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咸陽市旅游

咸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41、教稼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稼臺
  教稼臺為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穡的歷史遺跡,位于武功縣武功鎮東門外,是全國唯一的一處古農業名勝,被列為關中四大名臺之首。作為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機構,教稼臺巍峨矗立于距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8公里處的武功鎮。相傳為后稷向人們宣講稼穡百谷之道的場所。原一矩形土心磚砌平臺,下大上小,呈覆斗狀,中有洞門,為來往車馬行人必經之路。洞門東口上有寬約1米、長約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區”。上款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縣事鄧兆桐立”,西口上為“教稼臺”。此臺代有修葺,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杭云龍、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鄧兆桐、民國25年(1936)縣長錢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由于“文革”中破壞,教稼臺已蕩然無存。1987年,耆宿發起倡議,士、農、工……[詳細]
武功白兔寺
  白兔寺始建于唐,坐落在陜西省武功縣大莊鎮(原在觀音堂鄉)觀王村東側,為唐太宗李世民冬狩之遺跡,這里西鄰漆水,如素如練;東展平疇,廣袤綿遠;北附莽塬,萬馬奔騰;南臨渭水,沃野平坦。眺望終南翠若屏障,俯察漆渭恬蕩回繞。正如李世民詩中贊頌的“孤嶼含霜白,遠山帶日紅”中描寫的意境。武功縣政府于1994年1月7日公布白兔寺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白兔寺內供奉的白音菩薩是唐朝初年大名鼎鼎的袁天罡的母親化仙而成,在唐太宗狩獵時,白兔引薦,發現了菩薩洞,故名白音菩薩——白兔寺。白兔寺位于莽山南坡的觀音堂村境內,當地民間相傳該寺原有菩薩洞、大殿、祭殿、中殿、東西陪殿、鐘樓、鼓樓、前殿、山門、戲樓以及僧房等四十余間。寺貌巍峨,氣勢壯觀.殿宇回廊,錯落有致。院內修竹翠柏、名花異草、爭奇斗艷,為一組造型完備、做……[詳細]
43、漢云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云陵
  漢云陵位于淳化縣城北8公里鐵王鄉大圪埏村西處,是漢武帝愛妃、漢昭帝之母趙婕妤(勾弋夫人、趙太后)之陵墓,云陵又稱“陽陵”、“思合墓”、“女陵”。史書記載很多,且詳盡。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記載:“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括地志》記述云陵:“陵在云陽縣西北五十里”(指唐云陽縣,治所在今涇陽縣境)。《三輔黃圖》又記:“昭帝母趙婕妤云陵,在云陽甘泉宮南,今人呼為女陵。”《關中勝跡圖志》記:“鉤弋夫人墓在淳化縣北三十里。乾隆《淳化縣志》記載;“舊志昭帝發卒二萬人筑陵,號云陵,自漢始元迄今一千七百六十余年,遺冢巍然,俗呼大疙瘩(音)”。史書記載與云陵的現狀相印證,云陵在今縣北鐵王鄉南部,大訖埏村以西,俗名大疙瘩(音)。墓冢封土為覆斗形,底部邊長155米至158米,……[詳細]
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位于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牛羊村北,距咸陽市13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以文物遺址和歷史地段構成的全面反映秦代社會文化的綜合性遺址博物館。該館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20平方米。1992年成立文管所,1995年建成博物館并對外開放,是以收藏和展示秦咸陽城遺址為主的專題性歷史博物館。1988年秦咸陽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館現收藏文物316件,其中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18件,一般及未定級文物295件。現有三個陳列室,陳列面積約350平方米。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主體建筑坐北朝南,外形設計上小大下,平頂四阿的覆斗形,風格獨特,古樸獨特,整個館內環境優雅。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主要反映秦代的輝煌歷史,展示秦代文化物精品,再現秦城昔日風貌。向人……[詳細]
梁山宮遺址
  梁山宮遺址‎梁山宮遺址,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乾縣縣城西郊鱉蓋至漠谷河東崖一帶。秦代建筑遺址。1992年11月發現。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梁山宮是秦始皇的行宮,興廢年代待考。發現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磚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數塊“梁宮”瓦當。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北50公里處乾縣縣城西郊鱉蓋至漠谷河東崖一帶。秦代建筑遺址。1992年11月發現。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梁山宮是秦始皇的行宮,興廢年代待考。發現有大型夯土基址、板瓦、筒瓦和空心磚等大量建筑材料,其中有數塊“梁宮”瓦當。梁山宮遺址位于乾縣縣城以北9.5公里處的瓦子崗上,地處吳店鄉與梁山鄉交界處,為一和緩的龜背形臺地。秦文化遺存。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1000米。遺址南……[詳細]
