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商丘市旅游

商丘市文物古跡介紹

日月湖生態旅游景區
  日月湖生態旅游景區建設起源于對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屬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治理示范工程,是永城市委市政府創新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模式而打造的高端生態休閑旅游區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它地處永城市新城區、老城區和產業集聚區之間,總規劃面積為2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6平方公里水面、6平方公里的綠地、6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和6平方公里生態農業用地。景區于2009年12月28日開工,計劃總投資為10億元,其中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資金3.86億元,永煤集團3.6億元,省地質環境治理資金9133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資金1.63億元。整個工程分為四個工期,目前正在進行三期工程,截止目前已完成土方2500萬立方米,形成水面5000余畝,鋪修道路14.7公里,園林綠化1700畝,種植各類樹木5.4萬棵。生態……[詳細]
2、商丘古城 AAAA
商丘古城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故事,這段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商丘古城。說起美麗的商丘古城,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歷史了,“商丘”“睢陽”“宋國”“南京”“歸德府”這些商丘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名稱,仿佛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悠久輝煌的歷史。商丘古城,早在1986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墻又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重點旅游景區之一,是隴海和京九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內城四周城墻聳立,巍巍壯觀,古城四面環水,僅有四門與外界相通,從空中看古……[詳細]
3、燧皇陵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燧皇陵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是上古時期發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處。據《歸德府志》、《韓非子》、《左傳》、《三皇五帝時代》等典籍記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觀天象,確立了中華第一姓——“風姓”,研究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歷法,確立了商丘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華第一都。由于他貢獻巨大,被后人尊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皇陵歷經多次修復、擴建,占地440多畝,皇陵墓冢呈方錐型,長、寬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周圍有松柏蔥郁環繞。陵前高臺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納1500人同時祭拜。陵園內綠草成茵,繁花似錦。燧人氏墓冢高大,經歷代重修,燧皇陵已形成一個占地面積……[詳細]
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陳官莊烈士陵園)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座落于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始建于1963年,占地約200畝。1974年陵園進行了第一次改擴建,投資800萬元,先后建了24.6米高的烈士紀念碑、720平方米的淮海戰役紀念館、500平方米的烈士事跡陳列館和1萬平方米的烈士墓地。從2007年到2012年,陵園進行了第二次改擴建,投資8000萬元,陸續建設了烈士公墓(包括600平方米的烈士遺骨地宮、10.5米高的標志碑、200米長的烈士名錄墻,12位著名烈士雕像)、9160平方米的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紀念館、730平方米的紀念碑碑廊(東側碑廊內安裝著340平方米《淮海大戰》花崗巖浮雕,西側碑廊安裝著320平方米《軍事家和開國上將》的漢白玉浮雕)、淮海戰役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青銅群雕等。陵……[詳細]
三陵臺
