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寧夏自治區 > 吳忠市旅游

吳忠市文物古跡介紹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寧夏自治區同心縣的舊城內。同心清真大寺是寧夏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為久遠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相傳始建于明代。從照壁及禮拜堂脊檁等處保存下來的維修題記可知,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時,寺院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重修。寺院的大門朝北,門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磚照壁,照壁的中心是一幅十分精美的磚雕花木圖。由券門通過暗洞,拾階而上可以登上高達10米的臺基,臺基的外表包砌有磚,面積達3500多平方米,上面建有禮拜堂、邦克樓(喚醒樓)、阿訇住房等建筑。寺院的主體建筑——禮拜堂坐西朝東,單檐歇山式頂,磚木結構,面闊五間、進深九間,用20多根巨大的圓木柱支承梁架,室內的地面全部采用木板鋪設。禮拜堂前右側是喚醒樓,是一座二重檐、四面坡式頂的涼亭式建筑。同心清真大寺把……[詳細]
一百零八塔
  一百零八塔位于寧夏自治區青銅峽市峽口山黃河西岸的一個向東的山坡上。一百零八塔是一處塔群建筑,塔群的始建年代不詳,《大明一統志》記載:“峽山口……兩山相夾,黃河流經其中,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八座”。《大明一統志》是明英宗時修撰的,可見十五世紀中期塔群就已經存在了,并且當時稱其為“古塔”,可以推測塔的修建年代則更為久遠。塔的形制屬于元代新出現于內地的-教式塔,因此可以推測塔群應當是始建于元代的。塔坐落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依就山勢鑿石分階建造,自上而下,按一、三、五、七的奇數排成十二列,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大型塔群,因塔數而得名為一百零八塔。塔的底座為磚砌的八角形須彌座,是實心、覆缽式的-塔。外表涂抹白灰,塔頂是寶珠,與北京妙應寺的元代白塔十分相似。最上面的一座塔,形制特別……[詳細]
3、董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府
  董府,位于小壩東南28公里的峽口鎮任橋村,是清光緒年間的光祿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宅第,故稱“宮保府”。此府動工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用銀數十萬兩,用工二三百萬個,耗糧五百萬斤。其內寨、外寨共占地3000畝。建筑材料精心選用,匯集川、陜等地的能工巧匠進行建造,為我國傳統磚木斗拱結構,運用彩、繪、雕、刻、塑等手法,又以匾、題、畫點綴裝飾。府形為堡寨,坐西向東,規模宏大,格調講究,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是較具代表性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群,也是寧夏現存最大的堡寨,已被列為寧夏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寨墻早已被毀。內寨墻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12米,墻基寬12米,頂寬4.5米,高8.5米,外加女墻高2米,厚0.5米,墻上四周均有槍眼和瞭望孔。墻頂……[詳細]
興武營城址
  興武營古城興武營古城位于鹽池縣城西北48公里,今屬高沙窩鄉二步坑村,坐落在明代兩道長城交會處的低洼地上。據《嘉靖寧夏新志》卷三記載:“舊有城,不詳其何代何名,惟遺廢址一面,俗呼為半個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都御史金濂始筑此城,就其舊基,設都指揮守備。據考察,古城略為矩形,東墻長610米,西墻長580米,南墻寬470米,北墻寬480米。墻體筑有腰墩,東墻5個,西墻4個,南墻4個,北墻5個。南甕門外百米處有一口古井,俗謂龍踏井。相傳有一騎士經此前去靈州,時遇日將落山,遂向一牧民詢問:“天黑前能否到靈州?”對日:“靈州距此還有百余里,你除非是神人神馬,不可能到達。”此時馬渴不得飲,于是一聲長嘶,用蹄挖地,頓出一口水井,清泉自溢。牧民抬頭已不見騎士。后來在甕城門上修建了關帝廟,鑄造關公形象,……[詳細]
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
