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榆林市旅游

榆林市文物古跡介紹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的國都遺址,位于陜西省靖邊縣最北端58公里處的白則村。該遺址是我國古代匈奴族遺留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遺址,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對于研究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史、民族關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經濟政治、城市建筑、軍事、地理變遷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陜西省靖邊縣人民政府于2001年全面展開申報統萬城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統萬城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組成,宮城里面還有一座赫連勃勃居住的皇城,內城則是各級官署和王侯貴族居所,外廓城是一般居民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萬城是我國歷史上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漢文化)交融、滲透、匯聚最具典范的例證,也是一個消逝了的民族遺留給歷史的特殊見證。作為一處國家級文……[詳細]
2、鎮北臺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北臺
  俗有“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中有鎮北臺”、“鎮北臺連著八達嶺”之說,鎮北臺被譽為長城第一臺,位于榆林城北4.5公里處的紅山之上。鎮北臺,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四月至次年七月,延綏鎮巡撫涂宗浚為保護設在附近長城邊上蒙漢互市的紅山市,在紅山之頂修筑成明長城上最大的軍事瞭望臺,號稱長城第一臺,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鎮北臺建筑呈正方梯形,為疊4層逐層遞縮而成,總高度為28.5米,方正整齊,雄偉壯觀,登臺頂端,榆林千里景物一覽無遺,盡收眼底。第一層臺基座,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周長320米,進深12米。內墻高5.5米,外墑高10米,上設垛口,東墻南側置城門,東南內側置磚鋪馬道,南墻與長城相連;第二層高16.6米,周長130米,進深5米。二層南臺墻中開設券洞,內磚石踏步直通……[詳細]
李自成行宮(盤龍山古建筑群)
  李自成行宮位于陜西省米脂縣城北盤龍山南麓,210國道、西包鐵路沿線,無定河東岸,北接榆林、神木、包頭,南連綏德、延安、西安,東達佳縣、山西,西達靖邊、定邊、銀川。是陜北文物旅游的主要景區之一。行宮占地面積11385平方米,建筑面積46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樂樓、梅花亭、捧圣樓、二天門、攬勝樓(后改玉皇閣)、啟祥殿(正殿)、兆慶宮(寢殿)七大部分組成。整個群體建筑依山造勢分臺而筑,層層迭迭,櫛比鱗次。行宮布局嚴謹和諧、排列變化有序,玲瓏的山,陡立的石階,巍峨的殿堂,遠處眺望,猶如巨龍騰飛,雄偉壯觀。從樂樓順坡而上,過梅花亭、捧圣樓、石牌坊、二天門臺階高聳,莊重威嚴,登上臺地,玉皇閣巧奪天工,凌空峙立,登階穿洞,至行宮院內,對面牌樓相迎,瑰麗無比,富麗堂皇的啟祥殿氣勢雄偉,兆慶宮蔚為壯觀,鐘鼓二……[詳細]
吳堡石城
  吳堡古城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于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交通之要沖,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后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一、地理位置和環境吳堡石城位于陜西省吳堡縣城東2.5公里處的獨立山梁上,城東下臨黃河,河東為山西省柳林縣軍渡鎮,系呂梁山脈。南為南壇峁,有大路與現縣城相通。西城墻外為大橋溝,溝西為新莊山。地理座標為東經110o30',北緯37o30',海拔高度約793米,北門外為先農壇、校場坪。城內及城北、南遍植棗樹、杏樹等經濟樹木。城內土壤為黃色粘土,厚約10……[詳細]
子洲興隆寺
  露普山位于瓜園則灣鄉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因其巔修建興隆寺而遐邇聞名。興隆寺創建何時無法考證。從碑文窺測,該寺在明代宣德年間(1426——1436)便小有名氣。經歷代擴建,現占地近10畝。相傳民國初年,興隆寺文物陸續遺失,墻壁不時倒塌,幾成廢墟。民國20年(1931),瓜園則灣方圓瘟疫蔓延,人畜死亡嚴重,為了消災免難,鄉民紛紛前來興隆寺祈求神藥,瘟疫得到控制。鄉民為報答神恩,自原捐款投工修復興隆寺,寺貌煥然一新。20世紀80年代,興隆寺再次得到修復擴建,更顯堂皇。興隆寺坐北朝南,建筑多為純磚結構,殿堂多呈拱形,殿頂多呈硬山式。此寺山門前有百級石階。寺內中殿之北是正殿,之南是山門樓,東、西為配殿。正殿供奉如來古佛、昊天大帝、真武祖師。中殿內供奉笑佛古佛,觀世音菩薩、混源老祖,-韋陀。山門樓由三……[詳細]
