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白銀市旅游

白銀市文物古跡介紹

蘆溝堡遺址
  蘆溝堡遺址位于白銀市靖遠縣北灘鎮蘆溝村城門社,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560米,占地面積約33.64萬平方米。據《康熙•靖遠衛志》載:《建設蘆溝堡碑記》云:“……始于萬歷丙申二月,落成于是年二月,因事呈能各奏敷功,城垣高厚,環堵有數,樓臺壕塹聳闊有數,重門閶闥有數,公署祠宇有數,倉廒營房卒伍馬步有數,井然有條,炳然可述。”現蘆溝堡遺址四面墻體保存較完好,北墻西側殘存一馬面,平面呈方形;東北角有一凸出于外的方形角墩;南開一門,門外有半圓形的甕城,保存較好;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原有城樓、橋樓及建筑物,現已坍塌,地表散落較多的石塊和磚瓦塊等殘跡。……[詳細]
仁和張氏民居
  仁和張氏民居位于白銀市靖遠縣雙龍鎮仁和村,原發裕堡堡內,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系張雄舊居,曰“積德堂”。為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向東,均為磚土木硬山頂結構。東西長294.5米,南北寬173.9米,占地面積51330平方米。西主居為兩坡水飛檐、深門淺窗三間,面闊8.7米,通進深7.8米,深1.13米;其中有單坡水四明柱飛檐倒座三間;單坡水七明柱單檐南北廂房各六間;門房兩間;西南角有木結構卷棚頂兩坡水繡樓二層六間;磚雕照壁、磚門樓及倉房等。198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仁和張氏民居為了解清代民族經濟貿易、民居特色和民族風情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潘育龍墓
  潘育龍墓位于靖遠縣烏蘭鎮團結村。潘育龍,靖遠人,清康熙年間曾任陜西提督,賜鎮綏將軍。其墓冢以南120米處有一石坊,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通高6.5米,寬7.55米。三門四柱,明間面闊1.55米。梁坊、立柱及其他構件均為青石條榫接壘砌而成。坊頂正中豎匾篆文陰刻“敕建”,橫匾陰刻楷書“賜鎮太子少保溢襄勇臣潘育龍石坊”。明間正面橫批陰刻楷書“輸忠間外”,背面“書銳爭先”。次間面闊1.55米,橫披左“恩榮”、右“褒封”。明間天額浮雕有二龍戲珠,背有丹鳳朝陽。兩中柱內側刻對聯一幅“千里川役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石鼓上刻花草、鳳鳥、魚、獅、豹、鹿、麒麟等。……[詳細]
柳州城遺址
  柳州城遺址位于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牙溝水村,為唐代古城遺址。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420米(包括南北甕城),東西寬320米;墻體為夯土板筑,最高處13.4米,上寬約3米,下寬12米。夯層厚0.1—0.19米。西北城墻依山形構筑,呈“凸”字形,東北、西南城墻設門,各有甕城,甕城口皆面朝東南。城北、東、南墻下有城壕,城四角有圓墩臺,四面城墻均有馬面,城西北角外100米處有一烽火臺。城中有建筑遺跡,城內有地道通西北山下沙河,據考證為汲水通道。地面及出土遺物有瓷器、青磚、瓦當、箭矢、鐵鏈、鐵片等。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城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崇華溝遺址
  崇華溝遺址位于白銀市景泰縣中泉鎮崇華溝村,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該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文化層厚0.40米—1米。遺址內有多處墓葬,多為石板棺(豎穴土坑)葬,個別為土窯。葬式以側身屈肢葬為主,也有個別二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彩陶、夾砂陶、骨珠、骨管、骨匕、骨針、石彈丸、石斧等。出土的彩陶色彩以紅黑相間彩繪,紋飾嚴謹規整,主要為葫蘆網格紋、鋸齒紋和垂幛紋。崇華溝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景泰縣境內遠古時期人類活動范圍、生產生活方式及先民們創造的輝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200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磨子溝三角城遺址
  磨子溝三角城遺址位于白銀市靖遠縣五合鎮尚樹埫村南磨子溝,建于宋代,其北、西、南三面為高山,東臨沙河,整個遺址平面呈三角形,按古人因河為池,因山為城的特點,依山勢黃土夾砂培筑而成,東低西高,北墻直列培筑,東南、西南城墻在正南弧曲連結,周長約1200米,占地面積約3.8萬平方米。遺址城墻基本完整,高2-8米,基寬5-8米,頂寬2-5米。東開一門,外有弧形甕城。東北、西北角筑有10米高、直徑8-10米的饅頭形角墩。城墻內、外有環城壕,寬6-10米,深1-3米。城正中有一不規則臺地,遍布青磚、黑紅陶瓦件、黑釉瓷片、白瓷片、青花瓷片等。……[詳細]
虎豹口紅軍強渡黃河舊址
