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商丘市旅游

商丘市文物古跡介紹

穆氏四合院
  穆氏四合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內,是商丘古城保存比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為清代穆炳壇家族的宅院,穆炳壇是清代歸德府城內的富商,也是當時商丘古城內的“七大家、八大戶”之一。現為商丘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穆氏四合院是明清時期商丘古城“七大戶”之一的穆炳壇家。原是一座一宅三院五門相照,座北朝南的清代建筑群,有房舍80余間。現存中宅院和堂樓院,有房28間,只有當初整個建筑的三分之一。中宅院正房5間,進深3間,明三暗五,前出后包,青磚小瓦,五脊六獸,為歇山式建筑。前有過廳3間,東西廂房各3間。門窗隔柵皆為木雕透花圖案,設施古樸秀麗。堂樓院與此雷同。穆氏四合院按照傳統的建筑形式,座北朝南,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前低后高的形制而建,反映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封建禮制。 在……[詳細]
微子啟祠
  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崗寺村。宋氏祠祀源出于商殷王朝的大廟。周建宋國后,其祠廟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襲商殷祭祀的各項制度。唐代文人賈至,來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廟碑頌》中寫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載,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遺事,求于故老與人,則得君廟存焉。盛衰紛綸,年紀超忽,喬木老矣,靈異儼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廟碑》云:“舊歸德儒學東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來,祀殷上公微子,歲久祠壞,祀亦廢缺。蓋自趙宋,以王業所基建諸墓側,后徙城內西南隅。國朝景泰間,知州席貴移植學東,后圯于水。天順間知州蔣魁重建于學內之東偏,即今祠所在……”據族譜記載: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有碑與石器,碑前有拜殿三楹,內設牌位和祭器。拜殿東有微子廟,大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前有廟門三間,……[詳細]
歸德府文廟
  歸德府文廟,坐落在歸德府古城內,中山東街路北,為祭孔圣地,又名孔廟,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商丘縣志》記載,大殿始建于元延佑四年(1317),明弘治年間知州張璽重建為7間,后歷代重修。原有大殿、欞星門、照壁、泮池、名宦祠、鄉賢祠、戟門、東西廡、啟圣祠、教諭宅和訓導宅。現僅存大成殿、明倫堂和泮池。1948年底和1949年初,淮海戰役總前委和中原二月會議曾在這里舉行晚會。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趙會、劉信相繼修葺。大成殿是歸德府-、儒學屆祭祀孔子的場所。現存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三間,九脊十獸,飛檐挑角,綠色琉璃瓦頂,單檐歇山,浮雕龍鳳大脊,正中飾一寶瓶。兩端置鴟吻,垂戧脊下均有獸形浮雕,檐下無斗拱,四周平出耍頭承托檐部。耍頭間開方窗,四角四根托……[詳細]
淮海戰役總前委、中野司令部和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淮海戰役總前委、中野司令部和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睢陽區閻集鄉張菜園村。1948年12月31日,以鄧小平為總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和中野指揮部從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小李家遷移到河南省商丘縣(現睢陽區)張菜園村。1949年3月24日遷往安徽省六安。在商丘的80多天里,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斗,取得戰役最后的勝利。1949年1月29日至2月1日,在商丘古城圣公會禮拜堂鄧小平主持召開了中原局擴大會議。2月8日,召開了由淮海戰役總前委及中原局、華東局負責人參加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擴大會議(又稱渡江作戰會議),具體討論和決定了大軍南下渡江作戰的部署、戰勤準備以及部隊教育等問題,形成了《關于渡江作戰方案和準備工作意見》,并上報中央軍委。中原局擴大會議和淮海戰役總前委擴大會議,是兩次具有重……[詳細]
