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臨沂市旅游

臨沂市文物古跡介紹

南武城故城遺址
  時代:春秋至南北朝南武城故城,亦稱武城、南城、南成,其遺址在今平邑縣魏莊鄉境內,北距平邑縣城35公里,城址內有南武城、北武城兩個自然村。該遺址西北、南兩面有蒼山、南城山、開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有用黃土夯筑的城墻,構成半圓形城郭中國歷史對南武城有濃筆重彩的記述,它不僅因出了澹臺滅明、曾參等巨儒而名聞天下,更重要的是在這里發生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而被許多經典史志類著作提及。2013年5月平邑縣南武城故城遺址,費縣故城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故城東北城門中心(東經117度37分20.1秒,北緯35度11分27.3秒)為基點,南到蒼山,東到曾皙墓東的水泥路,西到曾子山,向北400米的方形范圍內。建設控制地帶:462萬平方米。由保護范圍向外延伸200米為建設控……[詳細]
向城遺址
  向城遺址位于蒼山縣向城鎮城子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商周,類別為古遺址。該遺址文化堆積跨越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漢等歷史時期,為沂沭河流域目所發現的最早的兩處新石器北辛文化遺存之一。位于向城鎮城子村內及村后,東臨臨徐公路西側南北干渠,1992.6月公布為山東省級重點文保單位。高臺堆積,東西、南北長各約250米,面積約62500平方米。遺址中高四低,北側呈斷崖,東、西地勢延緩,文化堆積較好,內涵豐富,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夾砂褐陶圓柱高鼎足、大汶口文化夾砂紅褐陶鼎足等,遺址出土漢代“治河賞”陶罐和鐵劍等文物![詳細]
吳白莊畫像石墓
  吳白莊,位于臨沂火車站片區改造范圍內,整個村莊已是斷壁殘垣,處于拆遷之中,但是片區改造好像又暫停了,現在的吳白莊最出名的是吳白莊羊肉館,羊肉湯可是遠近聞名滴!墓葬屬半地下建筑,東西長15米,南北寬9米,封土高于地面約1米,由墓道、墓門、前室、中室、西墓室、東墓室、回廊、西兩耳室和東一耳室組成,出土有畫像石49塊,早年損壞4塊,現實有45塊。畫面65幅,分布在墓門、前室、中室、橫額、支柱、立柱、過梁等處。2006年12月7日,吳白莊畫像石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64、于公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公墓
  于公墓位于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城西外環內側。墳墓封土高大,占地二畝多。相傳于公死后,人人懷念,凡路過之人,都自動兜土添墳,日久天長,封土越來越多。于公墓坐落在郯城縣城西約300米處,西距西外環150米,北鄰魯南紙業集團駐地南墻。該墓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40米,中心封土高7米。墓前有“清康熙”三十九年郯城知縣趙節重立石碑一幢,碑文為“漢于公墓”。該墓現保存較完整,于1978年12月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公事跡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還在著名史書上有記載!稘h書.于定國傳》載;“于定國字曼倩,東海郯人也。其父于公為縣獄吏、郡決曹,決獄平,羅文法者于公所決皆不恨?ぶ袨橹㈧,號曰于公祠!稘h書.于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詳細]
泉源寺摩崖造像
  泉源寺摩崖造像位于臨沂市尚巖鎮駐地北約2.5公里安莊村后,文峰山西側。石刻造像位于東西長約200米、高約20米的高低起伏的天然崖壁上,刻佛、菩薩造像15尊,佛造像多為坐姿,菩薩多立姿,高矮大小不同,或組刻在一塊石面上,或單一刻造,為龕中刻像,龕外做題記,難以辨識,佛像石刻在文革中遭破殘壞,多數面貌損壞,西部有一處二龍戲珠刻石造像,東部有一組佛、菩薩造像,氣勢恢弘,保存較好。泉源寺摩崖造像,對于研究魯南地區佛像文化發展史、石刻造像藝術有重要的意義。泉源寺摩崖造像是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66、安自寺
安自寺
  安自寺于臨澗鎮駐地5公里處的前桃溝村,原為泰山奶奶廟,距前桃溝村約1000多米,南對元寶石,北對白蓮山,始建于明朝,清光緒九年由當地村民捐款而建。2013年經過重新修建成佛教寺院,就是為了度這里的眾生,使他們能聽聞佛法,歸敬三寶,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共同富裕為目的的。由于所在山體地勢狀如馬鞍,只有放下鞍子繩套,才能安心自在,安自寺便由此得名。年末有廟會(初一至初九),春節期間這里香火鼎盛,許愿、還愿的香客絡繹不絕,大家口碑相傳這里求子很靈,于是把鞍子山改名為安子山了![詳細]
郯城馬頭清真寺
