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渭南市旅游

渭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墓。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因“天寶之亂”,他又把唐王朝推向幾致覆亡的深淵;一折“長生殿”,使他流傳千古;一曲“長恨歌”,又使他遺恨終生!耙蛏綖榱辍笔翘拼弁趿昴沟闹匾厣,十八陵中有十四陵營建在“孤聳回絕”的山峰之中。泰陵位于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金粟山為五龍山之金脈,海拔716米,“有碎石若金粟狀”。其山系自西南向東北方向伸展,諸峰羅列,呈環拱之勢;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龍踞鳳翔,遠望呈黛色,氣勢磅礴,雄偉肅穆,去霧蒼茫,真可謂“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閑云”。泰陵玄宮就鑿于金粟山之陽的腹部(今椿林鄉唐陵村西北)。泰陵陵園規模宏大,據《省志》載,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詳細]
22、玉泉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泉院
  玉泉院位于華山腳下,在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游客從華山峪游覽華山的必經之地。傳說玉泉院是五代時陳摶老祖所建。在當地還流傳著幾句俗諺:“山是道家山,樹是皇王樹,華山不納糧,不得亂砍樹!痹瓉懋斈觋悡焕献媾c趙匡胤對弈華山,趙匡胤將華山輸給陳摶,又免其賦稅,自此有許多方術道士來此修行。華山上72個半懸空洞就是當年道士們的修行之所。道教教義講究施法自然,以云氣為糧,白云為屋,清風為馭,日月為燈,如今華山上的道士也是以此來修行的。玉泉院為園林建筑,背依華山,四周古木參天,院內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相傳唐朝金仙公主在山上鎮岳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返回玉泉院后,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同,于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玉泉院內有希夷祠……[詳細]
習仲勛陵園
  -陵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陵園位于富平縣城西北陶藝果林園附近,陵園內植有側柏、龍柏、白皮松、火球等,-同志的石刻座像座落在陵園中央,陵園莊嚴肅穆簡樸大方,2002年2月被共青團陜西省委批準為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我縣的紅色旅游基地。-陵園下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陵園位于富平縣城西北陶藝果林園附近,陵園內植有側柏、龍柏、白皮松、火球等,-同志的石刻座像座落在陵園中央,陵園莊嚴肅穆簡樸大方,2002年2月被共青團陜西省委批準為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我縣的紅色旅游基地。-1913年10月15日生于陜西富平縣淡村。1926年5月在縣立誠中學高小讀書時加入中國GC主義青年團。1928年4月轉為中國GC黨黨員。后從事農-動。1930年1月被派往楊虎城部警備騎兵第三旅開展兵運工作。1932……[詳細]
梁帶村遺址
  梁帶村遺址位于陜西省韓城市昝村鎮黃河西岸的臺地上,遺址緊臨黃河。梁帶村位于黃河西岸,兩周墓地位于梁帶村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50米,總面積為330000平方米。大面積勘探后共發現兩周墓葬895座、車馬坑64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除M19、M26、M27成組分布外,其余大墓未發現有成組成排現象。通過對895座兩周墓葬的平面布局的初步分析,此墓地為當時的公墓區,在公墓區內劃分不同的族墓區,所發掘的大墓所在的區域即為族墓區,另外還發現墓區之間存在界溝。從去年5月開始,韓城考古隊對19、26、27號大墓和一座車馬坑進行了發掘,車馬坑和19號墓于去年發掘完畢。目前,26號大墓也已發掘清理完畢,27號大墓已見墓室底,大量珍貴文物堆滿墓室,清理工作仍在進行之中。從目前的發掘情況看,27號墓為“中”字……[詳細]
唐讓帝李憲惠陵
  唐讓帝李憲惠陵惠陵是唐讓帝李憲的陵墓,是唐橋陵陪葬墓中最大的一個。為什么叫“陵”呢?封建社會等森嚴,君死叫“崩”,葬所謂“陵”;諸候王公喪叫“薨”,葬所叫“林”或叫“!卑!而李憲沒有做過皇帝,其葬所為什么叫陵呢?這要從李憲的身份經歷說起。李憲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長子,武則天的嫡孫。按照當時封建社會的嫡長繼承制度,李憲是順理成章的王位繼承人。文明元年(684年)就立為太子,但是自他祖母武則天以來,短短的八年時間,發生七次宮廷政變,手足相殘的悲劇,局勢動蕩林立,李憲審時度勢,堅決不就東宮,他在給父皇李旦的奏折中寫道:“儲副者,天下之公器,平時無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毖栽~非常懇切,李隆基才得以入主東宮,登上龍庭寶座,削平其姑母太平公主的勢力。為“……[詳細]
楊震校書堂遺址
