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黔西南州旅游

黔西南州文物古跡介紹

  盛世桃源摩崖位于捧乍鎮小寨村扎門東北面張家營盤山頂崖壁上。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坪東修路碑位于坪東街道辦事處幸福社區木賈村寨東北300米通村公路南側。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普硐日月碑位于桔山街道辦事處趙家渡村三組過村公路西北側村民黃永樂住宅東北側。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阿紅安民碑位于萬屯鎮阿紅村四組賀正國宅南面10米處。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魚龍四棱碑位于下五屯街道辦事處魚龍村二組東南側大神山腳北側布依塘子東北側15米。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66、平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橋位于下五屯街道辦事處耳寨村。為興義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觀文紅軍墓位于坎邊鄉觀文村村委會西南側約150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0黔桂邊委舊址0黔桂邊委舊址位于望謨縣蔗香鄉板陳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3年6月,“0黔桂邊委”由廣西樂業遷到望謨縣蔗香鄉板陳村,領導今貴州的羅甸、望謨、冊亨、貞豐、紫云和廣西的凌云、樂業、鳳山、南丹等地區的地下工作,時間長達8年,先后幫助支持革命的王海平開辦創強小學和板陳兵工廠,0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駐此。板陳兵工廠今已不存。舊址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平方米。現存正房,面闊三間,面積360平方米。……[詳細]
  車站遺址車站遺址位于普晴林場中沙八公路邊,為抗日戰爭時期美軍軍站所在地,地勢平坦,森林環繞,現有數棟石砌民居。當年,援華美軍工兵營駐守晴隆,協同中國地方政府維護滇黔公路和戰時備用的沙八公路,記錄了當年援華美軍在睛隆支持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這段歷史。……[詳細]
170、哈馬關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哈馬關由哈馬莊、哈馬關和莊前山等景物景觀組成。哈馬關始建于明洪武年間,關洞高約3米,寬約1.8米,僅能容一騎一人,過關者必須下馬方能過關,故稱哈馬(即哈腰下觀之意)關。拱洞上方同時建有真武閣,面積約80平方米。從拱頂至閣頂高10余米,真武閣屋頂已不存。關樓保存尚好。兩側關墻現只余殘壁。關內哈馬莊約五十戶人家,在谷中依勢而居,多為石頭民居,莊口一山突兀,陡峻矚目,莊人呼teng山。明朝萬歷年正月(1618年),永寧州知州毛宗長捐資,維修哈馬關及真武閣,并改真武閣名為玄天寶殿,親筆以墨跡勒于石碑攜嵌于門洞上萬。至今,海馬關及玄天殿仍屹立于兩山之間,建筑物完整依然。碑刻墨跡,清晰易辯。而墻垣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修筑黔滇公路時撒毀,其右側墻垣多被村民撒作它用,但殘坦還依稀可見。……[詳細]
  貴州龍遺址貴州龍遺址位于興義市區頂效鎮綠蔭村。貴州龍是生活距今2.4億年前的水陸兩棲爬行類動物。1957年5月,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在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該動物化石,后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鐘健教授研究,命名為“貴州龍科貴州龍屬胡氏貴州龍”。此后,科研人員在同一地區采集到大量貴州龍化石。同時還發現不少魚類化石,經研究分別命名為“東方肋鱗魚”、“貴州中華真鱷魚”“興義亞洲鱗齒魚”等。現保存在州市有關部門的龍、魚化石藏品近千件。1995年4月,經中國科學院專家鑒定,將其中226件定為國家級珍貴文物,其中有一級龍化石17件、二級35件、三級112件,二三級魚化石62件。《光明日報》于同年5月27日頭版頭條報道,此后國內外許多廣播、電視、報刊亦作了報道,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在國內外……[詳細]
  興義萬屯漢墓群,位于興義市萬屯鎮新橋村北,東漢時期墓葬。在新橋、張屯與賈家壩等三地2平方公里范圍內分布17座,除2座墓葬封土不存,其余皆保存較好,墓呈圓形,高約1.5—2.5米,直徑6—15米。1975年—1991年發掘9座,有磚室、石室墓,其中,興義M8出土的銅車馬是我國漢代文物中的佳品。……[詳細]
  龍光觀音洞位于貴州黔西南東峰林腹地,義龍新區東部的龍廣鎮,屬義龍新區城市次核心區,距興義市區32公里。觀音洞地處槽谷型盆地中的一個溶蝕殘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寬約20米,斜深約15米,南向,高出盆地約20米,西側有一穿洞,高8米,寬5米多,向里斜伸5米處有一天窗,20米處有地下水滲露,整個洞穴通風向陽,干濕適度,適宜遠古人類棲息生存。觀音洞地處槽谷型盆地中的一個溶蝕殘存的小山上,洞口高12米,寬約20米,斜深約15米,南向,高出盆地約20米,西側有一穿洞,高8米,寬5米多,向里斜伸5米處有一天窗,20米處有地下水滲露,整個洞穴通風向陽,干濕適度,適宜遠古人類棲息生存。遺址堆積平面略呈三角形,近棕色,面積約200M2,厚3米多。初分為9層:表層為石灰華鈣板覆蓋,第7、9層為灰燼,厚度分別為……[詳細]
  盤江橋石刻群,位于晴隆縣涼水營鄉東方紅村半坡塘寨與安順市關嶺自治縣新鋪鄉大坪村西3公里的北盤江上。明崇禎元年(1628)參政朱家民捐廉倡建鐵索橋。清順治十五年(1658)九月毀于兵,十六年(1659)維修。康熙五十年(1711)重建鐵索橋。1940年橋被侵華日軍飛機炸毀,旋即改建為鐵梁吊橋。東西向,跨北盤江,長約50米,寬約4米,凈跨約30米。橋頭尚存鑿于崇禎三年(1630)朱家民摩崖造像,作端坐狀。頭部受損。刻于崇禎元年(1628)“朱氏鼎鐘”摩崖石刻,每字0.4米見方。刻于康熙九年(1690)“在德”摩崖石刻,每字0.4米見方。刻于同治十三年(1874)“一線縫空”、“鐵鎖盤江”、“一派別景”摩崖石刻。東岸存同治十三年(1874)“力挽長河”、“盤江飛渡”摩崖石刻及盤江橋碑。另有吳用賓題……[詳細]
  安龍張凌翔、馬河圖墓位于安龍,類別為革命遺址、遺跡和革命紀念建筑物。安龍張凌翔、馬河圖墓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銅鼓山菩薩洞古人類遺址位于招堤街道銅鼓井村南約4千米銅鼓山南側,系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呈巖廈狀,向南偏西,高出地面約50米。洞高5.5米,寬10.8米,進深5米,面積約50平方米。1983年發現并發掘。文化層以棕色及褐色為主,厚約1.5米,分3層。獲石制品2000余件。有石核、石片、石錘、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等。哺乳動物化石均為碎骨片,含5片鹿角和2片食肉類動物頭骨等。化石中燒骨占一半,為用火證據。文化性質與興義“貓貓洞文化”頗為相似,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洞外坡腳拾得磨制石錛1件,器體上保留有打制疤痕,表示其晚期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早期。銅鼓山菩薩洞古人類遺址系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布依義亭位于復興鎮松瓦村寨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打易萬人墳位于打易鎮打易村萬人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世爵墓位于復興鎮平繞村西1公里松瓦河對面。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將軍石國家觀測點位于打尖鄉航洞村北側500米。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 亚洲a在线视频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