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河南省
>
南陽市旅游
南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河南省
臥龍區
宛城區
鄧州市
南召縣
西峽縣
唐河縣
方城縣
淅川縣
內鄉縣
鎮平縣
桐柏縣
社旗縣
新野縣
南陽市文物古跡
南陽市紅色旅游
南陽市名人故居
南陽市博物館
4A景區
南陽市十大景點
全部
南陽市特產
南陽市美食
南陽市地名網
南陽市名人
[移動版]
101、
南召王莊遺址
王莊遺址位于南河店鎮大范莊村王莊自然村西嶺之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66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1.5-3.5米,表面散存大量的紅燒土和灰土,內含比較豐富,紅陶約占80%。出土器物有紅色、灰色夾砂陶鼎、夾砂陶罐、紅陶大型夾砂器、斂口缽、盆、束頸瓶、高領罐、曲腹缽、盆等。除夾砂器物為手制外,其余為細泥慢輪制作。采集標本有:根部有指窩紋錛狀、鴨嘴狀,外有曲槽乳釘狀鼎足。此處為新石器時代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址。……
[詳細]
102、
大張莊遺址
大張莊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大張莊村與翟莊村之間,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20米。地表可見少量石料、陶片及殘存灰坑等。1980年,南陽市文物工作者對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一件石磨棒與一件罕見的石鐮,陶器中發現一件雙耳壺,此外有鼎、缽、盆、罐、杯等器物,均為手制,火候較低,質量很差。其他有刻符、顏料等。經鑒定是市域內一處較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聚落遺址,在考古文化上屬于裴李崗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文化,距今約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詳細]
103、
郭莊遺址
郭莊遺址位于鄧州市東北方16公里處的白牛鄉郭莊村,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1979年發現,1985年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郭莊遺址因1979年嚴陵河發洪水而被發現,采集到的器物有石器:石斧、石錛、石鑿等,陶器有杯、碗、鼎、罐、紡輪等,以紅陶、灰陶為主,紋飾有刻劃紋、繩紋、方格紋等,還發現有部分動物化石。郭莊遺址是一處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詳細]
104、
小余坪遺址
小余坪遺址位于板山坪鎮小余坪自然村,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小余坪遺址北靠松河,南依小山丘,面積約10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5—2米。地面暴露遺物主要是陶器,其中紅陶約占70%,彩陶約占10%,灰陶約占20%。出土器物有:帶指窩紋乳狀鼎足、帶指甲紋或指窩紋圓柱狀鼎足、紅衣黑彩陶缽、陶盆口沿,夾砂灰陶鼎沿、罐口沿、制作粗糙的陶紡輪、斂口缽、石斧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址。……
[詳細]
105、
寨茨崗遺址
【寨茨崗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南陽市唐河縣城郊鄉肖崗村東。340米,東西寬250米,文化層厚1~5米。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此進行過試掘,發現大批遺跡南北長遺物。其中房基2座,窖穴3座,墓葬18座,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有斧、鏟、鑿、刀、錐、礪石,陶制生產工具有紡輪。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鼎、缽、壺、豆、杯等。器物既有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性質,又有江漢平原屈家嶺文化因素,對于研究原始社會晚期南北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
[詳細]
106、
潘寨新石器時代遺址
潘寨遺址位于留山鎮潘寨自然村北側。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接潘寨村,西依留山河,南北長13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2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5米,表面采集遺物多為夾砂灰陶片,約占90%,紅陶約占10%,紋飾多為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等。夾砂器以手制為主,其它為輪制。出土器物有圓錐形鼎足、黑陶豆把、紅陶杯、手制籃紋鬲口、方格紋鼎沿、小口大腹甕、石斧等。為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
[詳細]
107、
亮馬臺新石器時代遺址
