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三門峽市旅游

三門峽市文物古跡介紹

戾太子冢
  戾太子冢又名“漢臺風雨”,遺址在今豫靈鎮底董村,是古靈寶八景之一。太子為西漢武帝劉徹之子劉據及兩個兒子,劉據被立為太子,水衡都尉江充與太子有隙,江充誣陷太子埋木人詛咒皇上,太子依少傅石德之計,調武士處死江充。江充余黨蘇文誣陷太子造反,武帝命丞相捉拿太子,兵敗后太子率二子逃往湖縣藏于泉鳩里(即底董村)后走漏風聲,地方官員捉拿太子,太子閉門自縊,二子拒捕被殺,父子三人同葬于鳩水邊上。第二年(漢征和三年即公元92年),漢武帝醒悟,殺江充,親來湖縣,筑思子宮、望思臺祭太子,并將鳩水河改名失兒河,即今十二里河。現太子冢、皇孫冢尚在。 2016年1月,豫靈鎮底董村戾太子冢被列入河南省級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詳細]
靈寶東坡遺址
  東坡遺址,北靠大原,南為弘農澗河,西部有后河流往東南注入弘農澗河,遺址分布在兩河交匯處的三角臺地。遺址東為果園村,朱陽通往吳家原水泥路從遺址東部經過,南至東坡村中,西為該村十畝地磚廠,北至后河村南。遺址北高南低,成臺階狀,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為16萬平方米。在遺址中的斷崖上和水泥路兩側發現多處灰坑,灰坑厚3米左右,包含物豐富,揀到的有陶器和石器,陶器以泥質灰陶、紅陶居多,泥質磨光和夾砂陶次之,紋飾以繩紋和附加堆紋居多,素面次之。可以辨出器型的有泥質紅陶缽、泥質紅陶盆、泥質灰陶夾砂缸、泥質灰陶夾砂罐等。另外,揀到石斧一件。根據包含物判斷,該遺址應為仰韶早期到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詳細]
北陽平遺址
  北陽平遺址位于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西500米處,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300~500米,有“十里長街”之稱。發掘面積320平方米,發現灰坑27個,其中5000年前后的仰韶時期的灰坑24個,西周灰坑3個,發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時期的墓葬兩座,戰國墓葬3座,發掘仰韶時期的房子3座,發現各種陶片、石器、骨器數10萬件,有平底紅陶盆、小口尖底瓶、夾砂灰陶缸等,屬于仰韶丈化和龍山文化。北陽平遺址堆積厚,文化內涵豐富,其中以廟底溝類型為主,具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中心地位的特點,是探索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區。……[詳細]
馬跑泉革命紀念地
  馬跑泉革命紀念地: 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澠池縣東北仁村鄉,距縣城約35公里,四周群山相連,地勢險要。1948年,馬跑泉是豫西五地委、澠池縣委和豫西五專署澠池縣政府駐地,2月21日,國民黨胡宗南整編第一師七十八旅,聯合地方土頑和廟道會等反動武裝偷襲馬跑泉,制造了馬跑泉事件,澠池縣黨政軍干部和戰士犧牲42人,被俘60人。至今這里保存有縣委、縣政府、縣大隊駐地和馬跑泉事件烈士墓,五虎廟高地、烈士跳崖處和老牛圈等戰斗遺址,加之馬跑泉的歷史傳說與優美的景色,使這里成為一個集歷史資源、紅色資源、自然資源為一體的旅游圣地。近兩年,縣委、縣政府把馬跑泉革命紀念地作為澠池黨員干部的黨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詳細]
崤函古道石壕段
  位于三門峽市陜縣境內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作為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之一,也是該市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崤函古道是古時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進入古陜州崤山地區(今三門峽市)道路的總稱。據史料記載,崤函古道夏商以前即開辟使用。位于三門峽市境內的夏后皋墓和周文王避風雨臺,真實地說明崤函古道在夏商時期便是東西方文化、商旅和有關交往的交通大動脈。崤函古道石壕段遺產點,位于陜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800米處的金銀山麓,路面為石灰巖質,全長230余米,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因車輪長期碾軋,在路面上形成了深深的車轍印痕。2019年,崤函古道石壕段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壕古道遺跡
