳過來,帶著千年銅銹,充塞著每一個角落。倦飛的鳥兒穿過湖面,穿過鐘聲,各歸其巢。據清光緒《慈溪縣》載∶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間(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靜進庵」。唐干元年間(七五八年至七五九年)福林度智禪師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賜額「金仙禪寺」,成為當時浙東一名剎。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五十九年(一-年)兩度擴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毀于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再毀于兵燹;同治十二年(一……[詳細]
46、伏龍寺
伏龍寺
  伏龍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當時伏龍山四周皆海,鑒諸禪師發現此山狀如蛟龍,云浮霧繚,并離南邊的大陸和達蓬山不遠,便看上了這塊能興旺佛業的風水寶地。于是系纜攀緣,憑著一個佛門弟子對信仰的執著,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終使一座寶剎聳立于山巔。這座凈土宗早期的禪院,依托山勢,遞進而上。結構嚴謹,主次分明,充分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色。鼎盛時,梵宇集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及左右兩廂偏殿等六十余間,營林面積達700多畝。可惜這樣一座千年古剎在1941年毀于日寇兵燹之中。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多次造訪,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寺前曾留下名1129885393.gif詩,弘一法師在寺內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墨寶《佛說阿彌陀經》16頁。這些內容都已成為伏龍寺迷人的文化積淀。伏龍寺與寺前的蓮花池,兩者唇齒相依……[詳細]
徐福廟遺址
  徐福廟建在巍巍達蓬山東麓的鳳浦岙徐家村,廟中塑有徐福像,上掛著一塊一米長、半米寬的黑底金字匾,上 書“徐福之福”,可惜金字匾已被毀。廟周圍環境清幽、空曠,雖無達蓬山腹地的“飄忽滂,激怒,雷聲,回穴錯遷”的粗獷,也無達蓬山腹地的奇洞怪石、危巖峭壁、紅楓綠荊、深壁低谷的俊美,但也是個白瀑落潭、澗水沖石、青松翠竹的山岙,潺潺流水和陣陣林濤又告訴人們:這里是個出海東渡蓬萊的絕佳港灣。 徐福,《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徐市”,秦代方士,齊國人(今江蘇贛榆),字君房,世代為醫,自幼熟讀《黃帝內經》,精通祛病延年的妙藥。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東游至重巒疊翠、峻奇幽雅的達蓬山,被達蓬山的奇異風光所陶醉,便欲求長生不老之藥,遣方士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去東海蓬萊求取仙藥,徐福入海采藥不成,東渡東瀛(今……[詳細]
秦渡庵遺址
  在達蓬山南坡腹地竹林深處的秦渡庵遺址前,立著一塊花崗巖石碑,上 書“秦渡庵” 三個遒勁的大字,這是自稱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手跡。 秦渡庵遺址地勢平緩,環境清幽,翠竹藤蘿,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是個安頓歇息的好地方。相傳秦時徐福曾扎營安寨于此,命人砍柴、搭篷,開掘飲水池。至唐初,徐氏后人在此建造東渡庵一座,以作紀念。年深日久,古庵廢圮,只剩下殿堂之墻腳、汲水池。古庵因紀念秦人徐福,故稱秦渡庵。雖然古庵的確切歷史已模糊難考,但遺址的幾段殘階、幾塊基石依然還在,更有一方保存完好的石砌水池沉靜如鏡,終年不竭,似在向后人訴說那遙遠的往事。中國古代稱為“庵”的,一般指小草屋,可見秦渡庵的規模不會很大。在這僻冷而清靜的山岙中,有這么一座小庵系住遠航的歷史之舟,可見古人在骨子里對歷史的懷念是……[詳細]
