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咸陽市旅游

咸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中國大地原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位于咸陽市北的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是中國的地理中心。大地原點由中心標志、儀器臺、主體建筑、投影臺等四大部分組成。高出地面25米多的立體建筑共七層,頂層為觀察室,內設儀器臺;建筑的頂部是玻璃鋼制成的整體半園形屋頂,可用電控翻開以便觀測天體;中心標志埋設于主題建筑的地下室中央。大地原點建成后不久,即增設并施測了國家基本重力點和天文基本點。背景資料——大地原點亦稱“大地基準點”,即國家水平控制網中推算大地坐標的起標點。建國初期,我國使用的大地測量坐標系統是從前蘇聯測過來的,其坐標原點是前蘇聯玻爾可夫天文臺,這種狀況與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極不相稱。為此,國家從1975年開始組織人力和搜集分析了大量資料,根據“原點”的要求,對鄭州、武漢、西安、蘭州等中國中部地區的地形、地質、大地構……[詳細]
武功龍王廟
  龍王廟位于武功鎮東約500米漆水東岸邊。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縣陳爾弗在武功鎮東郭漆水東岸創建漆水“龍神祠”,有正殿三間,門房三間,南北廊房各一間。光緒十四年(1888),知縣、秦州進士張世英合邑中故有魁星、忠孝、節義、蘇武、張載、康海與龍神為一祠而祭之。其后,劉理江(遼寧梨樹縣人)棄官云游,皈依玄門,先在氵韋水牛家河段扶人過河,后移武功鎮東龍王廟旁漆水邊助人,時稱“人舟”,與后來之楊理靈、董理清增修龍王廟之靈宮殿、山門、楹廊等。建國后,龍王廟建筑悉數被毀,惟余土窯洞兩孔。八十年代初,前掌廟者索回地畝,稍加修繕。1986年前住持牛成麟等力圖恢復,經縣政府批準,化緣四方,又得邑人相助,重砌劉(理江)仙洞、六角亭、靈宮殿二間重檐,前殿三間二層,后殿三間一層重檐,南側陪殿五間,北側三間,磚砌……[詳細]
旬邑文廟
  旬邑文廟旬邑文廟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是旬邑縣現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內涵。1982年,文廟被旬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旬邑文廟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是旬邑縣現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內涵。1982年,文廟被旬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大殿一座,座北面南,面闊五間,長16米,進深三間寬11.5米,為歇山頂,是典型的七檁六椽式建筑,屋面中心施綠色琉璃瓦,四檐施斗栱,五彩重昂,各角柱均施轉角斗栱,檐部施勾頭滴水,四個翼角角梁頂頭施彩色琉璃套獸,整個建筑布局合理,結構嚴謹,肅穆壯觀。2006年縣委縣政府投資40萬元對……[詳細]
興平董仲舒墓
  興平董仲舒墓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景縣西南廣川鎮)人,漢代哲學家,自幼攻讀儒家典籍,景帝時為博士。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尊崇孔子的學說,漢武帝采納了他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的統治地位。在教育上,他主張立太學,設庠序;在人事制度方面,提出州郡舉茂才孝廉,開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科舉之先聲。董仲舒在朝廷-后.家徙茂陵邑,年老時“去位歸居”于此,后在茂陵邑家中去世。《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七記載:“董仲舒在縣(興平)東北二十里。”今興平市南位鄉策村東南250米,茂.陵東北652米有一墓冢,當地群眾稱“次冢”,相傳為董仲舒墓.此冢底部長71米、寬30米、冢高14.3米。董仲舒墓于1956年被陜西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詳細]
85、唐莊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莊陵
  唐莊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鎮柴家窯村東250米處,是唐敬宗李湛(809~827年)的陵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湛,唐穆宗李恒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后徒封為景王,于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東內大明宮之別殿。長慶二年(822)十二月被冊立為皇太子的,長慶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于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后,他于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歷”,在位2年,寶歷三年(827年)十二月遇害去世,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大和二年(828年)七月入葬。曾用年號:寶歷;謚號:睿武愍孝皇帝;廟號:敬宗。陵園為方形,長490米,寬480米,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一對石獅。南門朱雀門外神道長460米。有華表、翼馬、鴕鳥、翁仲等石刻造像,封土前有清代立“唐……[詳細]