  虎豹口紅軍強渡黃河舊址位于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河靖村黃河東岸,為絲綢之路黃河古渡口之一,明清時期曾為官渡。渡口處有石崖,崖頭向河道突出,形似虎嘴,故以虎豹口命之,又名河包口。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紅四方面軍第五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總指揮部和直屬總隊共21800余名將士在前有黃河天險阻隔、后有追兵的危急時刻,在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援下,冒著敵人的炮火轟炸,駛木舟、戰惡浪,浴血奮戰,沖破重重封鎖,成功在虎豹口等處強渡黃河,踏上了征戰河西的歷程。2014年7月4日,虎豹口紅軍強渡黃河舊址被公布為白銀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虎豹口紅軍強渡黃河舊址保護范圍為以雕塑圍欄外延20米內。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延40米內。……[詳細]
野麻灘黃河巖畫
  野麻灘黃河巖畫分布于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野麻村境內,共6處70多幅,總面積51平方米。包括人體、人頭、人手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動物形象,以狩獵、農耕、家庭等內容為主,均為巖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巖壁表面鑿刻而成。圖案內容豐富,線條簡練粗獷,真實再現了黃河兩岸遠古先民從事狩獵、祭祀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是甘肅境內史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黃河西岸,南、西、北以巖畫所處山體巖石基準點為基點向外各延伸50米。……[詳細]
紅水姜窩子溝巖畫
  紅水姜窩子溝巖畫分布于白銀市景泰縣紅水鎮紅沙峴村姜窩子溝的一座山頂上,共計有巖畫16幅,總面積約100平方米,為尖硬工具以密集點啄的方式在向陽、平整的石面上敲鑿而成。巖畫題材主要以反映遠古時期原始人類部落的生活場景和人們對自然界的抽象認識為主。姜窩子溝巖畫時代久遠、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為研究黃河上游古代先民原始生產、生活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證據。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巖畫所在巖石為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詳細]
屈吳山朝云寺
  屈吳山朝云寺位于白銀市靖遠縣高灣鎮三百戶村,始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清代多次維修。寺院為佛道合一寺廟,三面環山,依山而建,階次分布,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寺院現存三官殿、白馬殿、大佛殿、八佛殿、三清宮等建筑,建造精良,風格獨特,保存較好,對研究當地宗教文化、建筑特征、建筑工藝技術等有重要價值。1988年被靖遠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廟溝東側山脊線,西至廟溝西側山脊線,南至朝云寺大門基座南側底邊以南30米,北至戲臺北側山脊線。……[詳細]
北城灘城址
  北城灘城址位于靖遠縣雙龍鎮仁和村西南3.5公里。地處黃河上游交通、軍事的險關要隘。面積約3萬平方米。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95米,南北寬155米。黃土夯筑城垣,夯層厚0.12--0.14米。墻基寬5.8米,殘高3.3米,頂寬1米,南設城門,并有凸形甕城,門外即為波濤洶涌的黃河。甕城城墻夯層內夾有小砂石層,夯土層厚0.14米,夾砂層厚0.03—0.04米。城的四角都有墩臺,北墻、東墻各有馬面三個,西墻有馬面兩個,城內有道路、房屋遺跡和盆、罐、瓶、蓮花紋圓瓦當殘片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唐代軍事防務和城建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小川瓷窯遺址
  小川瓷窯遺址位于白銀市平川區寶積鎮小川村北的瓷窯溝內,西距城區15公里。遺址沿瓷窯溝北岸自東向西分布,由依山而建的直煙窯向平地而建的饅頭窯過渡,規模漸次宏大,分布面積達60萬平方米。窯址主要由黑石峴遺存、大水溝遺存、老瓷窯遺存和靖遠陶瓷廠舊址4部分組成,堆積層厚度達6—10米。小川瓷窯創燒于北宋,其剔刻花瓷器燒制或早于其他西夏窯址,對研究西夏窯的起源和興衰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燒窯史歷經宋、西夏、元、明、清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沒有中斷,有深厚、完整的文化堆積層,對研究北宋以來北方民窯體系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小川瓷窯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保護標志碑為基準點,東至黑石峴遺址區東側道路以東300米,南至磁窯溝道路南側山體以南250米山脊處,西至靖遠瓷窯廠……[詳細]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
  牛門洞新石器遺址牛門洞新石器遺址位于縣城西北頭寨子鎮牛門洞村,面積約16平方公里。牛門洞周圍的大地梁、慶條灣、清明灣、中灣頂、華岔陰山等山梁的陰面,多為墓葬區。1920年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中,發現在上述山梁深1米處,每間隔1米,即有墓穴,內有大量壺、甕、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并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化層厚1—2米,鑒定屬馬家窯文化馬廠、半山類型。198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窠粒臺遺址
