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黔西南州旅游

黔西南州文物古跡介紹

二十四道拐抗戰公路
  24道拐抗戰公路世界公路奇觀,抗戰史上最偉大的彎道——24道拐抗戰公路關隘在晴隆縣城西南1公里,是史迪威公路的標識路段,起點于大水溝,盤旋于晴隆山脈和磨盤山之間的斜坡上。24道拐公路設計精巧,從晴隆山山腳的大水溝至鴉關關口,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6米,在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至關口,全程約4公里,有24道拐,因此,稱24道拐,堪稱險峻公路建設史上的杰出典范。從關下仰望,如巨龍欲飛;在飛上俯瞰,似蛟龍逍游下山。在晴隆山觀景臺看24道拐,若是有霧,一層薄霧在山腰飄浮,24道拐像巨龍在霧中舞動,奇妙無窮,給人驚嘆之感。24道拐關隘古代叫鴉關,是古代入滇的必經之地,昔日鴉關:“滿目青磷夜聚,元猿晝啼失所,哀鴻盡瘁招徠,于是漸獲寧宇。”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戰略位……[詳細]
2、安龍招堤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濕地公園
安龍招堤
  招堤位于安龍縣城東北,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堤的兩側垂柳成行,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橋300米,觀荷亭和朱樓畫廊數幢,聯為一體。堤邊有明代“十八先生墓”、清代“十八先生墓”、咸豐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領袖-祥、馬河圖合葬墓、南明永歷帝故宮、明御校場、清代試院、武廟石碉等古跡。交通安龍是黔、滇、桂三省(區)交通要道,南昆鐵路旅客列車?堪昌堈。公路東與貴黃路連接,距貴陽300公里,往西64公里到馬嶺河峽谷,69公里到興義。貴陽長途汽車總站(延安西路32號)每天8:00、9:00、10:00、17:00有班車開往安龍。地址: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順城街電話:0859-5210737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門票90人民幣……[詳細]
興義劉氏莊園
  劉氏莊園坐落在興義城南4里的下五屯,為原貴州省省長劉顯世,滇黔邊務督辦劉顯潛的故里,莊園由中西合壁的大小13座四合院組成,忠義祠、花廳、宗祠、書齋等各一棟,宏偉壯觀。至今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原宗祠現為貴州少數民族婚俗博物館。劉氏莊園始建于清嘉慶年間,咸、同時期初具規模。隨著劉氏家族的不斷壯大發跡,建筑也不斷擴大。到民國期間,又大興土木,使之成為全省最大的私家莊園,F存忠義祠、花廳、書齋、劉顯潛居室、家廟、校場壩,部分城垣、炮樓及法式建筑各一棟。劉氏莊園宏偉壯觀,至今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3年6月,興義縣人民政府將劉氏莊園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家撥款35萬元維修劉氏宗祠,1989年10月在莊園內建成“貴州民族婚俗博物……[詳細]
明十八先生墓
  明十八先生墓位于貴州安龍城西天榜山麗,是埋葬為南明永歷小王朝而死節的18位朝內官員的古墓。永歷八年(1654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18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全部處死。遺骸叢葬于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朱由榔移駐昆明后,對安龍死難諸人分別予以贈恤,并建廟勒碑,表曰“十八先生成仁處”。明十八先生墓的墓區約4000余平方米,由墓區、祠堂、摩崖三個部分組成,依次漸高,四面高墻圍護。墓園依山勢逐級向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寬的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系貴州省著名書法家陳恒安先生補書,坊上鐫刻松、梅、竹、蘭花卉浮雕。墓前有小石坊一座樹于大石坊之后,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云龍、獅子,刻工精細,形態……[詳細]