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這座位于匡堰鎮寺龍村釣竿山下的古窯址,經歷了從晚唐到南宋長達近300年的燒造時間,其遺存之豐厚,品種之多樣,實為越窯群體中之佼佼者。1998年至199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后兩次聯手考古發掘,終于使這座近千年無人知曉的窯址得以重見天日。窯址的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發現的龍窯窯址,反映了南宋時期的構造特點和裝燒程序。除龍窯外,在旁邊還發掘一座制作工場。更為重要的考古價值是,這座窯址的發掘,改變了考古學界以往一直認為越窯衰落于北宋的傳統認識,使越窯的燒造時間又推遲了100多年。發掘成果公布以后,前來考察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使昔日冷清的寺龍村變成了游人競相參觀的熱土。這些眼花繚亂的瓷片雖然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信息量,但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還是很難對其作出合理的詮釋……[詳細]
古臥床橋
  古臥床橋又名護龍橋,位于掌起鎮戎家村村南、快船江與古窯浦的交匯處,南北橫跨快船江上。據光緒《慈溪縣志》記載:“古臥床橋,縣北四十里,黃文潔臥其上讀書,故名。國朝道光六年里人戎開華捐資修建,光緒三年重修。”由戎金銘《重建臥床橋記》可知,此橋原為泥橋,后易為石橋;宋時橋名涂上顏色,輾轉訛傳為護龍橋。此橋系單孔石橋,全長10.7米,寬4.22米。橋面由四塊條石鋪砌,東西兩邊設有欄板、望柱,東欄板題額“古臥床橋”,西欄板額書“護龍橋”,南北八字形踏道。兩側橋門柱頂額欄下各雕一對龍首,造型十分生動。橋門柱石上均有刻聯,兩聯均為行楷,字體遒勁,頗有大家風范。 古臥床橋是慈溪境內所知始建時代較早、保存較好、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紀念性建筑,陳邦瑞、戎金銘等清代慈籍文人都為此橋撰文作傳。追溯古臥床橋的淵源,……[詳細]
51、佛跡寺
佛跡寺
  佛跡寺是座落于達蓬山巔的古寺。關于佛跡寺的來歷,緣起于其附近的一個佛跡洞。相傳唐天寶元年(742年),有位名叫達慧的云游僧來到山上,發現了荒蕪多年的佛跡洞,洞內留有觀音佛腳印一個,以為佛跡,遂建起了這座巍峨的寺院。佛跡寺原來還有中佛跡寺和下佛跡寺,現在已經只剩下遺址。如今改建后的佛跡寺依托“千年佛跡”,又現當年古寺的宏偉壯麗。佛跡寺于禮佛區的主軸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山門)、大殿、藏經樓,東西角樓、祖師殿、伽藍殿、藥師殿、彌陀殿及廊等分列左右兩翼,共同合成佛跡寺的主體禮佛空間。香客寮、僧寮以及念佛堂組成院落,由北向南依次疊落。東側由方丈院、素菜館、鐘樓、齋堂、居士寮組成、觀音院單獨設于東端。有道是“東拜海天佛國,西祈千年福地”,浙東名寺佛跡寺屹立于郁郁蔥蔥的達蓬山巔,為各方香客保一生平安。地址:……[詳細]
龍山抗日碉堡群
  龍山抗日碉堡群位于慈溪市龍山鎮伏龍山至金岙沿海一帶。1934年抗日戰爭前夕,民國政府國防部請德國軍事顧問佛采爾擬訂《寧波區海防設備實施計劃》,在“三地區沿海各要點構筑永久工事”。龍山抗戰碉堡群為時任寧波防守司令、國軍194師師長的王皡南主持建造的海防軍事工程,碉堡分布于龍山鎮伏龍山至澥浦一線沿海地帶,原為500米一堡,慈溪境內現存尚有14座。碉堡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包括三種類型:其一為大型母堡,現存4座,方形帶放射形槍眼,面積約三、四十平方米;其二為小型圓柱狀子堡,現存7座,直徑在兩米左右,高約2.5米,帶二至三個槍眼孔;其三為暗堡,現存3座,是筑在地下或山體內的方形地堡。龍山抗日碉堡群是浙東軍民抗擊外辱,爭取民族自立的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抗戰軍事史的重要史跡。2011年1月慈溪……[詳細]
栗子山青瓷窯址