  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位于鹽池縣境內,2002年1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建立。公園東瀕陜西定邊、南鄰甘肅環縣、北接內蒙古前旗,距首府銀川120公里。總面積5000公頃,由城南、哈巴湖、駱駝井三個景區組成。公園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以生物多樣、大漠奇秀、濕地、湖泊為主要特色,是集生態、科普、探險、休閑、消夏避暑為一體的高品位國家森林公園。花馬寺國家森林公園內山、沙、水交融,樹木繁茂、沙山雄渾、草原廣袤、沙灘浴場細軟寬闊、湖水清澈湛藍,風光旖旎,景色壯美。園內集中了灌木叢林、森林浴場、百鳥樂語、草園風情、沙山金色、曲徑通幽、可以探險、濕地鮮潤,常有湖泊映天、名木古樹閱盡人間滄桑。使游人在游覽、娛樂、休閑中感受大自然的壯美。公園有野生維管植物54科169屬315種,……[詳細]
窨子梁唐朝墓群
  窨子梁唐朝墓群坐落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北37公里的窨子山南坡上。目前共發掘了六座。六座墓皆為依山開鑿的平底墓道石室墓。墓室門開鑿于山丘的橫斷面上,小墓門,墓室平面多方形,平頂、直壁,轉角處作弧。壁面用豎鑿、橫鑿和斜鑿的方法,雕刻成三角形、梯形等幾何圖形。多壁龕,有棺床,上部無封土,有的墓室還留有棱形立柱支撐頂部。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有木桶、琉璃球、石鼎、墓志銘、陶器、貨幣、胡旋舞墓門等,這些文物分別收藏在自治區博物館和縣博物館。 琉璃球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最為著名的是六號墓出土的,被定為國寶級文物的胡旋舞墓門。墓門單扇高89厘米,寬43厘米,厚5厘米,上下有圓柱形門樞。左門扇上雕刻一女子,右門扇雕刻一男子,兩人頭戴圓帽,身著圓領窄袖緊身長袍,腳穿長筒軟靴,揚臂揮帛……[詳細]
寺爾灘湖
  寺爾灘湖寧夏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干旱少雨。“大漠孤煙直”的詩句可以形象概括這一地帶的自然景象。然而,連續5年干旱的鹽池縣自1996年入春以來,短短時間內,在縣城東南方向,城郊鄉寺爾灘村、北塘村、東郭莊村和青山鄉劉窯頭村、太平廟村和趙記塘村的中間地帶,卻出現了一個奇跡,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形成一方東西長約10.5公里,總面積達3萬多畝的湖泊,湖水最深處達5.7米,平均水深1米左右。城郊鄉東郭莊村有28戶人家,祖祖輩輩想水、盼水。全村吃水靠5米深的井。每年春天,水不夠吃,還要車拉人背,上十幾里外運水。年過60的王生元老人說:1996年春節過后,井里的水上漲,水也由咸變甜,到2月底,井水往外流,全村27口井,幾乎三分之一往外流水。就連從前十分干燥的打糧場,人走上去也開始往下陷,住了八年多的房……[詳細]
明王陵
   明王陵位于羅山東麓,面積約30多平方公里,是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木旃及其子孫們的陵園,當地人稱“明王陵”或“明慶王墓”。根據史書記載,葬在這里的有明代皇帝親封的慶靖王、慶康王、慶懷王、慶莊王、慶恭王、慶定王、慶端王、慶憲王等九世親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以及慶藩王分封的真寧王、安化王、宏農王、豐林王等諸王的陵墓和嬪妃們的陪葬墓。其中慶靖王正妃孫氏,是永樂八年(1410年)最早埋葬在這里的,距今已有590多年。   最早在地面上留存的“墓疙瘩”有72座,但到1984年6月同心縣文物普查時,只有34座了。1988年自治區將之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幾乎全部遭到盜掘。1967年,韋州周新莊村為了用磚,派人將村西南的一座墓拆毀。當寧夏博物館聞訊派人趕到時,墓室內早已空空,只剩下“大明慶靖王壙……[詳細]
花馬寺(無量殿)
  導 游 花馬寺位于鹽池縣城南7公里的吳記圈境內,占地面積2萬畝,北靠城南林場,交通便利。內有久負盛名的無量殿,香火旺盛,周圍樹木蔥蘢,景色優美。旅游區內有平坦的浮沙地和草地分布,點綴著座座的沙丘,形成獨特的塞外自然景觀。    介 紹 無量殿原來建筑早年已毀,現僅存當年的建筑臺基,為黃土夯筑。基底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8米,殘高6.8米,頂部平坦,南北長12.5米,東西寬11米。北側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東西寬15.2米。北側有踏步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登臨,計有13級。登至巔端,舉目四望,樹林、草原、禾苗、農舍歷歷在目,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主寺供奉無量佛祖神像,其余側殿是何佛尊已無考證,地面建筑及塑像已蕩然無存。現地面僅存大量的明代磚瓦,大板瓦,桶瓦,瓦當,房脊獸等建筑材料,還有草木……[詳細]
康濟寺塔