花江鐵索橋及崖畫
  花江鐵索橋及崖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江鐵索橋,橫跨于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之間的北盤江花江段上,由14根粗大鐵鏈拼拉而成,上鋪木板作橋面,全長70余米,寬3米,下距正常水面約15米。古人曾以“橫空鐵索系山腰,儼似揚州廿四橋;履險如夷通利濟,征車那計浪中搖”描繪花江鐵橋雄姿,可謂惟妙惟肖。該橋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系時任貴州提督蔣宗漢募捐創建。據民國《貴州通志·輿地志》記載:“此橋清季新建,在永寧州東南四十里募役司南,為貴陽、安順逾關索嶺南行經興義出滇之道,左右皆重巖壘山獻,行者危栗。”花江鐵索橋為溝通滇黔交通之又一孔道要樞。橋歷時四載,三建兩毀,幾易其地,方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落成。14根鐵鏈,每根262環,拴在兩岸人工鑿成的石孔內,上鋪……[詳細]
三家寨道堂
  三家寨道堂位于興仁縣城西南約23公里的魯礎營鄉三家寨,曾是統領安順、平壩、安龍、貞豐、興仁、盤縣、普安等12方的伊斯蘭教總道堂。道堂位于寨中,由道堂、姑祖花園兩組建筑群組成。清光緒年間,教主馬光烈令楊云鶴主持修建,光緒十八年(1892)落成。道堂門前有古樹,樹旁建有望月樓,樓為木柱支撐,下為通道,上是9平方米、四面有窗的望月樓,是專供阿訇登樓望月,決定把齋、開齋、誦經禮拜時刻而設。望月樓后為前廳,過前廳入內是寬6米、長8.5米的天井。兩廂、前廳及正殿組成了四合院,檐下掛有各方人士書贈的匾額。正殿大門兩側有清光緒年間各地方官所贈楹聯。正殿一樓一底,面闊16.3米,進深10.7米,木結構,上下設廊,樓上設窯窩,是誦經禮拜的地方。正殿左側并列有天井、廂房、伙房、水房(沐浴之處)等,占地304.5平……[詳細]
7、交樂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樂墓群
  交樂墓群位于興仁縣縣城西南雨樟鎮交樂村。1987年初,公安機關破獲交樂鄉龍樹腳漢墓被盜案,文物管理部門對10號、14號等4座墓進行清理發掘,發現此墓為夫婦葬墓,被-的為男室,女室完好,發掘出文物45種近百件。其中14號多室墓,是目前貴州所發掘的漢墓中最大的一座。被有關人士稱之為“全國少見,貴州僅有的漢墓葬”。貴州省博物館對其中5座墓進行發掘,為磚室墓、石室墓及磚室和石室同冢三類。2號墓為磚室“大”字形室墓,分甬道、正室、左耳室、右耳室。1、4號為磚室“凸”字形墓。3號墓為方框形石室墓,5號墓為磚室與石室同冢。被盜的5座墓,發掘出土文物有:銅盤、銅碗、銅帶釣魚臺、環首銅刀、殘銅刀、銅雞及搖錢樹座等。另還有五銖錢、貨泉、添盤、銀器、琥珀、獅飾、燒料耳當、小骨銅串珠、玉牌等。墓葬大約在東漢和帝(8……[詳細]
興義貓貓洞古文化遣扯
  頂效鎮位于興義市東北25公里,離鎮不遠,有貓貓山,因山頂有兩個隆起的山包,一個低而微垂如貓頭,一個高而扁長似貓身拱起而得名。遠遠望去,它像一只山貓匍匐在地,正準備縱身而起,捕獲獵物。貓頭上,有一個高3米,寬4米左右的巖洞,酷似山貓圓睜的大眼,當地人稱之為貓貓洞。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次年10月進行試掘,11月正式發掘。從洞內黃褐色砂質上層和堆積物里,獲得珍貴的人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遺物,還發現不少用火遺跡。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頷骨粗壯低矮,齒弓短而寬,形態與“山頂洞人”的下頜骨近似。股骨較粗壯,骨壁厚,髓腔小,與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標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詳細]
