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旅游

慶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41、萬安苑故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苑故城
  萬安苑故城位于慶陽市環縣車道鄉萬安村南側,是明代陜西苑馬寺萬安苑的營堡。城依山就勢,由黃土夯筑而成,面積約18萬平方米。東墻臨萬安溝,以削塹為主,長約550米,其中有30米夯筑墻體。西墻筑在山頂,長約600米,底寬6-8米,頂寬2-3米,殘高約6米,有5個較為完整的馬面。墻外有壕溝,寬6-8米,深3-6米。南墻保存較好,由溝邊向西沿山而上,長約400米,底寬6米,頂寬2米,殘高6-8米,夯土層厚約0.12米。北墻臨橋溝邊,塹崖為墻,長約300米。城外有2處烽燧,1號烽燧位于西墻外50米處,2號烽燧位于城北溝對面山頂約1100米處。曾出土大量黑釉瓷、青花瓷殘片和明代鐵炮一尊,并有清咸豐十年所立《重修除草感》碑,記載了清代固原的驛遞情況![詳細]
包家寨會議舊址
  包家寨會議舊址位于慶陽市合水縣蒿咀鋪鄉張舉源村,坐北朝南,院落東西長約42米,南北寬約16米,占地面積約670平方米,現存窯洞7孔。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陜甘邊特委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在此召開了聯席會議。會議作出撤銷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恢復紅二十六軍,建立四十二師;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建立陜北、隴東、關中3路游擊區等重大決策,并決定建立慶陽、合水、延安、安寨4支游擊隊。包家寨會議確定了陜甘邊地區革命斗爭的戰略重點和根據地發展的基本格局,成為陜甘邊區革命斗爭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在西北革命史上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毛澤東后來十分贊賞地說,劉志丹創建的根據地,用了“狡兔三窟”的辦法,創出局面,這很高明![詳細]
張溝門石窟
  張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城北的太白鎮爵蘆河支流平定川河西岸張溝門路旁石巖上。距縣城一百一十五公里。根據銘文,此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四九一年至四九六年)。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巖上,巖高六米,長約十一米。全窟殘存八個龕,共有造像三十一尊,其中四個龕保存較好,其余因自然和人為的傷損嚴重,造像漫漶,服飾不清?啐惗际菆A拱式,龕眉兩端鳳頭反上,啄大而長,冠曲而豐,頸部片羽文,龕內均雕一佛二菩薩.佛面形方圓,兩頰豐滿,眉細而彎,鼻直,兩眼直觀,肩寬平,袒右肩,半披肩大衣,衣裙繞膝垂于臺上,手作禪令印,結跏跌坐,菩薩分立于佛的兩側。此窟因早年被毀,現有遣像不多,保存亦不完整,但有開鑿銘文,為石窟分期斷代提供了確鑿資料![詳細]
44、玉山寺石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山寺石窟
  玉山寺石窟位于鎮原縣彭陽鄉劉大夫村南200米。共有5個洞窟,保存石造像82身。1號和5號窟僅存殘龕,2至4號窟保存較好。2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1、深5.8、高2.95米,主佛像已毀,兩壁各有二排5個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雕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內均雕文仕造像1尊。3號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5、深6、高3.6米,兩壁均鑿有三排圓拱淺龕,上兩排每龕有1坐佛,下排有武士像。4號窟為長方形,寬4.1、深5.8、高2.9米,主像已毀,兩壁各有兩排圓拱淺龕,上排龕內均有半浮雕佛像1尊,下排龕均有造像1尊。其造像風格豐滿秀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石窟特征和佛教藝術有重要價值。……[詳細]
良平傅介子祠
  傅介子祠位于良平鄉傅家村。傅介子,北地義渠(今寧縣良平鄉)人。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樓蘭王安歸和匈奴勾結起來“數遮殺漢使”。傅介子奉昭帝之命以賞賜為名,在飲宴中誘殺樓蘭王。不久,賞封傅介子為義陽后。他是繼張騫之后又一個為“通西域、辟絲路”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為緬懷始祖功德,良平傅氏家族曾在明朝萬歷年間修建傅介子祠,清乾隆八年重修,光緒二十年再次重修。后因諸多歷史原因及風雨侵蝕、文革破壞,傅氏祠堂破損嚴重。2005年,按照寧縣旅游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目標,我縣總投資38萬元,重新修建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美觀協調,塑像及壁畫、壁記一應俱全的傅介子祠,如今已成為我縣一處觀光勝地![詳細]
46、環縣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環縣塔
  環縣塔位于環縣環城鎮紅星村北關組環江東岸第二級階地上。建于元世祖中統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環縣塔為八角五級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向上逐層微斂,頂有塔剎,通高22米。塔身青磚鑲砌而成。底層較高,超過塔高的四分之一,內外無臺基。每面寬3.13米,向南有門,其內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寬1.20米。各層塔檐出雙杪華拱,每面補間斗栱兩朵,上承替木,再上出疊澀若干層。每層間隔一面設有門或雕刻版門和直欞窗,分層變換方向。門單磚券頂,兩側浮雕蓮花飾。各級塔檐上部施平座,下施斗栱,上設欄桿,人可通行。塔頂為鍍金銅質塔剎。 環縣磚塔保存完整,對研究宋代建筑形式和建筑工藝、風格等具有較高價值。……[詳細]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縣東北太白鎮葫蘆河支流平定川馬家老莊,距縣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長約40米,共開龕30余個,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較大外,其余為圓拱形殘龕,高約1米左右。雕造題材多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薩,一交腳菩薩兩肋侍菩薩,觸多寶并坐說法,千佛等。保存較完整的13號龕的釋迦并坐說法圖,,雕刻精細,形象豐滿,眉秀鼻直,面形方圓,表情喜悅,身著半披肩大衣, 內著僧碑,結跏跌坐,衣紋線條流暢,5號龕內雕主佛及兩肋侍,工藝亦很精湛,主佛結跏跌幽,身著通肩大衣,衣紋用極細古而均勻的線條表現,富于律感,此例恰當,神態自若,堤造詣很高,極具代表性的佳作![詳細]