  康濟寺塔建筑結構系平地而起密檐式空心磚塔,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位於寧夏同心縣韋州鎮的古韋州城東南的康濟禪寺廢址內,塔建於西夏年間,塔高三十九.二米,外形呈八角形,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磚塔,時代曾兩次增修。康濟禪寺逢西夏(一○四八年至一○六八年)初建盛八百多年,後毀於清朝同治年間。康濟寺塔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塔的底層較高,二層以上被層層密檐平座緊箍向上,逐級收縮,與塔剎寶頂有機結合,形成剛勁有力的拋線外輪廓,顯得凝重柔美,體現了我國早期密檐式佛塔的風格。毗鄰有覆缽式磚塔一座,高度約為康濟寺塔的一半,具有藏式風格。……[詳細]
11、無量殿
無量殿
  無量殿位于鹽池縣城南7公里紅石梁之巔,今屬城郊佟記圈村。東距胡家梁4公里,南至下潘圈3公里,西到黃家圈2公里,北至李家溝沿1.5公里。鹽池—大水坑公路經此。 無量殿原來建筑早年已毀,現僅存當年的建筑臺基,為黃土夯筑。基底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8米,殘高6.8米,頂部平坦,南北長12.5米,東西寬11米。北側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東西寬15.2米。北側有踏步臺階拾級而上可以登臨,計有13 級。登至巔端,北部林場樹林,其余三方草原禾苗和農舍歷歷在目,給人心曠神怡之感。 主寺供奉無量佛祖神像,其余側殿是何佛尊已無考證。地面建筑及塑像已蕩然無存。現地面僅存大量的明代磚瓦、大板瓦、桶瓦、瓦當、房脊獸等建筑材料,還有草木花紋的貼墻磚及明清陶瓷殘片等。北側還有燒焦土,這當是設灶和燒炕的痕跡。可……[詳細]
張家場城址
  張家場城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鹽池縣城西北16公里張記場村西,為西漢昫衍縣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800米,面積0.96平方公里。城墻系黃土夯筑,基寬約為8米,殘高1~3米,東、西墻開門,門面向東,門東側原有一口水井,早年已毀。城內現為農田,從禾苗的生長情況分析,原有東西向街道。古城地面散布大量陶器殘片,有大板瓦、筒瓦、卷云紋瓦當、空心磚等漢代建筑材料。還出土游牧民族風格的扁平壺,西漢和新莽時的古錢幣“五銖”、“貨布”、“貨泉”、“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大布黃千”、“一刀平五千”及銅印章、銅鏡、箭鏃、蓋弓帽等文物近1噸。人字形銅齒輪反映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古城址周圍,已探明約10平方公里的漢代古墓群,現已發掘的8座墓室分別為磚室墓、石室墓、土坯墓、土洞墓,形制均……[詳細]
鴿子山遺址
  鴿子山遺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蔣頂鄉蔣西村西,賀蘭山前鴿子山盆地東緣。該遺址文化面貌有兩個特點,一是大型打制石器與細石器共存,并在較短的時段實現了形態轉化;二是遺址內出土的各類石器均表現出較成熟的制作技藝。1990年,寧夏考古學者王惠民在賀蘭山一帶發現了鴿子山舊石器遺址,考古人員在進行調查時發現大量的石制器。1993年至1997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對鴿子山遺址又進行了幾次田野調查,獲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專家們經過考古、地質、環境等學科的綜合研究后認為,這個遺址的絕對年代界于1.2萬年至1萬年之間,是研究更新世至全新世轉型期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變化的一處非常有價值的遺址。鴿子山遺址地層明確,器物種類繁多,形態較穩定,制作技術亦顯成熟,其中的石器制品屬于“真正的細石器”。2006年5月,……[詳細]
14、云青寺
云青寺
  介 紹 云青寺位于羅山東麓,選址絕佳。整個羅山東麓,遠看酷似一尊面東而座的巨佛,而云青寺正好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間),這種佛心懷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絕妙境界,從而使人們不難理解明慶王朱木旃為何要將整個慶王府及祖輩墳墓策擇于此地的良苦用心。更令人叫絕的是,在巨佛的兩腿正襠處,至今還淙淙流淌著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每逢廟會,寺里香煙云繞,鐘聲長鳴。 不幸的是這座千年古剎在文革“破四舊”中慘遭破壞。改革開放后,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于1991年初在原址依原來的建筑模式,重修寺廟各大殿主體工程及十間住房,已初具規模。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廟會,來自甘肅、陜西、內蒙古及區內大批佛教信徒、香客前來朝山拜佛,場面隆重熱鬧。寧夏吳忠市……[詳細]
牛首山寺廟群
  牛首山橫跨中寧、青銅峽,脈寬約九公里,長約29公里,海拔1774米,深山有兩大寺廟群,既東寺廟群和西寺廟群,共45座,立于山峰上。座落有致、風光宜人。是佛教圣地之一。東寺以金寺塔為中心,建有大鴻庵寺、睡佛洞、保安寺、觀音堂等。往西還有三佛殿、西方鏡、無梁殿、太陽宮等。據碑文記載,寺廟群建于唐代。明代復建。西寺以萬佛洞、睡佛殿、凈土寺、三教堂為中心建在幽谷之中。牛守山峰的武英峰、文華峰恰似牛首雄偉挺立,上有金牛池一座。寺院有大小佛像,千姿百態。每年農歷3月15日廟會,前來進香觀景的人多達十萬,登山觀河,乃是“大河陶陶鎖青銅,曲徑云崖紫竹林”。……[詳細]
