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巴中市旅游

巴中市文物古跡介紹

董家祠堂
  董家梁祠堂位于恩陽區司城辦事處董家梁,距今時間100余年,是研究古代孝道文化的實物見證。初到董家祠堂,乍一看并不覺得這是一個有100多年歷史的建筑,只有兩側房檐上斑駁的雕花能證明它經歷了多年的風雨。正面青磚砌墻,墻上四扇窗戶裝上了幾塊玻璃和鋼棍,大門兩旁的兩盞燈籠顏色鮮艷……董家祠堂是個小四合院,院中間有一個小天井,天井正中是一個甬道,甬道兩旁的兩個花臺上肆意地生長著一些植物。甬道前方的正堂墻上,掛著10塊牌位,牌位上方掛著三塊匾牌,上 書“積厚流光”等文字。正堂的墻面,被白色涂料粉刷過,上方的橫梁、檁子上繪著彩色的花草鳥獸,只不過顏色已經很淡了。正堂里的地面干干凈凈,一角放置著蒸籠、木桌等物。據介紹,董家祠堂建于清朝同治時期。在封建時期,祠堂主要是用來懲罰家庭里那不孝子的。如果家庭里有誰不……[詳細]
南江米倉古道
  南江米倉古道年代:秦至民國2012年,南江米倉古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截賢驛棧道及橋樁孔保護范圍:棧道及橋樁孔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巖上部)。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2、寒溪河棧道及橋樁孔保護范圍:棧道及橋樁孔面外延50米(包括河谷和山巖上部)。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3、官倉坪(又名巴峪關)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4、古琉璃關保護范圍:各石刻本體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5、斷渠遺址保護范圍:東至明月村村道公路,南至南江鎮第六小學北面圍墻,西至省道S101,北至斷渠遺址斷裂帶邊沿。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向北外延100米。6、蒲澗太子洞石刻保護范圍:洞口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詳細]
黑馬山墓群
  四川黑馬山墓群位于巴中江口鎮五一村,坐西向東,分布在長100米,寬30米,面積3000平方米的坡地上,共有墓葬3座,均為夫妻合葬墓。M1李在明墓,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M2李映元墓,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M3李坤元墓,建于清咸豐十年(1860)。其中M2李映元墓由土冢、墓碑、碑、牌坊、字庫、桅桿組成,土冢呈橢圓形,長4.2米,寬3.9米,高3.4米,塚前立石質三樓牌樓式墓碑,高4.99米,寬4.5米,四柱三開間,碑左右兩側為八字形儀墻,高2.46米,寬4.8米,儀墻前相向而立碑2通,高2.93米,寬1.01米,厚0.87米,碑外側為塋墻,高1.6米,墓碑中軸線前3.88米處立五樓牌樓式牌坊1座,四柱三開間,高6米,寬4.4米,牌坊左右兩側與塋墻相接,牌坊前2.6米處左右兩側立密……[詳細]
小新場獨善橋
  地址:通江縣草池鄉嘉禾寨村一組陳家河該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東北——西南走向,橫跨于陳家河上,為5孔石拱橋。橋長64.12米、寬5.8米,距河面高8米,橋面用板石鋪成,橋欄用條石砌成。橋東北端石梯右側的自然巖石上立有“同治六年歲次丁卯年季春下浣吉旦”石刻建橋記事碑,其文可識者大意為:“上通秦漢,下達巴蜀,而兩山逼狹……每值天雨淋漓,山水漲發,臨流者誰不為之哀嘆。翁佘君鳳林者,久欲獨立捐資修橋,事未舉而先逝。”其子男學、俊魁、文生、炳煥、必揚等繼父志,毅然捐資成其大功。“因系獨家捐資,鄉人以獨善名之。”獨善橋下游31米處,有跳礅橋一座,按一步一個的距離安置石礅,共39礅,全長40米,石礅高1.31米、寬0.58米。橋東南端有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孟冬月所立六棱形石柱碑1通,上陰刻建……[詳細]
巴州紅軍石刻標語