高家堡古長城遺址
  高家堡為長城要塞,歷代均為軍事戰略重地,又是漢與匈奴蠻夷交錯占領之地,邊塞修筑長城也甚為復雜,經史學家考察有下列長城。高家堡城北墩梁烽火臺,園形墩一座,旁開洞口,內環通道,豎階坑道,直達墩頂,環墩十米,側外墩塹四合,他與明長城不是一線。三里墩,五里墩均系秦長城,奧莊墩臺、牛莊則墩臺、牛沙焉墩臺、七里廟墩臺、屈家寨則墩臺、李家洞墩臺、崔家峁墩臺均明長城遺址。秦長城:據史念海教授考證,秦昭襄王時所筑長城確從縣境穿過。一九八六年省考古研究所戴應新專家實地考勤,得其路線為,從內蒙準格爾旗的十二連城起至新廟入神木境,經勃牛川與-河西山梁沿河南向穿特麻地溝哈拉寨、楊旺塔、盧鹼抵下石拉溝之勃牛川與-河匯處中斷,躍-河而攀寨峁山,跨考考烏素河,上陳家溝岔峁,過水磨河與明長城交頸搭背,時合時分,蜿蜒南下,翻二……[詳細]
子洲西峰寺
  子洲縣瓜園則灣鄉政府東北2公里處有一塊山地,名叫蘆草壇,其上有一西峰寺,依山而建。北臨乏牛山,西北與柏全山相望。蘆草壇雖不雄偉壯觀,卻也峻峭,人若站于其頂眺望,視野倒也開闊,更因其西峰寺而遐邇聞名。西峰寺坐西北面東南,占地約3畝,一個獨院。正殿由三孔拱形洞組成,純磚結構,頂呈硬山式,用黃色琉璃瓦鋪頂,飛檐翹角,獸頭獨尊,遙遙相望,頂上中有三層小0,獨特精致,引人注目。正殿走廊四柱支撐,朱柱彩壁,畫棟雕梁,十分生動。殿堂主奉三圣母娘娘,粉面金身,端坐蓮花壇,背靠火焰山,端莊自然,光彩照人。兩側陪坐催生娘娘、桃花娘娘、豆花娘娘、奶母娘娘、保命娘娘、送生娘娘、皇天后土娘娘、晴天之孫娘娘。造型生動,神態各異,線條流暢,旁有二小童,清秀溫和,衣帶飄逸,形態悠然。頂壁飾有十分精湛的八卦圖,色彩鮮艷,整個……[詳細]
小河會議舊址
  小河會議舊址分為毛澤東同志舊居、司令部舊址(小河會議舊址)、“七一”紀念大會舊址等幾部分。小河會議舊址在1997年被省委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延安干部學院列為現場體驗教學點,是榆林市第一批市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16年12月,小河會議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194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轉戰陜北,從1947年6月8日至9日、6月17日至8月1日,毛主席他們在靖邊小河生活戰斗了47個日夜。6月7日,黨中央冒雨離開了王家灣,山洪暴發,道路泥濘。全體轉戰人員,經一夜風雨行軍,于6月8日天明時到達小河村。到了小河后,主席來到了貧民曹九林家,受到了曹家和小河村人民的熱情接待。剛要做飯、架電臺,騎兵偵查員就前來報告,敵人撲……[詳細]
米脂窯洞古城
  米脂古城主要以東大街、北大街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規則網狀分布于大街兩側,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東大街由十字口至東門長約480米,兩側店鋪林立,是風貌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門長約340米,兩側建筑多以住宅為主。全城設有東、南、北3座城門,現僅存北門。古城的窯洞開鑿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數建于明、清兩朝。窯洞四合院的形式據稱由當地大戶人家首創,后來普通百姓爭相模仿,最終形成了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窯洞古城。在這些或奢華、或普通、或簡陋的窯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里辛勤勞作,休養生息。當地人不知道的是,在默默生活的同時,無意中他們已經將中華民族的一個優秀文化成果傳承了下來。窯洞古城這一獨特的中國生土建筑模式,首先引起了西安美院建筑環藝系師生們的濃厚興趣。系主任吳昊教授指出,當……[詳細]
麟州故城
  麟州故城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店塔鎮楊城村西北部的楊城山上。麟州城始建于唐代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廢棄于明代正統八年(公元1443),歷時719年。五代麟州刺史楊宏信及其長子楊重勛和其孫楊光,世代守衛著麟州,抵御契丹、西夏守衛國土。而楊宏信的次子楊業和其孫楊延昭均為宋代名將,在山西朔州北距契丹,稱雄一方。由于麟州故城與楊家將的淵源關系,后代人們懷著對楊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將此城稱為楊家城,延續至今。去年7月到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榆林市考古隊對麟州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與測繪。麟州城址北鄰草地溝,西鄰窟野河,東接桃峁梁,南與麻堰溝接壤,高差約200米。城址呈不規則長條形。整個城址由3座小城組成,分別為東城、西城和紫錦城。從考古人員航拍圖中可以看到,三座城中,紫錦城位于西城和東城的……[詳細]
子洲大洪寺