  馬頭清真寺是蘇北魯南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所民族寺院,位于馬頭鎮駐地北部,總面積13畝,其中大殿24間,有南講堂、北講堂、東對廳、水房、古井亭、門樓、望月樓等建筑,另有“金公施田銘”1幢,大殿北有石碑3幢,其中為乾隆三年“重修清真寺碑記。”馬頭清真寺位于馬頭鎮民主街。始建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清乾隆三年重修,是我縣規模宏整、建寺較早的回民寺院。馬頭清真寺寺院坐南朝北,整座建筑群體布局合理,裝飾古樸典雅,幽靜肅穆,頗具中國宮殿建筑的傳統風格和伊斯蘭教特色。寺內主體建筑為大殿,坐西朝東,宮殿式建筑,計24間,324平方米。附屬建筑有南北講堂、東對廳、水房、古井亭、門樓共24間,占地546平方米。另有望月樓一座。正門面北有兩扇紅漆大門,兩尊雕刻精美的石鼓分踞左右,門額高懸三個金光閃爍的……[詳細]
郯城縣孝婦祠
  郯城縣孝婦祠坐落在現郯城酒廠南側,205國道西旁。該祠分南北兩部。南為孝婦祠,系嘉慶元年所建,道光五年增修后殿。孝婦祠自前向后為山門、正殿、后殿3個部分。山門系古式、高脊走獸,臺階3級,大門面東、朱門雙開,其勢宏偉,襯以古郯書法名人朱烺如題寫的對聯:“六月飛雪天報孝,三年不雨帝鳴冤。”正殿面闊3間,殿前為9級正方型月臺。殿中端坐鳳冠霞帔,慧眼微開孝婦塑像。殿內布置莊嚴肅穆。祠之前有戲臺一座,供每年農歷10月15日唱戲祭神之用。該祠占地數畝,今幾經變遷,建筑全無![詳細]
69、陽都故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都故城
  陽都故城是在沂南縣磚埠鎮孫家黃疃、里宏、大小汪家莊一帶。故城遺址東傍沂河,北依汶河。當地群眾在沂河兩岸修建揚水站時,清理出一段古城城基,城基用寬大厚實的石塊砌成。汶河南岸有一段東西走向的故城基,高出地面部分長約1500米,似為故城東段城基。近年來,在這座遺址附近零星發現了漢墓、畫像石以及石器、陶器等文物,更是證明了兩千年前這里已經是座重要的軍事名城。2006年12月7日,陽都故城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北岱崮保衛戰紀念碑
  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以及1947年解放戰爭期發生兩次“南北岱崮保衛戰”,是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為紀念戰爭的勝利,進一步弘揚沂蒙精神,緬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2013年在南北岱崮戰爭遺址處建立了岱崮保衛戰紀念碑。紀念碑碑文記錄了兩次岱崮保衛戰發生的時間背景以及我軍戰士英勇抗戰的光輝事跡。紀念碑坐落在雙層英凱亭里,紀念碑碑體采用青石石材制成,面高1.943米,寓意1943年發生的第一次岱崮保衛戰![詳細]
王璟墓石刻造像
  位于莒南縣城西25公里,板泉鎮境內大白常村西南300米。建于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65-1488年),因系明代左都御史王冎?墳墓于1973年平掉)而得名。塋地南北長136.4米,東西寬115米,南門是一道石刻過門,進門迎面有三間祠堂(1949年建國后拆除),祠堂后面有彼此對稱成雙的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和四座龜駝碑,還有十座后人增立的碑石。其中一座刻記著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17日山東大地震時,對該塋地的破壞情況![詳細]
東郭疃墓群
  東郭疃墓群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東郭疃村東南約300米。2011年被臨沂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分布于嶺上,中部隆起,形成龜蓋形淺丘。墓群保護范圍東西長462米,南北寬312米,分布面積約1117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外延50米。已暴露的墓葬為磚石結構,曾出土漢代銅鏡、鐵劍,宋代黃釉四系壺等。該墓群對研究這一地區漢、宋時期的葬制葬俗具有一定價值。東郭疃墓群是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坊古城
  周朝初期(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國都城。城址在今南坊鎮古城村。距今約有3000余年的歷史!洞呵铩贰罢压炅,邾人襲”即此!杜R沂縣志》載:“國名,子爵。姓,夏后氏之裔。春秋入魯,戰國入楚”。城址發現銅戈、銅墩及箭鏃等器物。南城基有羅多周代至漢代的陶器殘片。村東有林子遺址,傳為子墓地。村東和村北曾出土龍山文化時期的石器和陶器。1992年6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利城遺址
  利城遺址位于縣城東15公里之后利城村東200米處。遺址南北200米,東西100米,略高于四周,呈現鏊面狀,土黃褐色。遺址地面有漢代磚瓦及商周時的陶片。遺址東及東南半公里處各有漢墓1座,后皆平掉種地。平墓時出土鐵劍1把,銅鏡1面。遺址西南1公里的嶺上有漢代墓群,東南江蘇境內有古城遺址!杜R沂縣志》載,漢武帝無朔四年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于此。該遺址為漢代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山漢墓群
