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疆 > 伊犁州旅游

伊犁州文物古跡介紹

1、惠遠古城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遠古城
  介 紹 歷史上伊犁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清代乾隆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此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并陸續在其周圍建起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城內還保留著將軍府舊址。 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者宏偉高大的鐘鼓樓,登樓遠眺,城內外風光盡收眼底。林則徐曾在這里領導百姓開通水利,受到了伊犁將軍和各族人民的尊敬。交 通 古城距霍城縣9公里,距伊寧市38公里,可包車去,價格應在一百元以內。新疆伊犁……[詳細]
2、昭蘇圣佑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蘇圣佑廟
  圣佑廟座落在伊犁昭蘇縣城西北,天山腳下的洪那海河畔,圣佑廟內古木參天,松杉蔽日,登堂入室,給人以超凡脫俗之感,沿著中軸線望去,8座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除照壁、山門、前殿、大殿、后殿按中軸線建筑外,左右還有硬山頂配殿和八角形雙層雙檐閣。圣佑廟主體建筑,殿寬17米,7開間,平面正方形,大出桅,高舉折,陡屋頂,四角飛檐呈龍頭探海之勢,檐下斗拱,為多層挑枋肩之,工程精細,鎏金瀝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巨柱擎起的殿廊上繪有珍禽異獸,猛虎雄獅,金鹿麒麟,鳳凰彌猴,千恣百態,大殿正壁還繪有二龍戲珠,鳳凰比翼,子牙釣魚,蘇武牧羊等我國傳統風格的壁畫,實在令人驚嘆。……[詳細]
塔里木景區
  塔里木景區位于鞏留縣東南山區,距縣城68公里,屬國家級森林公園,2007年榮膺國家3A級景區。這里草原廣闊,森林豐茂,空氣清新,云霧繚繞,森林與草原交織,深峽與闊谷錯落,雪山與藍天相伴,白云與綠色共融,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西域風光--塞外江南的縮影。主要有林海松濤、云杉夕照、八仙樹、情侶松、牛郎織女亭、銀線瀑、天鵝湖等景觀。塔里木景區旅游接待設施完善。別墅建筑獨特,氈房錯落有致,與自然環境和諧照應,是休閑避暑觀光的旅游勝地。塔里木景區建有接待設施5000平方米,集客房、餐飲、會議、娛樂、購物于一體,具有一流的旅游接待和服務設施。現有豪華別墅3棟、木屋別墅6棟、哈薩克氈房10余頂、標準間60余間,日接待能力500余人。(鞏留縣政府網)……[詳細]
阿克塔斯避暑山莊
  阿克塔斯避暑山莊位于喬爾瑪至尼勒克縣30公里處,橫貫天山南北的省道315線途徑于此,東臨獨庫山路,連接著南北疆;西依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唐布拉大草原;北對號稱“小華山”的山脈,身旁是日夜歌唱的喀什河、往東30公里處即是為紀念修筑天山公路而長眠于此的英雄們修建的喬爾瑪烈士紀念碑,草原上處處綠草茵茵,山花爛漫,雪嶺云杉交相輝映,高山白云相依相伴,一步一景,如詩如畫,具有瑞士風光之神韻。……[詳細]
速檀歪思汗麻扎
  速檀歪思汗麻扎速檀歪思汗麻扎位于伊寧縣麻扎鄉境內阿布勒山北坡下,距伊寧縣城36千米,有218國道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該麻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孫的陵墓,速檀歪思汗是伊犁最后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汗,在伊犁地方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因此,幾百年過去了,但其陵墓仍然留存,成為各族伊斯蘭教人士朝拜的陵墓。該麻扎占地百畝,四周異常潔凈,麻扎是依據伊斯蘭教的風格修建的,其陵墓完全是中國民族風格亭閣式建筑。該陵墓頂部琉璃瓦及頂的伊斯蘭圖案—新月,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熠熠生輝,此麻扎以其獨特風格不僅吸引著穆斯林教徒,還有不少的游人及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地址:伊寧縣麻扎鄉協合買里村速檀歪思汗麻扎在阿布熱勒山北坡下的麻扎鄉,有一處占地百畝的陵園,白楊參天,風景宜人。一片細林簇擁著幾棵百年古榆,……[詳細]
三區革命烈士陵園
  三區革命烈士陵園伊寧市三區革命烈士陵園,又名新疆三區革命歷史紀念館。1957年7月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位于伊寧市阿合買提江街人民公園內西側,占地面積6.67公頃,院內有七位三區革命領導人的烈士陵墓、紀念碑和紀念館。1944年8月,以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為中心爆發了反對-反動統治的三區革命,而后在伊寧市成立了三區革命臨時政府。1949年8月,三區革命領導人阿合買提江.卡斯木、伊斯哈克伯克.莫奴諾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達列里汗.蘇古爾巴也夫、烏斯曼江.那斯爾、羅志等人受毛澤東主席的邀請赴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飛機在蘇聯伊爾庫茨克上空不幸失事,機上人員全部遇難。1950年4月,烈士遺骸由蘇聯運回伊犁,被埋葬在原三區革命陵園內(位于現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財貿學校校……[詳細]