  子洲城西五里大理河北岸有大洪寺。“據廟內碑記載,明景泰初年,信士諸公創修廟于底石崖,延及成化年間乃修葺于中峰之巔,后世多次重修,1917年——1920年再重修葺”。(1958年文物普查記錄)其寺據今已有550多年的歷史了。大洪寺面南而建,與大理河南岸之青龍山、克戎寨(今張家寨)遙遙相對。其下,吳定公路貫通東西,大理河水奔流不息,南北兩川平展開闊。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廟會,進香求神者、看戲聽書者,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寺內人頭攢動,挪移無間;戲樓前,看戲之群眾或坐或站,秩序井然。公路上下商販云集,攤點連片,交通為之堵塞。其盛況年勝一年。寺管人員說:“文革”前,大洪寺規模遠勝于今。石階神路從現在吳定公路下邊的老路灘起,穿過險峻之石砭,達于寺前山門。山門洞兩邊,哼哈二將仗劍威立。月臺上建有鐘鼓二樓,樓……[詳細]
黎元山智通寺
  陜西省府谷縣黎元山智通寺坐落在古老的古長城邊上,可是,只要人們用心一看,才會發現長城經過這座廟宇時,卻繞了一個大彎,像耕地的犁轅一樣,故因形得名黎元山智通寺。長城是明朝修建的,所以寺院應該是先于長城,在明朝前建造。楊家峁村的張子秀老人聽他家老祖宗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故事這樣說:在唐朝初期,西北部邊境地區連年戰事迭起。約公元六二二年夏季,唐高祖李淵派一位馬將軍領著大軍,從京城出發,通過古驛道到達這里,平息戰亂,在此歇息。馬將軍突然發現驛道靠北山頂一側坡上有一個小廟,當時是很簡易的,屬土木結構建筑。他走到廟前打開廟門一看,里邊法臺上供奉著關圣帝君,手持月牙大刀為站立塑像,前邊供有約30公分左右的三尊古佛銅像。香爐里香煙繚繞,好像有人剛敬過香,馬將軍頓時心生跪拜求佛保佑之意。他思索片刻后,隨手點燃三柱……[詳細]
綏德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景觀稱為“秦時明月漢時關”。早有“旱碼頭”之稱的綏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貿業繁華,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引得歷代騷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寶。而綏德的石雕藝術更是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歷經秦漢唐宋,于明清時期,綏德古城內遺留的人文景觀、摩崖石刻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石雕藝術品不勝枚舉。諸如秦時扶蘇監軍駐綏時“太子府”遺址、“賞月臺”遺址、嗚咽泉景觀和疏屬山巔的扶蘇墓、扶蘇祠等景觀;“晉溪洞”“龍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間老鄉家保鎖娃娃的炕頭石獅獅,還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毀壞,為了恢復被損壞的歷史遺跡,反映綏德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去年3月,由綏德縣籍影視界美術大師霍廷宵先生無償設計,綏德縣委、縣政府投資200萬元實施的這項工程,現在主體……[詳細]
子洲龍泉寺
  石窟佛寺——龍泉寺苗家坪鎮石窯畔村的龍泉寺,是子洲境內保存較好的一處石窟佛寺。出縣城到苗家坪,沿苗駝油路至鹽淋圪堵,向南再行4公里,即到達石窯畔村。龍泉寺就坐落在村中寺院家山的懸崖峭壁上。站在龍泉寺對面山坡上看,龍泉寺由兩部分組成,石窟部分位于石崖正中,上下石壁峭拔,十分險要。窟房部分則在石崖左旁,地勢平緩。龍泉寺原有石窟11個,供奉玉皇大帝、三大古佛、真武祖師、三教圣人、眼光菩薩、閻君、黑虎靈官等諸神。其中二郎神、馬王、蟲神三石窟“文革”前后已被群眾打石修窯毀掉。所存八窟在石崖上幾近呈一字型排列。石窟下有一水井,四面石壁,石縫間泉水涌出,注入井內,淙淙有聲。井底毛細樹根如絲如線,飄然而動。井欄上方條石上鐫有“龍泉”二字。鄉民說,這泉水是從龍口里流出來的,喝了龍泉水,百病不生。據說,來此趕廟……[詳細]
石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縣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1976年,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在山西進行考察,從山西民間聽到關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專門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來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隊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遺址面積約90萬平方米。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峁遺址于1976-1981年發掘,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甕棺葬。出土陶、玉、石器等數百件。房址多為白灰居住面的方形半地穴式,與客省莊文化相似;但墓葬中的石槨、甕棺葬和陶器中的筒形大三足甕、鼎等則自具特點。出土或采集的磨制玉器十分精細,頗具特色,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石峁遺址是陜北目前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晚期的人類活動遺址,距今約4000年左……[詳細]
榆林西老爺廟
