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 > 山南市旅游

山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1、桑耶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桑耶寺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美稱的桑耶寺于公元762年興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南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扎瑪山麓,距離澤當鎮38公里。桑耶寺于公元762年開始興建。寺院選址于藏王赤松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冬宮附近。由蓮花生大師主持桑耶的建設,建筑仍保持寂護大師的原設計,赤松德贊親自主持了奠基。寺院于公元779年建成后,赤松德贊邀請印度、漢地、于闐等地僧人住寺講經-,為寺廟做了許多工作。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家為僧為其中之一,這七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為僧的數年后,這七人都被委任為講經的規范師,被后人奉為西藏藏傳佛教的先驅者,聲名顯赫于佛教界和西藏的歷史,史稱“桑耶七覺士”。赤松德贊弘佛抑苯,并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樓閣高闊,規模宏大,融合了藏、漢、……[詳細]
2、雍布拉康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位于距澤當12公里的扎西次仁山上,海拔3700米。整個建筑雛形似碉堡,高聳于山頂。“雍布”的藏語意為“母鹿”,“拉”意為““后腿”,“康”意為“宮殿”,雍布拉康意為母鹿后腿上的宮殿。雍布拉康是西-史上的第一座宮殿,據史書記載始建于公元前2世紀,是雅礱部落的人們為第一代贊普聶赤贊布所修建的宮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雍布拉康位于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202省道,建于公元前127年,西-史上第一座王宮,門票60元/人,藏語意為“母子宮”,是松贊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行宮。雍布拉康主要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宮殿內的壁畫上生動地描繪了西藏的第一位國王,第一座建筑,第一塊耕地的歷史故事。雍布拉康分為兩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層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層碉堡望樓,與前部相連。公元5世紀,藏王托托念贊時期,傳說……[詳細]
昌珠寺(昌珠卓瑪拉康)
  昌珠寺又名為“昌珠卓瑪拉康”,距澤當鎮2公里,始建于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時期,是西-史上的第一座佛堂。相傳文成公主入藏后用五行算法測出西藏地形如一仰臥的女魔,昌珠寺所處的地方則是女魔的左臂,需建寺方能鎮住。(鎮寺之寶——珍珠唐卡)建寺前,此處有一湖,湖中有一五頭怪龍,被松贊干布化身大鵬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昌珠寺由此得名,意為“鷂龍寺”。該寺建成后成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冬宮。導游昌珠寺為西藏著名寺院,位于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以南2公里。寺廟建于吐蕃松贊干布時代,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帕竹政權時期,昌珠寺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昌珠寺在其晚期歸屬格魯派。寺院的鎮寺之寶為珍珠唐卡,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松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相傳松贊干布化身為大鵬降伏……[詳細]
