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寶雞市旅游

寶雞市文物古跡介紹

  石嘴頭遺址 位于寶雞市渭濱區(qū)石鼓鎮(zhèn)石嘴頭村的渭河南岸二階地上。遺址東西350米,南北300米。1985年、1999年、2006年三次分別由西北大學歷史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及寶雞市考古隊進行了清理和發(fā)掘。出土器物有雙耳罐、鬲、缸、盆等。質(zhì)料為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紋飾常見繩紋、籃紋、附加圓點堆紋等。遺址性質(zhì)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還有春秋及漢代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家村遺址 位于寶雞市渭濱區(qū)高家村東,渭河與清姜河交匯地帶的二階地上。遺址東西350米,南北250米。遺址內(nèi)涵豐富,出土有泥質(zhì)紅陶缽、高領罐、夾砂紅陶繩紋罐、石鐮等。另外,還有商周時代的泥質(zhì)灰陶盆、夾砂灰陶鬲等。1990年7~9月份,寶雞市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清理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仰韶文化白家類型遺物。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塔稍遺址 位于寶雞市渭濱區(qū)高家村鄉(xiāng)塔稍村南,渭河與清姜河交匯地帶的臺地上,與渭河北岸的福臨堡遺址隔河相望。遺址東西300米,南北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0-土的遺物有陶器和石器。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紅褐陶,另有夾砂褐陶,可以識辨的器形有缽、尖底瓶、盆、紡輪等。該遺址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為主,是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時期的居住遺址。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嶺堡遺址 位于眉縣常興鎮(zhèn)東南2.5公里的渭河北岸二階臺地上的嶺堡村。遺址東西1400米,南北250米,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可采集到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罐等,石器有石鏟等。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附加堆紋、弦紋,并有弧線紋彩繪及素面陶片。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家村遺址 位于眉縣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渭河北岸。遺址東西200米,南北10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從零星暴露的文化層看,內(nèi)涵豐富,可采集到大量陶片,并有石刀等石器,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罐等,陶質(zhì)有泥質(zhì)紅陶、泥質(zhì)灰陶、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并有三角弧線紋彩繪。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丁童遺址 位于岐山縣青化鄉(xiāng)丁童村。遺址分布范圍東西600米,南北800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遺址內(nèi)涵十分豐富,出土的陶片陶質(zhì)有泥質(zhì)紅陶、泥質(zhì)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缸、罐、缽、鬲、豆等,紋飾有繩紋、線紋、弦紋、錐刺紋、雞冠狀附加堆紋等。該遺址主要是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址,并有少量的西周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韓家溝遺址 位于眉縣首善鎮(zhèn)西2.5公里的渭河南岸第五村鄉(xiāng)韓家溝村西南200米處的臺塬上。韓家溝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為主體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總面積1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厚度1.5~4.5米。多年來在該遺址區(qū)征集、采集多件標本和器物,主要有缽、罐、盤、杯、石斧、石球、石刀、石網(wǎng)墜、石笄等。該遺址以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主,半坡晚期次之。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城關村遺址 位于麟游縣九成宮鎮(zhèn)城關村周圍。遺址東西800米,南北600米。遺址出土器物有瓶、杯、罐、缸、器蓋。質(zhì)料僅見泥質(zhì)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紋飾有繩紋。另外,此遺址還出土打制的石質(zhì)刮削器。該遺址為新石器仰韶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尚德村遺址 位于渭河北岸扶風縣揉谷鄉(xiāng)尚德村西北10米處。遺址東西500米,南北150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遺址區(qū)內(nèi)可采集到較多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罐、鬲、甑等,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紅褐陶,夾砂陶有紅陶、紅褐陶、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錐刺紋、附加堆紋,并有-繪陶片。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并有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姜嫄遺址 位于渭河北岸扶風縣揉谷鄉(xiāng)姜嫄村北約10米處。遺址東西300米,南北100米,面積3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到處可采集到陶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罐、鬲、甑等,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紅褐陶、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錐刺紋、菱形乳釘紋等,并有黑色口彩、圓點勾葉紋彩繪。