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疆 > 昌吉州旅游

昌吉州文物古跡介紹

北庭故城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位于新疆自治區吉木薩爾縣以北約12公里的護堡子。故城遺址在當地俗稱“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礎上建立的,九世紀以后屬于西州回鶻。十三世紀初隸屬蒙古,憲宗時曾在此設置行尚書省。元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當時仍是北疆的重鎮。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時候才荒廢不用。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國的學者徐松首先來此進行調查,發現了唐金滿縣殘碑等珍貴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領的考察隊和英國人斯坦因分別來此非法調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也曾對遺址進行過發掘,并由中國學者袁復禮負責測圖。1979年~198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進行過兩次調查和測繪,在城西700多米處發掘的一座高昌回鶻時期的佛寺遺址中,發現了大批泥塑像和精美的壁畫。古城的規模十……[詳細]
第一窖古城酒文化博物館景區
  第一窖古窖池遺址第一窖古窖池遺址位于奇臺縣新疆第一窖古城酒業公司內。2002年,該公司在挖掘酒窖時發現該遺址,隨即進行發掘,并予以保護。窖址現僅存有一面磚墻,由青磚壘砌而成,墻面涂有一層白灰。全長11.8米,高2.1米,可分為長度大體相等的兩部分。一部分在北,做工比較精細,每隔1.2米有固定木板的插槽,估計為用木板隔發酵池時所用,插槽之間間隔1.2米,有兩面墻體上還有供人攀爬的腳窩。另一部分在南,做工比較粗糙,墻面不光滑,似為后期加筑,年代較北側稍晚,墻面有兩處隔墻殘跡,估計亦為發酵池隔墻。根據遺址內出土的青花瓷碗、陶碗等推測,該遺址建于明末清初,且在清代一直沿用,現已在窖址上建立酒史博物館。……[詳細]
龍王廟水庫
  龍王廟水庫龍王廟水庫位于木壘縣城以南2km處。屬攔河水庫,其工程由四部分組成,攔河大壩的主壩為砂殼粘土心墻壩,壩高42m,長1100m,頂寬5m,總庫容1400萬立方米。該水庫位于木壘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兼顧養魚及旅游的中型調節水庫。1958年始建,1998年第四次續建和改建而達到現在的規模,該水庫對新戶鄉、照壁山鄉、良種繁育場及木壘鎮的工農牧業用水發揮巨大的作用。龍王廟水庫距縣城近,交通十分便利。近幾年全縣居民積極開展綠化造林活動,水庫四周綠化面積達125畝。1958年,全縣人民揮汗奮戰龍王廟水庫,水庫建成后匯集了木壘河域水流,灌溉著下游地區數萬畝田。1987年開始,縣城機關干部和青少年學生在水庫兩岸開展植樹種草活動。如今數萬株松柏楊柳已是郁郁蔥蔥,蔭蔽翠浪。龍王廟水庫取名……[詳細]
霍加墓
  霍加墓霍加墓因埋葬兩位在伊斯蘭經典中被稱為“圣人”的人而得名。霍加墓距縣城約40公里,位于博斯坦鄉霍加墓溝一座相連的山峰,海拔高度約2400米。霍加墓為昌吉州重點文物保護遺址,是木壘、巴里坤、青河、富蘊、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魯番等地伊斯蘭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萬木復蘇之時,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車,或騎馬,或徒步結伙成隊絡繹不絕,不辭翻山越嶺,頭頂酷暑,表達了一種虔誠的心愿。他們認為,朝拜了兩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萬里的麥加去朝覲而完成功修。來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誠的教徒們還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譽為“圣水”的泉水。據說,喝了泉水便能夠幸福吉祥,順利地生兒育女,并且能夠解病除病,躲避災難。霍加墓包括兩座,山頂上的為鐵木耳禿魯木霍加墓,其下方80米為艾賢木汗霍加墓。兩墓始……[詳細]