魯屯牌坊群
  魯屯牌坊群魯屯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后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們是魯屯經濟文化發展鼎盛時期的標志性建筑。魯屯石牌坊群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區的典型代表。聳立于南門口的那一尊“李汝蘭之母百歲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聳立于下排街的那一尊“李錦章百歲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座落在鐵匠街口的“黃健勛之母李氏節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門五樓式。鉚榫結合構造。坊座堅固,坊體樓高各7米,坊底為束腰須彌座;兩根中柱高4.5米,寬0.8米,如此石料難于找到。石柱下邊有頑獅護鼓,鼓面分別浮雕著各種古代的神話故事,“有嫦蛾奔月”、“鐘鳴逐鹿”、“麒麟戲鶴”、“吳剛伐桂”,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石牌坊一樓中間有長2.5米的石匾,書有“貞壽之門”、“志……[詳細]
“仁學會“會址——文昌宮
  文昌宮位于貞豐縣城東門內,建于清乾隆年間,建筑平面布局應用均衡對稱的手法,沿縱軸線建前殿及左右配殿、正殿。在整個建筑群的前面,有長方形的荷花池,池中建木橋為出入道,似一個“中”字。整體建筑由高到低,錯落有致。正殿外觀似“高”字形,與城外文筆塔相映,人稱“文筆高中”。前殿和正殿均為木結構歇山式屋面,九架梁,三開間。翼角為仔角梁起翹,但舉架合度,房頂曲面柔和,出檐不顯硬直。正殿為重檐歇山式,雙步回廊,自腰檐起,第二層的檐外裝修退至金柱之間,使正殿建筑風格較為活潑。此殿通面闊6米,進深9米,基高0.4米,整個建筑高13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文昌宮正殿被清翰林吳嘉瑞(廂丹)辟為“仁學會”會址,吸收貞豐有志青年為會員,傳播維新、變法等思想,講授數、理、化知識,“創我縣新學之漸”,遂“開盤江風……[詳細]
普安崧巋寺
  普安城北,山巒延宕,滇黔古驛道蜿蜒其中。城北15公里的譚家灣一帶,五條游龍似的山嶺,錯落有致地環繞著蔥蘢幽靜的崧巋山,歷來就有“五龍顧勝”之說。崧巋山上,青松林立,古木參天;山腳,溪水清澈,小橋橫臥。明朝中期,這里建了一座古剎,因其山形而稱“五龍觀”。傳說清朝順治年間,一位名叫善權的太監,出京四訪名山大川來到譚家灣,見這里奇松翠竹,山水旖旎,恍若仙家圣境,便在此住下,削發為僧。他捐金獻銀,維修古剎,并取山上青松高大挺拔之意,將“五龍觀”更名為“崧巋寺”。崧巋寺占地600多平方米,南向,由前、后殿,左、右兩廂組成四合院。寺門前有護門雙獅,用“銀花玉”大理石雕成,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山門前,列有15級踏道,中部辟為魚池。進入古寺,殿宇宏闊。前殿為單檐硬山頂木結構,面闊5間,檐前懸掛“崧巋古剎”匾……[詳細]
定邊城萬人墓
  萬人墓位于明定邊城(今龍場鎮定塘)遺址西門外150米處,建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墓為石砌,封土高2米,周長19米。墓前有單檐硬山頂四柱三門牌樓式墓碑,主碑側有耳碑四塊,除右邊最外側的一塊已毀外,其余均完整。主碑高3.05米,寬1.5米,中有月梁式欄額,額上橫行陰刻“云蒸霞蔚”四字,高浮雕兩幅,一為“雙鳳朝陽”,一為“二龍戲珠”。主碑正中豎行陰刻“定頭誠被難眾姓老幼男女遺骸之總墓”,左刻“嘉慶丁巳二月初一破誠被難”右刻“嘉慶已卯季春月寒食節吉旦”。兩旁楹聯,上聯“廿余年吞鳳飲露幾忘當日遭劫恨”,下聯“億萬載俎豆馨香豈料今朝樂安眠”。兩側次碑各高2.55米,寬1.05米,欄額書“呤風”、“唱月”,額上有云紋高浮雕,兩塊次碑刻有400余位死者姓名。次碑楹聯,上聯“幾處螻蛄今夜月”,下聯“一……[詳細]