敏竹林寺(敏珠林寺)
  敏竹林寺是西藏的第一座佛學院,是西藏喇嘛的高等學府,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敏珠林敏竹林寺是西藏的第一座佛學院,位于扎囊縣扎其鄉塔巴林村群山環抱的一條山谷里。敏珠林敏竹林寺坐西朝東,正前方是開闊的山谷,視野開闊,山清青水秀。寺內的主要建筑為祖拉康,共分三層,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設拉康,內設有大小銅塔10座。敏珠林敏竹林寺主要以父子或翁婿為傳承,不完全限定血統關系,是藏傳佛教寧瑪派重要的分支之一,對藏傳佛教中寧瑪派的興盛、發展、衰落、及其傳承教義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敏竹林寺的僧人不僅學習佛法,還學習文化、醫學、天文、歷算等知識,是享譽全藏的佛學院,并負責編寫修訂《-年表》發往整個藏區。敏珠林敏竹林寺所產的藏香,香味持久,有安神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導游敏珠林寺是西……[詳細]
拉加里王宮
  導游拉加里王宮遺址位于西藏自治區曲松縣城南側,建于13世紀,是吐蕃王室外后裔家庭勢力在歷經薩迦和帕竹政權后保留下來的王權象征。現存建筑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建筑藏語稱“扎西群宗”,始建于13世紀,現存最高為12米的宮墻殘段和南、北大門;中期建筑藏語稱“甘丹拉孜”,建于15世紀;為拉加里王宮遺址現存的主體建筑,由王宮、倉庫、拉康(宮殿)、廣場、馬廄等組成,原為5層,現存3層。尚殘存部分壁畫;晚期建筑稱“夏宮”,建于18世紀,現存部分為一基本完整的院式宮殿。拉加里王宮遺址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布局和結構,其建筑風格融合了漢族的建筑風格,這在西藏王宮建筑中是極為珍貴的,亦是研究西藏地方歷史、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用時參考1-2小時交通包車前往門票20元開放時間9:00--18:00景點位置西藏山……[詳細]
建葉寺
  建葉寺建葉,系藏語右眼的意思。據傳佛圣桑結曲巴的弟子桑結大洞死后,其右眼被埋于該寺內,寺院因此而得名。建葉寺建于11世紀,位于山南市瓊結縣境內。建葉寺面積2720平方米,由佛堂、經堂、僧舍、伙房等組成。建葉寺始奉噶舉派,后改宗格魯派。現香火旺盛,珍藏的文物有銀碗、銀顱碗、凈-瓶等。建葉寺創建時分為三處:一處是講經和起居的地方,為寺廟最早建筑;二處是圓寂圍墻,后擴建時拆毀,改成方形圍封閉墻;三處是路口走廊。講經處與現在主廳相連,為格西扎巴創建。原高二層:上為臥室,下為佛事活動場所,后為伙房。第二層被拆除,現僅有一層:一層闊4柱,柱為方形,邊長0.4柱,柱為方形,邊長0.4米、高2.53米;原主供圓形塔,高約4米,系綠松石鑲嵌而成,置于西南角。西壁正中有格西扎巴的講經寶座,半圓形,高1米。還建有……[詳細]
查烏寺
  查烏寺 查烏寺,亦稱“扎果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新巴鄉吞瑪村北面的沖積臺地上,距縣城約8公里。其南1000米處為隆子河,寺廟南側緊鄰通往縣的公路海拔3910米。查烏寺是隆子地區歷史悠久的一座寺廟。早在“前弘期”間就有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拉瓦布在此修行,并建有曲俄康;西藏“后弘期”時,該寺成為噶當派和希解派的宏化之處。由噶當派高僧博多瓦(1031~1105)的弟子涅·扎果瓦創建,史稱“涅·查烏寺”或“涅·扎果寺”。之后另一高僧約·瓊巴爾亦曾在此住錫;第五世0阿旺·羅桑嘉措時期(17世紀初),查烏寺在錯那巴-主持下改宗格魯派。此后,錯那巴轉世-曲覺巴又在該寺原建筑規模上新建了祖布拉康、貢康、卻熱等,由此形成新的建筑格局。曲覺巴之后還先后有五代-傳承轉世(即更堆嘉措、扎哇·崔真……[詳細]
加里王府宮殿