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漢疏勒城位于奇臺縣城東南,直線距離50公里,地處天山北坡的山區,隸屬半截溝鎮麻溝梁村。該遺址地處前山丘陵地帶,坐落在麻溝河沿上,其城址東依懸崖峭壁,南有麻溝河向東繞北澤黑溝流向新戶梁,北為南高北低的坡地,西面是低緩的丘陵與麻溝河、新戶河相接,地勢險要是該城的地理環境特色。因城內有露出地表的巖石,俗稱“石城子”。該城呈不規則狀,并不見一般概念上的完整的封閉的城墻,只是依自然地勢而因地制宜建造。古城位于山坡上,北高南低,東西長240米,南北長200米,古城東面為麻溝河絕壁深淵,古城三面筑城墻,東面依絕壁為天然屏障,城墻寬一丈,有角樓、馬面,城內有一洼地,據考證是人工挖掘的類似于“井”的工程。該城只有西、北兩面墻,北墻中段有一條南北向土墻。北、西兩面土墻相對高度不過三米,其中北墻殘高1.……[詳細]
大漠上的神秘怪塔
  大漠上的神秘怪塔1957年夏天,克里木以翻譯兼向導的身份,領著中蘇聯合考察隊一行八人,其中有一個名叫冬尕巴依,家住吉木薩爾二工河的哈薩克族人,另一個是名叫塔勒甫的吐魯番籍維吾爾族人,他們騎著十二峰駱駝深入浩瀚無際的準格爾大漠進行勘測。一天,他們遠遠地看見了一個黃亮耀眼的神秘物體。等到他們走到近處時,才看清了拔地而起的這個黃亮耀眼的神秘物體原來是一個類似金字塔的圓錐形塔。從塔上閃射出一縷縷極強的光芒,蘇聯人在地圖上作了標記,然后他們有點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怪塔,繼續前行。行至大約1公里處,考察隊員又發現了第二個塔,再往前行,又是一個!他們一-現了五個同等距離的怪塔,如航標般地在蒼茫、荒涼的大漠上熠熠閃爍著神秘的光線。走過神奇的怪塔,考察對象著西北方向又走了一段路途,他們便看見了一座紅色的沙山橫亙于……[詳細]
北庭西大寺
  北庭西大寺北庭西大寺位于吉木薩爾縣北庭鎮境內。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鶻佛寺,位于北庭都護府遺址之西1公里處,西臨西河壩,東面有水池,周圍地勢平坦,現多已開發為農田。古寺為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佛寺殘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0.5米,東西寬約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筑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筑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整體。目前東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殘跡,窟內殘留有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若干。建筑材料為土木結構。宋朝初期,寺院興盛。宋使王延德曾親臨“遨樂于其間”。1275年,高昌王東遷時,日趨衰落,十四世紀時,毀于伊斯蘭教的-。西大寺現外觀大部殘毀,1979一1980……[詳細]
唐朝墩古城遺址
  唐朝墩古城遺址古城位于奇臺縣城東北角,與縣城緊緊相連,東臨水磨河,西南方緊連居民區,北靠菜園子(蔬菜生產基地)。該古城東西寬315米,南北長490米,為一長方形城郭,四面有城門、城垛,北城墻上有烽火臺,目前,殘存北面城墻。解放前,人們常從遺址中揀到唐朝時代的器皿,解放后,且文物管理所陸續從遺址內采集到紅陶侈口平底盆,灰陶平底三耳大瓶,灰陶單耳罐,宋青瓷器殘片,元代雙魚鏡,元代察合臺銀幣……,奇臺縣城得名—古城。196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朝墩古城久遠,據史料記載,此城為唐代北庭都護府屬轄的四個縣中的蒲類縣城,始建于唐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縣于唐長安二年(702年),是北庭都護東路的咽喉重鎮,絲綢北道的必經之地,也是長安至碎葉城的國際通道。元代歸別失八里元帥……[詳細]