拜都拉清真寺
  拜都拉清真寺拜都拉清真寺位于伊寧市新華東路的拜都拉清真寺(也稱麥的里斯),是伊寧維吾爾族穆斯林們進行宗教活動的最大場所。它是清政府直接撥款在伊犁修建的第一座伊斯蘭教寺院。過去它同回族大寺、塔塔爾寺號稱伊犁三大清真寺院。清政府統一新疆后,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保障各民族人民信奉宗教的權利,特撥銀1萬兩,命伊犁阿奇木伯克鄂羅木札布在寧遠城為信奉伊斯蘭教的群眾修建這座清真寺。鄂羅木札布用此款和自己執掌的職權,又從各“回屯”征收田賦、糧食、財務,攤派勞力,并聘請內地的能工巧匠,據傳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成。拜都拉清真寺建成后,伊犁穆斯林無不歡欣鼓舞,額手相慶。據說一位來自土耳其的著名大毛拉,看到該寺雄偉壯觀和它在北疆所處的地位,特冠以“拜都拉”之名。“拜都拉”意為“天房”,是穆斯林朝拜的神圣……[詳細]
伊犁將軍府
  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歷史上曾建有許多城鎮在這里扼守邊界,發展貿易。清代乾隆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這里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并陸續在其周圍建起惠寧、綏定、廣仁、寧遠、瞻德、拱宸、熙、塔爾奇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是當時我國西陲軍、政治中心的伊犁將軍府所在地。現城內還保留著將軍府舊址,其正大門以及庭院中廳堂、曲徑、回廊、將軍亭的古韻依舊。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者宏偉高大的鐘鼓樓,登樓遠眺,城內外風光盡收眼底。歷史上,洪亮吉、祁韻士、林則徐、鄧廷楨、徐松等著名謫士們都曾在此地留下輝煌業績。林則徐率民開通水利,鞏固邊防,為民造福,受到了伊犁將軍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賴。林則徐在惠遠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其日記、詩抄、書信留傳甚多。門票/……[詳細]
夏塔古城遺址
  夏塔古城遺址位于昭蘇縣夏塔鄉境內,海拔1750米。夏塔古城是唐代的城池建筑遺址,在夏塔河出口約20千米的夏塔河畔,古城北臨特克斯河,東臨夏塔河,西面遙望哈薩克斯坦國,周圍是寬闊的夏塔牧場。整個建筑由城池和處于城外建筑物組成,總面積為1.26x105平方米,外城周長1420米,城池略顯方形,不是很規整,現殘存北墻長390米,南墻212米,西墻480米,東墻被夏塔河沖蝕,原來有無城墻不太明顯;城墻為夯筑,夯層8--12厘米不等,個別地段可見土塊和石塊補筑的痕跡。城西南角有角樓遺跡,城內有三處臺基遺跡,可能為城內高大建筑物遺跡,城外有護城壕;城外的兩處臺基,一處為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8米,高約2米;另一處距此10米,為6個高于地面的小臺基組成,其建筑物的作用不祥,古城約建于唐代,戰略地……[詳細]
博斯坦古城遺址
  博斯坦古城遺址地處特克斯河北岸的河谷階地上,南距特克斯河可約200米。該處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為逆溫帶,是特克斯縣主要農區。古城內外多被辟為果園,東側和北側的城墻已被作為果園圍墻,西側是農田。古城西北距220省道約1.8千米,東北距博斯坦村約4千米,當地村民以維吾爾族為主.古城遺址為長方形,劣筑。現存城墻有三面保存較完整,其中南、北城墻均長約206米,西墻長約162米,東城墻的位置現僅存2米多高的階地,隱約可見城墻遺跡。城墻殘高5-7米,基底寬18-21米,墻外側較陡直,存馬面數個,內側有較大坡度。西墻正中和南墻東頭各有一個缺口寬6米有余,似為城門所在。城內外地面散布許多細泥質紅陶片、家畜碎骨、木屑等,陶片多為罐、缸、甕器物殘片,還有圓形石磨盤和較完整的陶甕。從陶片器形和質地判斷,……[詳細]
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位于海努克村東北約4公里的伊車布哈渠南岸,周圍地勢開闊平坦,多為現代農田。海努克古城始建于元代,約為阿魯忽時也里虔城,即阿魯忽的牙帳所在地。據黃文弼先生考證,此城與阿里馬里城對代相同,為元代13世紀前后的遺址,至清代,準噶爾仍以海努克力政治、宗教中心。海努克古城為元代蒙古汗城。古城規模不大,筑內、外兩城,外城的城墻早巳無存,僅余一土埂,周長2公里余。內城略呈長方形.尚殘存城墻之殘壁,夯土所筑,高約2米,整個城池的布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城池,總面積為50萬平方未。城東,西、北三面有護城河遺跡。域東、西,南外圍有基葬遺跡,墓葬形式為土堆墓,城東有泉水溝及廟宇建筑遺跡.據有人考證為銀頂寺遺跡。城內出土丈物較多,陶片散布,有紅、灰.褐色陶片,輪制、素面。還有玉石印,虎鈕鋼印……[詳細]