亮馬臺遺址位于留山鎮下關莊村亮馬臺自然村西側高地上。此處遺址為南召縣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座落在留山河東岸的河旁高地上。南北長160米,東西長105米,總面積約2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左右,內含豐富,紅、灰陶片約各占50%,還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白衣黑彩陶片、紅陶缽口、紅衣黑彩陶片、夾砂灰陶鼎口、鴨嘴狀鼎足、灰陶豆把、磨制石斧等。它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晚期及龍山文化早期遺址。……
[詳細]
108、
青北詹喜貴宅院
青北詹喜貴宅院位于臥龍區青華鎮青北村,年代為清,為第三批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宅院現存建筑兩座,為正房和東廂房。正房面闊三間11.9米、進深8.15米;東廂房三間及門樓一間,面闊13.8米,進深4.88米。均為單檐硬山式結構。該宅院為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合院布局,東側臨主道路,通過東廂房南端大門出入。這種布局的院落作為傳統民居目前周邊僅發現此一處。同時,建筑的梁架結構形式、室內空間布局和脊飾雕花圖案均體現了豫西南區域傳統建筑的主要特征。……
[詳細]
109、
石堂山鄧窯遺址
時代:唐至元位于聞名遐邇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腳下。鄧窯又名大石窯,大窯店,為宋代北方汝窯系瓷窯。以大窯店村為中心,北起土槽溝,南經店房、水溝、白楊至上莊村,在這個狹長地段上,散存著成堆的窯具、瓷片、殘窯壁和燒土塊等,面積達1平方千米。遺址宋代為鄧州所轄,故名鄧窯。鄧窯遺址為北宋著名瓷窯之一,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積大,遺物豐富,不僅對研究古代瓷器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在歷史、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0、
譚崗遺址
【譚崗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南陽市社旗縣城郊鄉譚營村南300米處。仰韶中晚期文化遺存。沙河從其南部流過。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遺址內涵豐富,地表可見紅燒土及多種陶器、石塊。石器有斧、鑿、鏃。陶器以泥質和砂質紅陶為主,其次是灰陶、黑陶,多手制。器形有圓錐形及鴨嘴形足鼎、高領罐、斂口缽、寬沿盆、尖底瓶等。紋飾除有弦紋、籃紋、指窩紋、附加堆紋外,部分陶片飾彩繪。另外,在遺址上還發現有房基、灰坑、窖穴、墓葬等。……
[詳細]
111、
臥龍墓園
臥龍墓園位于市區西南、臥龍崗南側。臥龍崗系八百里伏牛之余脈,其南北二嶺在武侯祠西南3公里處交會,臥龍墓園即建在此地。這里地勢開闊,水土深厚,環境幽靜,因而被人稱為“二龍戲珠”之寶地。同時,又因此地東枕十二里河,南面白河,而成為遠近彌足珍貴的“風水寶地”。南陽臥龍崗歷來為杰地靈,這里曾是諸葛亮躬耕之地,也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閱兵臺舊址。現在以南陽師院、醫專為主的南陽大學區域日益形成,與文化毗鄰而居的墓園因此平添更多的靈氣。……
[詳細]
112、
內鄉法云寺塔
“法云寺塔”又名圣垛寺塔,位于馬山口鎮正西偏北的圣垛山南麓。該塔重修于明,為七層八角棱錐狀,全部是青磚砌筑而成,周基長18.4米,高23米,底直徑5.8米,塔身內收,層次分明,造型簡潔,雄偉壯觀,是一座莊嚴古樸的樓閣式密檐磚塔,現保存基本完好。相傳,法云寺始建于西晉秦始元年(公元256年),寺院規模恢宏,有大小塔10多座,“鐘樓兩廂具齊備,浩浩蕩蕩眾百僧”是該寺當時繁榮壯觀景象的真實寫照。1982年縣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3、
吳埡民居村
吳埡民居村位于內鄉縣城西6公里的乍曲鄉王井村境內,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歷史,以后歷代均有擴建,現存石頭房200余間。走進村莊,石板路、石板橋、石臺階、石樓門、石院墻、石窯、石井、石桌、石凳隨處可見。所有的住房清一色的石墻青瓦,依勢而建,錯落有致,從基石到屋頂,找不到一塊磚,看不到一塊土坯,全由青石壘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風猶存。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4、
南陽十里廟遺址
十里廟遺址位于七里園鄉大屯村東北。商周。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1959年發掘。共清理商代房基一座,灰坑10個,墓葬7座。清理周代灰坑2個,水井一口。還清理漢墓2座,宋墓3座。出土陶器有罐、大口尊、豆和陶范殘片。銅器有雙翼形鏃、觚、弓形器。石器有斧鑿刀錛鏟等。骨器有針、簪、鏃等。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考古系鄒衡教授到十里廟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認為該遺址文化內涵至少可分為先商、商、西周、春秋四個時期。……
[詳細]
115、
竹筲坡遺址