  西老爺廟位于榆林市鎮北臺遺址西,西老爺廟建于明代。南北72米,東西38.3米,占地2756平方米。原設一大院,中為關公殿,北側有過廳宮殿,東西南三側有配殿。關公殿為歇山單檐磚木結構,闊21.9米,深18.4米,高11米,殿前卷棚高6.5米,頂覆琉璃瓦獸,內有彩繪壁畫。原廟內建有琉璃九龍壁,“文革”中被毀。明清時期,陜北榆林民間信仰的類型主要包括地形地象信仰、動植物信仰、行業保護神信仰、神化名人信仰等。其中關帝信仰就是神化名人信仰的一種。盡管與其他地方的關帝信仰有相似之處,但又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明朝對于關羽的信仰和崇拜可以說是承前啟后,明朝之前關羽為王,明朝后期為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南京敕建關廟。建文三年(1401),朱棣以“清君側”為名,上承“天意”,并宣稱是關公“……[詳細]
榆林古城
  榆林建城歷史已有五百多載。為重現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風采,對古城墻的研究很有必要。現將榆林古城的由來、古城池的沿革與古城墻的建構分述如次:(一)榆林古城之由來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構筑工事的最佳選擇。榆林城建位置在長樂堡與保寧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鎮。其城東依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南帶榆陽水,北鎮紅石峽,故明代列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據《延綏鎮志》、《榆林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駐守綏德延綏鎮都督王禎在偷林莊(今普惠泉處)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綏鎮巡撫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灘)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將延綏鎮治所由延綏移駐榆林城堡,延綏鎮因此……[詳細]
府州古城
  府州老城始建于五代時期,是我國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頭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古城是明初修建的。古城南面懸崖絕壁下是滔滔黃河;東西被甘露、馬家兩溝相夾;北部與高粱山、五里墩一脈相承。府州古城依靠險要地勢,進易攻,退易守;其獨特的地勢和精美的建筑形式為中華古堡之精華。府州古城始建于唐、宋之間,后經多次修葺。城墻周長2320米,形似靴狀,墻高7.2米,夯土石砌,城垛以磚砌成,城內面積22.4萬平方米。古城置東、西、南、北四大門和小南門、小西門兩小門。六道門上原均有城樓,南、北大門和小西門設甕城。城內原有橫貫東西的主街2條,縱橫成網的坊巷12條,店鋪林立、商號甚多,是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鐘樓位于古城中心,東有文廟、城隍廟、魁星樓、鼓樓等;西有關帝廟、祖師壇、觀音殿、二郎廟等;南有……[詳細]
綏德合龍山廟群
  綏德城西五公里處(五里灣村)的大理河西側,有一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龍山。有龍伏欲騰,虎踞將撲之勢。自古以來以上就有廟,相傳廟約建于漢朝宣帝年間,供奉北極玄天上帝,時至明朝萬歷年間,村民大興修建,稱“接引寺”。1930年陜北特委先后兩次在寺廟中舉行會議,決定武功暴-動,又為此山坡上了紅色革命的圣裝。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臺階的石神磴、靈官廟、頭天門(上有樂樓)、二天門(上有鐘鼓樓)、關帝廟、觀音廟、三天門、玄天大帝殿(正殿)、兩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級寶塔、佛廟、玉皇閣等,共計全寺廟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合龍山有一肚子錦繡文章。上古,山上供奉顓頊。西漢宣帝夢見金木水火土五龍化成兄弟五人,鎮守北方的萬里疆域。他派人北巡千里,選中此山,修起五龍仙人祠,這山便成了五龍山……[詳細]
波羅古堡
  波羅古堡,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是一座雄踞大漠邊關,彌漫佛光靈氣,孕集天地精華,神密而又富有傳奇的塞上古堡,被喻為“佛掌上的明珠”、“一個來自天國的地方”。“波羅”為佛經梵語,意喻渡(接引)到彼岸,因城堡西石壁天生巨大石佛而得名,明正統元年(1436)建堡,歷經10年建成,萬歷元年(1578)重修擴建成現存遺跡規模。堡城東南高,西北低,總面積約20公頃,設有四門,東門凝紫、南門重光、大西門鳳翥、小西門通順。主街道寬8m,長500m,建有南甕城、三官樓、玉帝樓、望胡臺和木石牌樓各一個,形成了四樓騎街兩牌樓的奇麗景觀。古堡歷為軍事要塞。晉隋唐宋時都在這里設營建寨,李自成、李元吳也曾在此屯兵作戰。清順治十年(1654)設波羅營,轄歸德、魚河、懷遠等十營堡,為邊塞長城沿線三十六堡之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中文强 |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亚洲美女天堂电影 |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在线 |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