  1.銅嶺碑紅軍石刻標語(巴州區)保護范圍:標語東、南、向北外延10米,向西外延至崖壁末端。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2.馬家河紅軍石刻標語(巴州區)保護范圍:標語本體向東外延10米至山坡,向西外延20米至馬家河邊,向南外延10米至小路旁,向北外延10米至山坡。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米。3.禹王宮紅軍石刻標語(巴州區)保護范圍:石刻標語四周邊緣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4.卡門坡紅軍石刻標語(巴州區)保護范圍:石刻標語本體向東外延15米,以紅軍石刻標語所在崖壁頂端為基礎向西外延5米,石刻標語南部邊緣向南外延15米,石刻標語北部邊緣向北外延1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5.回龍寨紅軍石刻標語(巴州區)保護范圍:西南、東南、西北面以回龍寨自然崖壁外延50……[詳細]
平昌長安古道
  米倉古道,是穿越米倉山連接陜西漢中與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條線路,分別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巖河、東河河谷到四川。幾條線路均需翻越川陜交界的米倉山,所以通稱米倉古道。《辭海》1979年版載:“米倉道,在今陜西南鄭縣,位于川陜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陜入蜀,多出此道。米倉古道的第一條路線:即歷史稱謂的漢中古道(又稱長安古道),是“米倉古道”在今平昌轄地的統稱。它是米倉古道的第一條也是最東面的一線。所謂漢中古道,即是陜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時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綏定(今達州市)再下重慶。現在殘存的道路痕跡還歷歷在目,不少題記佐證了古人開山劈石、修路造橋的豐功偉績。平昌西興鄉天堂村北1.5公里處,明萬歷乙卯年……[詳細]
得勝鎮北山寺
  得勝鎮北山寺  得勝北山寺亦名北峰院,位于平昌縣得勝鎮。東北接壤通江,西北依抵巴州,距平昌縣城40余公里,距縣城60余公里,占地二十余畝,海拔810余米,寺東、西、北面為懸崖絕壁,南面地勢平緩。寺周巖下樹木繁茂,有古樹松柏、楠木、菩提、搖錢等灌、喬木數種。  據《巴州縣志》載:“北山寺,在縣東得勝場,僧慧悟始建,花竹蔭森,足資游憩。”此寺為什么被《巴州縣志》記載呢?因民國以前平昌屬巴州縣管轄,故記入《巴州縣志》。該寺清初遭兵燹,康熙年間復修繕二教寺改名北山寺。現存寺院及壁畫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至二十五年(1845年)雷自然和尚籌資繼建的。  北山寺是冷兵器時代兵家必爭的軍勢要地,明武宗時農民領袖蘭延瑞、鄢木恕就在此地起義,張獻忠入川以得勝為重鎮,一度屯兵于此,清白蓮教農民起義軍也以此……[詳細]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座落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城東40余公里的沙溪鎮王坪村。1934年7月,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緬懷紅軍將士,在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原名“王坪烈士墓”,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并題寫碑名、繪制圖案,烈士集墓集中安葬紅軍烈士7823名,是中國唯一一處紅軍為戰友修建的陵園,也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集墓。1982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為紅軍烈士陵園親筆題詞,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2年民政部批準更名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為仿川東北民居建筑風格,建于2011年8月,占地面積40000余平方米,是重要的紅軍文化傳播基地……[詳細]