民權李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李崗遺址,這處遺址疊加了自龍山文化時期起始,包含岳石文化、先商文化、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在內的數個文化層。因遺址蜿蜒逶迤,形狀若龍,當地俗稱龍行崗。對李崗遺址的考古,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了,考古工作者多次到此進行調查,并先后將遺址定為縣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河南二隊與商丘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專家再次來到李崗一帶,此次考古勘查發掘的目的是了解豫東原始社會末期和商代早期文化的有關問題;通過調查,發現這是一處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遺址(《1977年豫東考古紀要》)。到1986年,李崗遺址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崗遺址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存有:陶器分夾砂陶和泥質陶兩類,泥質陶多于夾砂陶,以灰陶為大宗,黑陶較少,另有極少量紅陶、褐陶和棕色陶……[詳細]
宋國故城
  宋國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舊商丘縣城南,又稱睢陽城舊址,因在古睢水北岸,故稱睢陽城,是周初封微子于宋國都城的遺址。宋國是我國歷史上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1994年春到1997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宋國都城遺址通過鉆探和發掘,確定了城墻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結構,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漢睢陽城、明弘治十五年前歸德府舊城和明正德六年后現歸德府城的地層關系,證明在現存的歸德府城附近,上下疊壓著數座城。宋國故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墻長2900米,南墻長3550米,西墻長3010米,北墻長3252米,總面積10.2平方公里,其面積約相當于今商丘古城的10倍。宋國城墻以高大堅固著稱,用黃色土摻拌螺殼、料礓石夯筑而成,剖面為梯形,高10~11米,夯土層厚8~20厘米,有5處城墻缺口。城墻上窄下寬……[詳細]
柘城故城
  柘城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城關鎮北舊湖內,南到幸福街,北鄰北環路,東靠黃山路,西到看守所,距柘睢公路約300米,距余河坡150米,疊壓著從新石器時代至明代的文化遺存,總面積達288萬平方米,是豫東地區文化內容最為豐富的遺址之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城故城的城池呈長方形,東西長1800米,南北長1600米。整個遺址低于周圍地面約3—4米,最南部、西部部分、東部邊沿均被城市建設及民居所覆壓,北部較南部低洼,常年存有大量積水。遺址西部邊沿上還存有南北長50米、高約5米的原始土城墻。保留下來的西城墻為夯土層,包含了不同時期的勞動人民為防御水患而付出的智慧。此段城墻夯窩顯現清楚,夯層中夾雜有少許……[詳細]
商丘孔子還鄉祠
  孔子還鄉祠位于商丘夏邑縣城北7公里處的王公樓村,是一處蔚為壯觀的古建筑群。孔子被稱為“全人類永恒的導師、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據古書記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今商丘)人。后因宋國內亂,逃亡魯國,遂成為魯人。孔子先祖多人均葬于栗,因此,孔子常常到栗祭祖掃墓。根據《禮經》和《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年輕時曾多次回故里宋國考察殷禮。58歲又來到宋國。后人為紀念孔子還鄉,于是建還鄉祠。現全國各地都興建了孔廟,惟此處還鄉祠因與孔子淵源深厚,所以規模更大、建筑更加雄偉。全祠占地50畝,有圍墻、四門,南門處有一影壁墻,院中一壇,前后有兩個大殿,內設孔子的先祖、歷代儒學名家的排位。東西兩側有廂房,院內還有碑林碑刻。整個祠堂建筑完全按照中國文廟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而且只有孔廟可以使用像皇宮一樣的黃色琉璃瓦頂。所以來……[詳細]
芒碭山文廟
  芒碭山文廟,亦稱夫子廟,位于永城市東北三十五公里芒山鎮夫子山南麓。夫子山是芒碭群山中的一座,因孔子在周游列國返回魯國時曾在此避雨、曬書而得名。后人為示紀念,在此建文廟、立石碑而祀之。文廟始建年代不詳,據院內石碑記載,明末曾遭兵焚。現存文廟是清末建筑,坐北朝南,由啟圣殿、東西廂房和大成門組成。主殿啟圣殿,硬山灰瓦頂,面闊五間,長19.20米,進深四間,寬13.20米,構架特征為七架梁帶前后雙步梁,并出四架梁前廊,前廊梁下作軒。廊下有四根八楞石柱擎檐,石柱正面陰刻知縣陳夢蓮所題楷書楹聯:“德配天地修高明博厚之大,道冠古今統二帝三王之傅。”“近圣人居若此其甚,中天下立無得而”。東西廂房各面闊五間,長13.74米,進深一間,寬4.8米,前檐帶廊,構架為五架抬梁式,硬山頂,仰合灰瓦屋面。大成門平面呈長……[詳細]
任家大院
  任家大院是一座多重四合院建筑群,現存于虞城縣大同路中段北側的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豫東保存較完整的清代民居,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任家大院的多重四合院建筑群落,因屬民間官宦大賈之民宅,故史志、典籍均無詳細記載,是清代中葉嘉慶、道光年間世居馬牧集任氏第十五世孫任壯猷生員得了“二品封典”的功名后修建,以后經陸續修建,在馬牧大隅首東北側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四合院建筑群。其主要部分位于大同路中段北側的東西兩個大院。東側大院建筑多數已被改造,已無原貌。西側大院建筑保存完好,即現在的任家大院。任家大院整個建筑占地面積3721平方米,房屋102間,沿中軸線有主院3節,布局平面呈“凸”字形,它以門樓過廳、中堂、堂樓為中軸線,按照左右對稱、前低后高的原則,嚴謹地將各個單體建筑連成一片。屋頂是青色小瓦鋪面,內頂為八……[詳細]