咸陽圓明寺
  圓明寺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塔爾坡,其前身系唐時的“資善院”,至距今約883年(公元1124——1125年)的大金王朝時更名為“圓明寺”。姜子牙、王昭君、慈禧太后都曾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傳說。清末時因戰亂,寺內古跡被全部燒毀。民國二十年,熱愛佛教的信眾出資在原址上修一小廟名“臺臺廟”,后因多種原因,圓明寺遺址淪為雜草叢生的一片廢墟。一九九七年冬,當地居民在建房時挖出了圓明寺的寺碑。咸陽的三寶弟子強烈的學佛愿望感動了慈悲的佛菩薩,他們的至誠之心也感動了當時在陜西乾縣鐵佛寺出家的性空法師,于一九九八年農歷正月初九,性空法師被諸弟子恭迎至咸陽,開始了圓明寺的籌備重建工作。承蒙諸佛菩薩慈悲佑護和龍天護法的護持、諸位大興護法居士及各界友好人士的鼎力支持以及咸陽市政府、-部、宗教局對中國共產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認……[詳細]
乾陵地宮
  乾陵地宮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是唐高宗李治和其皇后,也就是后來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有陪葬墓17座。在乾陵,對人們吸引力最大的莫過于掩藏于茸茸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宮殿了。那么地宮的形狀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這至今還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謎。這里我們只根據有關資料作一些符合情理的推斷,以引發讀者豐富的遐想。乾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是唐高宗李治和其皇后,也就是后來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有陪葬墓17座。在乾陵,對人們吸引力最大的莫過于掩藏于茸茸青草和灌木林之下的地下宮殿了。那么地宮的形狀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這至今還是一個令人神往的謎。這里我們只根據有關資料作一些符合情理的推斷,以引發讀者豐富的遐想。一是從有關史料得知,乾陵是仿唐長安城修建成的。由此推想,乾陵的地下宮……[詳細]
懿德太子墓博物館
  懿德太子墓博物館懿德太子墓博物館位于唐乾陵陵園內東南方,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也是迄今為止所發掘唐代墓葬中規模大、規格高、屬帝王級的陵墓。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孫子。1971年,國家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共出土各種珍貴文物190多件,唐墓壁畫450多平方米,石雕線刻畫54平方米。既有獨步天下的貼金彩繪鎧甲騎俑,又有威武雄壯的三彩騎馬狩獵俑,還有稀世珍品闕樓儀仗圖壁畫及帝王心用的玉質哀冊文……,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筑以及對外關系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物資料。 懿德太子墓博物館位于唐乾陵陵園內東南方,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土陪葬墓,也是迄今為止所發掘唐代墓葬中規模大、規格高、屬帝王級的陵墓。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詳細]
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位于陜西省乾縣縣城西北約三公里的乾陵東南隅.從墓葬的形制、規模、隨葬的玉哀冊、貼金甲馬騎俑,壁畫中的列戟、三出闕來看,都是目前唐代墓葬等級最高者。懿德太子墓壁畫的繪制者文獻中未有記載。方丹和吳同皆認為此人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之楊跫,是一位擅長畫山水,取法“李將軍”的畫家。巫鴻則認為李思訓直接參與和影響了懿德太子墓的設計建造和裝飾。墓地表有雙層覆斗形封土,周圍設圍墻,南面有土闕、石獅、石小人、華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四對小龕、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磚室組成。全長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40幅。墓道兩壁以樓闕城墻為背景繪太子出行儀仗,過洞繪馴豹、架鷹、宮女、內侍等。第一、二天井繪列戟,為天子之制。甬……[詳細]
50、鳳凰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臺