13、定邊城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邊城遺址
  定邊城遺址位于貞豐縣城西龍場鎮大塘村后的臺地上,面積0.19平方公里。據《興義府志》記載:“明天啟六年(1626)普安監軍副使朱家民筑城于定頭,宿兵以衛民”。明思宗朱由檢賜名曰定邊城,但當地居民習慣以“定頭城”呼之。清嘉慶二年(1797)二月初一,南籠起義軍攻破此城。定邊城平面呈梯形,西南城垣長約650米,南面城垣長350米,東、北兩面城垣各長約550米。整個城垣周長約2100米,厚1.5米。均用五面剔青(石灰石)砌成。現殘存的城垣,最高處仍有4米,最低處亦有1米以上,此城原有東、南、西、北四門,現僅存西門門拱,高3.9米,寬3.28米,厚2.41米。各道城門之外均有驛道相通。城內尚存明代筑就的石街路和部分屋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建成觀音廟、關帝廟和陸續修建的民宅,城內現仍有70余……[詳細]
14、馬二元帥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二元帥府
  貞豐縣城內現一中校址,是清雍正九年(1731)修建的長壩營游擊署,俗稱“武衙門”。清咸豐十一年(1861)三月十六日,白旗軍一部攻占貞豐城,其首領馬斯俊(又名馬仲)設府于該衙。因白旗軍公推馬斯俊為二元帥,故又稱其府為“馬二元帥府”。馬二元帥府為四廳六廂三院建筑群,規模宏大,坐東向西。有演武場,后有炮坊箭道,房屋均屬木結構穿斗式硬山頂建筑。大門及正廳均系圓拱,重重疊疊。第一院正廳門額上原有匾一塊,上 書-“元帥府”三字;◤d、正廳、議事廳均屬單檐,小格花窗,浮雕欄額,門面刻有花、草、竹、林,古雅大方。院壩系方塊青石鋪就,設有花壇;◤d中原有丈許過樓,直通隔壁周衙,為文武官員議事、眷屬互往的通道。下樓折內拾級而下,穿朝門,入四合天井。左右有廂房三間,正為后廳,房五間,中間為拱門,有木空雕花檐枋,……[詳細]
李曉炎故居
  李曉炎(1889~1930)原名正源,學名樂,貴州貞豐縣平街鄉李家屯人。祖籍湖南邵陽。系民國貴州軍閥混戰中崛起的一位戰將,1929年曾任貴州省臨時政府主席。李曉炎故居在貞豐縣城北約40公里的平街鄉李家屯,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由正房、左右廂房組成一樓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東,木結構懸山式。石拱門,門框兩邊陰刻楷書楹聯:“青蓮學問高唐代;大樹勛名溯漢家”,題額:“貳家喜慶得春和”。筆勢流暢,蒼勁有力。正房五間,面闊20米,進深10米,高9.33米。左、右廂房各三間,面闊10.1米,進深8米,高7米,天井內有照壁、花壇,門窗飾有雕刻花紋。照壁上繪有大幅山水畫,花壇內種有各色花草,磚面上分別模有“華居志喜”、“民國十五年丙寅吉日曉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樣。整座建筑占地約1000平方米。其故居……[詳細]
興義萬佛寺
  •建于喀斯特地貌上的寺廟,洞中數千座佛像,是中國著名天然洞穴道場。景點介紹興義萬佛寺位于興義城的東南方向,距離城區有十多公里,是黔西南州興義市萬峰林風景區內的一處景觀。它與萬峰林風景區融為一體,同泥凼石林和萬峰湖相銜,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周圍青山靈秀,奇石挺拔,民風淳樸,是中國著名天然洞穴道場。萬佛寺建于明嘉靖年間,洞寬126米、高82米,洞中奇觀千姿百態,造型完美,堪稱洞中精華。塑有釋迦牟尼、彌勒、觀音、地藏諸菩薩像,建有大雄寶殿、彌勒殿、觀音殿、地藏殿、齋堂、客堂,有僧眾錫道場十余人,洞內墻壁上還擺放了幾千個小佛像,寓意萬佛朝宗。地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風景區內類型:寺廟開放時間:8:00-17:3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交通 乘19路公交車至終點站可達 ……[詳細]
白巖關戰斗遺址