竹筲坡遺址位于鄧州市東北13公里處的白牛鄉竹筲坡村西南方,嚴陵河南岸。遺址呈緩坡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57年發現并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竹筲坡遺址采集的器物標本有:磨光的石斧、石缽、石鏟、石刀等,陶器有紡輪、灰陶鼎、罐、碗、盆等,以灰陶為主,紅陶、黑陶較少。紋飾有方格紋、刻劃紋、蓖紋、繩紋等。經對這些標本的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朝代晚期遺址,對研究鄧州史前文化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詳細]
116、
觀嶺遺址
觀嶺遺址位于崔莊鄉魚池村南觀嶺寨之上。遺址為臺狀高地,呈長方形,東西寬220米,南北長630米,總面積約120000㎡。化層厚約8米,其中紅陶約占40%,灰陶約占40%,彩陶約占20%。大體可分為4層,內含相當豐富,且各層的文化內含各異,說明原始人類在此居住甚久,大約從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龍山文化晚期。1980年,南召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7、
西峽恐龍蛋化石群
西峽恐龍蛋化石群是位于河南省西峽縣的西坪一赤眉和桑坪盆地晚堊世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遺址。恐龍蛋產出層位主要集中于走馬崗組、趙營組和桑坪組。其中以趙營組所含的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 目前已知的蛋化石類型有:巨型蛋屬、長型蛋屬、圓型蛋屬等。大多數蛋化石保存良好,有些蛋化石甚至蛋皮完好無損。同時,還有大量頂面開口的蛋化石,表明這些蛋已孵化,幼體破殼而出。更有部分蛋化石還保留有恐龍的胚胎,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詳細]
118、
信陽師范學校舊址
師崗鎮“信陽師范學校舊址”(禮堂暨教室)為1938年抗戰西遷時所建。其中禮堂為兩層木質樓房5間,教室為兩層木質樓房14間,該建筑群距今已有七十余年歷史,但其建筑均融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它又是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具有重要意義。2002年縣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119、
冢上寺遺址
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陽市鎮平縣盧醫廟鎮南1.5公里寺南村北400米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存。遺址西鄰嚴陵河,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50米,面積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剖面可見到房基、灰坑遺跡。地表暴露大量石器和陶器殘片。石器有斧、鏟、鑿等;陶器以紅褐陶為主,器形有釜形鼎、斂口缽、尖底瓶等。紋飾有籃紋、弦紋、指窩紋、彩繪等。1954~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對此遺址進行了試掘。……
[詳細]
120、
老墳崗遺址
老墳崗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南陽市西峽縣五里橋鄉龐家營村北山坡下。【老墳崗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文化層厚1~3米。內含大量石料、陶片、骨器及燒土等。生產用具主要有石斧、石鏟、石鑿、石網墜、骨錐、骨針,-用具主要有陶鼎、陶壺、陶甕、陶杯、陶豆、尖底瓶等。出土的陶器既有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特征,又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性質,對于研究兩者的關系及其演變具有重要價值。2019年,老墳崗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南陽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南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南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南陽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南陽市A級景區名錄
·
南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南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上清湖景區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河南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
第三批河南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六月综合亚洲
|
日韩在线一区精品视频漫画
|
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亚洲综合久久久
|
亚洲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