  鳳凰臺位于儀鳳西街北口,原為咸陽北城樓,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臺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臺上有大殿4座,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簫史吹簫引鳳至此;另一說是其建筑形制頗似鳳凰,故名鳳凰臺 。鳳凰臺是市區內惟一保存較完好的高臺古建筑群,同時又是革命舊址,被譽為“咸陽古城明珠”,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臺環境優越,周圍有安國寺、文廟、北極宮等建筑環繞,曲徑通幽。登臺眺望,渭水縈繞,南有終南屏障,北有五陵青冢。臺上東、西殿各為三間,中間兩座殿前后縱排,前殿略高,臺墩兩側有磴道,北面有南海洞,整體建筑形似鳳凰。臺前有石碑坊及32級磴道,磴道兩旁有石欄桿、石墁道,以磴道中間兩側有鐵鑄八棱六屋塔,俗稱鳳眼。臺上中殿前原有洞宇,后殿內供無量佛像,東殿供三太白像,西殿供三大菩薩像,墻壁上布滿……[詳細]
清梵寺塔
  清梵寺塔 史載:東漢永平七年,漢明帝劉莊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來東土,徒經陜西省興平市時,兩位高僧在此駐錫止步,為大眾宣講<佛說四十二章經>.大眾受此法化,為紀念二位高僧及佛法東來,特建清梵寺以紀念.梵即指天竺. 寺內有南北雙塔,原為清梵寺內建筑,塔建于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塔隨寺名,初稱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稱保寧寺,塔亦遂稱保寧寺塔。寺、塔歷經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為磚結構,平面八角形,七層,殘高38.6米,樓閣式。塔身每層南、北面辟券門或假券門,真假逐層上下相間。塔壁作仿木結構,以磚砌出角柱、闌額、菱角牙子。層間迭澀出檐,第一至三層檐下隱作斗拱。塔頂殘毀。現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詳細]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暨八路軍總部舊址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暨八路軍總部舊址·1936年~1937年·涇陽縣云陽鎮西街。云陽紅軍總部舊址位于涇陽縣云陽鎮南門文家。“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工農紅軍于1936年12月15日南下關中,進入渭北地區,集中紅軍主力于潼關附近,準備迎擊國民黨親日派“討伐軍”的進攻。同時成立了以彭德懷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鄧小平為副政委、劉伯承為參謀長的前敵總指揮部。總部及直屬機關參謀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皆設在云陽鎮。紅一軍團、三十一軍團等紅軍部隊在云陽至安吳一線駐扎。紅軍總部衛生部、野戰醫院在云陽以北的馬家村。云陽紅軍總部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進行西安談判時的強大后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根據國共兩黨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3萬余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紅軍總部也隨之改為八路軍總部。1……[詳細]
涇陽太壸寺
  涇陽太壸寺坐落在縣城中的二條街上,占地面積不大。寺里主要建筑為明朝建的一座大雄寶殿,殿里供奉著一尊站立的石佛像3米多高,為佛祖釋迦摩尼像。《中國佛教史論集》中記載說這尊石立佛是六朝古物,足見珍貴。在大殿周圍,散落著北魏石碑、唐朝石碑等等石刻。現在看起來很不起眼,甚至有點蒼涼的太壸寺,在歷史上卻很有名氣,甚至輝煌。據歷史記載,太壸寺前身為前秦符堅行宮,北周時改作佛寺、叫惠果寺。到隋朝、隋文帝的母親常來這里燒香拜佛,文帝改名中興禪寺。唐開元年間改名太壸寺(壸音讀坤)。在隋唐兩朝,太壸寺不但是皇家寺院,而且是當時日本遣唐使來華留學學習的寺院之一。據《續陜西通志稿》記載一位日本太子就在太壸寺里學習過。到清朝時太壸寺已經衰落了。殿房毀壞,古碑埋在瓦礫荊棘里,很多銅佛像、鐵佛像遺落在草叢間。1932年,……[詳細]
咸陽文廟
  咸陽文廟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城區中山街。文廟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據明代萬歷《咸陽縣新志》載:“明洪武四年(1371)縣丞孔文郁主持修建。”,經過明天順三年、萬歷四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年、嘉慶二十年、同治五年、光緒十四年多次重修。現存古建筑12棟,占地12.78畝,被辟為咸陽博物館。據《咸陽縣志》記載:文廟宮墻七十丈,占地3364平方米。墻內房屋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有左右兩門,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欞星門,有左右兩坊,左坊書“德配天地”,右坊書“道貫古今”;戟門,門前有伴池,東廂為名宦祠,西廂為鄉賢祠;戟門北有東西兩廡,廡北為大成殿。宮墻以外南有大成坊;東有文昌閣、崇圣祠;北有明倫堂、尊經閣;西有教諭署、訓導署。其中,戟門于1943年被咸陽縣長劉法鈺拆除,同時將拆掉的縣城隍廟牌坊移建于此。城……[詳細]
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墓位于乾縣梁山腳下,是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李賢,為武則天所生,是高宗李治的第六子。原封雍王,后被立為太子,奉詔監國。李賢曾召學者注《后漢書》。他因抨擊武則天的專橫,于調露二年(公元680年)被以私藏武器、陰謀反叛的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到巴州。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逼其自殺,時年31歲。中宗復位之后,遷還其陪葬乾陵。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追封其為章懷太子。李賢墓發掘于1971年至1972年。陵園長180米,寬143米。封土為覆斗形,底邊正方,邊長43米,高18米。地宮全長71米,寬3?3米,深7米。出土壁畫、彩繪陶俑、三彩器、陶瓷器和石刻等文物600余件。李賢墓內共有50余幅(組)壁畫,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內容極為豐富,并且大都保存完好。壁一國兩制的題材反映唐代皇室成員……[詳細]