慶城北關三八五旅舊址
  慶城北關三八五旅舊址位于慶陽市慶城縣慶城鎮,由北關旅部舊址、北關政治部舊址組成,現存49孔窯洞,結構穩定,保存完整。1937年8月,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一二九師三八五旅的旅部直屬部隊和七七〇團進駐隴東,旅部設在慶城,旅長王維舟、副旅長耿飚。1937年10月至1946年3月,三八五旅在隴東駐防八年多時間,挫敗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摩擦事件,0-完成保衛河防、保衛陜甘寧邊區西大門的使命,開展部隊正規化建設,培養出一批優秀軍事干部,為后來的解放戰爭儲備了有生力量;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地方經濟,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為保衛延安、支援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詳細]
山城堡戰役遺址
  山城堡戰役遺址位于環縣山城鄉馬掌子山、斷馬崾峴、哨馬營一帶,距縣城45公里。現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山城堡戰役是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于11月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部署,彭德懷前線指揮,一、二、四三個方面軍聯合作戰,建國后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40多位紅軍將領共同參與,在寧夏海原、預旺和環縣山城堡一帶與國民黨軍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決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僅11月21日至22日在山城堡一帶就殲滅胡宗南部主力一個師。山城堡戰役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是關系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是長征最后一戰,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最后一戰。這次戰役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改……[詳細]
何家寺窯洞廟宇
  何家寺窯洞廟宇位于慶陽市環縣小南溝鄉汪天子村。依山開窯建廟,有窯洞4孔。其中一孔窯洞有少量壁畫。另一孔窯兩側堆塑有廟宇建筑,層次分明,鱗次櫛比,柱、椽、瓦、滴水刻畫細膩。窯洞兩側有大小泥塑神像16尊,頭、胸部殘缺。該窯洞廟宇既有壁畫又有雕塑,尤其是雕塑技藝精湛,展示了工匠非凡的技藝和創造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是研究隴東地區明清時期雕塑彩畫的重要實物材料。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廟院東墻外側以東10米,西至廟院西墻外側以西10米,南至廟院南墻外側,北至廟院北側山崖山脊線以北10米![詳細]
二將城城址
  二將城城址位于華池縣山莊鄉二將城子村。原名“第二將城”。城依山而筑,平面呈長方形,長約300米,寬約200米,面積6萬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高5米,基寬4米,頂寬1.5米。夯層厚0.2--0.22米,南、北兩面開門,已塌毀。據《宋史》記載,公元1032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權,都興慶(今銀川),屢侵北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正、副經略安撫使,于慶歷元年(1041年)5月到職,掌管環州(今環縣),慶州(今慶陽)軍事要務,訓練軍隊,廣筑城寨,對付西夏入侵。該城即此時建筑。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宋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小坡遺址
  小坡遺址位于寧縣和盛鎮楊莊村,有兩處遺址,一處在村西100米,是一處多時代復合型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房址、窯址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黑彩魚紋斂口缽、細繩紋重唇口尖底瓶殘片;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劃紋單耳罐殘片;周代灰陶罐、豆、簋;漢代灰陶盆、甑、罐殘片。另一處在村南500米。漢代遺存。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5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質灰陶片,紋飾有繩紋、網紋、方格紋,器形有圜底罐、盆、甕等。另有圜底鐵釜、鐵釘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隴東地區的古文化面貌有重要價值![詳細]
九站遺址
  九站遺址位于合水縣蒿嘴鋪鄉九站(后九站)村。屬寺洼文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分遺址區和墓葬區。遺址區破壞較嚴重,文化層厚0.5--1.6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夾砂和泥質紅、灰陶片。1984年發掘遺址75平方米,并發掘80多座豎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銅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缽、壺、簋、馬鞍口雙耳罐及深腹罐等,多為夾粗砂素面陶,質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黃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勻。另出有戈、釧、刀、劍等青銅器。斧、錛、刀、紡輪等石器。骨器有錐等。該遺址對研究寺洼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正寧文廟大成殿