  梁園一景三陵臺,它座落在商丘古城西北九公里處。因西周宋國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臺”。最東面的宋戴公陵就是戴笠的祖先。西漢初,梁孝王劉武曾在臺上建離宮,至今尚有離宮瓦片遺存。明朝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宋死后四年,蒙皇恩遷葬于三陵臺前。三陵臺占地770余畝,神道兩側白楊、古柏參天,碑樓林立,莊嚴而肅穆;陵前有宋氏宗祠,諭祭諭葬碑、牌坊等,還有石人、石馬、石羊等栩栩如生的石像生,簡直像一座露天的大型石刻博物館。三百年前,侯方域的好友賈開宗曾多次游三陵臺,并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詠《三陵臺》詩:三陵孤峙宋城隈,古木蒙茸一徑開。亂窟深回藏虎豹,懸崖陡峭長莓苔。宋襄統系思遺冢,梁孝繁華想廢臺。每伴田埂尋勝事,披蓑戴笠雨中來。三陵臺高數丈,440余棵古柏蒼勁挺拔,遮天蔽日,郁郁……[詳細]
6、承匡故城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匡故城
  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縣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歷史甚古。《左傳》有“(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會晉郤缺于承匡”的記載。《戰國策》記有“犀首以梁與齊戰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當西周時,承匡本為宋國西部邊境要地。到戰國時此地入于魏國。秦滅魏后,于此地設承匡縣,后以此地“卑濕”,乃徙縣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廢棄。現城垣仍殘存,逶迤數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臺,高約十米,臺下有土穴,深不可測,民間傳為古時報警用的“狼煙洞”,可直通杞縣圉鎮。臺上建關帝廟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據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關帝廟碑記》載:“溯厥創始,惜無所稽,惟懸鐘上記有‘重修于萬歷八年’,想亦歷世久遠矣。”廟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間諧稱為“五百(柏)零一所廟”。廟宇及古柏……[詳細]
商丘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東北角烈士陵園內。據清光緒《永城縣志》記載:“崇法寺……創建在唐以前,紹圣初建塔,高數丈”。現寺已無存,僅剩此塔。據史書記載和塔內地宮石、磚刻文可知,該塔始建于宋紹圣元年(1093年),塔成于紹圣五年(1098年)。崇法寺塔是一座樓閣式仿木構式磚塔,平面呈八角,九層,通高34.6米,分外壁、回廊、塔心,每層內部構造各異,塔內走道用磚石混和砌成。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拔專項維修經費10萬元對其進行了徹底維修,基本上恢復了古塔的原貌。塔的基座為八角形,高1.6米,周長24米。第一層,東、南、西三面辟圭形門,門內小室互不相通,均用十層疊澀磚砌成四角攢尖的藻井,下為地宮。北門梯道可盤旋登塔。塔的底層轉角處為梅花形倚柱,柱下為磚雕蓮花覆盆式柱礎。西北、東南……[詳細]
睢縣東關清真寺
  睢縣東關清真寺位于縣城東關,始建于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目前占地60余畝,房屋百余間,是目前豫東地區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1947年,睢杞戰役時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大將曾把指揮部設在這里,使這座珍貴的民族古寺增添了革命色彩。寺內建筑呈明清建筑風格,有大殿、卷棚、望月樓、水房、講堂、女寺、善堂、花園等建筑,多為青磚綠瓦,飛椽花壁,木雕裝飾,建筑工藝精湛,氣勢恢宏。睢縣東關清真寺位于位于縣城東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豫東地區歷史悠久,保存較完整的民族文化古建筑。其建筑獨具匠心,宏偉壯觀,雖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是回族人民講經、祈禱、齋戒與聚會的場所。1947年,睢杞戰役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大將曾把指揮部設在……[詳細]
民權白云寺
  白云禪寺位于河南省民權縣西南20公里處的龍山晚期文化遺址上。民權、睢縣、杞縣三縣結合部。坐落于尹店鄉白云寺村。白云禪寺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27年)。始叫觀音堂,又名白衣庵。唐開元十四年,由四世方丈一明和尚重建,時值夏秋交替,烈日暴曬,萬里無云,工匠們施工難耐酷暑,一明方丈望空祈禱,遂有白云遮日,天天如此,直至竣工,祥云散去,故改名為白云禪寺。白云禪寺在1300多年的歷史上,歷經兵火戰亂,社會變革,磨難重重,但香火始終未斷,經受了毀壞、再建、再毀壞、再復建的曲折歷程。唐、宋、元、明、清代高僧大都逐年復建、擴建、規模恢弘。特別是清順治皇帝出家,康熙尋父,三下白云寺,親筆御書,樹碑銘記。從此,白云禪寺名聲大振。當時又有31世方丈佛定-主持寺務工作,該寺得以迅猛發展,是白云禪寺空前發展的鼎盛階……[詳細]
虞城倉頡墓
  倉頡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西北12公里的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北隅。相傳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后即葬于此,每年春秋祭祀,歷代香火不斷。1991年修訂的《虞城縣志》記載:倉頡墓位于縣城西北古王集鄉堌堆坡村西,今倉頡小學處。墓前有祠,墓祠占地約4000平方米。墓高3米,周長45米。墓碑正書:“倉頡古墓”,為縣重點保護文物。祠為漢時初建,唐時擴建,殿內立有倉頡塑像,后廢。康熙九年(1670)重修大殿一座,并塑字圣像(今無存)。殿前及兩側植柏數株,今存兩株。祠堂院落已成為小學校。新中國成立后,倉頡墓被虞城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1978年和1984年,考古隊曾對倉頡墓兩次勘探,發現有漢代陶片,并探出方格紋、藍紋、繩紋、附加坡紋、磨光等陶片及灰土、蚌殼等,確定為距今約4000余年的龍山文化遺……[詳細]
