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德宏州旅游

德宏州文物古跡介紹

南甸宣撫司署
  南甸宣撫司署,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獨有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主管部門打算,將成為:“中國土司制度陳列專館”,讓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傳于后人,我們將遵循“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加強管理和修復。南甸宣撫司署,建筑群按漢式衙署式布置,由五進四院,47幢,149間房屋組成,占地面積10625平方米(約等于10畝多土地),按土司衙門等級分為公堂、會客廳、議事廳、正堂、后花園、五進四院,逐級升高。南甸宣撫司署-相關南甸宣撫司署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南甸宣撫司署,梁河最早的古名叫南宋,元代設南甸軍民總管府,南甸這個地名從此叫起。為什么要叫南甸呢?因元、明、清時代我縣隸屬騰越州(今騰沖縣)節制。“南……[詳細]
戶撒皇閣寺
  德宏戶撒皇閣寺戶撒皇閣寺位于隴川縣戶撒鄉東北角的金鳳山上。據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系西平王沐英屯兵駐防戶撒時所建。為漢式建筑,由上奘皇閣寺和下奘報恩寺組成,道教與大乘佛教合一的寺廟,皇閣寺供奉玉皇大帝及諸神像,報恩寺供奉觀音菩薩及其它佛像。兩寺均為獨立的四合院,玉皇殿為城樓式,蔚式壯觀皇閣寺,又稱皇閣報恩寺,位于隴川縣戶撒鄉政府北角的金鳳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7年前后),它是由上下兩奘組成。上奘稱皇閣寺,下奘稱報恩寺,歷來俗稱皇閣寺。皇閣寺和報恩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寺廟,上奘皇閣寺塑著玉皇大帝及諸神像,故稱皇閣寺,為道教;下奘報恩寺塑佛、法、僧三寶及其它佛象,故稱報恩寺,為佛教寺。為什么信仰小乘佛教的阿昌族地區會保存著道教及大乘佛教的……[詳細]
皇閣報恩寺
  皇閣報恩寺皇閣寺,又稱皇閣報恩寺,位于隴川縣戶撒鄉政府北角的金鳳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7年前后),它是由上下兩奘組成。上奘稱皇閣寺,下奘稱報恩寺,歷來俗稱皇閣寺。皇閣寺和報恩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寺廟,上奘皇閣寺塑著玉皇大帝及諸神像,故稱皇閣寺,為道教;下奘報恩寺塑佛、法、僧三寶及其它佛象,故稱報恩寺,為佛教寺。為什么信仰小乘佛教的阿昌族地區會保存著道教及大乘佛教的寺廟呢?下面就有一個關于皇閣寺的傳說故事。據人們傳說:在六百多年以前的明洪武年間,明將西平候沐英率兵入滇西進駐邊疆,調停封建領主之間的紛爭,當時行軍全靠腳走馬馱,全是羊腸小道,沿途又遇險山惡水,行軍碰到很大的困難,兵員不斷減少。沐英正在進退兩難之時,困倦了就趴在作戰圖上打盹時做了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派來地……[詳細]
風平佛塔
  風平佛塔是德宏州名勝古跡之一。高大雄偉,造型玲瓏華麗,錯落有致,巧奪天工,建筑構思新穎,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是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珍品.該塔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風平佛塔有東塔和西塔兩座。清雍正六年(1728),芒市土司放仁接受當地幾個佛教派的倡議,決定在芒市壩的中心地區建一座大佛寺,供各個教派的教徒共同朝拜佛祖。佛殿建成,塑好佛像,土司親自主持大佛裝心開光大典。乾隆二十五(1760),土司放作藩在佛殿西側建一座佛塔(稱為西塔),并修葺佛殿。約晚清年間,土司方克明之母又主持在佛殿東側建一座佛塔(即金寶塔,又稱東塔)。后幾經戰亂,殿塔被毀,但得到了及時修復,1966年又被毀。1986年重建了現在這座佛塔。重建的風平佛塔,塔基225平方米,主塔高23米,四周環列小塔28座,猶如眾星捧月……[詳細]