古城灣旅游區
  導 游 古城灣旅游區地處吳忠市利通區北郊,距市區約一公里,北臨黃河,西臨石中高速公路,南臨吳靈青一級公路,總占地面積12000畝。    介 紹 古城灣是黃河九十九道灣中美麗的一處。她從市區西側緩緩流過,兩岸地勢平坦,稻香谷美,呈現出一派迷人的江南景色。作為一處集休閑、娛樂、觀光、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城市公園,旅游區內綠樹成林、芳草成茵、噴泉吐柱,亭臺隱于樓閣林立之間,鳥雀憩于花草飄香之中,若乘坐汽艇穿梭于碧波蕩漾的人工湖上,或乘羊皮筏子飄行于悠悠黃河之上,心中便會蕩起一個個漣漪。黃昏時刻,來到河畔,閑庭信步,透過輕飄舞動的蘆葦花梢,夕陽盡染大地,“長河落日圓”的景象躍入眼簾,令人回味無窮。 寧夏吳忠市……[詳細]
吳忠清真寺
  介 紹 來到吳忠市區,隨處可見建筑獨特、風格迥異的清真寺。它們有的氣勢恢弘,有的精巧別致。吳忠是寧夏回族群眾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現有回族58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47.2%,清真寺是回族群眾做禮拜的主要場所和公共活動場所,在穆斯林群眾心里有著重要的地位。 市區內最有名的要數南大寺,北大寺和中大寺,其中既有色調明快、獨具一格的阿拉伯式風格,又有莊重、古樸和講究對稱的中國傳統古建筑特色。它們全部坐西向東,一般都由禮拜大殿、浴室、邦克樓等部分組成。清真寺內環境清靜幽雅,禮拜殿寬敞明朗,氣氛莊重。這些深藏于都市一隅,掩映于高樓大廈之間的清真寺成為吳忠最富特色的建筑景觀,吸引著無數游人前來參觀。寧夏吳忠市……[詳細]
靈應山石窟寺
  介 紹 靈應山石窟寺距鹽池縣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廟,因該寺甚靈,“凡有求必應”,故名靈應寺。靈應寺依山而鑿,13孔石窟呈半圓形排列,各有廟號,窟內塑像,造型逼真,各具情態,迎人欲語;壁畫圖案大方,色調和諧,繪制精美。傳說系唐朝敬德將軍修筑,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應山石窟寺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勢奇峻,既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又有奇山之野韻,每逢廟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不斷,是鹽池最為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景點。寧夏吳忠市……[詳細]
預旺古城
  預旺古城預旺古城距同心縣城72公里,位于同心縣東南部。預旺古城是元代中期為元豫王阿刺忒納失里所修筑。該城開有東、南、北三門,其中北門尚存,東南二門已毀,城內保留一座鐘鼓樓。鼓樓東西南北門洞上方分別刻有“賓口”、“洛成”、“觀訛”、“樂易”的字樣。預旺古城曾經是西征紅軍指揮部,著名的美國記者-和馬海德在預旺曾受過彭德懷、聶榮臻、左權、朱瑞等紅軍領導人的歡迎。-在預旺發表了演講,并寫了《西行漫記》一書。紅軍還留下了許多的革命標語。近年來引起了國外客人的追訪。預旺古城即是西征紅軍的大本營,又有西北黃土高原的獨特風景。……[詳細]
同心縣革命烈士陵園
  同心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縣城豫海北街東側,占地62畝,主要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建筑物。1936年,為鞏固擴大革命根據地和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中共中央在紅軍東征山西返回陜北后,決定組建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5月中旬,西征紅軍共計1.7萬余人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分左右兩路相繼從延安、延川一帶出發,挺進隴東,攻占三邊,馳騁寧夏,解放同心,并創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期間,西征紅軍紅十五軍團與國民黨馬鴻逵展開了歷時半年的戰斗,主要戰斗有:攻克豫旺縣城—下馬關戰斗、占領王家團莊戰斗、韋州攻城戰斗、紅城水伏擊戰、上甘溝戰等。犧牲在這里的紅軍烈士有:紅十五軍團回民獨立師政委歐陽武、師參謀長李鐵民、七十八師二三三團團……[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视频之中文字幕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午夜在线视频网址亚洲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 | 有码日韩激情中文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