武功關帝廟
  關帝財神廟位于武功縣武功鎮南關小華山之下,面東朝陽,武楊公路臨門而過,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南北寬43米,東西狹長147米,占地九畝五分。據地方志載:“綠野亭原在武安王(關公謚號)廟后稍南崖下,有古洞。”由此推測,關帝廟始建最遲應在宋末元初。又據清光緒八年重修碑記載:“關帝廟神會由來久矣。本自前明中承馬公捐資設立。……同治原載,修延至光緒八年,多次修建。”原為一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體,依次為牌樓、山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正殿、寢殿、左右陪殿等。上世紀五十年代為武功供銷社占用,多年來一直未曾修繕,風蝕雨浞,再加上不懂事的小孩的破壞,所有建筑脊傾瓦殘、破敗不堪,凡目睹其慘狀者無不痛心。近幾年來,縣文管會人員多次奔走操勞,動員社會各界人士要保護文物古跡,搶救維修關帝廟。并于2005年農歷4月8日召開……[詳細]
臥龍山公劉廟
  臥龍山公劉廟臥龍山位于縣城北鴨兒溝上游、馬坊村西的溝壑之中。其山峁梁頭突出延伸到馬坊水庫之中,三面環水,一面連接溝坡坪臺。其形狀似一條臥龍低頭嬉水。若站在鴉兒溝對面的馬仔坪眺望,形象極為逼真。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其山雅稱為臥龍山。臥龍山因建有歧伯周先祖公劉至圣行宮廟宇而聞名。臥龍山下,昔有溪水纏繞,今有馬坊水庫碧波漣漪。站在山上,清風拂面,爽灑愜意。四面環視:湖區風光,坎面長堤,深溝曲岸。峭壁懸崖,碧樹綠茵,飛鳥翔魚,盡收眼底,可謂一處絕妙的觀賞景點。公劉廟原建在山頭梁峁之上,當地人稱其為廟嘴,也就是現在伸入水庫的山梁上。公劉廟相傳為唐時初建,后來各朝代均進行過修葺或重建。原址上保留有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公劉至圣行宮并僧房募緣碑》和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臥龍山樂樓山門碑記》……[詳細]
永泰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部。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于武則天的侄孫附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陽,年僅17歲。 這是解放以來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墻內有6個小龕,里面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從墓道到墓室還繪有豐富多彩的壁畫,有宮廷儀仗隊,以及天體圖、宮女圖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槨,石壁上線刻著15幅畫面的仕女人物畫,其造型之美,實為罕見。在這些人物中,有的上著披貼、下穿長裙;有的身著男裝;有的身穿長褂,腰束錦帶,帶上綴……[詳細]
興平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陜西省興平縣東北約15公里處。這一帶共有漢帝陵五座,故此地稱為五陵原,以茂陵規模最大。霍去病墓是西漢武帝茂陵的陪葬墓。 霍去病是西漢抗擊匈奴的著名將領,18歲就率輕騎八百,進擊匈奴,殲敵兩千,-為“嫖姚校尉”。此后六次率領大軍出擊匈奴,擊敗匈奴主力,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功受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4歲。漢武帝因其早逝十分悲痛,下詔令陪葬茂陵。為了表彰霍去病河西大捷的赫赫戰功,用天然石塊將墓冢壘成祁連山的形狀,象征霍去病生前馳騁鏖戰的疆場。入葬時禮儀極其隆重,浩浩蕩蕩的軍陣自都城長安一直布列至茂陵。 霍去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石馬、馬踏匈奴、怪獸食羊、臥牛……[詳細]
武功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武功縣東北下寨村(今南仁鄉境內)。唐時,因荒耕種,無意間挖出一尊北魏時期的石佛像,民眾在驚愕之中誠惶誠恐。后經智者點撥,民眾才將石佛身請了出來。隨捐款建寺,供奉石佛。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曾敕賜“吉祥禪院”,后仍稱石佛寺。石佛寺占地百余畝,東北依塬,南臨渭水,西望拔地而起的現代化武功縣城。其交通便利,周圍民風淳樸,一年四季泥土飄香。寺內松柏參天蒼勁,殿堂樓閣布局有序得當,檐牙高啄,造型精巧。晨鐘暮鼓三十六村皆聞,經聲佛號普渡情濃,香煙裊裊,信徒眾多。西鄰石佛寺小學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也給千年古剎平添了無限美的遐想。解放后,石佛寺被改為學校,分為小學和初中兩部。可惜十年浩劫,石佛寺的所有殿堂毀于一旦。寺院的殿堂是民眾集資在原址上修建的。殿堂分上下層,大雄寶殿凝重肅穆,靜謐典雅,佛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 在线人成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 中日AV高清字幕版在线观看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