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南陽市旅游

南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唐河文峰塔
  位于唐河縣城東南部文峰街道轄區內,始建于明末清初,當時為培植唐河文風,弘揚圣賢學風,由當地文人雅士興建。文峰塔為仿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邊形,身分九級。第一級直徑5.18米,周長17.28米。塔身通高30米。文峰塔外形挺拔秀麗,酷似一支飽蘸濃墨的神來之筆,巍然屹立,它與泗州寺塔遙相呼應,素有“一城擔二塔,二塔抬一城”之說。文峰塔第一至八級塔檐下,以磚做出外槨欄頭,補間斗拱及平座形象,第九級塔槨僅有外槨斗拱,無平座。第一級塔身為實體,第二至九級塔身中空,其中二至五級為圓形,以上為方形,在二、四、五、六、八級均交錯辟以拱形門、窗,第四級正東、正西方嵌以石雕佛龕各一尊,佛身高25.6厘米,第九級正南、正北嵌以小佛龕各一尊,佛像身高16.22厘米,佛像面容恬靜,天衣飄動,姿態優雅,實屬雕刻中的精品。塔……[詳細]
鄧州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位于鄧州市張村鎮南冠軍村西,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緊靠冠軍中學,其東為學校操場。墓底平面呈園形,高7米,底直徑30米,原來范圍較大,后當地群眾在西側和南側拉土,范圍逐漸縮小,墓頂已為平地,周圍種有樹木。明《嘉靖鄧州志》記載:“霍去病墓州西北四十里冠軍城內”,即指此墓。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西漢名將衛青(衛皇后弟)的外甥,十八歲為侍中,善于騎射,屢次跟隨大將軍衛青攻打匈奴,由于他勇猛善戰,稱他為“驃姚校衛”,“驃姚”就是勇壯有力,行動迅速的意思。前123年,立戰功被封為“冠軍侯”,食二千五百戶。前121年,封為驃騎將軍。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同時分兩路出兵進功匈奴,霍去病帶兵由代(今河北蔚縣)北行二千多里,大敗匈奴右賢王,……[詳細]
下村冶鐵遺址
  下村冶鐵遺址位于太山廟鄉下村自然村南部。遺址上現殘存冶鐵爐7座,除5號爐為地上建筑外,其余為半地穴式結構。爐壁用巖石,爐室有圓形和方形兩種。7座煉爐的共同特點是內徑大,爐室高。從凝結的爐渣中可見到極為清晰的木炭痕跡。其中6號爐為“爐身”結構。爐西邊墓葬里曾出土過繩紋磚,爐北、東、西地面上散存不少瓷片、陶片及磚瓦,瓷片中以白瓷為主,青瓷次之;器物有碗、盤、碟、罐等。斷崖上出土有宋代陶器和磚瓦。此外,遺址西南龍脖子山以西朱砂鋪溝和以南的蜘蛛頭山,都出產鐵礦石,古坑道遺跡至今猶存。從爐室的建筑結構和材料組成看,與河北省磁縣北宋煉爐、林縣鐵牛溝宋代煉爐相同;與徐州利驛、鄭州古榮鎮、鞏縣鐵生溝、魯山望城崗等漢代爐子有較大區別。專家認為,下村冶鐵遺址屬于宋代的可能性較大。“爐身角”結構和直筒相比,在冶鐵……[詳細]
杏山楚長城
  鄧州杏山楚長城位于河南省鄧州市杏山旅游區杏山山區,此處屬杏山村委會管理。鄧州杏山楚長城分布于杏山山區的幾個山頭之上,主要有大山、朱連山、嚴山、老君山、清泉山等,主峰朱連山海拔470米,其余山峰海拔在200—400米之間,杏山山脈主向呈東西向,山脈之北是丹江庫區。鄧州杏山楚長城總長度約30公里,長城墻體在數個山頭蜿蜒延伸交匯,形成平面近似圓形狀的大山寨。另在每個山頭之上還設有小山寨,其中面積在5000—20000平方米的大型山寨內有數排整齊分布的石屋遺跡(其中朱連山山寨內有石屋四排近百余間)應是兵營遺址。目前已知的大型山寨有三處,分別分布于朱連山、嚴山、大山山頂,小型山寨或關堡遺跡約有60處。鄧州杏山楚長城的現狀:長城墻體及山寨內石屋墻體均于自然山體之上用青毛石片(塊)干砌而成。長城墻體的寬度……[詳細]
汲灘陜山會館