該遺址以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存為主,并有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存,還有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壹家堡遺址 位于扶風縣城關鎮(zhèn)壹家堡西南150米的河北岸塬頭上。遺址東西700米,南北400米,面積約28萬平方米。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灰坑、陶窯,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泥質(zhì)紅陶、紅褐陶片,紋飾為線紋、弦紋,可辨器物有罐、尖底瓶,還采集有磨制石刀。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秦家莊一號遺址 位于扶風縣新店鄉(xiāng)秦家莊西北部的小溝東岸臺地上。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盆、罐等。以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為主,紋飾常見的有籃紋、附加堆紋、方格紋等。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家臺遺址 位于渭河支流漆水河上游,扶風縣新店鄉(xiāng)王家臺村西南的塬邊及梯形臺地上。遺址東西700米,南北600米,面積為42萬平方米。遺址堆積厚,內(nèi)涵豐富,采集到的陶片,可辨器形有平底瓶、缽、罐、甕、灶等,泥質(zhì)陶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褐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籃紋、雞冠狀紋飾等。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其中包括仰韶文化的福臨堡二期類型、半坡晚期類型、龍山文化的廟底溝二期類型、雙庵類型。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魏家河一號遺址 位于岐山縣益店鎮(zhèn)魏家河村西北。遺址東西300米,南北10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內(nèi)涵豐富,出土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灰陶。紋飾有繩紋、弦紋、籃紋、附加堆紋,并有弧形三角紋彩繪。可辨器形有缽、盆、鬲、罐等。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倉頡廟遺址 位于岐山縣鳳鳴鎮(zhèn)倉頡廟村及其周圍。遺址東西600米,南北30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遺址出土泥質(zhì)陶器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紅褐陶、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附加堆紋,并有弧形三角紋-繪。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罐、缸、鬲、甕、雙耳罐、紡輪等,并有蚌刀。該遺址含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并含有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家咀遺址 位于岐山縣京當鄉(xiāng)南約3公里處的王家咀村及其周圍,面積約60萬平方米。遺址內(nèi)含有大量陶片、獸骨、紅燒土、木炭等。陶器中的泥質(zhì)陶有紅陶、灰陶,夾砂陶有紅陶、紅褐陶、灰陶、灰褐陶。紋飾有繩紋、線紋、附加堆紋、弦紋、方格紋等。可辨器形有尖底瓶、缽、盆、鬲、罐、甕等。該遺址內(nèi)涵豐富,包括劉家文化、鄭家坡文化、商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類型。遺址內(nèi)的仰韶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村東南三面環(huán)溝的臺地上,東西長200米,南北寬約1000米。臺地的南端主要是半坡類型,中部主要是廟底溝類型,北部主要是西王村類型。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千陽劉家溝遺址位于城關鎮(zhèn)惠家溝村,為千陽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永堯遺址 位于岐山縣蔡家坡鎮(zhèn)永堯村。遺址東西500米,南北400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距地表1~2米,厚30~50厘米,灰坑多呈不規(guī)則狀,長1~2.5米。堆積中內(nèi)涵比較豐富,出土遺物較多,主要有陶器。可辨器形有缽、鬲、盆、缸等。其質(zhì)料分為泥質(zhì)和夾砂兩種:泥質(zhì)陶可見到紅陶和褐陶,夾砂陶亦有紅陶和灰陶。其紋飾有素面、繩紋、籃紋、麻點紋等。該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并有周文化的遺存。1992年4月20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清湫遺址 位于眉縣槐芽鎮(zhèn)西3公里的渭河南岸二階臺地上,是以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遺址總面積36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器物有尖底瓶、盆、甕、罐、缽、碗,質(zhì)料可分泥質(zhì)紅陶、泥質(zhì)紅褐陶、夾砂紅陶等。紋飾常見的有三角弧線紋、指窩紋。另外,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的陶片和宋元時代的藍釉陶瓷碗。1957年5月31日被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望魯臺遺址位于渭河支流千河流域的千陽縣城關鎮(zhèn)西關村裴家臺北塬上,西臨馮坊河,東接千河,地勢平坦,現(xiàn)為耕地。總面積17.5萬平方米。該遺址為新石器仰韶、龍山文化居住遺址,文化層厚2米。暴露有白灰居住面及灰坑,采集標本有泥質(zhì)和夾砂紅陶片,其紋飾有粗繩紋、籃紋、劃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可辨器形有缽、罐及尖底瓶、鬲、壺、環(huán),還發(fā)現(xiàn)石斧、石刀等。2003年9月24日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斷崖,西至馮坊河溝畔,南至西關村北斷崖,北至望魯臺以北2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四面外延3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在线中文字幕大 | 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看片 | 久久中文亚洲资源站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