  石壕古道遺跡位于陜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觀音堂鎮石壕村境內,距三門峽約36公里。石坂坡上的車壕印痕全長約100余米,路面寬約6至8米,轍寬1.06米。車轍壕深0.25米,系車輪在石坡長期壓輾而成。古道略呈西北、東南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正式批準通過“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遺產名錄的申請報告。至此,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這一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崤函古道石壕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陜縣石壕古道遺跡申請世界遺產成功。當年唐朝大詩人杜甫路過這里,曾寫下著名的《石壕吏》。……[詳細]
夏后皋墓
  夏后皋墓位于陜縣東南雁翎關關口北,三(門峽)洛(寧)公路東側的高埠之上,距三門峽市約28公里。其墓呈圓丘形,高約1.5米,周長約30米。古樹蒼蒼,草木茂盛,莊嚴肅穆。《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蠟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即指此地。夏后皋是夏代帝王孔甲之子,公元前1785年登基,在位11年。相傳暴君夏桀就是他的孫子。夏的活動范圍多在豫西晉南一帶,至皋時數遷都邑,統治基礎已不穩固。當時部落間戰爭十分頻繁,皋極有可能在轉戰途中死去葬此。仍年代,郭沫若、夏鼐曾來此考察夏文化。距夏后皋墓不遠處有唐繡嶺官遺址,“繡嶺橫云”為古陜州八景之一。……[詳細]
崗臺遺址
  崗臺文化遺址距縣城不過3、4公里的距離,位于盧氏縣橫澗鄉的營子村。崗臺只是一個小地名,得名的原因據說與李自成有關,當年李自成在此屯兵,曾在一處高臺上設崗哨,故有崗臺之名,農民起義軍所住的營地被分別叫作東西營子,崗臺在東營子的地盤上。崗臺遺址是仰韶到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其內涵極為豐富,為研究新石器時代人們生產、生活發展史的寶貴遺跡。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范圍:北至洛河東,南至寨根,東西150米,南北200米。一般保護范圍:至重點保護區邊線向東至卜象河,向西100米,向南至公路。……[詳細]
義馬慈禧行宮
  慈禧行宮位于二十里鋪下石河村,據《澠池縣志》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攜部分大臣在重兵護衛下逃往西安。次年從西安返回北京,東出潼關,路經此地所修建。行宮為前院后宮,建筑宏偉,2000年遭遇火焚。后宮原有上房9間,東西各有廂房兩間,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間有影壁墻,兩側各有月亮門一個。據老人口傳,后宮為慈禧和光緒帝住所,前院為內侍近臣所居。行宮兩側均為臣僚所住的深宅大院。據史書記載,當年慈禧太后只在此吃一頓午飯及飯后小憩,下午即離此地東行,晚上住鐵門行宮。……[詳細]
前嶺遺址
  前嶺遺址,位于靈寶市朱陽鎮底垣村,西至寺峪河東岸,南至靈朱公路,北至底垣村南部。遺址南北約260米,東西約400米,總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遺址中的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深厚,包含物豐富,文化層厚達4米左右。揀到的陶片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器表紋飾以繩紋、劃紋為主,附加堆紋次之;有一定數量的彩陶,胎質以泥質居多,夾砂陶次之,可以看出器型的有泥質紅陶小口尖底瓶、泥質彩陶盆、泥質紅陶缽、泥質灰陶夾砂罐等。有一定數量的石器。根據包含物判斷該遺址應屬仰韶時期文化遺存。……[詳細]
雙廟溝遺址
  雙廟溝遺址位于靈寶市川口鄉趙吾村雙廟溝自然村。遺址東為坡地至公眾臺,西至居民區寨子墻斷崖,南至孫家溝北崖上,北至雙廟溝南溝斷崖,總面積為56068平方米,遺址東西1500米,南北400米,分布在霸底河東岸二層臺地,遺址東高西低,呈臺階狀。在遺址中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揀到的陶片有缽、罐、盆、鬲、鼎、小口尖底瓶等。石器有石斧、刮削器等。質地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還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繩紋、籃紋還有少量劃紋。該遺址對于研究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傳承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新安故城遺址
  秦新安故城遺址位于二十里鋪村下石河一帶。據文獻記載,該城存在于秦、漢,始建時間可上溯至戰國。北魏新安縣城東移,改為新安驛,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歷為中原地區政治、經濟、軍事重鎮之一。遺址內文化層隨處可見。1998年,經市文物勘探隊實地鉆探,找到了故城遺址城墻基夯土層,劃定了城區范圍。故城總面積30萬平方米,呈長方型,南北較長,東西較窄,東部邊緣已被澗水吞淹,西至二十里鋪村西組,北至護城河,南至隴海鐵路。2000年,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秦新安故城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楚坑遺址
