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旅游

慶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甜水城遺址
  甜水城遺址位于慶陽市環縣甜水鎮甜水街村北街組,西鄰前灣溝,東至后溝壕,南至毛崾峴,遺址城墻全長約1910米,東墻長約400米,西墻長約460米,南墻長約550米,北墻長約500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面積約28.42萬平方米。城墻黃土夯筑而成,最高點約12米,夯土層15-20厘米。城墻四周有角樓殘跡,長、寬約7米。據縣志記載,此城為北宋范仲淹所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西道王某重建。該城對研究宋代與西夏歷史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周舊邦木坊
  周舊邦木坊位于慶城縣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東西長14米,南北寬4.2米,高12米,占地面積約70平方米。木坊以四根通頂立柱支撐,原有戧柱不存,平板枋上為九踩斗栱支撐檐部出挑,最外部廂栱位置用裝飾性的花板。坊頂鋪青瓦,廡殿頂正面出垂脊。檐下正中鑲匾,匾面正書“周舊邦”三字。 周舊邦木坊氣勢宏偉,結構復雜,建造工藝精巧,是研究甘青地區古代牌坊建筑重要的實物資料。……[詳細]
大塬遺址
  大塬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三岔鎮大塬村,地處黃河南岸二級臺地上,臺地地勢平坦,呈梯形狀,遺址北至劉家峽水庫,東、南緊鄰本池溝,西至大塬村一社、二社,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550米,面積約2.75萬平方米。該遺址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曾采集完整的彩陶壺、罐等器物。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從地表采集有數塊陶器殘片,未發現任何文化層。根據相關資料和采集的標本特征分析,該遺址屬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的聚落遺址。……[詳細]
隴東中學禮堂
  隴東中學禮堂位于慶城縣北0.5公里的慶城鎮南街慶城中學院內。陜甘寧邊區政府于1940年創辦。原為慶陽縣文廟,文廟初建于明洪武年間,歷代均有維修,規模較大。設隴東中學后,文廟大成殿作禮堂,名宦祠等古建作教室和宿舍用。現隴東中學已遷,原建筑僅留禮堂一座。禮堂(大成殿)原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07)所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五間,長20米,寬14.4米,高9米,校牌“隴東中學”為毛澤東題寫。1987年進行過修繕。……[詳細]
林溝口仿古牌坊
  林溝口仿古牌坊根據建設華池縣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的總體規劃,靚化華池出口大門,提升對外形象,促進華池旅游產業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我縣和慶城縣交界處新建仿明、清風格四柱十一樓牌坊門一座,該工程由華池縣國土資源局組織承建,目前已完成總投資約120萬元,建設規模為砼框架式仿古建筑,總跨度26米,其中兩邊側門跨度各為6米,中間主門跨度為14米。并于8月25日建設完工順利通過驗收,該牌坊的建成為華池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詳細]
66、王符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符墓
  王符墓位于鎮原縣臨涇鄉灣灣村內。王符(約85—162),字節信,東漢安定臨涇(今鎮原縣)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約生于章帝初,約卒于桓帝延熹五年(162),著有《潛夫論》,凡十卷36篇。在《潛夫論》中,提出“天地之所貴者人也”,“國以民為基”,治國應以“富民為本”。陵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圓丘形封土高3米,直徑4米,原墓前建有“思潛亭”、“潛夫亭”、石碑等俱毀。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王符生平和東漢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白馬造像塔
  白馬造像塔位于華池縣白馬鄉王溝門村柴砭自然村白馬河北岸第一階臺地上。約建于北宋。白馬造像塔為紅砂巖樓閣式石造像塔,六面體,存7層,高5.7米,由塔座、塔體、塔檐組成。第一層各面浮雕有鹿、鳳、羊、獅、奔馬和人物,以上各層各面均鑿有佛龕、龕內雕有佛像,全塔共雕有佛像36尊,塔剎呈六角攢尖頂,上置寶瓶。白馬造像塔雕刻工藝精美,塔體各層浮雕及佛像造形獨特,保存完好,對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詳細]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簡稱抗大七分校)校部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現存22孔石箍窯和1處院落。從1943年到1946年,僅在華池開辦一期,學校學員最多時達5200多人。彭紹輝任校長,喻楚杰任副校長。抗大七分校學員積極響應黨中央“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一邊學習,一邊生產,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校部舊址背依東華池磚塔,面臨“花池水”,被譽為“隴上小延安”……[詳細]
重建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
  重建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原位于慶城縣城鐘樓巷內。通高2.4、寬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額題“重建有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陰、陽均有碑文,碑陽碑文楷書豎行24行,每行25字。碑陰除碑文外下部線刻慶陽府地形圖。碑文記載宋范仲淹、韓琦出任環慶路經略安撫使時在慶陽、延安等地鎮守,以御西夏的功績。劉昭篆額,馬文升撰文,朱英書丹。 1985年移存縣博物館。保存完好,對研究明代慶城軍事防務有重要價值。 ……[詳細]
老虎咀遺址
  老虎咀遺址位于慶陽市鎮原縣廟渠鎮四合行政村,遺址南北長600米,東西長30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距地表1.5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住室、墓葬,采集標本有夾砂紅陶高領罐、網格紋彩陶缽、籃紋紅陶罐、附加堆紋紅陶罐、石斧、貝殼、雙孔石刀、灰陶盆等器物殘片。出土器物有夾砂紅陶水管、籃紋紅陶盆,單、雙耳紅陶罐以及玉璜、玉璧、鹿角、三耳罐、陶鬲等器物。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典型的常山下層文化遺存。……[詳細]
田園子石窟