  校書堂又名草堂、三鱧堂,其遺址在今河南省靈寶市西南豫靈鎮董社村皂角坡附近。董社村南有塬,古稱皇天塬、龍望塬。其地南依秦嶺余脈,北瞰滔滔黃河,四周環塬,中凹如盆,古時常積水成湖,故稱湖地!逗鬂h書。楊震傳》載:關西夫子楊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即指此地。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有人曾藏書于龍望塬,后失其所。至東漢時,楊震父、漢靖節先生楊寶不應朝廷征召,在華陰隱居授徒,致力于經學的研究。一天晚上,他夢見先祖楊伯橋對他說:所藏書為某處,今爾子為名儒,啟而行之,此其時也。天明,楊寶就命楊震依夢中先祖所指之地去搜求,果得一石函,其中所藏經書皆蝌蚪文字,且磨滅難認。于是,楊震就在此地構一草堂,校勘經書,堂也就命名為校書堂。伴隨千年間星移斗轉,春秋交遞,校書堂旋興旋廢,多次被移為寺廟,至明代時還留……[詳細]
西漢糧倉遺址
  華倉,又稱西漢糧倉,為西漢時的京師糧倉。其遺址在今華陰市東9公里處的磯峪鄉西泉店村南瓦渣梁上。倉所處的地理位置東臨潼關古渡,北望黃渭波濤,一面依山,三面崖,位置高敞,形勢險要,是古代一處難攻易守的地方。據省考古所研究資料考證,華倉的建筑年代當在西漢武帝時。那時,首都長安的陵邑各縣人口驟增,關中叫自古以來有“天府”的美譽,但所產的糧食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用。所以,西漢王朝不得不考慮從關東調運一批糧食供養首都長安!稘h書*溝洫志》言,這元光年間大司農鄭某曾上言“時關東?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至河三百余里,徑易?,度可三月罷......”。武帝認為鄭的上言很有道理,便令著名水工徐拍“率數萬人,穿?渠,三歲而通”。渠成后,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直到潼關附近注入黃河,長達一百多公里,使渭河回去時間縮短一……[詳細]
28、潼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潼關
  “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這個重要的兵家之地正如杜甫所言是“艱難奮長就,千古用一夫”。位于陜西東部渭河下游、舊潼關縣港口鎮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崤函古道東口的函谷關遙遙相對,守衛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歷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云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詳細]
唐中宗李顯定陵
  唐中宗李顯定陵定陵位于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里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鳳凰山是由三個東西排列的石灰巖山峰構成,靠北圍繞著一個半圓形的高峻山梁,中峰由山梁正中向南伸出,形似鳳頭,左右兩峰對峙,尤如鳳凰展開的雙翅。從南遠望,仿佛一只美麗的鳳凰在浩翰無際的天空翱翔。中宗定陵地宮就在鳳凰山下。中宗,高宗第七子,母為則天順圣皇后武氏,唐代第四位皇帝,顯慶元年(656年)剛剛被冊封為皇后的武則天為高宗生下第三個兒子,賜名哲,后更名顯。永隆元年(680年)8月被立為皇太子,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崩,遺詔皇太子于柩前即皇帝位,軍國大事聽從天后旨意,武則天操縱了唐的朝政,李顯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登基不足兩月即被廢,封為廬陵王,徙往均州,不久又遷至房州。在武則天晚年,圣歷元年(698年)3月,李顯被接到神都洛陽。……[詳細]
30、羅山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山寺塔
  羅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和家莊鎮東馬村西南,此塔建于晚唐,據現在已有1500多年,陜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渭南市10大最佳旅游景點之一。羅山寺塔又名岱堡塔,位于合陽縣和家莊鎮東馬村西南約1000米的乳羅山東峰。乳羅山從東往西綿延5公里多,從澄城的寺前鎮順108國道進入合陽縣境。向北遠遠望去,只見東西二峰如同雙乳羅列在大地上,所以得名“乳羅”。清代合陽人王省所著《合志辯駁》中這樣寫乳羅山:“自山南遠望,真如兩乳羅列。比興安府漢陰縣之雙乳山,尤覺有情!痹谡牟贿h500米處各有兩土塔,塔前原有羅山寺,塔原為九層,現存七層半,塔高30米,塔內原有木梯可登,現已損壞,塔四壁外側有磚砌隱柱,一至四層檐下有一斗三升斗拱,此塔建于晚唐時代,據現在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92年定為……[詳細]
潼關楊震墓冢