  金山漢墓群位于蘭陵鎮金山村。年代為漢。該墓為臨沂市目前經科學發掘的西漢墓葬中規模較大的一座,墓上祭祀建筑在山東省屬首次發現,對研究西漢時代的葬俗及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該墓為單墓道巖坑豎穴木槨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墓上封土、墓上祭祀建筑幾部分構成。墓室坐西面東,墓室東西長7.3米,南北寬4.6米,深11米。墓道向東敞開,全長44米。墓道前設祭祀祠堂建筑全國首次發現。該墓歷史上多次被盜掘,出土一宗文物。墓群的保護范圍為“以金山漢墓墓室中心為基點,向東300米,南600米、西500米、北600米,建設控制地帶同保護范圍”。2006年12月7日,金山漢墓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6、荀子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荀子墓
  荀子墓位于蘭陵鎮東南15公里處,西距蘭陵鎮南王莊200米,墓為黃土堆高,封土高3米,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原墓地較大,0中遭破壞,有四分之三被平為耕地,墓頂被挖一條溝,后回填,現成M狀。1990年縣政府籌資進行重修,在封土周圍用青石壘砌,高1米,周長1570米;墓地四周用紅磚砌設圍墻,高2.2米,總面積6400平方米。墓前原有石碑兩座,一座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立“補建荀子墓碑”,碑額為篆文,碑文為楷書,碑高2.2米,寬0.75米,厚0.15米,有四角碑帽。其左側的一座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立“楚蘭陵令荀卿之墓”碑,碑文為楷書,高2米,寬0.8米,厚0.18米,碑額為二龍朝珠圖案![詳細]
77、北寨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寨墓群
  北寨墓群位于山東省沂南縣城西北3公里的北寨村內,是中國現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畫像石墓。現已探明古墓六座。一號墓為大型畫像石墓,墓內分前、中、后三主室和東、西側室,共八室,面積為88.2平方米,用石材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主要內容有:攻戰圖、祭祀圖、出行圖和樂舞圖等。二號墓為大型磚石結構多室墓,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出土文物80余件,其中五龍戲珠三足硯和銅女俑十分珍貴。三號墓、-墓均為小型磚室墓。另外還發現兩座小型石室墓和磚室墓及其它遺跡現象。北寨墓群布局清晰,墓室結構嚴謹,畫像內容豐富,造型奇巧,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國家文物局)……[詳細]
北溝頭遺址
  北溝頭遺址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縣城西北3公里處的溝頭村東北。重點保護區占地百余畝。遺址有一條長80米、寬60米、高7.5米的平頂土臺。歷年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鑿、石錛等石器,灰陶鼎、黑陶壺、蛋殼陶杯等陶器,鹿角、骨針、骨鏃、銅幣、銅箭頭以及漢代磚瓦等。系新石器文化遺址,歷經商周一直延續到秦漢。據《沂州府志》載,該遺址有“康王城”之說,無考。北溝頭遺址的發現和考察,把臨沭縣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推進到新石器時代,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發現。出土的文物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藝術成就,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尤其是東夷地區的風土人情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77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臨沭縣北溝頭遺址等文物點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79、打擂臺遺址
打擂臺遺址
  打擂臺遺址位于沙溝鎮上流莊村東,高臺地遺址。高出地面3-5米,文化堆積厚約1-3米。出土有陶鬲、盆、豆、罐、壺等,石器有石斧、石刀,及獸骨、鹿角等物。另還出銅劍、鏃、鼎等,該遺址為兩周時期。因該遺址常遭雷擊,故有此名。另有民間傳云,當年呼延慶在此設臺打雷比武,故名打擂臺![詳細]
楊家珠江遺址
  楊家珠江遺址:位于馬站鎮楊家珠江村北一公里,為一臺地址,文化堆積厚約1米左右,內含豐富,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錛等,陶器有夾砂罐、盆、壺、蓋形器等,以夾砂陶、黑陶居多,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遺物。遺址地表還暴露大量漢代文化遺存。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漢代遺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香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中文字幕大香视频蕉免费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亚洲精品中字在线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 | 香蕉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