通江千佛巖石窟
  通江千佛巖石窟位于四川省通江縣諾江鎮千佛村,石窟雕鑿于唐龍朔三年(663年)至開元七年(719年),前后歷時56年。共有造像54龕,造像3000余身,分布在高10米、寬53米的白砂巖石正面和左側。正面28龕,盛唐雕造;左側26龕,初唐雕造。整個造像群由凈土變、天龍八部、說法圖、七級佛塔、千佛屏等龕組成。主要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大勢至、四佛、三世佛、藥師佛、護法力士、供養人、樂伎等。龕形有方形龕、雙重檐龕、拱形龕等;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淺浮雕、線刻和鏤空雕刻手法。千佛巖石窟規模宏大,裝飾華麗,雕藝精細,栩栩如生。既有初唐時期的簡樸,又有盛唐時期的風韻,是研究唐代服飾、美術、彩繪、雕刻、建筑等的珍貴實物資料。特別是高3.7米的七級浮雕佛塔龕和四佛并坐龕,前者人字形直斗重疊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門楣石……[詳細]
巴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
  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巴山游擊隊紀念館位于南江縣桃園鎮北七公里鐵爐壩村,2003年12月被巴中市人民0公布為“近現代重要史跡”類文物保護單位,是光霧山重要的旅游景點。巴山游擊隊是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前組建的一支留守川陜革0據地的正規武裝力量。自1935年2月至1940年春,這支隊伍在劉子才、趙明恩等的領導下,活動在以南江縣桃園為中心的茫茫林海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戰斗5年之久。巴山游擊隊紀念館,由厘金局遺址、廣場、主題雕塑、巴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史跡陳列館、巴山游擊隊趙明恩烈士墓、綠化帶七個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7300多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巴山游擊隊指揮部舊址”230多平方米,設計為“指揮部原貌”和“居民舊貌”兩個主題陳列,展出文物118件;史跡陳列室110多平方米,設計為“紅四方面軍主要領……[詳細]
平昌漢中古道
  所謂漢中古道,從字面上看,即陜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時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綏定(今達州市)再下重慶。在古時候,中原進蜀道路崎嶇,攀崖鑿壁,歷經艱險,正如李白詩曰: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現在殘存的道路痕跡還歷歷在目,不少題紀佐證了古人開山劈石修路造橋的豐功偉績。在平昌境內古代題刻尤多:如西興鄉天堂村北1.5千米,明萬歷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書刻的高1.18米、寬0.7米,筆劃寬0.9米的長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鎮,清光緒(1883)廖綸題書的群山開路讓人行及《石峽頌》:天開靈奇,重巒疊嶂,崗抱雙環,路開一線,樹老石懸,竹修煙暗,宿鳥晨飛,流螢夕璨,水匯岷江,云連秦棧,劍閣夔門,東西相間,玉壘銅梁,秀分厥半,拾級連登,置身霄漢。由此可以說明古代的平昌境內有中原進蜀的古道。……[詳細]
天官府遺址
  天官府遺址在今響灘鵝項嶺后,大松坪側,背靠文星寨,面向鰲頭溪一塊寬闊的地面上(人稱大屋基),有一處具有三重院、四十八個磉礅的遺址,這就是明朝中晚期“吏部天官”韓國顯的宅第遺址。從遺址布局看,府第是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三院”中式仿宮殿建筑。前后院稍低,中院偏高。布局協調,錯落有致,雅觀別致,小巧玲瓏。院外豎雙斗華表兩座。據當地上兩輩老人講:跨入府第大門進入外廳,乃一斗拱型廳堂,中豎一塊黑漆鎏金屏風,上鎏“文星疊秀,鰲水流環”八個大字。府第周圍,花木扶疏,紅墻隱現。遠遠望去,松綠柏翠,熠熠生輝。昔因韓天官上 書“抑豪強,裁冗員”的主張,得罪權貴,壯年即被“致仕終老”。后無病逝于府第之中。可惜其宅第,于嘉慶初“白蓮教”散兵違令將其付之一炬。現僅存四十八只雕花磉礅(一只可作一水缸)和如小山一樣的瓦……[詳細]