  潼關楊震墓冢楊震墓祠位于潼關縣高橋鄉四知村村東,渭河南岸,老西潼公路北。西距華山13公里,泉湖休閑渡假區2公里,東與擬建的黃河文化公園相距2公里。原墓祠座北向南,東西長約200米,南北長約250米,占地75畝。楊震(?----公元124年),字伯盧,東漢弘農華陰(即今潼關縣水峪口地)人。少好學博覽群經,當時人尊稱他為“關西孔子”。中年后從事教育,五十歲始入仕途,歷任荊州刺史、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為清廉,剛正不阿,故遭宦官誣陷罷官,在遣歸本郡途中氣憤服毒,含恨死去。震又被譽為“四知先生”!八闹币皇聜榧言!逗鬂h書。楊震傳》載:“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無知者!闭鹑眨骸疤熘、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詳細]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一)梁家坡遺址在羌白鎮梁家村東北1公里處,距縣城西南12.5公里,屬洛河南岸二級階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10月,西博和縣館作過初步調查。1981年秋,試掘224平方米。文化層分上、下兩層,晚、早兩期:晚期,發現半地下室結構的房屋遺址2座,橢圓形灶坑3個,圓形袋狀、桶狀和橢圓形袋狀窖穴6個,硬土圈結構的柱洞lo個。遺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缽、碗、甕、缸、尖底瓶、葫蘆瓶、盂等。紅陶占90%以上,少數為灰陶和桔黃色陶,彩陶不多。紋飾以繩紋為主,弦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為數較少。生產工具有石鏟、磨石、礪石、石球、石核、石片、刮削器和陶錯、陶刮器、陶刃等。早期,發現的生活用具有:圓底缽、圈足缽、三足缽、三足罐等。陶胎薄,夾細沙,質地疏松,外紅內黑。多飾網狀,交錯繩紋。生產用……[詳細]
華陰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其遺址即今華陰市委院所在地。明洪武初年(1368-1370)華陰縣丞黃文明為祭祀孔子先賢和興辦教育而建。清康熙、雍正、嘉慶年間多有修葺。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崔肇琳重修,大部分建筑今已毀廢,僅余其主體建筑大成殿。雖外觀保存完整,但內部已改造為模式,成為市內各界人士研究和商振興華陰政治、經濟、文化大計的主要場所。大成殿坐落在高大的方形臺基上,殿寬五楹,進深三楹,為歇山式單檐結構。其建筑雕梁畫棟,宏偉壯麗。昔日殿內正位供奉至圣先師孔子石刻圣像一座,像鑲嵌在暖閣壁上。相傳畫像出于畫家吳道子之手。像兩邊正位配以孔夫子弟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的木主牌位。正位兩側,立有促由、冉耕、冉求七十二弟子及朱熹等牌位。殿東兩院各立有歷代先賢、先儒的牌位計146個……[詳細]
華縣潛龍寺
  潛龍寺景區位于華縣蓮花寺的迷糊峪內,屬少華山森林公園東部的一個景區。東臨白崖峪,西接小夫峪,北起101省道,南至蟠龍山嶺,海拔高度600—1300米,總面積360公頃。該景區因“潛龍寺”而得名,稱“潛龍寺景區”。潛龍寺坐落于蟠龍山巔,因當年東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潛藏,后其子東漢明帝劉莊為報答此地潛藏先父性存之恩,敕令當地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名曰“潛龍寺”,屬佛教圣地。潛龍寺景區屬秦嶺低山地貌,踏入景區,一路山巒起伏,層層疊疊,氣勢巍峨,前山坡度平緩,后山較陡,路旁溪水清瑩,長年流淌,滋潤著千姿百態的植物,使潛龍寺景區四季花不斷,綠長披。林間雀鳥鳴唱,路旁溪水潺潺,譜成歡快的森林樂章。由于山區氣候溫和,盛夏時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蔥翠,漫游在這幽靜的青山綠水間,你會看到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的植物,欣……[詳細]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
  北周文帝宇文泰成陵成陵是宇文泰的陵寢,宇文泰(507-556年)一名黒獺,代郡武川鮮卑族人,曾參加六鎮起義軍,占據關中。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投靠宇文泰,并擁之,授大丞相。次年宇文泰廢并殺之,建立西魏,立元寶矩為帝,設都長安。從此宇文泰-長達20年,556年卒。子宇文覺繼位,追為文帝,號墓為陵。成陵位于陜西省富平縣宮里小學院內,南距富平縣城11公里,東距宮里鎮政府170米。地理坐標東經109°081′,北緯34°51′,海拔高度530米。周圍坡形地帶,原封地因陵周圍歷代居住建宅無法考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陜西巡撫畢沅為文帝成陵題寫陵碑。1956年4月29日,富平縣人民委員會公布成陵為縣級保護單位。1996年4月20日,成陵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陵位于富平……[詳細]
合陽縣博物館(文廟)
  合陽縣博物館位于合陽縣城文廟內,是1989年5月由合陽縣文化館分出后正式成立的一座集收藏、保護、研究、教育、考古調查等于一體的縣級博物館,隸屬于合陽縣文化局。館址所在地合陽文廟,創建于北宋元枯八年(1093年),前廟后學,規模宏大,是一組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宋明古建筑群。主體建筑現郁成殿、明倫堂、尊經閣以及兩齋、兩廡、兩廂,占地面積6750平方米,建筑面積2173平方米,是合陽現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92年4月20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觀年間,重建于明洪武二年,單檐歇山頂,風格古樸厚重,具有明顯的明初建筑風格和地方特色,是明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殿前西側豎有復刻的《漢合陽令曹全碑》,東側豎有清乾隆32年鐫刻的《重修學宮碑記》……[詳細]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永豐革命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永豐戰役中犧牲的死難烈士,教育后代和發揚革命傳統,1958年0蒲城縣委、縣人民政府修建的一所陵園。