  汲灘陜山會館  汲灘陜山會館位于城東20公里的汲灘鎮中學校院內。是外地旅鄧商人聚會議事的地點。也用來敬神感靈,祈福禳禍,交流信息,接待商人和停放貨物的地方。明清時期,鄧州經濟活躍,在鄧州興建的會館有15處之多,在這些會館中,以汲灘的“陜山會館”最講究。會館內有大殿、拜殿、戲樓、鐘樓、鼓樓、春秋樓及石牌坊等,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汲灘鎮緊靠湍河,又是趙河入湍處,且東邊與新野的上莊、王集鄉毗鄰。全鎮地處平原,地勢平坦。湍河自西由后灣入境,趙河自北由李洼入境,至后灣匯入湍河,東流折向南,過刁堤入新野縣境。在清代湍河水深,汲灘鎮是鄧州水路貨運的集散地,非常繁華,有“小漢口”之美譽。因此,陜山會館當時經濟是很活躍的,有大批商賈集此地。現存的陜山會館,中線上有卷棚三間,大殿三間。大殿兩側各有陪房兩間,構成……[詳細]
杏花山與小空山遺址
  南召猿人遺址位于云陽鎮阮莊村杏花山,是一處距今五六十萬年直立人活動與居住的遺址。遺址南北長98米,東西寬96米,面積約9408平方米。1978年秋,云陽文化分館鄭雪華同志從群眾手中收集到化石,上報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陽市文物工作隊在化石出土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現存國家博物館)。經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原所長吳汝康教授鑒定為一青壯年的右下第二前臼齒,和北京猿人所處時代相當,屬中更新世時代,命名為“南召人”。遺址出土的其它哺乳動物化石有:劍齒虎、劍齒象、腫骨鹿、中國鬣狗等22種。南召猿人是中原人類的發祥地,對于研究中原地區與周邊人類的生活與繁衍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1987年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詳細]
蔚文中學舊址
  轉樓,又名蔚文中學舊址,坐落于太和鎮上。它坐北朝南,磚木瓦結構,樓高12.8米,占地近1900平方米,由東、西、南、北四樓渾然一體連接而成,126間房舍將院子圍成“回”形格局,人從任何一個入口進去,可在樓內自由穿梭——“轉樓”之稱由此而來。轉樓始建于1937年7月。國難當頭之時,太和寨(太和鎮舊稱)開明鄉紳李子炎慷慨解囊,招賢納士,興教救國,創立宛屬蔚文中學,校址即今日轉樓之所在。從1937年至1947年,轉樓建了十年之久,邊建設邊招生,一時成為豫西南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師資最雄厚的私立中學。抗戰時,轉樓不僅培養了大批軍民兩地人才,還是我黨宣傳抗日救亡和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建樓期間,地下黨員鄭國安以木匠身份作掩護,趁機打入太和寨,秘密在教職工中發展黨員。地下黨員劉花年、仝保乾等人也以教……[詳細]
湖陽公主墓
  湖陽公主墓湖陽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該處是曲家嶺到龍山時期的一個村部遺址,現存有明萬歷十一年碑文記載:舉功論蔭,世封皋胄子于湖陽,名曰:蓼國。漢唐以來皆為縣。據史料記載:東漢時期是劉秀建立霸業的基地,高級幕僚劉秀的舅舅就是湖陽新店人,二十八宿將中的馬武、陳朋、馬茂、武譚等皆為湖陽人。公元8年劉秀稱帝后,將其娣湖陽公主封邑于此,湖陽因此而得名,湖陽公主墓在鎮南一公里處,并根據有關史料,劉秀駕崩后亦葬于湖陽,現正在考察之中。由于湖陽歷史悠久,特別是漢光武劉秀建成帝業之后,其歷史地位更加馳名,歷史文化更加發達,人文景觀、自然風貌享譽中原;“湖陽公主墓”被定為省級保護文物;新店漢墓群名曰:“九冢十八塔”,有待進一步考證,蓼王廟、城隍廟、清涼寺等文物皆存,東大寺寨墻高丈五,連接九座……[詳細]
內鄉朱崗遺址
  朱崗遺址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位于內鄉縣馬山口鎮東南3千米處的朱崗村。北距默河300米,東為默河沖積平原,南為農田,西部緊靠公路。整個遺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未經發掘,從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看,發現有許多房基、紅燒土、灰坑、墓葬、石器、陶器和大量動物骨骼等。在遺址南部西側斷面燒土層下發現一完整的夾砂灰陶罐,罐內殘存有河蚌骨片和螃蟹夾,周圍還發現有大量的海螺螄殼和一甕棺。地表采集到的標本有石器、陶器,自然遺物有豬、鹿、漁、蚌、螺獅殼等骨骼。石器主要以磨制為主,有石斧、網墜、石鏃、石鏟、石錛等。陶器主要有鼎、罐、壺、盆、器座。器形有平底器、三足器、圈足器等,質地……[詳細]