靖寧城遺址
  靖寧城遺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政府改奇臺堡為奇臺縣治,改管糧通判為縣令。奇臺設縣后,即發動萬余人開始修建靖寧城。靖寧城是在奇臺堡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三州輯略》記載:“靖寧城是將舊堡展筑,周二里七分,高一丈五尺,城門四。”從設縣以來,到乾隆五十年(1786年),縣城內外人口不斷增加。清代流人趙均彤在《西行日記》中記載:“城內外人口不止一千家,亦大都會也。”道光二十三年,林則徐流放伊犁,路過老奇臺,在《荷戈紀程》中記載:“壬寅十月,初六日,巳刻又行四十里,奇臺縣城,住南關外。貿易頗多,田疇彌望。”另一流人楊炳坤路經靖寧城時描述到:“遙望城廓參差,亭臺矗立,綠野如云,平疇沃闊,誠饒衍之區。”據載,嘉慶、道光和咸豐年間,奇臺縣人口增加到7000余戶。奇臺縣在當時應該說是北疆通都大邑。那時……[詳細]
吐呼瑪克故城遺址
  吐呼瑪克故城遺址契丹于公元907年建立遼國,這是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國,其人是蒙古人的一支,自稱契丹人。公元十一世紀契丹國0為東西兩大部,西遼汗國-向中亞遷徙。首領耶律大石號稱百萬大軍,舉部西遷擴疆辟土。契丹人吸收了中原文化,興起城廓之邦,契丹人到達天山北路開墾土地發展農業,奇臺一名就因契丹一詞轉化而成為“奇臺”,由于人名轉變為地名,吐虎瑪克古城就是西遼汗國的契丹人建造的城廓,根據考古調查,結合吐虎瑪克古城出土文物判斷,該城建于十一世紀后期,使用時間不長,而后契丹人遷至西亞草原。在哈薩克斯坦有一座遼代古城也叫“吐虎瑪克”,是契丹語“城市”的意思,哈薩克斯坦的“吐虎瑪克”建設成了西亞地區著名的城市。至今還有一個所謂“契丹”的部族生活在西亞。吐虎瑪克古城位于奇臺縣城南5.5公里,古城鄉果園六……[詳細]
昌吉州境內烽燧群
  昌吉州烽燧群東起木壘縣,西到瑪納斯,貫穿在古絲綢之路上,長300多公里,時代從最早的唐朝至最晚的清朝,跨度有1000余年。每個烽火臺之間間隔也不一樣,有五里墩和十里墩,昌吉市的烽火臺間隔呼圖壁的烽火臺三十里,被命名為三十里大墩烽火臺,是清朝時期修建。三十里墩烽火臺坐落昌吉市榆樹溝鎮蘆草溝古城西面約78米處,整個烽火臺躲藏于茂盛的榆樹林中,鄰近是一個曠費的煉油廠,烽火臺主體是四棱臺形,底邊長5.1米,頂邊長約2米,高5米,占地26平方米,整個臺體以黃土夯筑,夯層厚十多公分。通過200多年的風吹雨淋,烽火臺一側有些垮塌,其它三面保管較完好,但已找不到上去的臺階。呼圖壁縣兩座烽火臺分別位于五工臺鎮和二十里店鎮,這兩座相距不足10公里的烽火臺一座是唐代早期的,另一座是清代晚期,年代相距近1000年,……[詳細]
奇臺藥王廟遺址
  藥王廟遺址藥王廟建于光緒14年(1888年),正是奇臺縣城從老奇臺搬至古城時,當時該縣人口密集,瘟疫四起,前后兩年經歷了兩次大的瘟疫,軍隊和商民都深受其害。為了撲滅瘟疫,古城內相繼開張了很多藥鋪,內地郎中及藥商奔赴古城,此地的藥材生意十分火爆。內地的藥材運抵古城再分售天山南北,本地藥材經此地運往內地。民眾祈求消除瘟疫,身體健康,建起了藥王廟。隨著藥材生意的興起,該廟成為藥材行業的聚會所,維護藥商的的合法權益。據縣志記載,光緒年間,古城內有藥鋪二十余家,分為內科、療瘡科、骨科,既看病又售藥。民國期間,藥王廟辦起醫師學堂,分藥劑師,藥王廟在古城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廟宇修建的小巧古樸,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傳統的玄妙。廟堂內供奉藥王孫思邈,鎖定人心,驅邪避魔,利用傳統文化凝聚漢文化的精華弘揚中醫傳統。……[詳細]
東地大廟