1987年8月被列為省級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陵園坐落在陜西省蒲城縣以東25公里處,永豐鎮西北洛河東岸。陵園占地面積50畝,建筑面積1450平方米,園內松柏成蔭、四季常青,主要建筑有紀念廳、紀念碑等。陵園坐落北向南,大門正面-親筆題寫的“永豐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嵌刻在黑色大理石上。陵園中央的烈士紀念廳里,陳列著永豐戰役中犧牲烈士的事跡、衣物、圖片等,還陳列有蒲城縣著名烈士楊虎城、包森、蒲克敏、萬志寧等烈士的生平圖片,西側為烈士骨灰堂,東側為休息廳。紀念廳后,屹立著永豐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碑高19.48米,是為了紀念永豐戰役發生在1948……[詳細]
38、寧山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山寺
  寧山寺寧山寺位於陜西省華縣蓮花寺鎮境內。寧山寺是陜西省終南山東部佛教活動開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東側柏樹坡的山腳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長流,鳥語花香,游人不斷。相傳寧山寺修建與漢武帝劉秀有關。劉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龍嶺,後經人解救脫離險境,而小夫峪過圉一帶即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當地仍有許多關於劉秀的傳說,一些地名如藏駕莊、等駕城、遇駕溝、劉秀沐、劉秀廟、劉秀溝、王莽坡、馬刨象、二犬墓等都與此事有關。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尊崇佛教,為紀念真父偉績,報答此地潛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龍山建造潛龍寺而寧山寺即為其下院。寧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寧山寺亦稱“王相府”。該寺附近的長壽坡村東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寧山寺確切建寺時間可追溯至北宋年間,……[詳細]
獻陵陪葬區
  獻陵陪葬區獻陵位于富平縣南5公里荊山原上,主陵位于三原縣徐木鄉境內,是大唐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陵寢。其陪葬莫居諸陵陪葬墓之第二,其陪葬區在主陵的東北部,即富平呂村鄉境內。當地傳說昔年大冢成群,松柏滿原,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有段民謠:“荊山原頭四季青,松柏蒼蒼映太空。狐兔竟竄百鳥鳴,墓冢嵬嵬罕人跡!本瓜狄黄陥@景象。據《唐會要陪陵名位》載:“唐高祖獻陵附陪各氏: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府、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虢王元鳳、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魯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密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長楷、譚國公邱和、巢國公錢九隴、邢部尚書劉德威,刑部尚書沈叔安”合計二十五墓。據其它史料記載,獻陵陪葬者多少不一,最少者二十五……[詳細]
鄭桓公墓
  華縣鄭桓公墓鄭桓公墓位于陜西華縣西關螺釘廠后院中西側。長20米,寬15米,總面積300平方米。鄭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時鄭國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鎬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陜西省華縣西北一帶,國號為鄭,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鄭國。姬友,史稱鄭桓公,又因為鄭國是三等諸侯國,國君為伯爵,鄭桓公也叫鄭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鄭桓公陣亡,戰馬馱尸返回鄭地,葬身于此。雖歷經2700多年風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鄭氏后人的拜謁。鄭桓公墓墓地原有3間鄭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農歷臘月十二日,發生在以華縣為震中的8-8.3級,列度為11度的強烈地震所毀。明萬歷年(157……[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久综合在线观看精品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 | 亚洲码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