蒲大義將軍墓
  蒲大義將軍墓位于喜神鄉大龍村,坐東南朝西北,為蒲大義夫婦墓,蒲大義于1933年參加紅軍,任華北軍區四十五旅旅長,昆明軍區炮兵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參謀長和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1961年晉升為少將,此墓葬分布在面寬4.49米,進深7.03米的坡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3.8米,寬2.6米,高2.4米。墓碑高3.26米,寬2.8米。墓碑為圓首碑,墓碑上刻人物、動物、花卉圖案。墓碑前0.9米處左右兩側立須彌座四角攢尖頂碑亭二座。碑亭通高2.63米,碑身邊長0.33米,基座長1.03米,寬0.73米,高0.53米,碑身四面刻詩文。墓碑正中前1.9米處立須彌座圓首紀念碑一通,紀念碑高2.8米,碑身寬0.88米,厚0.23米,基座高0.65米,紀念碑正面刻“蒲大義將軍紀念碑”八字,左側刻“威名著黎城四……[詳細]
唐芝福墓
  唐芝福墓位于元石鄉雙山村,該墓為唐芝福夫婦墓,坐西南朝東北,分布在面寬10.9米,進深22.7米,面積247.43平方米的坡地上,由土冢、墓碑、儀墻、牌坊、響堂、山門、塋墻組成。土冢呈橢圓形,長6.8米,寬3.9米,高4.4米,五樓牌樓式墓碑,高5.4米,寬4.5米,四柱三開間,分上下兩層,下層四柱施抱鼓,明間刻墓志,上部掛匾并刻文,兩次間為格紋、雕花石門;上層辟亡堂,堂內施墓主人生平事跡;墓碑上雕刻人物、花卉圖案10幅。碑左右兩側為八字形儀墻,高3.6米,寬3.77米,五柱四開間,仿青瓦屋面,末端與塋墻相接。墓碑前正中5.6米處為牌坊,高4.3米,寬3.8米,四柱三開間,單級單檐,四柱前后施抱鼓,左右次間雕刻石板封門,楣、柱刻花卉、人物圖案,匾刻文,兩側為塋墻,與外塋墻相接。牌坊前7.5米……[詳細]
川陜省長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川陜省長赤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巴中市南江縣長赤鎮朱陵宮街禹王宮。1933年5月28日紅四方面軍11師反“三路圍攻”收復長池。6月初長池縣召開首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改“長池”為“長赤”,象征赤色永久,并將長赤縣蘇維埃政府辦公地點定在南江縣長赤鎮朱陵宮街禹王宮內,除“七委二局一部一庭”的縣蘇政府機構外,木門會議后由紅11師擴編的紅30軍所屬經理處及軍械所也設置于此,還設有長赤縣經濟公社等。李先念(先后任紅11師、紅30軍政治委員)曾長期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禹王宮為四合院古建筑,東西長27.2米,南北寬44.3米,建筑面積1205平方米,有正殿、前殿和廂房。前殿3道石門框上有紅軍石刻“誰是世界上的創造者,只有我們勞苦工農”“鏟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只歸生產者所有,那里容得寄生蟲”等標語。長赤縣蘇維……[詳細]
36、張安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安墓
  張安墓位于巖口鄉老君村,坐西北朝東南,為張安及夫人章氏、何氏合葬墓,分布在面寬10.1米,進深24.1米的臺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9.7米,寬6米,高5.1米,五樓牌樓式墓碑,高5.6米,寬8.3米,五柱四開間,主樓辟龕,龕內立碑,刻墓主人名字,龕門外左右兩側刻花卉圖案,墓碑左右兩側與塋墻相接,塋墻高1.9米,長8.8米,墓碑前4.2米平行排列方形座圓首陪碑二通,二碑規格一致,碑基座高0.6米,長0.55米,寬1.2米,碑身寬1.1米,厚0.75米,通高3.4米。右碑前1.6米處立方形座三層字庫塔一個,字庫通高1.6米,基座邊長0.9米,墓碑中軸線前8.8米處立三樓牌樓式牌坊一座,牌坊高5.1米,寬3.9米,四柱三開間,牌坊立柱前施抱鼓,牌坊左右兩側與塋墻相接,正面塋墻上開二花窗,牌坊前2.……[詳細]