  栗子山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觀海衛鎮里杜湖西岸西埠頭村栗子山南坡,小壩東側。窯址因建筑小壩遭到破壞,局部被湖水所淹。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現,同年5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從地表遺存判斷,此處為北宋窯址,堆積面積達8,000平方米,斷面厚度約2.5米,暴露窯床殘長4米、寬2.6米,窯壁用長30厘米、寬16厘米、厚5厘米的磚頭疊砌而成。器型以雙耳執壺和侈口弧腹圈足碗居多,還有四系罐、瓶、盒、燈盞、器蓋等;釉色較灰暗,有青灰、青黃等色,釉層薄而缺乏光澤;有的碗內底和壺腹部飾有刻劃花,刻劃線條粗糙呆板,常見的花紋有牡丹花、菊花、纏枝花等,還有印花,主要裝飾在壺的耳部,形狀各異,紋樣繁多;不見匣缽,器物均為明火裝燒。從制品的胎、釉、裝飾和燒造方法等方面觀察,此時的制瓷工藝已明顯地……[詳細]
鳴鶴新五房
  新五房位于慈溪鳴鶴古鎮鳴興村新五房弄1號,岳廟江以東、街河以北。該建筑坐北朝南,呈矩形,由照壁、門廳、主樓和東西廂房組成的正院及東側跨院組成。總占地面積約1670平方米。照壁呈內八字;門廳為雙坡頂,面闊五開間;主樓為九間兩弄重檐硬山頂二層樓;東西廂房均為四間一弄重檐硬山頂二層樓;主體建筑東側為跨院,由前后進偏房、南側二間小平房及古井組成,前進偏房為三間一弄重檐硬山頂二層樓帶北側二間小平屋,后進偏房為六開間小平房,前后進天井處有古井一口。新五房為清晚期建筑,由鳴鶴葉氏五房后人所建造,其主樓東次間為語言文字學家胡吉宣的舊居。土改后,供十余戶人家居住。新五房用材比較考究,工藝精湛,柱、枋多用披麻捉灰,磚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規整,保存較好,在浙東地區晚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1年1月,由浙江……[詳細]
逍路沿徐氏舊宅
  逍路沿徐氏舊宅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鎮逍路沿村許家浦江東岸,為坐北朝南西洋式磚石結構院落建筑,由南北二院組成。北院主體為三開間三層主樓,前后設天井,西側帶埠頭;南院西部為二開間二層側樓,東部為一狹長天井,天井內設涼亭,掘水井,筑花壇。院落外墻呈折尺形布局,總占地340平方米。由主樓西側的臨河埠頭,向東穿過橫弄入北院門,門楣刻有“厚德載福”四個大字,表達了徐氏積善行德的家風。此洋房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近代寧波幫代表人物之一、上海醫藥界巨子徐之萱先生為其母所建。洋房建筑融中西建筑元素于一體,是一處中西合璧式建筑精品,不但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價值,更承載著徐之萱先生艱苦創業、德行兼備的遺德,體現了寧波幫慈溪商人注重孝道的傳統風尚。2011年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洋湖、里杜湖越窯遺址
  白洋湖、里杜湖越窯遺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窯中心產地上林湖約2.5公里,由白洋湖、里杜湖兩個窯址群組成,以白洋湖石馬弄和里杜湖楓樹灣、栗子山窯址分布密集,1982年分別被公布為慈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洋湖窯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兩湖連接處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時期的12處窯址組成,遺存散布面積約27,270平方米。在1999年和2002年進行的石馬弄窯址二期搶救性發掘中,清理出北宋早期龍窯一條、房基一座、釉缸一只,獲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青瓷標本,其遺存的文化內涵和同期上林湖窯址相同,且堆積更為豐厚。里杜湖窯址群遺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緩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處窯址連成一片,瓷片散布面積約為42,000平方米,瓷片堆積厚度最高達5米。其中發現的少數……[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级AV在线免费播放 |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久热精品 |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欧美一区 | 久久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