  東地大廟東地大廟位于奇臺縣城東北約二十公里的西地鎮東地村,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古有東地河貫穿其中,四座古廟坐北向南,毗連相建,外有土墻環繞四周,院內古木森森,一派莊重肅穆氣象,由東而西依次為城隍廟、關帝廟、娘娘廟、圣武宮。嘉慶、道光年間東地大廟擴建,新建武圣宮、圣賢殿、戲樓等。同治四年(1865)因白彥虎作亂,廟宇毀于戰火之中,只有關帝廟得以幸存。光緒十八年(1892)當地百姓捐資重修娘娘廟、城隍廟等。四廟之中,以城隍廟最古,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庚寅即公元1790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廟內有泥塑及勸人向善的大型壁畫。娘娘廟位于關帝廟西側,彩梁畫棟,氣宇不凡,彩繪木制窗格把正殿與外殿一分為二,外殿山墻兩廂皆是彩色壁畫,其一側壁畫乃“嚴父教子圖”,一側是“五子奪魁圖”,正殿內亦極精美,有……[詳細]
甕棺墓群
  甕棺墓群1983年6月,吉木薩爾縣北庭鄉后堡子村村民在生產隊規劃的宅基地上修建房屋時,在距地表50厘米深處的地下發現了三處甕棺群。其中,兩具甕棺分別高65厘米、30厘米,口徑分別為25厘米、30厘米,陶質泥質灰陶,甕腹部有網狀花紋。據研究,這一墓葬群當屬隋唐時期的突厥墓。據史料記載,隋末唐初在博格達以北活動的主要是西突厥。貞觀四年,-厥頡利可汗敗亡,于是可汗浮圖城又變成了與唐朝相對抗的前哨陣地。突厥入侵中亞最早始于六世紀六十年代,而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均以可汗浮圖城為中心,世代放牧、耕種,繁衍生息。突厥主要崇拜火,尊敬空氣和水,頌揚土地,僅奉天為唯一造物主神,用馬、牛、羊祭祀之。在中亞皈依伊斯蘭教之前,不僅襖、佛并存,摩尼教、基督教也有一定地位,但以火襖教最盛。甕棺葬俗為火襖教流行葬俗,甕……[詳細]
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
  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是一幅國內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拜巖畫。位于昌吉州呼圖壁縣的天山腹地,兩條山溪匯流處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紀的粉砂巖壁上。巖面平整,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圖像。巖畫采用淺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長,眉弓發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麗。頭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狀。相當數量的畫面顯示或隱喻了男女0的動作。在此圖像下還刻繪了成排的小人在歡快舞蹈的場面,以表現祈求子嗣繁衍、人丁興旺的愿望。真實地體現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場面。這處巖畫經有關專家論證……[詳細]
小李莊軍墾舊址
  小李莊是全國目前軍墾舊址保存唯一完好的一處蘇俄農莊式兵團師部建筑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953年。1970年3月,小李莊及其下屬生產連隊奉命移交水工團,其余單位撤回四十戶灘。從1971年起,小李莊一帶轉為新疆軍區駐軍點和生產基地,先后有疆字910、某部炮團、軍區守備師、36151、36143和工兵九團等部隊駐防。1989年,駐軍撤出,交出新疆軍區后勤部管理,由于無常駐人員,荒廢20年,遂成舊址。2009年3月31日,經過團黨委努力,新疆軍區聯勤部終于將小李莊整體移交給原開發建設的農八師一四七團。該團以打造“一莊兩園”(小李莊、兵團溫州工業園、退耕還林生態園)為重點,構建經濟發展新格局。擬將小李莊建成一個集紅色旅游、國防軍墾教育基地、兵團軍墾文化影視城和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區域旅游中……[詳細]