  正寧文廟位于慶陽市正寧縣永和鎮城關村正寧二中院內。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25-1368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郭均重修,明末毀于兵燹,清順治年間(1643-1661年)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曾進行維修,廟前保留漢柏一棵。文廟大殿坐南朝北,面闊五間長16.5米,進深8.5米,高6.2米,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歇山頂,兩端有吻紋,柱頭斗拱為雙抄下昂,甚長;斗拱形體粗壯,柱頭有卷剎。200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正寧文廟大成殿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55、新堡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堡廟
  新堡廟位于慶陽市華池縣悅樂鎮新堡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光緒年間多次修復,占地面積1580平方米,由玉皇樓、菩薩樓、三陰宮、偏殿、小配殿、大配殿分前中后三院組合而成,共9處22間。新堡廟布局科學合理,造型小巧別致,時代特點明顯,石刻浮雕、磚雕技藝精湛,保存完好,是研究隴東地區清代建筑形制、布局、彩畫、雕塑的實物依據。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配殿東墻外側以東10米,南至玉皇樓南墻外側以南30米,西至西側配殿西墻外側以西10米,北至菩薩樓北墻外側以北10米![詳細]
56、廟嘴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嘴坪遺址
  廟嘴坪遺址位于寧縣新寧鎮廟嘴村東北10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房址、灰坑等。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紋飾以細繩紋為主,彩陶紋樣多見魚紋、帶紋,器形有魚紋盆、弦紋罐和杯口尖底瓶。采集的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黃陶片飾籃紋、繩紋,器形有高領罐、侈口罐。采集的周代陶片多為夾砂灰褐陶,紋飾主要是繩紋器形有鬲、罐。采集漢代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器形有盆、罐等,并有“千秋萬歲”瓦當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這一區域的文化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57、靈湫古祠
靈湫古祠
  靈湫古祠靈湫即位于羅川東60里之要冊湫。是由于山體滑落,積水壅滯而形成的。湫方圓數畝,清澈透明,深不可測,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敗葉枯葦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邊。四周喬松蔭郁,芳草萋萋,風來水聲松濤相間,蔚為大觀。相傳天旱于此祈禱雨露,莫不應驗如神,故稱靈湫。故唐、宋時,朝廷多加褒揚封祀。唐時修建龍祠,歷封“應圣侯”、“普濟王”;宋時改封為“明時為一深秋,素月清輝之下,靈湫風清波靜,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塵襟,以抒懷抱。此景也為明“慶陽府十景”之一。……[詳細]
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大會遺址
  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大會遺址位于三嘉鄉錦章村。1932年2月12日,謝子長帶領西北反帝同盟軍,在三嘉鄉錦章村舉行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大會,將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李杰夫任政委,楊仲遠任參謀長。全軍300余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的成立,正式打出了工農革命的旗幟,標志著陜甘地區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95年3月,中共正寧縣委確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成立大會遺址為正寧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正寧城隍廟鐵旗桿
  正寧城隍廟鐵旗桿位于慶陽市正寧縣永和鎮羅川村街道的趙氏石坊清官坊和天官坊之間,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造,鑄鐵質地。旗桿高11米,原系羅川城隍廟前所立之物。旗桿上細下粗,上部雙龍飛騰,底部插在鐵獅背腹,兩尊鐵獅二目圓睜。鐵旗桿頂端各一鐵鶴分別背負“日、月”二字。鐵鶴下有小匾,上 書-“七國保衛”,一面書寫“萬國屏藩”。旗下有兩方斗,方斗四角豎小鐵旗,方斗下掛小風鈴。鐵旗桿為我省現存尺度大、造型內容豐富的民間鑄造器物,體現了較為高超的生鐵鑄造技藝。……[詳細]
腳扎川萬佛塔
  腳扎川萬佛塔位于華池縣紫坊畔鄉川畔村楊道坡自然村北部的塔兒洼。約建于宋。腳扎川萬佛塔采用當地紅砂巖石鑿磨鑲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頂部殘損,現存11層,殘高8米。萬佛塔由塔體、塔檐兩部分組成,向上逐層微斂。塔身各面均雕有3層佛像,每層排列6身,現存造像1008身。所雕造像均為佛說法圖,樣式一致,姿態單一,自成一體,互不相連,工藝古樸。腳扎川萬佛塔建造風格獨具特色,是研究西北地區宋代建筑史、建造技術、建筑工藝及佛教文化的實物依據之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精品制服丝袜 | 亚洲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 亚洲少妇另类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mⅴ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