寧陵東關清真寺
  寧陵東關清真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寧陵縣城關回族鎮東關村清真寺街,座西朝東,據傳始建于元代,以后逐漸擴建。明萬歷九年(1581年)擴建。建有大殿、講堂屋、水房、女寺、藏經樓等房舍共70余間,占地10畝4分。布局巧妙層次分明,雕刻精美,古樸典雅。僅于清朝同治年間大修一次。“0”中,清真寺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拆掉了南北講堂、對廳、內宅、水房等房屋,內壁裱畫也毀壞一空,墻壁裂縫,致使大殿整體傾斜,寺院建筑呈現衰落之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上級撥款和當地回民集資的情況下,于1987年春對清真寺進行大修。目前,清真寺占地面積10畝2分。該寺以大殿、南北兩院、望月樓三大部分組成。大門樓(三間)為高石階,紅磚圍墻,深綠色大門,上懸匾額一塊,書“清真寺”三個大字,整個建筑為磚木結構。給人以清……[詳細]
梁王陵墓群
  西漢梁王陵墓群現已發現漢墓大小18座,其中更以漢高祖劉邦之孫梁孝王劉武及王后墓的規模最為宏大、最為著名。梁孝王墓位于永城東北34公里芒碭山南脈保安山東側山腰,距山頂約15米。梁孝王名劉武,漢言文帝次子,初封代王,后封淮陽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改封為梁王,史稱梁孝王,死后葬此。其墓斬山為槨,穿石而藏,墓門向東,墓長56.62米。梁孝王王后墓:縱深210米,是迄今國內發現的最大石室陵墓,墓內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客廳、臥室、壁櫥、糧倉、冰窖、馬廄、兵器庫、廁所(最為人擊節稱奇的是其中有實物為證的、在中國最早使用的、雕刻精美的石制坐便器)。黃泉道:在梁孝王墓和王后墓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名曰黃泉道,是梁孝王和王后死后靈魂幽會的通道,據稱后人所謂命歸黃泉或黃泉路之說即源于此。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詳細]
寧陵縣生態梨園景區
  寧陵縣是“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游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酥梨之鄉”,是河南省最大的金頂謝花酥梨最大的生產基地,金頂謝花酥梨種植面積達22萬畝,年產10億斤,順利通過了“國家綠色產品”認證, “游世外梨園,賞人間仙境,品皇家酥梨”,游客可盡情體驗別樣的人生情趣!景區以皇家梨園為中心,建有劉花橋景點、百年梨樹王、梨園六亭、梨文化博覽園等五大景觀單元。形成了“春賞花、夏乘蔭、秋品果、冬觀枝”的四季美景。這里春華秋實、葛天舞樂源遠流長,天然氧吧,生態宜人。清明時節,梨花噴雪,漫天飛舞。夏日,梨園曲徑通幽,蔭翳蔽日。金秋時節,梨果壓枝,一派豐收景象。冬季,梨樹披雪掛霜,虬龍玉枝,美不勝收。培育了“農家樂休閑”、“花海果洋觀光”、“授粉采摘嫁接體驗”、“梨園養生度假”、“寫生攝影……[詳細]
馬頭遺址
  馬頭遺址,位于夏邑縣西南二十五公里馬頭集南街東側,整個遺址基本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原最高處高出地面6米,明代曾在此建一規模較大的寺院名“崇覺寺”,1958年以來,當地群眾多在此取土作肥料,致使遺址上部被挖成南北長一百余米,東西寬約80米的大坑,深約4-5米,其兩側為群眾住宅區,故被保留下來。1974年至1978年,經河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二隊三次調查,定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址。1989年,被公布為夏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面積較大而且文化層堆積較厚,內涵十分豐富,上層有明清時代的瓷片,發現宋代小銅鏡和莽幣一枚,還有一件直徑為70cm的戰國大陶甕,通體磨光。黑亮光滑,肩部飾一周穗帶紋,做工十分精細。二層為商周文化層,遺物主要有陶片,能夠看出器形……[詳細]
商丘張巡祠
  張巡,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可以把歷史的鼙鼓震得天響的名字,就在睢陽古城演繹了一場泣鬼神的睢陽之戰。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叛軍一路所向披靡。在睢陽城周圍,洛陽陷落,汴州(開封)陷落,譙郡(亳州)太守楊萬石降賊,雍丘(杞縣)太守令狐潮降賊,濟陰郡(今山東定陶)太守降賊,睢陽幾欲成為一座孤城。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軍集中兵力,叛將尹子奇率兵十三萬開始圍攻睢陽城。一場亙古未有的慘絕人寰的睢陽城守衛戰拉開了序幕。當時的睢陽城內雖有民眾六萬余人,而將士卻只有六千八百人,面對的敵人卻是十三萬之眾。至五月,城內糧盡,但此刻卻因叛軍主帥尹子奇受傷而暫時退了兵。七月,尹子奇率兵十四萬第三次圍攻睢陽城廝殺,流血;流血,廝殺。八月,城中糧盡,十余萬兵卒把睢陽城圍的層……[詳細]
大運河商丘南關碼頭遺址