鄧禹故里
  鄧禹故里東漢二十八宿之首鄧禹,新野三泉陂村人(今名板橋鋪,屬城郊鄉),村邊有其后人所立之“漢高密侯鄧元公故里”碑樓,至今猶存。近年來回新野尋根祭祖的海內外鄧姓傳人,無不親臨祭吊,追懷先祖。鄧禹故里碑是記載東漢云臺“二十八宿”之首鄧禹故居地的重要實物資料。該碑高2.56米,寬0.97米,由整塊青色大理石刻制而成。碑正面中間刻“漢高密候鄧元公故里”九個大字。碑文曰:“公諱禹,字仲華。東漢中興,功蓋諸將。始封梁候,繼封高密候。永平元年薨,謚曰元。其故里在新野東北鄉三泉陂,厥裔蕃昌,世守勿替,邑之人恒景慕之,標公爵氏,特建木坊于道旁。余公馀詣訪,得晤其五十八世孫廣東候補吏目前署香山司巡政名坤載,述坊年久傾欹,愿立碑以垂不朽,余掭筆立書,永成文獻之—證云。清咸豐六年新野知縣倪正鈞立”。1979年新野縣……[詳細]
南陽琉璃橋
  琉璃橋位于河街南端,全長13.5米,寬6.2米,高6.5米,是南陽工藝最精湛的一座橋梁,以結構壯觀和橋上“三奇”而享有盛名。橋下設三孔,每孔上端刻有石龍,龍頭西而龍尾東,遠望時似游龍戲水,乘風破浪,活靈活現。因該橋造型奇特,玲瓏如玉,故名“琉璃橋”。琉璃橋”位于南陽老城區東南隅河街南端,橫跨護城河上,創立于明代中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南陽知府朱遴重修。明代以來,“琉璃橋”一直踞于北京通往南方及云貴川的驛道上,是南陽重要的交通樞紐。“琉璃橋”東側為溫涼河與白河的交匯處,是一處良好的深水碼頭,水陸交通便利,是當時南陽最繁華的水陸聯運碼頭之一。“琉璃橋”為三孔石拱橋,橋長13.35米,寬6.4米,高6.5米,兩端及中部有三組六個望柱,望柱上均有放置石獸的凹口分別為“文曲水星”、“武曲金星……[詳細]
博望坡遺址
  位于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北負伏牛山,南面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先后為侯國,為縣,為店,為驛,為鎮。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功勛卓著,被漢武帝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封為博望侯于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相傳,此地乃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坡古戰場。《三國演義》贊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陳壽《三國志·蜀書》載: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拒夏侯享、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享等追之,為伏兵所破。此處曾出土折戟斷鏃和土層中燒壞谷物的灰燼,經考證為三國時遺物。博望古……[詳細]
圍山銀礦
  圍山銀礦 又叫桐柏銀礦至今為止,桐柏銀礦仍是我國四大銀礦之首。位于朱莊鄉館驛村境內的桐柏銀礦,不僅儲量大,而且品位高,堪稱中國第一富銀礦。國家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長沙博物館等博物館和學府的展品(自然銀標本)都來自桐柏銀礦。圍山銀礦遺址,分布于銀洞坡和破山洞兩地。在銀洞坡發現古采坑和礦洞21個,破山洞發現較大古礦坑12個;在銀洞坡山下館驛村一帶普遍可見古代冶煉留下的爐渣。而破山腳下的圍山,也發現了爐渣、瓷片,而且通過附近的館驛河的橫斷層,可以看到當年采礦冶煉的爐渣一層一層的分布情況。圍山銀礦的發現始于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1983年南陽地區文物考古隊張維華了解的情況是:本區古代采冶史應早于明代,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跡可循。據史料記載,甫齊(公元470~520年)曾在此設圍山縣。在古……[詳細]
