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咸陽市旅游

咸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東里花園
  東里花園(唐園)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三原縣城北郊3公里處的魯橋鎮東里堡村,傳為唐大將軍、衛國公李靖的故居,所以又稱李靖故居,是一座具有明清時代風格的北方園林建筑。據園內碧池石刻記載,部分園林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花園原占地48畝,故名“半頃園”。據《三原縣志》記載,東里花園分別于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進行過整修。清末回民起義時,東里花園損毀嚴重,和尚明經指揮重修,后輾轉歸于東里堡劉氏。劉氏后人劉季昭對東里花園進行重新修葺,起名“半耕園”,意在希望子孫后代邊耕邊讀,并由陜西督學吳大徵篆書“半耕園”3個字,刻石鑲嵌于園門。東里花園遂成為渭北一帶風景名勝。1917年,園主人家道中落,將園子賣于靖國軍,遂改名為“靖國公園”。靖國軍總司令于右任為園林大門題聯“天地有正氣,園林無俗情”,……[詳細]
彬縣花果山石窟
  花果山石窟俗稱燈山位于縣城西五公里的水簾村。南北朝時期,佛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號稱“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經時曾途經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稱此地為孫悟空故鄉。并在此塑西游人物,傳西游故事。為慶祝太平,以祈有年,明隆慶元年花果山上又鑿就了燈山石窟;每年元霄節,當地群眾都要點燃露天石窟的上千盞清油燈,連明三天,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燈山石窟共有三千余燈頭大的石窩,其中可盛清油一碗,夜晚加捻點燃,猶若連珠,形肖飛閣,依次構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轎頂、牌樓等圖案。明《直隸彬州志》載:“南北朝時,土人鑿以避兵”。唐貞觀年間,百姓于崖面石壁上開鑿連珠小竅1700余穴。每至元宵節期間,燃燈穴內,燈如連珠,依次構成寺院、雷峰塔、北斗七星、轎頂、牌樓等五種圖案。燃燈之夜……[詳細]
興平博物館(文廟)
  興平博物館(文廟)位于興平市縣門街明代文廟內,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1986年建立博物館。館內的文廟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殿坐北向南,東西長22.70米,南北寬18.35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琉璃筒瓦鋪面。在古建形制及內部構造方面,保留了金、元時代的藝術特點,是我省文廟建筑保存較完整的一座,1992年被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平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949件(組),其中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20件,一般及未定級文物1925件。大成殿前置放的隋代賀若誼碑,為國家級書法藝術名碑,碑陰為北宋徽宗御制大觀圣作之碑,蔡京題額,碑文為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楷書,兩面碑文楷法嚴謹、古樸、精美,均為上品。另外,西漢陶豬、唐十二生肖銅鏡亦都是館中珍品。興平市博物館籌備期間……[詳細]
秦直道遺址(淳化段)
  秦直道是秦始皇兩項震驚中外的規模宏大的國防建設工程之一。萬里長城聞名遐邇,被譽之為世界奇跡。但對能與其媲美的千里直道人們似乎忽視了它的存在。為了抵御外患,鞏固擴大秦帝國之疆域,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委派大將軍蒙恬為統領,太子扶蘇監軍,率20萬大軍鎮守邊關,同時承擔修筑直道之重任。到公元前210年,僅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偉大工程。秦直道始于秦云陽林光宮(即漢甘泉宮所在地),向北沿子午嶺經榆林、內蒙東勝縣西,直抵今包頭市西的九原縣。途中飛渡黃河,橫跨陜甘兩省,穿越14縣,全長約900公里。而且,走向盡求其平直,故謂之“直道”。于是,途中逢山劈嶺,遇石鑿道,臨溝填谷。其間,勞役之苦難以想象。道寬一般為30米,最寬處達60米左右。可并排行駛10至12輛大卡車。其最寬最大處,可作現代中型……[詳細]
爺臺山戰役遺址
  爺臺山戰役遺址位于咸陽市淳化縣方里、固賢、城關三鄉(鎮)交界處(爺臺山)。1945年7月,國民黨頑固派肆意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把矛頭指向了英勇抗戰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公然調集11個師向陜甘寧邊區大舉進犯,妄圖奪取關中分區,鉗制陜甘寧邊區部隊向日寇的--,進而發動全面內戰。7月21—22日,國民黨26軍暫編59師向爺臺山關中分區保安縱隊、關中警衛隊、警1旅3團和新4旅711團的6個連駐軍發起攻擊,侵占了爺臺山南10多個村莊。蔣介石、胡宗南無視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立即停止一切行動,以利團結抗日”的警告,不但不后撤,反而又增加了預備第3師的兵力繼續進攻,爺臺山守衛部隊經過七晝夜艱苦奮斗,終因寡不敵眾,于27日奉命撤出爺臺山以西的41個村莊。隨后,國民黨軍即侵占了爺臺山等……[詳細]
乾縣興國寺