樹包塔景區
  樹包塔景區人們常說藤纏樹,卻從未聽說樹纏塔。然而在潞西市就有不可思議的樹塔相纏的奇觀。樹包塔位于芒市步行街中段。此塔已有200多年歷史,因建在昔日的姐列寨,故傣語稱“廣母姐列”,譯成漢語即“鐵城塔”。始建于18世紀中葉,是芒市第十五世土司放作藩就職期間(1741——1770)為了紀念一場打勝的戰爭而建。據《傣族簡史》載:1767年春,木疏雍藉牙王朝在英法殖民主義的支持下,將侵略戰火燒到德宏,目擊者周裕在《從征緬甸日記》中寫道:“芒市……自用兵以來,田疇荒蕪……遮放界連緬甸,為賊職蹂躪,荒殘更甚。”王昶《征緬日略》也說:“其土司、頭目、夷人,千百為群,皆蕩析離居,或隨軍營,或依附相率土司棲止。”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廷特命云貴總督公明瑞為將軍,統兵收復芒市、遮放、畹町,并直取瓦城。乾隆三……[詳細]
允燕佛塔
  允燕塔位于盈江縣城平原鎮東2公里處的允燕山二臺坡。海拔857米,東經97°57′,北緯24°42′。屬橫斷山脈高黎貢山延支脈西南余脈。大盈江經允燕山腳從東往南向西繞過。塔東北是傈僳族闊時節標志《木多依》,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標志《目瑙示棟》和中波臺。塔東南有傣族潑水節標志《浴佛塔》。正北方為馬鹿場,西北方是勐町村和縣城平原,正西為棒腮寨。允燕塔始建于1947年。因1946年盈江發生特大水災,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瘟疫蔓延,為求佛保佑,由盞達(今盈江縣)土司后裔思鴻升的弟媳線云宵女士主持籌資修建。由于國內局勢動蕩,各種流言蜚語傳來,工程時建時停,直到1952年才完工。文革期間雖遭局部損壞,但塔基、主塔和小塔主體尚存。1982年、1993年兩次維修。允燕塔為土基結構。是滇西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標志性……[詳細]
馬嘉里事件和紀念碑
  十九世紀的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霸氣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魔爪伸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二十世紀前的中國清政府則是一個-無能的政府。英國人在鞏固了對緬甸、印度的統治后,企圖以印度、緬甸為基礎,打開中國的西南大門,霸占中國西南各省,與已經侵占的東南亞各地連成一片。1874年英軍上校柏郎率200人的武裝由緬甸入侵云南。英國駐北京使館的翻譯馬嘉里前往迎接。馬嘉里沿途刺探我軍政情報,繪制山川地形圖。馬嘉里與柏郎街頭后于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初十,率部隊取道八莫——芒允路入境。英軍行至中國境內紅蚌河邊,聞知邊區軍民已有聯合抗擊準備。馬嘉里便自告奮勇帶三個隨從前往探路,柏郎率部隨后。我邊防守軍騰越左營都司李國珍,故意放過馬嘉里,已切斷其與柏郎的聯系。馬嘉里14日晚行至芒允,宿住于寺廟中。16日在返回迎柏……[詳細]
南算奘房
  南算奘房(原名為“奘崩龍”,意為“德昂佛寺”)位于德宏州盈江縣弄璋鎮南算寨。據口述調查材料,該佛寺是德昂族留下來的,現在為傣族群眾所使用的佛寺。南算奘房是典型的干欄重檐式木結構佛寺,這是根據盈江天氣炎熱、雨季長、潮濕嚴重的實際而采用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一是透風、涼爽,人不易得病;二是樓板比地面高,可延長木板壽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大殿坐西向東,呈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五間,于北側開側門一道,建筑面積222平方米。佛寺原基柱距地面很高,人可在下面行走,牛群也常在下面乘涼。大殿內的掛枋拱木上有雙鳳朝陽、二龍戲珠、龍鳳呈祥及牡丹花卉等精美的雕刻圖案,明顯是受到明清以來漢式建筑裝飾風格的影響。寺內還保存著一面德昂族遺留下的做工精巧的大木鼓,鼓頭直徑1.22米、鼓尾直徑1.05米、鼓圍周長3.9米……[詳細]