南陽楊廷寶故居
  楊廷寶故居亦稱楊家大院,位于歷史文化名城——南陽舊城區解放路南端,是我國著名父楊鶴亭是民國時期南陽的第一位知府。楊家大院同北側的泰古車糖公司、徐家大院等 共同構成南陽市目前保存比較好的民居建筑 楊家大院現有處院落,其中最完好的一處院落還保留有兩進院,這兩進院占地 座,門房、廂房、過廳、上房等均保存完整,院落之間為巷道分隔并連通,盡管房屋陳舊,但每一處房屋皆印著歷史的痕跡。 門房臨街,現大部分被居民辟為門面房, 但屋頂仍保留著歷史建筑的風貌。墻壁、屋頂、門庭柱子等基本上是原始風貌,但因被南陽色織廠幼兒園占用,墻上 門庭柱子下面均有雕刻精美的石礅,卻在幼兒園維修房屋時用水泥包裹。 楊家大院及相鄰的幾座院落建筑雖因年 代久遠而顯得破舊,但仍能看出其歷史風貌, 保護和整治楊家大院及附近的古建筑群對保……[詳細]
戰國墨城遺址
  墨城在鄧州市構林鎮西北,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00米,曾出土發現銅壺、陶片和兩眼戰國水井等文物,是戰國墨子與魯班所筑的演兵城,距今已有2458年。明《嘉靖鄧州志》載:墨城,州南四十里。始筑無考,俗呼黑土城,蓋’墨’字之誤。現存有明嘉靖二十六年墨城碑一通。據《墨子》載:墨子聽說魯班在楚國造好了云梯要攻打宋國,宋大夫墨子去同魯班和楚王理論,并倡導他的兼愛、非攻思想,在理論上戰勝了魯班和楚王后,魯班想從演練上證實墨子的守圉論,于是同意墨子在楚都之北的鄧州市構林鎮柳鳳崗上,筑起一座純模擬演練的城池。幾經演練實踐,以墨子為勝,楚王和魯班徹底放棄了攻宋計劃。墨城叫圉城,意為阻止進攻或防守的城。到南北朝劉宋和北魏時,因名在此設“圉縣”,屬荊州(治穰,今鄧州市)弘(北魏為恒)農郡轄縣之一。墨城是守圉思想的……[詳細]
古蓼國遺址
  古蓼國遺址《漢書o地理志》記載:南陽郡湖陽縣,“故蓼國也”。古蓼國都邑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四十公里湖陽鎮,東北依蓼山。古蓼國轄境,約當于今河南省唐河縣南部,湖北省棗陽市北部,向東包括桐柏、隨州一部分。蓼滅于楚,其后,楚在此置湖陽邑,繼之設湖陽縣。《漢書o地理志》載:古蓼國在今河南省唐河縣南40公里湖陽鎮。東依蓼山,山頂有五代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所建的蓼山神祠(俗稱蓼王廟)遺址,南傍蓼陽河(《水經注》稱阪門水)。《湖陽鎮志》記載:蓼王廟:位于蓼山頂,四合院,石砌墻,石板坡面,整個建筑無木料,建于春秋時期。為紀念在大禹時代治水有功的蓼王而修建。蓼國被楚國滅亡后,聰明的蓼氏后人向東、向北方遷移,還在固始、安豐等地建立了多個蓼國,現在,蓼姓不僅散居于全國各地,而且到港、澳、臺、東南亞、歐美等海外……[詳細]
鎮平菩提寺
  菩提寺位于鎮平縣老莊鎮,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禪師朱智勤主持營建,以后各代有興有廢,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園林式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一樣聲名遠播。清康熙時,襄陽十方主持在此披荊斬棘、擴-教、開山辟麓而鼎建。寺院坐落在山水環抱之中,寺內四重院落,依勢而建,由低到高,鱗次梯比,掩映于茂林修竹和古樹名木之間。山門左開,古樹虬龍。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鐘樓、鼓樓、大客堂、大齋堂、倉房、禪房、道院等。大雄殿為單檐硬山頂結構,頗具氣勢。闌額、內額、四椽伏等構件均飾彩繪。法堂柱不飾彩,粉飾的藻井圖案色澤深重。東西兩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羅漢,灰褐色彩,顯得“清靜虛無”。藏經樓重檐……[詳細]
新都故城