龍氏宗祠
  龍氏宗祠:該祠在大清道光年間開始籌建,宅基定在石寨子前,坐東向西,宅基占地面積5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365平方米,從奠基燒磚瓦、陶瓷文物、備木料、施工建修經過三個階段,歷時三十余年,幾經會首、前赴后繼、終將祠堂建成,祠堂前為八卦吊頂的樂樓,后為五岳朝天的正殿,兩邊為廂房,中有天井院壩,張氏宗祠四個大字嵌在前大門正上方的萬歲牌中,大門兩側垟上有石窗戶,窗戶上雕刻“張、壽”二字。祠內為正殿神龕,供奉歷代宗友祖考,祭祀碑、復起會碑、建祠碑豎立兩旁,階沿上方有金字匾額數道,其中有皇恩寵賜巴圖宵大人張碧祿的“武魁”匾額懸掛上方,前庭為樂樓,南北兩側為廂房,樂樓下還有槍房體外觀雕龍畫鳳,扳爪座脊,陶制品木雕刻相嵌期間,建修別致典雅大方,解放后曾住過居民、知青、辦過武校,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現已垮塌,……[詳細]
南江大寨遺址
  大寨遺址 位于龍洞村 社,長500米,高9米,最高處達12米,全用3—4噸重的方石塊砌成,砌筑工藝精巧,上方有城墻一樣的垛口,寨后三面均是懸崖峭壁,寨前只有一個寨門,寨上面積30畝,且修有水池四口,可供1000人飲用,解放初期,古柏參天,民間初年有廟宇,站在后寨遠望,正直、旺蒼山水盡收眼底。后寨右下方10米處,有一個人工開鑿的巖洞,面積400平方米,戰時可容1000人,且洞子中泉眼一個,可供50人全年飲用,上下洞中只能在峭壁上爬行,后寨左下方峭壁上有兩個天然生成的巖洞,中間相通,當地人稱之為牛鼻空。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在張國燾和徐向前的帶領下在川北建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國民黨軍隊對紅四方面軍進行了瘋狂的掃蕩。徐向前總指揮親臨實地觀察后在大寨建立了抵御敵軍進攻的陣地,在此紅四方面軍利用高……[詳細]
鄧紹芳墓
  鄧紹芳墓位于鎮龍鎮土船村,坐東南朝西北,為鄧紹芳及夫人王氏、陳氏合葬墓,分布在面寬8.7米,進深24.94米,面積216.79平方米的臺地上。土塚呈橢圓形,長4.2米 ,寬2.94米,高3.1米,冢前立石質仿木結構墓碑,高4.5米,寬3.36米,四柱三開間,拱形頂上部辟龕、龕內施墓主人像,明間墓內設享堂、享堂為拱形頂高4.5米,面寬3.36米,進深3.4米,墓碑前正中2.3米處立須彌座碑1通,碑通高3.4米,碑基座長2米,寬0.7米,碑前正中3米處立三樓牌樓式牌坊1座牌坊高6米,寬4.9米,四柱三開間,牌坊前左右兩側為石獅各1蹲,石獅蹲高1.56米,寬0.6米,長1.6米。牌坊 前正中4.9米處為方形座四 角攢尖頂字庫塔1座,通高4.5米,邊長1.4米,字庫塔右兩側立桅桿各1根,桅桿通高5.……[詳細]
平昌柳州城遺址
  柳州城遺址位于白衣鎮白衣庵社區居委會,巴江河北岸的一、二級臺地上,南略高北稍低,基本處于一水平地帶,遺址呈葫蘆形,北寬南窄,巴江河從遺址三面流過,呈半島狀,東西長650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320—350萬平方米。東至巴江河魚灘壩高出河面10—15米,南至巴江河中游白衣鎮新街碼頭,西至巴江河中上游羅家壩,北至小角寺山脈。遺址內可見文化堆積厚達0.5米—2.5米,從羅家壩至魚灘壩斷斷續續達12千米。地表采集點和發現文化遺跡達16處之多,分別為羅家壩的燕子坡、學堂坡、張家壩的關山、青杠梁、竹林地、丁子鳳營、瘦大地、銅流溪、瓦子地、白衣農場、周家鄉、石包梁、河灘三家營、老糧站、魚灘壩的鐵匠鋪、大河嘴等。出土漢磚,陶器殘片、瓦礫,民宅臺基、院壩、排水溝、土城墻。有銘文“柳州城王元外”陶罐、千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中文字幕日本久久2019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 伊人精品青青草原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欧美另类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