興平金日磾墓
  興平金日磾墓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對匈奴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匈奴奴隸主貴族內部出現嚴重分歧。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共同約定投降漢軍,但休屠王改變了主意。昆邪王殺了休屠王,率部分匈奴軍隊投降了西漢王朝。金日磾和他弟弟金倫、母親瘀氏被西漢王朝收納官府作為奴隸,飼養馬匹。金日磾忠于職守,頗得漢武帝賞識,先后被任命為馬監、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漢武帝不因金日蟬是少數民族、又是反對過自己的匈奴首領之子而歧視、疏遠他,j而是根據他的德行“貴重之”。金日磾在粉碎莽河羅刺殺漢武帝的陰謀活動中立了大功,被武帝封為侯。武帝死后,金日磾和霍光一起輔佐昭帝。金日殫死時,皇帝“賜葬具冢地,送以輕車介士,軍陣至茂陵”,陪葬于武帝茂陵之旁。其墓在霍去病墓東鄰,形如覆斗,冢……[詳細]
三原清涼寺
  陜西省三原縣魯橋鎮峪口山清涼寺建于唐代,峪口村西至今還埋著唐代一座尊勝陀羅尼石幢,系佛家刻寫-之物。該石幢立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可以看出此地當年佛教的盛行。原址在今寺院悲靠的塬坡后邊約三百米清涼塬最高峰處。寺中僧侶甚眾。有方丈,監寺,首坐等。并有武僧護寺,是方圓幾十里內有名的寺院。后來因寺內僧人有做惡行為觸犯了法律,因而寺院被官府(又有傳說為義俠楊香武)火燒夷為平地。直到今天,原址斷崖中仍充滿瓦礫。此處四周皆為溝壑,荒蕪人煙,因而可以推測原系古建無疑。清康熙年間陜西巡撫畢源所著《關中金石記》中曾記有“清涼禪院正書(金)大定四年四月(1164)。”現在的清涼寺遺址建于明代,原名清涼觀。系道家經山后老清涼寺主持同意修筑的道觀。后來因該道士經常出外云游,便請后山僧人前來照管。再后來由于后山寺院被焚……[詳細]
董家坪遺址
  董家坪遺址董家坪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150公里處長武縣洪家鄉公主村。龍山文化聚落遺址。1958年發現,遺址地勢西高東低,為緩坡臺階地,東西橫距100米,南北縱距1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遺址中心區發現3處大型袋狀灰坑,長約2~5米,深約2米。另外在該遺址區北部斷崖上亦發現條狀文化層。出土器物有泥質紅、灰陶罐,夾砂紅陶盆和灰陶罐以及帶流刻槽碗等。董家坪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150公里處長武縣洪家鄉公主村。龍山文化聚落遺址。1958年發現,遺址地勢西高東低,為緩坡臺階地,東西橫距100米,南北縱距150米,面積1.5萬平方米。遺址中心區發現3處大型袋狀灰坑,長約2~5米,深約2米。另外在該遺址區北部斷崖上亦發現條狀文化層。出土器物有泥質紅、灰陶罐……[詳細]
北宋泰塔
  泰塔又稱旬邑塔,在旬邑縣城內。  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層北面正中辟有半圓形券門,通過門里的甬道,進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盤登遠眺。從第二層起,每層都有拱形的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并逐層依次變換其方位。   各層塔檐于轉角部位的中線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頸部各有鐵鑄環套,用以系鈴。每當清風徐來,鐵馬叮鐺,抑揚頓挫,如聽神曲,使人心曠神怡。 相傳此塔建于唐代,但據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起塔的時間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證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泰塔外觀秀麗,裝飾典雅。昔人周崇雅有《寶塔凌空》詩題記:“玲瓏金剎跨豳陽,七級芙蓉舍利藏。風雨翠屏形突兀,云霞……[詳細]
吳氏陵園
  吳氏陵園安吳堡吳氏家族系清代全國著名鹽商。吳周氏是慈禧太后義女,一品誥命夫人。吳氏陵園是著名的吳氏莊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園內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一代古墓的莊嚴與氣勢。安吳堡吳氏家族系清代全國著名鹽商。吳周氏是慈禧太后義女,一品誥命夫人。吳氏陵園是著名的吳氏莊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園內柏樹林立,石馬、石碑、石坊盡顯一代古墓的莊嚴與氣勢。吳氏陵園——中國近代著名學者、中國比較文學奠基人吳宓先生陵園,立吳宓弟子及現代名人評價石碑廊,建設仿明清時期圍墻、陵園廣場、購物及飲食長廊,修建停車場地等旅游配套設施,增加園內綠化面積和標志;對吳氏陵園其他部分進行修繕,建設環陵園步行道路,將倒塌的石刻予以恢復原位;加強現有柏樹林、石馬、石碑、石牌坊的保護,最終將陵園建成集人文旅游、科普教育為一體的“三秦第一……[詳細]