  新都城是新朝王莽的發跡地之一。《漢書·地理志》記載:“南陽郡有新野侯國,莽曰新都”。《后漢書·郡王四》記載:“新野有東鄉,故新都。”《漢書·王莽傳》記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莽為新都候,國南陽新野之古都鄉,千五百戶……哀帝即位后二歲,莽就國。元壽二年(公元前2年),征還京師,居攝三年,封莽孫宗為都侯,莽自稱肇名新都,故僭號為新”。新都故城位于新野縣王莊鎮梅灣村,西距省道漢(中)—王(莊)公路1.5公里,東鄰唐河。新都故城遺址現存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邊長700多米,高3.5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5米,寬6米;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垣內外出土的文物有漢代筒瓦、板瓦、云紋瓦當、石磨、規矩鏡、漢代貨幣等,還發現有下水管道、排水溝、水井、房基和墓葬,這些文物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詳細]
茶庵遺址
  茶庵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位于內鄉縣城北湍東鎮茶庵村。東距湍河400米,西依螺獅河。整個遺址呈長方形,呈東南、西北走向,長500米,寬300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約1米~10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未經發掘,但在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發現有大量的房址、灰坑、石器、陶器片及動物骨骼等。在西側的斷面上曾發現有甕棺葬。從地表采集的標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遺物有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為主,有石鏟、石斧、石鑿、石網墜等。陶器主要有鼎、罐、鏟、盆、紡輪、尖底瓶等。質地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灰陶。器形有三足器、平底器等。紋飾有劃紋、蠅紋、附加堆紋、彩繪等。1992年312國道拓寬時撿到一件屈家嶺時期的夾砂灰陶齒輪,在全國乃至世界均屬罕見。根據茶庵遺址……[詳細]
小河遺址
  小河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屈家嶺文化,位于內鄉縣城北赤眉鎮東南3千米的張堂村。整個遺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340米,南北18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部與南北走向的丘陵相連,西部距湍河500米,文化層堆積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遺址未經發掘,僅從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看,暴露出的灰坑較多,并多處有房基、紅燒土、石器、陶片和動物骨骼等。在遺址地表采集到的標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遺物有螺獅殼、獸骨、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為主,有石鏟、石斧、石網墜、石鑿、圓狀石器等。陶器主要有鼎、罐、盆、尖底瓶等。質地多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和泥質紅陶占有一定比例,彩陶為紅底黑彩。器形有平底器、尖足器等。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蠅紋、藍紋等。彩陶……[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日本精品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中文热免费在线视频 | 中日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欧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