  加里王府宮殿位于縣城南側的高臺地北緣,建筑群所在地屬下江鄉,海拔3880米。宮殿現存建筑遺存根據其始建年代大致可分為三期:早期建筑——舊宮“扎西群宗”中期建筑——新宮“甘丹拉孜”(亦稱拉加里頗章)晚期建筑——夏官一、舊宮“扎西群宗”該建筑位于新宮甘丹拉孜西側約180米處,位置稍低于新宮,占地范圍南北長100米,東西寬70米,總面積7000平方米。宮殿由石砌圍墻環繞,現僅存東、南墻體及西墻殘段。西墻殘長16米,殘高5——8米;東墻基本完整,走向有轉折,其內墻尚存一段,內、外墻分別長40、70米;南墻與南宮門相連,其西端已頹毀。宮墻所用石塊較規整,石塊同以黃泥漿為粘合劑,外壁修抹整齊,最高處15米。該建筑原在南、北兩面辟有門道,北門已完全坍頹不存,南門尚存遺跡。南門共有兩重,第一重設在宮墻外的東……[詳細]
扎同寺
  扎同寺 扎同寺,在山南地區之錯那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扎同鄉扎同村北隅。寺廟建在洛曲岸的高階地,海拔3700米。扎同寺,全稱“扎西通麥寺”,始建于1489年,創寺人為曲吉扎瓜-,至1959年共傳承九代,即:曲吉扎瓜-、袞欽·白瑪嘎布-、甲瓦·巴桑旺布-、米帕旺布-、赤烈辛達-、曲杰拉瓦-、晉美明久-、米崩·曲杰拉瓦-、丹增克洛-。屬主巴噶舉派寺廟。歷史上較為獨立,與不丹朱不拉嘎寺(勒布鄉西南)有一定聯系,這種關系保持到1959年。原有僧侶80~120人。1951年(-鐵馬年)大地震使寺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文革”中亦被毀,僅存杜康大殿幸免.扎同寺主體建筑位于圍墻內中部偏南,由庭院、殿堂等組成。庭院面積約600平方米,為寺廟舉行重大宗教儀式或宗教節日跳神活動的場所。殿堂主要由門廊、杜康、佛……[詳細]
日烏德欽寺
  日烏德欽寺日烏德欽寺,在山南地區瓊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北的青瓦達孜山西面半山腰,海拔3850米。日烏德欽寺,創建于14世紀第一世0時期,后經第五世、第七世、第八世0時期擴建,才形成一座既有廟堂殿宇、又有僧舍宮室的大型建筑建筑群。信奉格魯派。1959年前有-六百多人,轄溪卡3個:耶隆哈隆康、強瑪、伸剎;轄寺廟3座:若康、娘角和東根等。日烏德欽寺由堪欽·尼赤增巴白桑創建(亦說為多吉茨甸巴創建)。堪欽·尼赤增巴白桑出生在后藏“拉堆”地方,曾是第一世班禪克珠格雷貝桑(1385~1438)的弟子,因熟讀二萬余字的《般若經》,故稱“尼赤”(二萬之意)。14世紀末,他受邀于瓊結縣桑華·多吉才旦等人,修建了該寺。當時規模較小,僅有一座4柱的佛堂,有僧侶50人。堪欽·尼赤增巴白桑去世后,由其弟堪欽·溫拉巴繼……[詳細]
唐波且寺
  唐波且寺唐波且,藏文資料中常以索那唐波且相稱,意為大壩頭燒制木炭之地。此寺位于山南地區瓊結縣下林鄉所在地,西距鄉達村約一公里。座西朝東,背瀕瓊結季節河(亦叫香波河),前為阿布山。長期以來,由于河水的沖積,這里形成了一個較為寬闊的臺地。肥沃的土地,方便的交通條件,使這里的佛教活動興盛發展,因此,唐波且寺在很多史料中不乏記載。唐波且寺創建于西藏佛教后宏期的火蛇年,即公元1017年。創建人名主梅·楚臣炯乃。據《黃琉璃》記載,此人生于后藏,幼年出家。出家以后,拜盧梅·楚臣喜饒為師。期間,刻苦學習,在盧梅·楚臣炯乃的指導下,研讀了大量的佛學經典,知識淵博,佛教建樹卓著,成為盧梅門徒“四柱、八梁、三十二椽”之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西藏后宏期有名的“十人智者”之一。主梅·楚臣炯乃依照法師盧梅的意愿于公元101……[詳細]
12、朗真寺
朗真寺
  朗真寺 朗真寺,在山南地區曲松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下江鄉朗真村,海拔4000米。寺廟建在村內東南面的河流高臺地上,其東、南皆臨崖壁,南側為江扎普久河。朗真寺,在噶舉派時期是雅隆地區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13世紀后半葉至14世紀初。噶瑪噶舉派第四世-乳必多杰(1340~1383)曾任過該寺住持。17世紀第五世0(阿旺·羅桑嘉)時期,改宗格魯派。由吉·尊丹益西任寺院堪布,當時有僧侶60~70人,與拉薩三大寺(指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屬極盛時期。吉·尊丹益西死后,該寺日漸衰落。約在19世紀后期,該寺住持由來自康·密亞地方(今昌都地區)的格桑達吉擔任,其后有格桑群培、阿旺羅桑卻吉堅贊-轉世傳承,后歸拉加里法王(西-史上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其先祖為葉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統轄,……[詳細]