甘省會館、直隸會館遺址
  甘省會館、直隸會館遺址奇臺縣有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商業重鎮,素有“五路要沖”和“旱碼頭”、“金奇臺”之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重鎮,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交通樞紐和重要商埠,自古就有“千峰駱駝走奇臺,百輛大車進古城”的真實寫照,歷史上曾與哈密、烏魯木齊、伊犁齊名,并稱新疆四大商業都會。清末民初古城工商業突飛猛進,成為大西北富庶之區,各地商戶紛紛落地奇臺,各省經商發跡的富戶集資捐款修建了甘省會館、直隸會館、四川會館、山西會館、陜西會館等數十處會館及大小五十余座廟宇,做為聯絡本地民眾攜手經商、排憂解難、調節商業糾紛、增強本地民眾內聚力的場所,會館是民眾自發的民間組織,邊疆地區獨有的會館文化,它維護著人與人之間的平和;贊助社會公益事業,興辦教育,它傳承民族傳統,弘揚……[詳細]
犁鏵尖關帝廟遺址
  犁鏵尖關帝廟遺址犁鏵尖關帝廟建于光緒21年(1896年)正是古城商業鼎盛時期,同時又是屯兵之地,為了確保邊疆安定,消除0,大量清軍屯守古城,關帝之神是民族英雄,軍中之魂,軍民祈求安定清除叛亂,由朝廷撥款于城中建起關帝廟,該廟香火不斷,成為古城軍民的精神支柱。民國年間,該廟成為調解商業糾紛之地,社會名流在此主持公道,決斷民間爭議。關帝廟寄托了民族精神,弘揚團結之風,至今古城民眾念念不忘。關帝廟位于奇臺縣城中心鬧市區,緊靠市區主干道。目前該廟基本完好,廟宇建筑高大宏偉,氣宇軒昂,為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屬區級古建保護單位。該廟整體建筑完好,不變形,不走樣,保持了原有的古樸大方的歷史原貌。其格式風格獨具風范,至今觀者不斷,是奇臺人為之自豪的古建筑,隨民心,造和諧。為增強民族自尊心,弘揚民族文化之難得……[詳細]
漢城遺址
  漢城遺址奇臺漢城是對滿城而言,位于唐時蒲類城南側,曾修筑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城址是在原古城子軍事堡的舊址上逐漸擴展起來的。這里除了古城堡之外,還有一座老滿城,城名叫“孚遠城”。它和古城堡的命運一樣,在百年戰亂中,焚毀不堪。光緒九年(1883),古城子縣治由老奇臺靖寧城遷至漢城。兩年后,清政府在原古城堡舊址上修筑了兩座新城—一座是漢城,一座是滿城。同時還修復了已毀的老滿城。光緒二十二年(1896),擴展縣城時將漢城和滿城連接在一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從抵御戰亂起見,政府動員百姓,繞城一圈,筑起一道城墻,將果果灘和老滿城都圈入城內。自此,漢城、滿城和老滿城便貫為一城。這一時期,漢城以犁鏵尖為中心、以東西大街為主街道,街道的商號、商行、店鋪、貨棧、作坊、廟宇、會館等混雜在一起,鱗次櫛比。……[詳細]
古墳梁墓葬群
  古墳梁墓葬群古墳梁墓葬群位于吉木薩爾縣老臺鄉政府西北約500米處。其北為鄉村道路,東西為農田,南臨河溝,整個墓群坐落在地勢較高的黃土梁上,占地約2畝。廟院內到處擺放著棺材,打開棺材蓋,裝的全是死尸頭骨。其中一口棺材很特殊,整個用油桐漆過,雕刻著二龍戲珠圖案,分外棺、內棺,做工考究。棺內裝一男尸,頭戴紅纓帽,身穿官服,足蹬朝靴,但無文字記載屬何職位。整個黃土梁上到處都是棺材,棺靠棺,棺摞棺,有的三四層,幾乎所有的館內裝的都是死人頭骨,沒有尸身。有的三四個,最多的裝七八個。據當地徐有仁老人回憶:破四舊時,光古墳梁上挖出的死人頭骨最少不下五千顆。有人曾看到一死人頭骨上牙床上還鑲有兩顆二鬼把門的金牙,閃閃發光。據傳,同治年間戰亂,惠徠堡毀于戰火。殺死的人全部埋葬在這個土梁上,所以內裝的全是人頭。……[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经典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亚洲伊人久久 | 亚洲少妇AⅤ在线电 | 在线播放麻豆嫩草影院AV | 亚洲最新a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