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焦作市旅游

焦作市文物古跡介紹

司馬氏祖塋
  司馬氏祖塋位于溫縣番田鎮三陵村西,三座陵呈“品”字形排列。西南一家最大,高約10米,基圍108米,三陵村村名由此而來。此為司馬懿祖先陵墓,此三座陵墓的選址及布向很有講究,俗稱“鳳凰單點翅”,風水極佳。司馬懿之弟司馬孚作河內典農中郎將時,曾率軍在沁河沿岸筑堤保護,以防水淹。《晉書·惠帝紀》“永興六年,……(帝)至溫,將謁陵……。”所謂之陵即為此三陵。……[詳細]
王薛民居
  王薛民居位于溫縣楊壘鎮王薛村內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為清代朝義大夫家宅。原建筑為并排四座院落,后大部被毀,僅此一處較為完整。民居坐北朝南,東西寬10.9米、南北長48.36米,總面積約527平方米。現存建筑為兩進院落,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溫縣蔡莊遺址
  蔡莊遺址位于溫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番田鎮蔡莊西北,四周圍平原,中心地勢較高,遺址東原有一磚窯,由于取土,遺址部分被破壞。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深2米左右,已發現的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器形有罐、鼎、盆、缽等。還有石器、蚌器等。另外,遺址上還有戰國、漢代時期的遺物。……[詳細]
沁陽朱載堉墓
  朱載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陽縣東北18公里張坡村九峰山下,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載堉之墓。朱載堉(公元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之子,明代杰出的樂律家(有“律圣”之稱)、算學家和歷學家,字伯勤,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漢族,祖籍安徽省鳳陽縣,生于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僅10歲的載堉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并封為世子。朱載堉自幼喜歡音律、數學。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是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詳細]
東口遺址
  東口遺址位于溫縣城西20公里處的番田鎮東口村西臺地上。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西臨濟水故道,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約6萬平方米。從斷層上看,文化層深1.5米,有紅陶、彩陶,其中白衣紅陶較多。主要器形有缸、缽、小口尖底瓶、器蓋等。1983年10月11日,溫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水南關清真寺阿文碑
  沁陽阿文碑位于沁陽市水南關清真寺內,為用于鑲嵌清真寺“米哈拉卜”壁龕的鎮寺之寶,鐫刻于宋末元初。馬自樹在實地查看和了解情況后認為:沁陽阿文碑作為回族入主中原的重要歷史見證,為研究西域回回的內遷、懷孟一帶回族的形成,研究穆斯林的信仰,研究阿拉伯文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和科研價值。2013年5月,水南關清真寺阿文碑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漢獻帝禪陵
  東漢獻帝劉協及曹皇后的陵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修武縣方莊鎮古漢村南。據記載,漢獻帝薨于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三月庚寅,謚孝獻皇帝,葬于禪陵。陵墓深五丈,前堂方一丈八尺,后堂方一丈五尺,角廣六尺。陵墓高二丈,周圍二百步。現存每邊長20余米、周長100余米,封土夯筑,東北、東南各有一座陪葬墓。……[詳細]
沁陽堯圣廟
  沁陽捏掌堯圣廟始建年代不詳,重修于北宋。此后,歷代屢有重修或修葺,至民國年間逐漸衰敗。現存有堯泉池、山門、拜殿、牛馬王殿以及堯圣殿等。堯圣廟是堯河的發源地,當地村民往往引堯河之水灌溉農田;同時,利用堯河水發展造紙業,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堯圣廟對研究古代堯河水利、農業經濟以及手工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溫縣段村遺址
  段村遺址位于溫縣城西21公里處的番田鎮段村西地。這里地勢高處周圍地面1.5米,成為臺地,當地人稱“鳳凰臺”。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東西長15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約4.5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地勢平坦,中心部位稍高出四周。遺址南臨濟水故道,西部有一條深約1米的水溝南北經過。……[詳細]
何瑭墓祠
  何瑭墓祠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詹店鎮何營村,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二00八年十月二十九日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何瑭紀念館位于焦作市武陟縣城東20公里的詹店鎮何營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年久失修。90年代,何營村村民重修宗祠,置《五世祖瑭公格言》于大堂之上,警醒后輩,遵規前行。……[詳細]
焦作影寺