瓊博拉古墓群
  瓊博拉古墓群瓊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瓊博拉鄉瓊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較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烏孫山北麓的瓊博拉溝口東側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約150座。可分三片。主要分布在瓊博拉溝口東側1公里的范圍內,約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墳堆高2米,直徑約30米,墳堆外環繞有帶狀石圈,石圈寬0.8米,中型墓20余座,墳堆高約l米,直徑10—13米;其余為小型墓,高約0.3—0.5米,直徑3—6米,在坡東緣下的塔斯科莫爾溝溝谷東坡上,與現代墓雜處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還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數量約10余座,封堆多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壞。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狀,有的頂部鋪少許卵石,少量為卵石堆,封堆較小,中型墓大多為三,五一紐南北排列。墓葬曾出上有兩件青銅器。從其……[詳細]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西北38公里的-扎鄉,是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次子察合臺汗的后裔吐虎魯克·鐵木爾汗的陵墓。“麻扎”,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圣地”、“-墓”。吐虎魯克·鐵木爾汗于1346年登上汗王寶座,1354年正式信奉伊斯蘭教,是新疆境內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可汗,在位期間致力推行伊斯蘭教。1363年去世后,后人修建了規模宏大的麻扎宣揚其功德。麻扎完全采用阿拉伯建筑形式,平面呈方形,寢殿用磚砌拱頂,殿內無木柱棟梁。正門朝東,呈拱形,門兩側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的、贊頌可汗和可敦的銘文。麻扎正面墻壁上用紫、藍、白3色釉磚,鑲嵌出20余種幾何圖案和植物紋樣。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扎是新疆著名的伊斯蘭教古代建筑之一,建筑主體仍然保存完好。它是研究考證元代以后新……[詳細]
格登山石碑
  介 紹  格登山石碑位于昭蘇縣以西60余公里的格登山上,全名《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碑文乃清朝乾隆皇帝親自撰擬,是樹立在格登山上的一方巨型花崗巖石碑。石碑高為2.95米,寬0.83米,厚0.27米。碑額鐫刻盤龍,正面刻“皇清”,背面刻“萬古”二 字,碑文為日出東海浮雕圖案。其正面用滿、漢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種文字鐫刻,全文豎排,以漢文共計210余字,主要記載了清軍平定準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叛亂的經過和戰績。格登山碑建于公元1760年。 200多年來,格登山因此石碑而聲名遠播,現石碑雖經風蝕雨剝,碑文漫漶斑駁,但整體碑石完整無損1975年,政府撥款加固整修。此碑是“新疆自治區重點保護文物”。新疆伊犁……[詳細]
伊寧陜西大寺
  伊寧陜西大寺伊寧回族大寺位于伊寧市新華東路南側(市人民醫院對面),始建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是伊犁最早落成的清真寺之一,同時也是清代伊犁九城中最大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該寺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寧固寺”、“寧遠寺”、“鳳凰寺”;因該寺執教人陳其周、-、馬玉林都是回族穆斯林,又是回族教民禮拜的集中地,故最后定名為回族大寺。伊寧回族大寺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伊寧回族大寺原面積約6000平方米,其建筑造型與布局仿照陜西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建,采用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兼有阿拉伯伊斯蘭風格。前有山門、正門,兩側有雙重八字影壁及門樓,其后面是寺院的主體建筑----禮拜殿,供講經和禮拜,建筑風格采用中國傳統結構,建筑古樸典雅,氣勢宏偉莊嚴。禮拜殿分內、外、中三殿,共600……[詳細]
納達齊牛錄關帝廟