  白巖關位于縣城東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為古城堡式,整個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樓長5.2米,高4.3米,城門高4.4米,寬2.3米,門坎高、寬約0.2米,拱門額寬0.4米,長0.9米。正中橫行陰刻“白巖關”三個大字,右直行陰刻“光緒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陰刻“知貞豐州事徐德修建”九字。關隘兩邊,依山修筑城垣,總長75米,墻身高1.6米,厚0.9米,墻脊有垛口十數個,間距約3米。1935年4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前梯隊,與當時駐守白巖關的黔軍常和笙部張紅-生短促遭遇戰,雙方均有傷亡。該關附近有紅軍陣亡戰士墳塋數座,當地百姓至今稱白巖關為“紅軍丫口”。1987年11月2日,貞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貞豐縣城——白巖關,途徑s309省道,駕車約行駛15分鐘,無門票![詳細]
花江摩崖石刻群
  橫跨于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之間北盤江花江段上的花江鐵索橋以及橋岸崖壁上的眾多珍貴石刻作為茶馬古道貴州段重要的歷史遺跡具有重要研究價值。近日,中心副主任婁清帶隊對花江鐵索橋摩崖石刻群開展專門調查工作;ńF索橋摩崖石刻近20處,鐫刻于巖體表面,巖體所處環境受自然風化、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多數現存石刻字跡清晰、保存完整,但仍有碑刻風化、人為破壞的痕跡。各類石刻詳細地記錄了自清光緒年間以來,花江鐵索橋修建始末、資金籌措、名人題刻、相關歷史人物等豐富的信息。此外,崖壁內還保存有建橋匠人所鑿塑的“普陀真境”摩崖造像三尊,蔣炳堂摩崖造像一尊。通過對各類歷史遺跡的調查、識讀及影像記錄,對中心在茶馬古道貴州段各類文物的保護、利用及研究思路的拓展帶來了新的啟發。……[詳細]
晴隆“欲飛”石刻
  晴隆“欲飛”石刻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晴隆縣蓮城鎮城西后山上。石面斜向東北,長8米,寬5米。“欲飛”二字各長3.3米,寬2.4米,筆劃最寬處約2.4米!坝w”二字,筆力雄健,渾厚灑脫,既藏柳公權之“骨”,又含顏真卿之“筋”。據《安南縣志》記載:“城西文廟有‘欲飛’二字,為明朝總兵鄧子龍書!编囎育垖嵜囩姡=〞x江人,明萬歷年間中武進士,繼而任總兵之職。鄧子龍所到之處,喜題詩賦對,勒墨跡于石,概書子龍,不署其名。在明代萬歷末年至崇禎年間,黔地水西、安南(晴隆)毛口一帶,烽火連綿,少數民族揭竿起義,與朱明王朝分庭抗禮。鄧子龍奉旨來到貴州平“亂”,駐扎安南衛城,在城中發現一塊巨石,在石上 書-下了“欲飛”二字!坝w”摩崖雖經無數雨淋日曬,至今仍基本保持完好![詳細]
普安銅鼓山遺址
  時代:商、春秋銅鼓山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范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在兩次中發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跡,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萬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區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南半區主要是生活區。遺址時代為戰國~西漢時期。它是貴州境內經過正式發掘的唯一一處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冶鑄遺址,具有重大的學術科研和保護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自拍a人片 |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 | 熟女作爱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福利院在线看AV | 违禁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