武功毗盧寺
  毗盧寺位于陜西省武功縣西北的五里鋪,西距老縣城武功鎮5里,南鄰104省道,東接曹代公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據《武功縣志》記載,五里鋪所在的牛寨村建于宋紹興(約1130年)年間,以牛姓軍戶屯田于此得名;又據“三老”座談,宋代有一牛姓人在朝做官,因遭破孩由河南遷此居住,人們為了紀念他取名牛摘村。并為驛卒休息,商旅緩腳之處而得名。五里鋪毗盧寺為唐初所建,因供奉佛教創始人尼泊爾國有毗尼地釋加牟尼佛而得名。寺內建有浮屠,十八羅漢堂。一直香火不斷。每逢農歷正月十三、六月二十一廟會,牛寨、大寨、麻西等十大社都要敲鑼打鼓來寺院進香,并以此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竹馬、社火、大戲錢來助興,成為代家鄉一大盛事。景區地址: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五里鋪乘車線路:武功縣城內乘開往武功鎮的班車,中途在五里鋪下車可達。……[詳細]
彬縣陶谷墓
  彬縣陶谷墓陶谷墓位于縣城西劉家灣東臺地。墓高3米,周長36米。墓前有碑樓,-“宋代文人陶谷墓”。1957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陶谷(902——970),字秀實,邠州(今彬縣)人,北宋時著名的文人。在皇朝頻繁交替的五代時代先后擔任了后晉、后漢、后周的許多重要官職,位至侍郎。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禪讓形式奪取后周政權,陶谷當場從袖中取出他早已準備好的禪位詔書,使禪位儀式得以順利進行。由此得到宋太祖的器重。先任禮部尚書,不久又兼任刑部、戶部二尚書。陶谷精通法律,執法嚴明,對-惡徒毫不留情。一次,他在家鄉邠州城內巡視,得知一官吏縱子行兇,欺壓百姓,便立即查清事實,不但嚴懲了罪犯,還將其父削職為民。陶谷年少即好學,入仕后留心采錄了許多五代時期的新穎語匯,成《清異錄》一書。……[詳細]
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45公里處涇陽縣安吳鎮安吳堡村。是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領導下,以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名義,在當時的國民黨統治區陜西省涇陽縣安吳堡舉辦的培訓青年干部的重要場所。它是抗日青年的旗幟、革命青年的熔爐、中國青運史上的豐碑。2013年5月,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革命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漢高祖長陵
  長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約20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長陵又名“長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率沛縣子弟三千抗秦,后稱帝,建立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長陵的陵址選在咸陽原的最高點,即秦咸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1970年~1976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合葬陵墓,陵園遺址至今尚存。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墻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墻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詳細]
乾陵黃土民俗村
   乾陵黃土民俗村位于乾陵腳下的西蘭公路旁,為中韓合作興建,1997年對外開放,占地近3萬平方米,是新開女的民俗旅游景點。黃土民俗村所占地據傳是唐代建造乾陵時能工巧匠的居住遺址,后經修茸,成為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的休閑避暑之地。民俗村依地熱修建一級大型窯洞民居群,每處窯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內容的民俗陳列室。長達2000多米的黃土“龍洞”蜿蜒曲折,猶如地下長廊,間隔有序地陳列著關中地區炎黃子孫繁衍生息、婚喪嫁娶、壽誕慶典、傳統禮節、節令活動、文化娛樂、集市貿易、農耕狩獵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實物或塑像,并在“龍洞”長廊中設有地下餐廳,內容十分豐富,集中展示了黃河流域關中地區的民俗文化和黃土風情。陜西咸陽……[詳細]
禮泉魏征墓