  窠粒臺遺址位于頭寨子鎮坪岔村窠粒臺社,遺址主要分布于北廟咀山梁頂東西兩面山坡。遺址以東為小灣社以北為榆中縣的偏頭溝,以西為干溝,西南山坡下為窠立臺翻社的村莊。遺址內散見彩陶及素陶殘片。采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罐殘片及繩紋紅陶殘片。20世紀70年代,當地曾出土半山類型葫蘆柳葉紋彩陶罐等物,現藏于會寧縣博物館,被鑒定為一級文物。該遺址是一處以半山類型為主的史前遺址。1982年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關川道堂
  關川道堂位于白銀市會寧縣頭寨鎮馬家堡村關川河東南岸臺地上,現保留兩孔窯洞和門前院子,占地面積約525平方米。兩孔窯洞座東面西,洞口闊3.1米,進深10.5米。窯洞門面用青磚砌就,仿木結構蓮花垂柱造型。洞口青磚包面,進深2.3米,左洞為傳教時所用,右洞為生活所用。左洞磚拱上正中從右向左書“東道發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磚陽刻“書”形圖案,洞門兩側有對聯,上聯“古莊思遠祖”,下聯“靜室諷遺經”。該遺址是清代乾隆年間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馬明心居住、傳教之地。……[詳細]
老人溝遺址
  老人溝遺址位于白銀市會寧縣丁家溝鎮荔峽村。遺址分布面積約3.6平方千米,包含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存,前后延續2000多年。遺址發現有仰韶文化彩陶壺、細繩紋素陶片,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片、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彩陶片和素陶殘片以及齊家文化彩陶罐、素陶罐、磨制石斧、玉璧等器物和窯址、窯餅,暴露有灰坑、白灰地面、燒窯等遺跡。遺址分界線大致以村中的萬家河為界,西岸以齊家文化為主,東岸以馬家窯文化為主。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遺址基準點為基點,東至遺址所在東山山脊線,向南延伸300米,西至遺址所在西山山脊線,向北延伸300米。……[詳細]
靖遠縣黃河鐵橋
  靖遠縣黃河鐵橋位于白銀市靖遠縣,1971年建成通車,是甘肅境內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全橋共6墩2臺,凈跨60米,凈高9米,長350.28米。在當時連接蘭州、白銀、寧夏三地,牽動著陜、甘、寧三地經濟發展,它既是甘肅昔日的一條重要交通線,也是西北五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是現代橋梁文化的代表建筑之一。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鐵橋橋身四周邊沿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0米。……[詳細]
靖遠寺兒溝石窟
  又稱紅羅寺。在靖遠縣西南寺兒灣村。開鑿于黃河北岸紅砂沉積崖上。始創于唐代,現僅存1窟。門為磚券拱結構,窟內共有唐及后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釋迦、迦葉、阿難、觀音、羅漢、天王等,形象生動,神態逼真。窟頂原有彩繪,因煙熏而難以識別。窟前有磚木結構樓閣,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建,嘉慶元年(1796)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筑,同治年間(1862-1874)毀于兵燹。石窟前樓基北壁一佛龕,為北魏所開鑿,龕內造像保存完整。 ……[詳細]
郭蛤蟆城遺址
  郭-城遺址郭-城遺址位于甘肅會寧縣郭城驛新堡子西面,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建,稱會州城,金代貞祐初年,遷會州州于此,稱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元帥郭-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0,死節于此。后人念其忠烈,稱其城為“郭-城”。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筑成,內城南墻殘長360米,北城墻殘長172米,東城墻殘長44米,并有甕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1982年,會寧縣人民政府將該城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寬溝城遺址
  寬溝城遺址位于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寬溝村。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50米,東西寬228米,面積10.76萬平方米,四角有角墩。城墻為黃土夯筑,其中東城墻臨近沙河為黃土夾砂夯筑,夯層厚0.1—0.14米,城墻基寬5米,頂寬0.9—1米。據文獻記載,寬溝城創建于清咸豐三年(1853),原為皋蘭縣紅水分縣縣丞治所,城內現存民國時期的縣府、-署及寬山書院等建筑遺址。1988年被景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城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第一页 | 亚洲日韩国产片三区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 女同欧洲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