  興國寺,亦稱北寺,位于乾縣城內西北方向步家巷(乾縣黨校西)。南北長300米,東西寬70米。現有正殿五間,偏殿三間,樓房十四間,是乾縣佛教協會所在地。興國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選址于梁山之南,漠水之東,位于秦梁山宮遺址的東北方。是一塊依山傍水,林木茂盛的風水寶地,也是清靜優雅,景色宜人的佛國凈土。寺院當時占地100多畝,規模宏大,建筑雄偉,雕梁畫棟,寶塔玲瓏。僧眾濟濟,香火鼎盛,信徒眾多,遠近聞名。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設立奉天縣以祀乾陵。北寺位于縣城外西北方,與縣城相呼應。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擴建奉天城,筑子城周五里,羅城周十里,北寺被包容在羅城內的西北方。后來的北寺街即因北寺而得名,故爾當地人說:“先有北寺,后有奉天。”唐德宗為避朱泚之亂,于建中四年(783)駐蹕奉天,曾多次親臨北寺頂……[詳細]
乾縣化度寺
  化度寺亦名“化都寺”,位于陜西省乾縣陽洪鎮好畤村西北側,北依梁山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和昭陵唐王李世民墓)及福銀高速2公里;東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30公里;西距乾縣縣城工業園區腹地,法門寺30公里;南鄰312國道,新城大街,乾化大道而過。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夏朝時為雍州之域,商時為岐州之地,春秋戰國時屬秦。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置好畤縣。秦始皇統一六國,建都咸陽,好畤屬京腹地,北魏時改好畤為莫西縣,隋改為上宜縣,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唐高宗取葬縣為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以奉天縣置乾州。爾后屢有更改,到民國2年(1913年)改乾州為乾縣。化度寺始建于漢明帝公元前69年,公元531年隋文帝時……[詳細]
涇陽文廟
  涇陽文廟是涇陽縣博物館所在地,位于涇陽縣城文廟大街,南臨南環路,北背北極宮大街。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筑平面以南北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體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358平方米。整個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毀壞。同治四年(1865),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緒十一年(1885)吳周氏捐銀所修。建國初,被學校占用,之后改為糧站、種子公司。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查考舊志,對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宋代邑人所著《重修文廟碑記》中載有宋元右五年(1090)重修文廟的情況,說明至少在宋朝或者宋以前就有涇陽文廟存在。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四椽。九架梁,抬梁……[詳細]
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館(唐家民居)
  旬邑縣唐家民俗博物館位于咸陽旬邑縣城東北七公里處的唐家村,距211國道2公里,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旬邑唐家民俗博物館的前身是唐家地主莊園,原為私人宅院,修建于明末清初,現存有兩進三院和其它兩院房子,一百五十余間,園內還有三品鹽運使唐廷銓的陵墓和石牌坊,其建筑融北方四合院和蘇杭園林藝術相結合,磚雕、木雕、石雕眾多,圖案精美、細膩。整個庭院屋頂脊臥獸飛,檐牙鳥啄,墻壁為水磨石磚,造型優美,門欄窗棱更是玲瓏剔透。唐家軼聞——唐家地主是清朝中晚期馳名朝野的“三水唐家(旬邑舊稱三水)”,至-唐景忠時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時達到了興旺發達時期。其以農為本,以商興家,商號遍及國內十三省,自稱“匯兌中國十三省,包捐知府道臺銜;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其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唐景忠于……[詳細]
乾縣彌陀寺
  乾縣彌陀寺彌陀寺位於陜西省乾縣陽洪鎮內。該寺建於1987年。現任主持果宣法師,于2005年12月1日彌陀寺正式掛牌為宗教文化旅游區,每年農歷三月廿八日至農歷四月初八這里都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并有秦腔戲劇助興。寺院內“大雄寶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大殿前是“韋陀殿”;后面是具有藏地氣息的“密宗殿”;左側是“觀音殿”;右側是“地藏殿”。兩座鐘鼓樓巧妙地建在“密宗殿”兩邊。整個寺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優雅。 彌陀寺位於陜西省乾縣陽洪鎮內。該寺建於1987年。現任主持果宣法師,于2005年12月1日彌陀寺正式掛牌為宗教文化旅游區,每年農歷三月廿八日至農歷四月初八這里都舉行大型佛事活動,并有秦腔戲劇助興。寺院內“大雄寶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大殿前是“韋陀殿”;后面是具有藏地氣息的“密宗殿”;左側是……[詳細]
咸陽安國寺