  楚坑遺址位于二十里鋪村西李杏灣村,俗稱萬人坑。公元前206年,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一事就發生在此處。《史記項羽本記》中“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萬于新安城南”即其地。遺址略呈坑形,占地七八十畝,南臨澗河,北依土嶺,東西為平地,坑北沿有李杏灣村,右有白龍廟一座。據澠池縣舊志記載:該廟始建于明武德年間,廟前古槐,石碑,舊有“一步兩棵槐,三步四通碑”之說,廟西有八角青石井一眼,俗稱八角琉璃井。1913年,隴海鐵路穿坑而過,原貌已不復存在。……[詳細]
城煙遺址
  城煙遺址位于靈寶市川口鄉城煙村南。遺址南靠香觀坡,東為后干河,西臨八道河,北為干河與霸底河交匯處,遺址總面積20763平方米,共發現房址32座、墓葬23座、甕棺81處、陶窯29座,灰坑(窖穴)590座,溝3條。在遺址中斷崖上灰坑和文化層明顯,文化層厚達4米左右,揀到的標本看: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器表均為素面。能辨出器形的有小口尖底瓶、缽、罐、石斧。根據包含物判斷應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該遺址對于研究靈寶地區仰韶文化提供了依據。……[詳細]
三圣遺址
  三圣遺址北至南泉村居民區賀家墳北崖,東以豐收渠為界,西至居民區崖頭,南至花尖,總面積60萬平方米,遺址西低東高,北低南高呈坡狀,分布在霸底河東岸二級臺地,遺址中灰坑密集,文化層豐富,文化層厚達4米。從揀到陶片看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還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以素面為主,籃紋次之,并有少量繩紋和彩陶。可看出器形的有罐、盆、鬲、小口尖底瓶等。石器有石斧、石環等。該遺址對于研究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傳承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老虎頭遺址
  老虎頭遺址北為黃河,南靠橫嶺原頭,東至村中通往黃河灘水泥路,西為斷崖,分布在老虎頭四周,遺址區內地勢平坦。遺址東西約350米,南北約200米,四周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揀到的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有少量的泥質紅陶,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粗繩紋次之,有少量的素面,可以辨出器型的有泥質灰陶罐、盆、鬲等,有少量的仰韶中晚期陶片。根據包含物判斷,應為廟底溝二期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詳細]
虎耳坡遺址
  虎耳坡遺址位于靈寶市五畝鄉宋曲村虎耳坡自然村。遺址東為居民,西為寺溝河,南臨大寨,北為干溝,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總面積75000平方米。遺址中斷崖上灰坑密集,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從揀到的陶片看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器表裝飾有繩紋、劃紋并有彩陶。能辨出器形的有缽、盆、罐、缸、小口尖底瓶、石斧等。根據包含物判斷,應為仰韶文化遺存。該遺址對于研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提供了依據。……[詳細]
靈寶菩薩堂
  菩薩堂原名菩薩殿,位于靈寶市故縣鎮進家村,為唐代竹林寺遺物。竹林寺創建年代不詳,據有關資料記載,唐永昌元年更名菩薩殿,后經多次修葺,保留目前現狀。現留有木雕佛龕一座,佛龕為木雕彩繪,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仿地面樓閣古壁式建筑,從上到下分三層,每層為五龕,上下由小變大,下層最大,每個古堡佛龕均為攢尖式屋頂。整體雕刻技藝精湛,對于研究我國民間宗教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詳細]
秦人墓地
  秦人墓地位于靈寶市陽平鎮文西村東北部。1998年修建連霍高速公路時,經鉆探發現。在文西村東北部。在1075米長,50米寬的路基鉆探中,發現古墓葬965座;其中戰國墓763座、漢墓127座、唐代墓7座、宋墓8座,經發掘,這批墓葬大小基本相同,排列有序,方向一致。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地對于研究秦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久久的精品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动漫 | 亚洲成A人片777 | 一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 亚洲首页AV免费观看在线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