13、色切寺
色切寺
  色切寺色切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仙,位于縣駐地以西、新巴鄉龍坪村南側,距縣城5公里。寺廟建在一高臺地上,南臨陡坎,每拔3850米。色切寺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是隆子地區格魯派六大著名寺廟之一,由查烏寺統轄。現有僧侶十余人。色切寺面積為30000平方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原建筑多為廢墟,僅存杜康大殿。色切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到“后弘期”時由強珍·多杰堅贊-重建,信奉寧瑪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時期,該寺改宗格魯派。由坎·覺切仁欽-主持寺務,由此傳承六輩-(即坎·覺切仁欽、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赤列朗杰、羅桑堅贊·丹邊旺久),直至……[詳細]
三安曲林寺
  三安曲林寺,在山南地區之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三安曲林鄉政府所在地。寺廟建在鄉政府北側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三安曲林寺創建于1515年,創始人名白嘎布-(貢布地區活隆地方人)。“文革”其間寺廟遭受嚴重破壞,1985年政府撥款進行維修,已能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三安曲林寺內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瑪尼石刻,主要有:釋迦牟尼佛、頭戴高冠,著右袒式大衣,左手持缽,右手作觸地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無量壽佛,頭戴外著右袒式大衣,雙手上下相疊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方臺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三安曲林寺創建于1515年,創始人名白嘎布-(貢布地區活隆地方人),屬藏傳佛教帕竹噶舉主巴支派(由林熱巴和藏巴嘉熱等發展傳出)。在白瑪嘎布-之后,該寺尚有七代-轉世傳承,他們是:巴桑旺布、米旁旺……[詳細]
15、卡定寺
卡定寺
  卡定寺卡定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西北的俗坡鄉坡努村。寺廟建在澤當至錯公路西側(距公路150米),海拔4250米。卡定寺是古涅地(今隆子一帶)一座歷史較為久遠的寺廟。在西藏佛教復興的“后弘期”時曾是一座噶當派寺廟,至15世紀宗喀巴進行宗教改革后又改宗格魯派,由吉絨布·多杰堅贊-主持當時的寺務。因為卡定寺曾先于其東南的促嘎爾曲地寺改宗格魯派,所以這一地區格魯派寺廟中便將卡定寺定為“主寺”(西寺),而仲嘎爾曲地寺則成為分寺(東寺),形成了涅地一支勢力強大的格魯派宗教力量。“文革”期間寺廟幸免于難,1983年重新開放,現有僧侶25人,轄有尼姑廟1座。卡定寺建筑以杜康大殿為中心,北側有一座0神殿。杜康大殿是噶當派時期的建筑,后期曾對頂部橫梁進行過局部構件替換修整,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杜康……[詳細]
16、日當寺
日當寺