  介紹: 影寺風景區位于焦作市北部山區的修武縣雙廟鄉,距市區40公里。影寺,原名凈影寺,北臨山西晉城市,西起孤山水庫,東至過風口,南至平頂窯,呈平行四邊形。整個景區叢林茂密,翠柏掩映,峰奇洞幽,為太行山游覽區的佼佼者。內分影寺、后河、過風口三個小景區。景區周圍環山,山外環水,群峰糾紛,呈奇獻巧,河水縈帶,練白波碧、黃花山踞其中,每年春季黃花滿山,周圍是肥沃良田。主要景觀還有黃娘塔、說法臺、蠟燭峰、龍盤峰、獅踞峰、龍角峰、透山水、五股泉、龍門甕瀑布等。傍晚,有時可以看到燈出山頭等勝景,山上居有獼猴種群。 后河景區 在雙廟鄉西北影寺正南。此山多松柏,唯有一棵數百年歷史的大白皮松,周圍4米,高約30余...河南焦作……[詳細]
卜子夏墓
  卜子夏墓位于溫縣城西北5公里處黃莊鎮卜楊門村南,原有墓冢,冢前有墓碑,高約3米,現夷為平地。墓碑存于卜楊門村。1994年,溫縣卜子夏學術研究會召開期間,在原墓地重修建圍墻周長600米,封墓冢高3米,并在墓冢前立碑一通。1983年10月11日,溫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關三街古墓群
  西關三街古墓群位于溫縣西關三街南地,此處為一漢代及宋代墓區。西關三街磚廠取土區曾多次發現漢代古墓,出土有陶灶、陶俑等器物。此外,早年在西關三街居民家中征集到漢代戲劇雕磚多件。說明此處早年曾發現宋代古墓葬,1991年4月,在西關三街磚廠發掘一座宋代磚仿木結構墓葬,出土雜劇散樂雕磚10件。……[詳細]
安樂寨村傳統民居
  安樂寨村傳統民居位于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年代為清。 安樂寨村傳統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安樂寨村及周邊村寨文物遺跡遍布,有慈勝寺、司馬故里遺址、安樂寨傳統古民居、司馬懿祖塋——三陵等11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古晉城遺址、溫國故城遺址、兄弟書屋等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閻翠峰墓
  閻翠峰墓 位于溫縣城北5公里處北冷鄉北冷村東北500米處,南臨澇河。墓前有清末墓碑一通。閻翠峰(1848~1903年),清光緒年間中進士,光緒九年被點中翰林,歷任吏部中憲大夫,傳本御史,卒后葬于北冷。墓室保存完好。1983年10月11日,溫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山陽城遺址
  山陽城遺址位于焦作是東南待王鄉墻南村的北側。據《后漢書.君國志》載:周文王子蔡叔監殷,食邑于河內,山陽有蔡城,或曰蔡叔邑。《史記》載:秦時,長信侯于山陽之地居之。《三國志》也記有東漢末年,曹丕稱帝,貶漢獻帝劉協于山陽城,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獻帝為山陽公。城墻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見。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缺東南角。北城墻長1850米,破壞嚴重,有斷有續;東城墻長1350米;西城墻長1000米,除自然風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墻中間大部分已無痕跡。城墻周長為5000米,有9門(北5門、西2門、東1門、南1門)的痕跡。城墻寬14-35米,殘墻高4-6米,為夯筑而成。城墻斷面夯土層明顯,每層厚10-15厘米,厚薄均勻。城東北有漢獻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發現有漢代的完整瓦當與碎瓦片等遺物,在城南挖……[詳細]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千米處,建于后周顯德二年。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系列第十五。妙樂寺塔高34.19米,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優美德拋物線形。塔二層以上南、東、西壁佛內置佛像,計17尊,兩鐵佛,其余為宇佛。妙樂寺塔整體設計、砌作工藝及建材質量均屬上乘,千余年來,雖歷經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但塔體及木結構保存完好,妙樂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之一。2001年6月,妙樂寺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工茂街王家祠堂
  工茂街王家祠堂位于溫縣城工茂街王家胡同。始建于清代中期。坐北朝南,東西寬1 6米、南北長50米。院墻及房屋皆用青磚砌成,墻頭以青瓦覆蓋。門上有門樓一間,呈半面斜坡形瓦頂,門為板門,門楣上方有如意云紋狀門簪二枚,下設35厘米高木門檻一道,門檻兩邊安放石鼓一對,系青石雕刻。……[詳細]
焦作安陽城遺址
  介紹: 安陽城遺址位于市區東北安陽城鄉安陽城村,為春秋時代的安陽城。《修武縣志》載:春秋南陽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又名安陽城。現僅東墻部分較明顯,殘存100余米,殘高1-2米。  1982年11月,公布為焦作市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120、山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濤墓
  山濤墓晉、明、清武陟縣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懷慶府志·輿地志》載:“晉山濤墓在(武陟)縣西二十里小虹橋村。……明弘治七年,建廟祀焉。”清道光九年(1829年)《武陟縣志·古跡》記載:“晉山巨源墓,在小虹橋。明弘治七年奉文修理。”“山公廟,在小虹橋山公墓前。明弘治二年奉文重修。”《焦作文物志》記載:山濤墓,位于武陟縣城西南17公里大虹橋鄉小虹橋村中。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大虹橋鄉小虹村)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后,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香蕉一本大道在线 | 亚洲色欧美色2019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v国产v天堂a | 伊人色综合网久久天天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