  安國寺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儀鳳街路口北,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圣母行宮、關帝廟。寺院原有圍墻,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據記載,安國寺創建于隋,盛于唐,明萬歷(1573)年間重修。大門正上方有“安國寺”三個楷書大字,書法灑脫,端莊有力。《舊咸陽縣志》載“安國寺,內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國寺,增其舊制,刻古賢,復渭水之盛景,現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圣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忍冬蔓草,錦鯉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櫻花綻放,梵香渺渺,木魚聲聲,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殿廡雕梁畫棟,復原了安國寺的原貌,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神圣。安國寺還現存咸陽市最早的行政公署,它的結構過去是磚、土、……[詳細]
32、蘇武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武墓
  蘇武墓‎位于武功鎮北1.5公里龍門村,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知縣陳爾茀等題碣。40年代末尚有圍墻、院落、門楣,后被陳,僅存墓冢,高約1.5米。197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遂立標識,確定保護范圍,劃定墓面積330平方米,設門楣建圍墻。1938年,菲律賓華僑成立有“南洋武功蘇氏宗親會”,1993年更名“世界蘇氏宗親會”,1997年,“宗親會”追本溯源,尋根謁祖,組團回武功拜謁蘇氏墓。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西47公里處武功縣武功鎮龍門村。【蘇武墓及蘇氏宗親會】位于武功鎮北1.5公里龍門村,代有封修,題書、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撫畢沅題碑,同治間(1862-1874)知縣陳爾茀等題碣。40年代末尚有圍墻、院落、門楣,……[詳細]
永壽云寂寺
  云寂寺位于永壽縣甘井鄉駐地西南4.2公里處杜家硙村西,歷史上曾經是全國名剎之一。其寺甚古,未知建于何年,重修于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永征原稿》),規模宏偉,曾以高僧碧峰禪師聞名遐邇。原建廟早已折除凈盡,現僅存鐵鐘一口,仍懸子鐘樓內。鐘鑄于金大定十九年(公元 1179),高2.05米,口徑1.8米,重12000余斤,鐵質,伏螭鈕,莊嚴雍容,鑄造精致,文字花紋,波碟分明。肩部旋鑄佛像一尊和吉祥銘文,并鑄鐫著當時的縣名和數十處村名,為考證地名、建制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佐證。金大定四——十九年(1164一1179),正是南宋孝宗隆興、淳熙、西遼承天后崇福、末主天禧三國并存年間。《永征原稿》關于重修云寂寺年月的記載及寺內鐵鐘鑄鐘年號的署金,說明永壽當時已并入金的版圖,不再是宋的臣民,這是歷史鐵證。……[詳細]
乾縣鐵佛寺
  鐵佛寺位于陜西省乾縣陽峪鎮境內。鐵佛寺歷史悠久,據《乾徽遺稿》載,縣城北鐵佛寺古鎮境內清涼山于漢代建清涼寺;隋末由著名隋唐佛學大師惠遠惠貞對其擴建,故而聞名隋唐。明萬歷年間,有了空、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興象教,緇徒云集,今有畫像在焉,不著作姓氏,衣帶當風,栩栩如生,佛像金色,生氣遠出。明萬歷年間,寺院毀于火災,僅余兩米二高鐵佛鑄像一尊,眾僧移請鐵佛下山,并于清涼山東南麓構地供奉,其地即古絲綢路驛站之遺址也,因鐵佛像而更名為鐵佛寺。之后,來于此地的遷徙和逃荒者陸續依寺結茅而住,使鐵佛寺發展為人數眾多的自然村。民國年間,拆寺興學,大部分殿宇被毀,解放后僅存的一座大殿也在宗教改革時期被毀, 后來,聞名于當地的鐵佛鑄像也未能幸免。僅余三尊佛像和三十軸水陸布繒,以歷史文物名義收藏于縣文化……[詳細]
漢昭帝平陵
  平陵位于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包括漢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勢為咸陽二道塬一塊稍微突出的平地上,距茂陵東邊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園呈正方形,垣墻邊長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闕門,與陵冢相對。現東,南二門闕猶存,門闕呈條形,用夯土筑成,夯層厚為6至8厘米。陵園西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建筑遺址,殘存大量漢代磚瓦,還有方形沙石質柱礎和磚砌八角形水井,估計是守陵人員的居室。昭帝陵冢位于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頂內收形成二臺。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后,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后,15歲時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較孤獨,于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詳細]
36、唐獻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獻陵
  唐獻陵位于陜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西,該陵為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公元635)的陵寢。唐貞觀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淵卒,十月葬,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筑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復斗形,長寬約100米,高13米,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前飾有大型華表、石犀,特別是石虎、石犀,體態雄建、沉毅、昂揚,除其中一石犀、石虎已移入陜西省博物館石刻室外,其它均保留在墓前。陵墓陪葬區位于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內外,其余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內。史載有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懿、虢王元風、邦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詳細]