刀安仁故居暨干崖宣撫司署
  “邊塞偉男”刀安仁的故居,坐落在盈江縣新城鄉,距離縣城約30千米,是德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原址為干崖土司署,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土木建筑結構,分三進四堂。曾多次遭遇浩劫,在修繕之前只剩下三間廂房。2008年當地政府出資440萬元進行修繕,在故居內長期展出的有192件文物,其中包括干崖土司大印、刀安仁生前使用器具、留洋油畫以及兵丁戲服等珍貴文物,全面展現了傣族民主革命第一人刀安仁承襲土司、留學日本、發起騰越起義等歷史史實。刀安仁主要著作有《抗英記》、《游歷記》、《獄中紀事》、《傣文詩韻》、傣劇本《阿鑾相勐》、《陶禾生》等。在刀安仁故居附近,還有遠近聞名的“中國橡膠母樹”扎根于此。樹高20余米,主干樹圍2米多,根部直徑1米左右,已有上百年的樹齡,是刀安仁于1904年赴日本留學,途經馬來西……[詳細]
芒約雷奘相奘寺
  芒約雷奘相奘寺位于順哈村西北25公里的山丘叢中,創建于13世紀中晚期,曾于1880年、1984年重建。為德宏上座部佛教傳入初期首建的佛寺,是東南亞八大奘寺之一。據傣佛經記載,雷奘相是佛祖在瑞麗主要休憩、修行、布道的地方。舊奘寺為磚木結構,木構架為抬梁式,面闊三間,進深六間,坐西向東。2012年8月該寺在原址上重建。東南200米處,建有一座6米多高的金象群塔(原為白象塔)。1982年在該寺范圍內出土明代燒制的紅磚和新石器時代石斧,1990年又出土唐代碳化蹈谷及戰國時期的陶片。2001年在該寺老塔基底出土了300多件形制獨特的銅、陶制佛像。奘寺大殿前坡下的文化層東西長約200米,南北長約50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約1.4米,從上至下分為4層。第一層為紅褐色土,厚約40厘米,夾現代……[詳細]
等喊弄奘寺
  著名的“等喊弄奘寺”。相傳釋迦牟尼傳經布道時曾路過這里并住了一夜,信徒們為紀念他的恩澤修建了這座奘寺。“等喊弄奘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918年和1958年曾兩次重修,1981年再次翻修。寺門口一棵高大古老的菩提樹被蓮花座包圍其間,至今仍然枝繁葉茂。傣族幾乎是個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通常每個寨子都有自己的寺院(當地人稱“奘寺”或“緬寺”),它是寨子中最重要的建筑。“奘寺”是小乘佛教寺院,小乘佛教在傣族中占據主導地位。大等喊的“奘寺”,是個開放式布局的寺院,從一條綠蔭小道進入院中,寺院異常安靜,不見人影。它是一座典型的傣式建筑,三層山頂重檐樓臺,左右是兩間重檐頂亭閣,穿斗走廊與亭閣相連。正殿由32根木柱撐起,幾尊佛像靜靜地端坐在那里。空敞的底層上建樓臺,屬干欄式殿堂建筑,頂端有風標和塔帽,四周懸……[詳細]
芒捧奘寺
  芒捧奘寺位于戶撒鄉芒捧村委會芒捧村民小組西側的緩坡地上,依山勢而建,占地面積95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2平方米,該奘寺為戶撒現存較早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之一,是當地阿昌族群眾使用的一處宗教場所。據傣文史料記載,宋開禧元年(1205年)德昂族就在此建塔,現存塔基。現存建筑修建于明末清初,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為干欄式三層檐歇山頂抬梁木結構建筑。坐西向東,面闊13.5米,進深12米,通高11.12米,大殿供釋迦佛像。大殿系明朝末期戶撒土司邀請的劍川木匠所建,建筑融合當地代表性的干欄式建筑形式。旁有佛塔,佛塔由主塔與8個小塔組成,為方形實心磚塔,上設三層塔座,小塔高4米,主塔高10.5米,上有十三層輪,塔剎由仰蓮托寶瓶、寶傘、風標等組成。佛塔與奘寺并不是一個建筑群,奘寺是上寨的信仰,佛塔是下寨的供……[詳細]
邦角山官衙署