  納達齊牛錄關帝廟 納達齊關帝廟”現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納達齊牛錄鄉北街,北依舊城垣,占地面積約2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建于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系該牛錄遷移新址后所建。現存關帝廟、娘娘廟和山門以及新建的“圖伯特紀念館”等建筑。關帝廟系土木結構單體建筑,廟內供關帝半坐像,左、右兩則塑關平、周倉像(均已毀),塑像背后及左、右兩壁繪制“火龍戲珠”、“蘇武牧羊”、“東方朔偷桃”等壁畫,清晰可辨,正殿東西兩壁上,繪制有《三國演義》壁畫,各12幅,包含了“桃園含義”等三國主要故事情節,人物刻劃生動,別有風格,每幅畫面右上方都有錫伯文說明。木柱橫梁上則繪有錫伯族群眾熟悉的“劉邦斬白蛇”等故事畫面。這些建筑、繪畫均出自錫伯族工匠藝人之手。壁畫除一小部分略有損壞外,大部分尚完……[詳細]
吉仁臺溝口遺址
  吉仁臺溝口遺址位于天山伊犁河峽谷中的尼勒克縣恰勒格爾村,吉仁臺溝口遺址最大的成就是找到了中國最早的用煤遺跡,初步斷定其時間約距今3500年前后,相當于青銅時代中晚期到商代,這將人類使用煤炭資源的歷史最少上推千年。煤炭被大量用于生產、-的記載見諸于《史記·西域傳》,書中曾描述今天新疆南部的庫車縣一帶用煤冶煉生產的場面,但沒有發現任何用煤的痕跡。有確切記載的用煤記錄和發現是在東漢,在此次考古中的M49墓葬可以確定為青銅時代中晚期,而依據“打破遺址”關系,遺址應早于墓葬,可以推斷,中國最早的用煤時間大約在3500年前。2019年3月29日,“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吉仁臺溝口遺址入選。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18、靖遠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靖遠寺
  靖遠寺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西6公里的孫扎齊牛錄鄉,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廟對稱成比例布局的樓臺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縮影,充分體現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筑藝術,也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的實物見證。靖遠寺規模宏偉壯觀,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 漢文“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庭院寬闊幽靜,連接各殿房的路面皆為磚鋪,靖遠寺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極為秀麗,靖遠寺整個建筑都采用磚雕、木雕藝術,配有彩繪、泥塑。……[詳細]
阿西姆紀念碑、墓
  阿西姆紀念碑、墓著名哈薩克族民間音樂家,阿西姆·墩希1896年出生于新源縣肖爾布拉克。他13歲開始學習冬布拉彈奏,1930年以后新疆的民族文化藝術事業不斷發展。阿西姆·墩希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彈奏藝術,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1942年在伊犁參加文藝匯演獲得優異成績,并進行了經驗交流。解放后在黨的領導和關懷下,積極參加民族復興文化藝術工作。1952年—1955年在自治區、自治州文工團工作。1957年在首都北京參加民間藝術匯演,并彈奏自己的《致領袖》、《序曲》、《白浪》等作品,榮獲“民間音樂家”稱號。阿西姆·墩希在一生0創作了300多首樂曲,為發展哈薩克族文化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阿西姆·墩希于1962年在家鄉肖爾布拉克去世,他的作品永放光芒,發揚光大。……[詳細]
奴拉賽銅礦遺址
  奴拉賽銅礦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城南約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賽溝中,是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2400年。遺址包括圓頭山古銅礦遺址和奴拉賽古銅礦開采、冶煉遺址。在圓頭山古銅礦遺址,發現有露天采掘礦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賽銅礦采礦區已發現十余處豎井洞日,已塌毀,洞口約5米見方,有的豎井深達20米左右,寬約5米。洞口周圍和豎井中發現大量礦石和圓形或扁圓形的石錘。冶煉遺址位于奴拉賽溝谷內較平坦的地方。奴拉賽銅礦遺址是新疆地區發現最早的礦冶遺址,從工藝流程、冶煉溫度、礦渣和鋼坯等幾個方面看,都已達到較高技術水平,為研究中國新疆地區早期冶鋼技術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國家文物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有码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中出仑乱中文字幕视频网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 | 亚洲国产制服另类久久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