漢元帝渭陵
  漢渭陵位于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東南。西漢第八位皇帝漢元帝劉奭陵墓。1956年公布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陵園近方形,南北四百一十米,東西四百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墻,垣墻正中各置闕門,與陵冢底邊正中相對。陵園四門距陵園正中的封土堆約為110米左右。陵冢位于陵園之中,呈覆斗形,冢底邊長約115米,冢頂邊長50米,高25米。今陵冢頂部已塌陷,面積約400平方米,深約2米。在渭陵北300米處,發現一建筑遺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遺址地面土層清晰,漢代殘磚碎瓦比比皆是。建筑墻基、平鋪方磚的居住面和路面遺跡猶存,并出土了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建筑布局和出土文物推測,此遺址可能是渭陵寢殿或者是原廟……[詳細]
38、五陵原
五陵原
  五陵原是以西漢王朝在這里設立的五個陵邑而得名的。五陵原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偏北的咸陽原上,南臨渭水,北接北山山系,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總面積800平方公里,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在先秦、秦漢和隋唐時期,一直發揮著強本弱枝的重要作用,并長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思想文化的中心,且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人文地理區域,在我國古代文明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因為如此,諸如商鞅變法、秦朝建立、徙民五陵等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斗爭多發生在這里;諸如田千秋、馬援、豆融等具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歷史人物亦多出自五陵。五陵原地區還出現了諸如董仲舒、孔安國、班固、司馬相如等一大批著名文化人物,對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出了舉世矚目的重大貢獻。這一時期遺留在五陵原地區的名勝古跡和珍貴文物亦星羅棋……[詳細]
漢哀帝義陵
  劉欣(前35—前1年),元帝庶孫,定陶王劉康之子,母丁姬。劉驁死后繼位,時年29歲。在位7年(前7—前1年),病死,葬義陵。年號建平、元壽。漢哀帝義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周陵鄉南賀村東南,劉欣是元帝的庶孫,定陶共王和丁姬的兒子。因成帝無子,劉欣的祖母、元帝傅昭儀多方活動,力勸成帝讓劉欣續嗣。于是在公元前8年,劉欣被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成帝就去世了,劉欣即位,他在位期間,為了緩和社會危機,曾以師丹為大司馬,實行“限田、限奴婢”政策。規定諸王、列侯以至百姓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結果遭到了貴族們的激烈反對,只得不了了之。在政府重賦和地主兼并的壓迫之下,百姓“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又接受夏賀良“改元易號,可得廷年”的建議,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自稱陳……[詳細]
報本寺塔
  報本寺塔 位于今武功鎮武塔村,塔在寺內。據《長安志》記載,報本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據發現塔下地宮所藏文物考證,報本寺塔建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以前。報本寺是以唐高祖李淵故宅改建而來,由釋家住持、掌管。寺內建浮屠(即寺塔),因寺名“報本”,故取名“報本寺塔”。報本寺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面闊4.7米,基地面積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層高十余米,往上各層的闊面與高度逐級遞減。每層上檐呈疊梁式,柱額上置磚雕轉角,襯間排列斗拱。每層設三門,圓形券式洞門,真假相間,變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臨遠眺。塔勢雄偉,高聳云空。每逢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于塔頂周圍,視為奇觀,人稱“胡燕朝塔”。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大地震波及本縣,……[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视频 | 日韩免费福利视频播放 | 亚洲另类欧美日本一区 | 亚洲老鸭窝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 日本免费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