  邦角山官衙門位于隴川縣王子樹邦角村,建于1935年系原石婆坡隘(今邦角)景頗族山官尚自貴所建,舊稱邦角撫夷署。在1993年11月16日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婆坡隘為明代所設八關九隘之一,下領48寨,轄屬南甸宣撫司屬,清代設正、副撫夷,掌訓練衛卒、防御地方之職。尚氏系世襲山官,初為石婆坡隘6個卡(山官)之一,后歷任石婆坡隘正、副撫夷,多長及梁河第一區聯合自衛副指揮聯。 該衙門系尚氏山官處理日常事物及其家人生活起居的處所,衙門由北向南排列有廳堂、左右廂房、正堂及庫房等。廳堂5開間,進深7米,面闊23米,抬梁式木結構;兩側廂房均為三開間,進深5米,面闊12米;正房5開間,進深8米,面闊23米。廳堂和正堂前各布庭院,兩院地勢前后高低相差1.7米,正堂高出庭院1.7米,呈一石砌平臺,……[詳細]
芒市佛光寺
  佛光寺是位于云南省芒市鎮境內的寺廟。傣語稱“奘貨信”,意為司署官家寺院,因傣文詩句“墮召浪能晚”(佛身光華如日月之意)而得名“佛光寺”。占地面積2116.8平方米,建筑面積420.16平方米。大殿經修復,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四間,長16.6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結構。偏殿經修復,面闊、進深均為二間半,重檐歇山頂,殿身平擺在四根石柱上,結構獨特(石柱原立水中,現已無存)。殿內天花板有宗教故事集錦的鑲嵌壁畫,大都完好,三個同心園和曲線分塊的構圖別具一格,是傣族古建筑中幸存的藝術珍品。院內佛塔為實心磚塔,由主塔及16座小塔組成,立塔于蓮花須彌座上,高10.5米,塔剎為串珠式園錐體,塔座四周有佛龕及異獸雕塑;小塔各高3.5米,雙坡頂,下部各有小佛龕。為南傳佛教左底派寺塔建筑。院內佛塔為實心磚……[詳細]
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1901年,李根源22歲,回到九保,在蕭公祠教私塾。他邊教邊學,讀完了《阮篡云南通志》、《滇系》、《滇南詩略》、《滇南文略》、《滇詩詞音集》、《山海經》、《爾雅》以及《說文解字》等書,以提高教學質量。1902年,李根源到曩宋關張發祥家的北廂樓上教私塾。學生有十多人,其中有李根源的親弟弟李根云、堂弟李根素。李根源把趙會樓先生的要求,綜合為《約法八則》:尚書、習苦、廣量、氣節、虛受、博學、致用、有恒十六個字,寫于墻上。還在教室及宿舍門上,寫了兩幅對聯。教室門上的對聯是:伏片(案)參魚魯,臨軒聽鹿鳴。橫披是:開門見山。教師宿舍門口的對聯是:胸羅千古史,花放一樓春。橫披是:炊經酌史。1939年,李根源攜子李希泌回九保,路過曩宋關時,特到張發祥家的北樓戀舊。見墻上《約法八則》及對聯均保存完好……[詳細]
喊沙奘寺
  喊沙奘寺喊沙奘寺位于勐卯鎮喊沙村,是瑞麗最著名的奘寺之一。喊沙佛寺原住持伍并亞·溫撒長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著名高僧,在信教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云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2002年伍并亞·溫撒長老圓寂,長老的葬禮——萬人拉洛大擺暨追思法會是德宏州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法會。中緬邊境地區群眾及其弟子數萬人參加了追思法會。“奘房”即通常所說的寺廟,是佛教徒出家修行的地方,也是佛爺傳經布道的場所。喊沙奘寺建于傣族村寨之中,它是一座鳳竹環繞、榕樹垂須、別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傣家建筑之精華,傣族文化薈萃的藝術寶庫。據傣文史籍記載,在勐卯古國時曾一度為其京都,也傳聞它最早是鴛鴦棲歇之地。喊沙奘寺屬干欄式建筑,雄偉美觀,裝飾絢麗多采。一尊高大的釋……[詳細]
姐勒大金塔