  日當寺日當寺,全稱“甲措日當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日當鄉駐地。其北500米處即為隆子河(涅曲),海拔4000米。日當寺是隆子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吐蕃時期為苯教寺廟,11世紀后由坎哲·日吾堅贊創建為噶當派寺廟,15世紀后又改為格魯派寺廟,先后有12代-轉世傳承,寺內僧侶人數在一百人左右,至1959年民主改勒前尚有七十余人。轄有香達寺、貝寧拉康、思日拉康等分寺。日當寺主體建筑由杜康大殿、德吉拉康、日吾堅贊靈塔等組成,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長120米、寬70米)。其建筑分布早、晚上兩期,早期建筑包括寺墻、杜康大殿、日吾堅贊靈塔等。寺墻:平面呈橢橢圓形,南北長而東西窄,墻體用土分層夯筑而成,高5米、厚1.3米,夯土內夾有較多的沙礫。杜康大殿:由門廊有柱4根,面積約50平方……[詳細]
17、覺拉寺
覺拉寺
  覺拉寺覺拉寺,在山南地區之錯那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覺拉鄉政府所在地南側約400米處的山坡上,海拔3800米。覺拉寺,全稱“覺拉土丹曲果爾列謝達吉林寺”。始建于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由甲央·丹增扎巴-(卡達鄉人)和游占赤列朗杰(博溪卡人)創建。信奉“博東噶舉”,其教派融合了寧瑪、薩迦、格魯等派的教義,流行于山南地區。寺規嚴格,禁止僧侶從事生產,亦不準娶妻生子。下屬分寺有西吾寺、卡達寺和一座尼姑廟、一處修行洞。興盛時有僧侶106人,最少也在40人左右。其-轉世系統有三支:其一為甲央·丹增扎巴系統,其傳承八代,分別為:甲央·丹增扎巴-、赤烈嘉措-、呂堅·熱布杰-、德里堅贊-、赤烈倫珠-、羅追班丹-、崔增嘉措-、阿旺晉美-;其二為游占赤烈朗杰系統,共傳承八代,分別為:游占赤烈朗杰-、明珠·……[詳細]
多吉丹寺
  多吉丹寺 多吉丹寺,在山南地區之貢嘎縣境內,位于原縣駐地貢嘎學村。多吉丹寺,亦稱“貢噶寺”。由吐敦·袞噶南杰于1464年創建。吐敦·袞噶南杰(1432~1496)生于拉薩市尼木縣吞地方的吐彌家族中,故敬稱為“吐敦”。幼名“扎安杰布”,因幼年時即善巧五大陀羅尼的誦持,故有此稱號。后從吉·降巴林巴(慈洲大師)受比丘戒,又從宗巴·索南桑布諸大德學習顯密教法,獲得薩迦派的嫡傳教授。33歲時在前藏貢嘎以東建多吉丹寺,廣弘薩迦教法,成為前藏薩迦派最有力的道場。薩迦派由貢卻杰布(1034~1102)始創于1073年。貢卻杰布自稱吐蕃時期貴族昆氏家族的后代。墀松德贊時(8世紀)在桑耶寺(今扎囊縣境內)剃度了西藏第一批僧人“七覺士”,其中就有昆氏家族的人。吐敦·袞噶南杰傳出的法統稱“后宗巴系”或“貢噶系”。在……[詳細]
諾米村碉樓遺址
  諾米村碉樓遺址碉樓遺址位于安繞諾米村北約0.5公里處的山脊上,該地點南側緊臨雅魯藏布江,與江面的相對高差約80米,海拔3350米。碉樓一面靠山,一面臨江,兩面皆為懸崖峭壁,地勢險峻。碉樓為木、石結構建筑,墻體用片石壘砌而成并有泥漿為粘合劑。內部樓層采用木坊,圓木搭筑而面。其平面為圓角方形,西、北墻體平面為方形,南、東墻為內方外圓。墻體厚1-1.3米,高約14米。碉樓內部南北長3.5,東西寬4.8米,底屋面積16.8平方米。門道辟于北墻底屋正中、寬1米。根據殘留的木坊分析,碉樓原為4屋,每層高3-4米,每一層的四面墻體均辟有射孔,底屋辟有2孔,第二層為4孔,第三層為3孔,第四層為5孔,各層射孔有逐層增多的趨勢。這類射孔有兩種形狀,一為豎長方形,僅有北面臨江一孔,高1.3、寬0.9米;另一種為堅……[詳細]
松贊干布墓
  松贊干布墓松贊干布墓北瀕瓊結河,南距芒松芒贊墓54米。兩墓方位一致,都為北偏東60度,此墓封土結構較為復雜,由土、木、草、扁石構成。高13.4米,建筑非常宏偉。原來封土頂上建有一座古廟“鐘木贊拉康”,“文革”中被拆除,是為祠堂而用的,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大臣祿東贊、吞彌·桑布扎等人塑像。桐堂現又重修,面積小于原建。松贊干部墓封土四壁跡象暴露明顯。南壁夯層厚0.07一0.1米,土質為黃褐色,夾小石粒。層中有園木堅固,園木朽后留有很多孔洞,且都上下垂直,間距0.15米,左右間距0.18米。孔洞園壁全用小扁石圈砌,以保護圓木,夯層平面上擺有整齊的白瑪草。夯墻東西向排列,似為板筑,西端露出橫斷面,寬1米,高1米。封土南壁破壞嚴重,以至住戶占用封土墓址。西壁圓木所留孔洞大都為方形,邊寬0……[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精品露脸国产在线 | 九色九热国产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亚洲综合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