閻莊圣壽寺塔
  圣壽寺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后臺鄉閻莊村西北200米,是睢縣著名的宋代文物旅游景點。圣壽寺塔俗稱閻塔,為宋代建筑物。雖經多次地震侵襲,風雨剝蝕,仍巍然屹立,1985年省政府曾撥款維修加固。塔身高22米,底座周長28.4米,為平面對稱六角,九級密檐式結構。塔身外部每層檐下均用迭澀磚砌,第一層高3米,檐下有南開一半圓形拱圈門。一至六屋外壁嵌砌佛像雕磚數百個,佛像造型各異。塔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室壁佛像磚砌,頂部飾有彩繪圖案。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和雕刻藝術提供了實物依據。關于圣壽寺和圣壽寺塔,當地還流傳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大宋時期閻莊村來了一位法號慧普的和尚,他慈眉善目且精于醫道,并熱心為當地百姓治病療傷,受到百姓的敬重。大約過了兩年,忽然村里來了一隊兵馬,說是奉旨來請慧……[詳細]
漢梁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東北的芒碭山,是西漢時期梁孝王劉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從梁孝王劉武開始,西漢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碭山,加之王后、嬪妃和文武大臣有多少地下宮殿目前還不清楚。現除主峰未發現外,已查明的漢代梁國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園壁畫墓、僖山金縷玉衣墓、王后墓、黃土山一、二號墓、窯山一號、二號漢墓、南山一、二號漢墓、夫子山一、二、三號漢墓、鐵角山一、二、三號漢墓等二十余座。漢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保安山梁孝王陵區已發掘的柿園壁畫墓、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已成為芒碭山文物旅游區的主要旅游景點,每天吸引眾多的游客前來訪古探秘。1992年對保安山二號墓及發現的梁孝王寢園進行了考古發掘,探明了陵園、寢園的建筑布局和自梁孝王以……[詳細]
歸德府古城墻
  歸德古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古代一些城市大多是有城墻的,沒有城墻是不能算作城的。能讓古人下大力氣建得城墻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就必然十分重要。睢陽城這一片土地,從商朝到現在的睢陽古城,是沿著中國歷史的泥濘一路走來的。數千年來,歷史上筑起了那么多的古城墻,就連所謂的七朝古都九朝古都的城墻,都被時間的巨手平蕩的蹤跡全無,而商丘市睢陽區的歸德府古城墻卻有幸走過了490多年歲月的歷史,如今它的城郭、內城、護城河保存基本完好,氣勢肅穆雄偉。現存古城墻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為古城堡式建筑,城池外圓內方,形似銅錢。磚城墻周長3.6公里,城門為拱卷門。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城內建筑多為走馬門樓、五門相照的四合院建筑群。根據五……[詳細]
申橋李莊遺址
  李莊遺址,又叫“山臺寺遺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李莊村,因其基址上過去有座山臺寺而得名。李莊遺址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同時又含有較多的岳石文化遺存。龍山文化距今為4200年~4500年,此時農業生產已占相當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畜飼養有了顯著發展,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多樣,造型美觀,飾紋纖細。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余。出土文物有陶鬲、罐、紡輪、網墜和蚌器、骨匕、骨鏃等。陶器飾有方格紋、粗繩紋、附加堆紋。遺址中有一個埋有9頭整牛和一個鹿頭的“九牛祭坑”,使山臺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關系。《世本•作篇》“核作服牛”;《楚辭•天問》“該秉季德……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管子……[詳細]
莊周故里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人稱“逍遙之祖”。商丘民權縣人。據《史記》記載莊周“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萬余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周喜托寓言以廣其意,“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莊周還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他善于行文措辭,揣摩事物的情態,語言汪洋恣肆,隨心而發,他的文章想象奇幻,富于浪漫,文辭富麗,氣勢磅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莊子故里位于民權縣城東北30公里處的莊子鎮青蓮寺村。村中有東西、南北兩條主街,北街原為古巷,有宅一座,系莊子所居,呼為莊子胡同。胡同北頭東側為莊子故居處,故居南端為莊子講學堂。莊子故居……[詳細]