  介 紹: 姐勒大金塔位于昆明至瑞麗的國道旁,距離瑞麗縣城東北5公里的姐勒寨子里,金光四射,遠近聞名,塔的傣語名字叫“廣姆賀卯”,意思是“壩子頭的塔”,是瑞麗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佛事活動場所和旅游景點,其規模不亞于允燕塔、以及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姐勒金塔始建于17世紀,由17座塔組成的群塔,塔身貼滿金色磁磚,除主塔外,四周環繞著16座小塔,塔身均涂金粉,金碧輝煌,如眾星拱月,雄偉壯麗。交 通:到達瑞麗后,可包出租車前往。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詳細]
芒市塔包樹樹包塔
  人們常說藤纏樹,卻從未聽說樹纏塔。然而在芒市就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樹塔相纏的自然奇觀。神奇別致的樹包塔,塔身象一尊立地的金剛,威嚴氣派,偉岸的菩提樹像一把撐開的巨傘護住塔頂。粗壯的樹冠手臂般伸向天空,古銅色的樹干奇倔彎曲,緊緊裹住塔身,樹壁猶如飛瀑落地,沐浴著塔基,樹包著塔,塔擁著樹,相互依存,相映成趣,形成了獨特的樹包塔奇觀,馳名滇西及東南亞。釋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曾經問佛祖:“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表達對您的虔誠呢?”釋迦牟尼略微沉思了一會兒,隨即把他穿的方袍平整地鋪在地上,再把他的化緣缽倒置在袍上,又把他的禪杖立于缽上,弟子們豁然開朗。于是,那方袍便成了方方正正的塔基,那圓缽便成了塔身,那禪杖便成了塔的尖頂(塔剎)。于是,就形成了現在的樹包塔。據傣文史料記載,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外……[詳細]
芒市菩提寺
  菩提寺,傣語叫做“奘相”,意為寶石寺廟。是德宏地區至今為止最古老的一座寺院,位于芒市的繁華街道上,傳說是建于十七世紀末或十八世紀初,最初的寺廟在戰爭中被損毀,幾番修繕后才有了現在的樣子。菩提寺院門很美,并非一個嚴格的景區,游人較少,進門之后,寧靜,靜謐,讓人的內心立刻感受到平靜。菩提寺的建筑風格將傣族班干欄式與漢族歇山式融為一體。寺內中堂兩側建有偏廈,廳堂套廳堂,連成偌大的佛殿。其正中塑著釋迦佛像,前方兩旁有兩尊神像,一是男神“違屬從”,一是女神“洼沙塔列”。南側偏廈內端立著南海觀音像,右手執凈瓶,左手平舉胸前,莊重肅穆。佛殿平頂上吊掛著許多佛傘、華蓋、造形精美,色彩斑斕。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班干欄:傣族特色建筑,粗竹子做骨架,竹編篾子做墻體,樓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頂鋪草。底層架空多不用……[詳細]
勐垅沙(五云寺)
  五云寺位于潞西芒市紅旗街北段西側,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大門前有五棵大青樹,樹上長年棲息著許多白鷺,遠看宛若五朵白云,故稱“五云寺”。傣語稱“奘罕”,即“金子寺”。寺內現存以漢傣兩種文字陰刻的木匾一塊,長177厘米,寬49厘米,厚3.35厘米,漢文居中,直書著“大清康熙四年(1665年)芒市長官司放廷定(即放廷弼)創建勐煥(芒市)奘罕”。傣文略小,分刻于漢字兩側,題記大意為:“五云寺是芒市土司放廷定于康熙四年所建的第一座佛寺,原名叫奘罕。它是從姐別賽(今法帕鄉新寨)遷至姐木(芒市附近),原址城東(今芒市鎮東里州防疫站一帶),主持長老是左密滅,清邁(泰國北部名城)人。嘉慶七年(1802)年土司(放澤重)又將寺遷到今址(芒市鎮勐煥電影院附近)。殿中供奉著原土司方定正從緬甸迎入芒市地區的第一尊佛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在线精品综合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香港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级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 亚洲中文字幕三区二区 | 日韩精品自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