  田園子石窟位于慶陽市鎮原縣方山鄉蒲河行政村田園子自然村,共4個洞窟,2號、3號、4號窟均為佛窟,坐西向東,平面呈長方形,窟內均雕三佛及脅侍菩薩,為“三世佛”造像題材。3號窟出土銅佛造像7件、石造像碑1件、石造像塔1件、佛畫像石1件,五銖錢1枚。此石窟為北魏時期的佛教遺存,是近年來甘肅隴東地區石窟寺考古的重要發現,為絲綢之路關隴道佛教文化傳播及交通路線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填補了蒲河流域上游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詳細]
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部舊址
  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校部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鄉東華池村。抗戰期間培養人才的陣地之一。1942年2月,抗大七分校奉命由山西省興縣李家灣遷至華池縣東華池。有學員3000多人,他們一面學習,一面種田,學員自己修建了大禮堂、俱樂部、研究室、會計室等設施。解放戰爭時期被國民黨軍隊燒毀。該校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中國革命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人才,為抗戰勝利和陜甘邊區的發展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舊址現存石箍窯洞30孔。……[詳細]
慶城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大殿位于慶城縣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廟、鐘樓、磚塔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從宋阜昌八年起,歷代都曾集資修繕,民國九年地震后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東西長23.7、南北寬9.5米。正面有斗拱11組,為雙抄雙下昂,歇山頂。屋脊兩端有鴟吻飾。明柱飾彩繪。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術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政平書房
  政平書房位于寧縣政平鄉政平村南部堡子山上。清嘉慶年間貢生張憲私宅。書房南北長25米,東西寬19米。四合院式布局。上房、下房各7間,南北廂房各3間,共20間。全為磚木結構。上房和廂房做工考究,明柱承檐,斗拱翹角。門窗全為大型套花雕刻。上房長19米,寬9.6米,階高0.9米,走廊設明柱4根,廊寬l米,門窗采用透雕和凸雕技法,有花卉、博古架等。整體建筑布局合理,做工精細,材料質優,保存完整。……[詳細]
石家及遇村遺址
  石家遺址及墓群位于慶陽市寧縣早勝鎮西頭村石家社,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勘探,在15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現各類遺跡423處,其中墓葬257座、車馬坑20處、灰坑70處、活土坑60處,此外還有溝、窯址、水井等遺跡。發現、出土陶器、青銅器、漆器和骨貝器等;其中M35一槨重棺,出土青銅器有鼎、翣、戈、矛、鏃、銜鑣、盾鍚等。根據出土物判斷,年代為周、漢,對于研究當時的社會-與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遇村遺址位于寧縣早勝鎮遇村。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址、墓葬。采集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片,器表主要飾繩紋,器形有罐、盆、簋、豆、鬲等。豆器最多。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周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2019年,石家及遇村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馬塬遺址
  白馬塬遺址位于董志鎮陳戶行政村張咀自然村西南面的整個白馬塬面上。遺址東至蓋頭塌洼,西至柳嘴溝,南至西堡河灘,北至東莊崖背張繼先門前,總分布面積約50萬平方米。遺址的中心分布區域在白馬塬的東山坡上,沿東西方向分布。一九九三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塬遺址是慶陽區域內一處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它對研究仰韶文化晚期的隴東地區社會形態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
劉家岔遺址
  劉家岔遺址位于環縣虎洞鄉龔家塬村西北2公里。1978年試掘約150平方米。在距地表深約20米的灰褐色、灰藍色粘土0土有石核、石片及龜背狀刮削器、尖狀器、砍斫器等石器,1000余件和披毛犀、蒙古野馬、河套大角鹿、赤鹿、羚羊、原始牛等動物化石。石器石質多為各色石英巖礫石,少量為火石、硅質灰巖、脈石英和砂巖礫石。屬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舊石器時-古有重要價值。……[詳細]
米王遺址
  米王遺址位于肖金鎮米王行政村溝畔自然村,遺址遍布整個溝畔村的東部,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暴露出的遺跡有灰坑、墓葬。文化層厚約2--3米,灰層中有灰陶殘片和瓦礫,內含比較豐富。在群眾家中走訪調查時,看到一些漢代五銖錢幣和一頁完整的筒瓦,長50厘米,寬30厘米,厚2厘米。遺址上暴露出的墓葬為券頂磚砌單墓室。這些遺物遺跡均為典型的漢代器物,由此分析,米王遺址為一大型漢代遺址。……[詳細]
列寧小學舊址
  列寧小學舊址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后,于同年在南梁轉咀子創辦了邊區第一所紅色學校——列寧小學。當時有教師2人,學生60多名,開設了語文、算術、音樂、體育等課程,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師生自制課桌、黑板、墨水,自編教材。劉志丹、-、蔡子偉等邊區領導人經常關心學校的發展。列寧小學的創辦,開辟了隴東教育事業的先河。學校舊址經恢復維修,現為全市紅色旅游景點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道坡遺址
  石道坡遺址位于董志鎮南莊行政村寺溝自然村蒲河東岸的石崖上。現存石道長300多米,寬4米。石道上有一條深3厘米,寬20厘米的車轍。順石道盤坡而上,有一條寬7米多的道路,長達4000米。沿石道而上,可途經今肖金鎮三不同村,進入寧縣焦村西溝,過坳馬藺店和杜家崾峴到馬蓮河西岸,過河即到寧縣縣城。此古道為漢—北魏時期的幽州古道。2000年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久久99久久99久久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的视频 |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A∨ | 思思99热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