  時代:隨至宋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坐落在商丘市睢陽區商柘公路與105國道之間,北岸占地約24.5萬平方米,南岸占地約24.8萬平方米。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宋州睢陽城(今商丘)就是依靠著大運河逐漸繁榮起來,使商丘成為隋唐宋時期繁華的商業大都會。隋唐大運河是我國隋代開鑿的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河,開挖于公元605年,全長2700公里,在商丘境內長約200公里。隋唐大運河商丘段在隋唐時期繁盛一時,南宋時期由于都城南遷至杭州,隋唐大運河商丘段逐漸蕭條。至明代中期,隋唐大運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該河道徹底廢棄,后因黃河多次泛濫被掩埋于地下。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詳細]
魏莊清涼山遺址
  清涼山遺址,位于夏邑縣城西南的馬頭鎮魏莊村西北約500米處,現為南北寬40米,東西長55米的梯形堌堆,遺址頂端約2300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涼山遺址原為一高出地表6米多的堌堆,明代在堌堆上建一規模較大的清涼寺,故俗稱此堌堆為“清涼山”。1974年至1987年,河南省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先后進行了四次調查。1988年秋,北京大學考古系、鄭州大學歷史系、商丘地區文管會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并于同年9月至11月對該遺址進行了聯合發掘。這次發掘,獲得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除發現了河南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遺物外,還發現了晚于河南龍山文化、早于商代二里崗上層的岳石文化,該層的上層被二里崗上層商……[詳細]
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舊址
  半個多世紀前,在商丘這片土地上,曾經炮火沖天,槍林彈雨。英勇的革命前輩為了抗擊日寇,解放全中國,沖鋒陷陣,浴血奮戰,許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鮮血染紅了足下的土地,從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紀念。遍布全市的十多處革命熱土,成了人們紀念先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景點。位于商丘市睢陽區城中山西三街的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舊址,原為中華圣公會禮拜堂,系西洋教會建筑,共有房6間,坐南面北,長24.9米,寬13.2米,青磚砌墻,鐵皮瓦起脊封頂,室內外保存完整,桌椅等設備尚存。為省級保護單位。1949年1月29日至2月1日,0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在商丘古城圣公會禮拜堂召開,陳毅、鄧子恢、張際春、李雪峰、劉子久、陳賡和中原軍區所屬各軍區、中原野戰軍及所屬各縱隊、豫皖蘇分局、中原局所屬各區黨委以及鄭州、開封兩市的負責人……[詳細]
39、湯斌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斌祠
  湯斌祠是清初順臣湯斌為其母親修建祠堂,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內解放路西段,是睢縣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湯家祠又名湯斌賢良祠,湯恭人旌烈祠,位于睢縣城內建設西路,座北朝南,面積1200平方米,三節院,從南到北依次為門樓、二門、卷棚、大殿、五門照。門樓一間,正脊排山,前額懸掛有“奉旨賢良祠”金字匾一塊,門前樹有二旗桿,西邊有吹臺,另有皇帝封賜的下馬碑,二門是三間過道,卷棚三間,四根明柱支撐,筒瓦蓋頂,室內為懸掛圣旨和絲布禮品,賢良祠和節烈祠大殿各三間,殿前樹有湯文正公蛟龍碑,湯恭人節烈碑一通,祠前有雕工精良的節烈牌坊。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如今只保留門樓和大殿。湯斌祠是清初漢0湯斌為其母親修建的祠堂,由于文革遭受破壞嚴重……[詳細]
李館地道戰舊址
  李館地道戰遺址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民權縣城東北34公里處的北關鎮李館村。素有“魯西南大門”之稱的李館地道,開挖于抗日戰爭時期,旨在保存力量,打擊敵人,堅持持久戰。李館地道以本村為前站中心,南連任莊等5村,東沿故黃河大堤直通湯水口,北與曹縣10余個村莊相連。地道全長約25公里,在地面以下1.5米左右,高1.7米,寬1米,可容納1.4萬余人。地道內挖有供人出入的洞口、流通空氣的氣眼、召--議和保存武器的密室,還有可以打擊敵人的轉盤、-眼和置敵人于死地的陷阱、防止敵人煙熏和放毒的卡口及通向田野以備進攻和撤退的突口等設施。這些地道設施,在打擊敵人、保存自己方面,發揮了巨大威力。如今,李館地道大部分保存完好,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前來參觀,成為對青少年和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洲中文字幕gy |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无线码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 五月天AV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添 | 日本三级三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