  禮泉魏征墓魏征墓在陜西禮泉縣昭陵西南的鳳凰山巔,墓依山鑿石而筑,為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僅有蟠桃紋碑首的豐碑一通,據史書載,“帝親制碑文,并為書石”。現碑身通體磨光,已無書寫鐫刻痕跡。魏征(公元580年—公元643年)字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敗后降唐。后又被竇建德俘虜,任起居舍人。竇失敗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唐太宗重其才,擢任諫議大夫,歷官秘書監、侍中等職,封鄭國公。魏征死后,贈司空,按一品官的禮儀發喪。將要下葬的時候,其妻裴氏說:“征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死者之志。”便辭去一品羽儀,而以布車載柩,也無文彩裝飾。唐太宗曾嘆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詳細]
咸陽西漢帝陵
   西漢帝陵,分布在陜西省咸陽市北原(亦稱五陵原)上。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經歷了11個皇帝,除文帝劉恒霸陵、宣帝劉詢杜陵在西安效區外,其他9個帝王陵墓均在咸陽市北原上。自東向西依次為景帝劉啟陽陵、高祖劉邦長陵、惠帝劉盈安陵、哀帝劉欣義陵、元帝劉渭陵、平帝劉康陵、成帝劉延陵、昭帝劉弗陵平陵、武帝劉徹茂陵。  帝陵園為方或近方形,四面各一門,門前有闕。霸陵因山為陵,其余帝陵有高大的覆斗形封土,底部方或近方形。如陽陵園邊長418米,周圍有墻,寬3.5米,陵墓封土底邊170、高32.28米。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以造型逼真的陶人、動物俑以及精致生活用器、工具、車馬器、武器等為代表。陜西咸陽……[詳細]
禮泉尉遲敬德墓
  禮泉尉遲敬德墓在陜西禮泉縣城東北煙霞新村,有唐初大將尉遲敬德與夫人蘇氏的合葬墓。墓封土堆高11米許,墓碑高4.45米。敬德墓志龐大,為唐代墓志最大者之一。尉遲敬德(公元585年—公元658年)名恭,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隋大業末,從軍鎮壓農民起義,累授朝散大夫。劉武周割據馬邑后,引為右一府統軍。后因累有戰功,授秦王府左二副護軍。“玄武門之變”中參與謀劃,并親手射殺李元吉。事定,授太子左庶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拜右武侯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貞觀八年,遷同州刺史,后又改封鄂國公。貞觀十七年,授開府儀同三司,致仕,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形于凌煙閣。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尉遲敬德卒,冊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忠武”,陪葬昭陵(太宗陵墓)。……[詳細]
三原古龍橋
  三原古龍橋俗名“三眼橋”,始建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橫跨于三原南北兩城間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是由當時的工部尚書溫純集資倡導修建。橋的建筑設計采用三孔拱橋形式,橋長110米,寬11米,橋身用石條鐵鉗構成,橋面青石筑鋪,兩側石雕欄桿,上刻人物花卉,橋體造型宏偉壯觀,是陜西省內保存最為完善的古代石拱橋之一。“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對古龍橋的形象描繪。石欄外側雕有龍頭龍尾各三,頭東尾西,形制意為以龍馱橋,故名曰“龍橋”。龍橋南北二坡呈S形,坡頭原修建有南北對峙的城門。橋上的龍頭龍尾與橋面上水道相通,每逢雨天,橋面積水從龍頭龍尾噴出,直傾河中,景象蔚為壯觀。龍橋橋體全部用青石條建造,結構堅固,歷經明、清、民國三代280年仍穩固屹立。……[詳細]
秦咸陽城遺址
  秦咸陽城遺址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筑冀闕,以后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筑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亙空,十分壯觀。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1959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對咸陽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1974~1975年發現了咸陽宮遺址。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于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臺宮殿建筑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谷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视频激情小说 | 亚洲国产丝袜精品一区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在线 |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