16、棗冢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棗冢廟
  棗冢廟又名東岳天齊宮,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勒馬鄉翟樓村北。始建于西漢,重建于明朝。是為紀念商末之名將黃飛虎棄暗投明助武王在此伐紂有功而建,黃飛虎死后被謚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元圣帝”而鎮守東岳”。 此道觀隨經戰亂劫運毀壞,至今仍保存一定規模的建筑,經當地善信們捐資修繕,現有養老宮堂樓,玉皇殿,天齊殿,呂祖殿,圣母殿,東西閻王十殿,山門等建筑是豫南地區一處規模宏大的道觀,然而與昔時相比,僅存完整廟宇的三分之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至三月二十九,這里都有盛大的古廟會。 棗冢廟始建于西漢時期,據廟內代碑文記載:“為紀念商末之名將黃飛虎棄暗投明助王伐紂有功而建,黃飛虎死后被謚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元圣帝”而鎮守東岳”,掌管人間生死、貴賤、禍福之權。為人消災免難,增幅延壽,人們有求必應,靈驗非常,因此……[詳細]
抗大四分校舊址
  抗大四分校舊址,位于永城市西南30公里李寨鄉麻冢集。由校址、校部、銀杏樹三部分組成。1938年夏,為深入敵后抗日,彭雪楓同志奉命率新四軍游擊支隊370余人,于9月29日從豫南確山竹溝鎮誓師東征。1939年1月,到達豫東永城、皖北渦陽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開始點燃了中州大地的抗日烽火,開辟了豫皖蘇抗日革命根據地。1940年3月,在其隨營學校的基礎上,報請黨中央和抗大總校批準,改為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兼校長,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校長,政治部主任肖望東,教育長先后為劉作孚、劉清明、方中鐸,支隊領導成員任教員。學校在永城共辦兩期,培養抗日軍政干部近2000名。1941年5月中旬,抗大四分校隨部隊轉移到皖北等地學習,至1945年11月結束,共辦六期,抗戰已取得勝利。抗大四分校……[詳細]
柘城孟莊遺址
  柘城孟莊遺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孟莊村北。柘(城)太(康)公路通過將遺址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屬商代早期遺址,面積達25萬平方米。1992年7月~1995年進行了發掘。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龍山城址、二里頭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龍山、二里頭及商代時期三疊層是中原地區的首次發現。遺存有房基、陶窖、墓葬。出土了大量各時期的遺物。并發現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遺跡及一具少女骨架。孟莊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夏商更替等主要歷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建立該地區的考古學編年序列提供了條件;也為研究各個時期的建筑藝術、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遺址北部原為古心悶寺基址,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10米。1977年發掘,發現房基9座、陶窖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卜骨龜甲等。并發現了……[詳細]
天主教南堂
  天主教南堂時代:1924年-1948年地址:商丘市睢陽區中山南二街34號1924年2月16日,西班牙神甫陳明禮由開封來到商丘,在商丘縣城平等五街、中山南二街27號成立商丘教區。以后又先后創辦了虞城、寧陵教堂、朱集教堂、夏邑、永城教堂。在創辦教堂的同時,教區還在商丘縣城內先后開設了嬰兒院、男、女修道院、診療所和光啟小學。隨著傳教活動的發展,商丘縣已成了教務活動的中心,成為天主教商丘總堂。總堂為教區主教座堂,是教區主教、神甫執教奉神所在教堂。總堂除負責商丘縣城內教徒的宗教生活外,另有若干神甫在總堂處理教區事務。在規模和神職人員數量上屬教區各天主堂之首,在教務、行政、外事、經濟等方面均為全區天主教的核心機構。 商丘總堂經過不斷建設,其規模設施十分可觀。到1949年時,占地14畝,有磚瓦房屋210間……[詳細]
莊周陵園
  莊周墓位于民權縣城東偏北約25公里老顏集鄉唐莊村東。墓地有石碑1通,高約2米,寬約0.75米。碑上部為圭形頂,下有長方形碑座。碑身正中楷書“莊周之墓”四個大字。原墓冢被平掉,新近又封起一個園錐形的墓冢,高約1,8米,周長5米左右。陵園內碑林有石碑108塊,為各級領導、中外專家學者、海內外莊氏宗親頌揚莊子而立。莊子為道家,與老子并稱為道家之祖。……[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欧美中文专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久久 | 日本摸下面高潮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