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吉安市旅游

吉安市文物古跡介紹

吉水東吳墓
  時代:三國三國東吳古墓遺址坐落在吉水縣郊的三碗齋,是1991年8月京九鐵路施工中發現的。考古專家們稱為江南第一墓。古墓呈凸字形,墓室用灰-線紋花紋磚于平地壘砌,由墓門、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后室及正方形回廊組成,-封土高10余米,整個墓占地900余平方米。墓葬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120余件隨葬品,有銅、鐵、陶、瓷、石質器皿。文物中有極為珍貴的“人物神獸青銅座燈”、造型優美的“青銅雌雄朱雀”、“青銅白虎”,這些在江西均屬首次發現。其中的一套“青瓷茶具”,在全國也是目前發現的一套最為完整的茶具,另外還有一些青瓷飯灶、糧倉、廁所,以及青瓷造型的豬、鴨、鵝等日常用品和家禽。尤其讓人感到驚奇的是,整個大墓均使用干砌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實地考察后認定,此墓……[詳細]
瀧岡阡表碑
  瀧岡阡表碑位于江西省永豐縣。瀧岡阡表碑亭正中豎立著《瀧岡阡表》碑石。碑石為山東青州青石,高212厘米,寬96厘米,厚24厘米,通體為墨綠色。《瀧岡阡表》碑是歐公任青州太守時護送母親鄭氏靈柩歸葬故里鳳凰山瀧岡時所立的墓碑,至今有近千年。碑文《瀧岡阡表》為歐陽修親自撰文手書,為其敘述家世、緬懷父母恩德之作,是一篇教育后學晚輩寬簡治政、嚴謹治學、仁愛處世的優秀典范作品,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同成為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祭文之一,被稱為千古至文。碑石正面刻《瀧岡阡表》,背面刻《歐陽氏世系表》。“瀧岡阡表”4個大字橫刻碑額,每字見方16厘米,正文豎27行,共1116字,每字見方2厘米,該碑石上下漆黑,除了《歐陽氏世系表》下部有50余字剝蝕不能辨認外,其余字跡清晰。整個碑石保存完好,均為正楷……[詳細]
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舊址
  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位于茨坪店上村。為了加強根據地內的防務,確保后方基地各項工作的順利展開。1928年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剛剛成立,就在政府內設立了防務處,軍事部長張子清兼任處長。此后,隨著根據地的發展和革命斗爭的深入,同年7月,在防務處的基礎上,又組建了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王佐任主任,鄧允庭任黨代表,辦公地點設在茨坪的店上村。防務委員會成立后,經常召開根據地內各縣負責人的聯防會議,布置檢查各地的防務工作,組織根據地各縣的少年先鋒隊、兒童團站崗、放哨,檢查進出根據地人員的路條,嚴防敵人的暗探搞破壞活動;動員各縣暴-動-隊、赤衛隊配合主力紅軍作戰;在根據地建立遞步哨,負責通訊聯絡;動員群眾籌備軍需物資,修筑哨口工事,儲備軍糧,建設紅軍醫院,籌建造幣廠、被服廠、硝鹽廠,還定期調派人員守衛五大哨……[詳細]
山口瓷窯遺址
  在孤江河畔的潭頭村山口村小組的東南側,有一處較大的陶瓷遺址,據史料記載,早在元代這里的先民用智慧和烈焰鑄就了陶瓷之鄉,這里的瓷具溫潤如玉,素有江西陶瓷之父之美稱,當地一直流傳這么一句古諺:先有山口窯,后有吉州瓷,再有景德鎮。 山口瓷窯遺址位于山口村南側。該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瓷土原料和燃料也很豐富。瓷器產品由水路順流載入孤江,經吉水縣駛至吉安縣的張定渡進入贛江。據史料記載,山口瓷窯創燒于南宋,發展于元初,元末停燒。山口窯址堆積高大,形同山丘,瓷片堆積層厚達幾米,露面瓷片和窯具俯拾皆是。該窯東南側有一個籃球場那么大的平坦地面,與窯堆物毗連,似為制瓷作坊。山口瓷窯所燒瓷器,彩色較多,醬褐、青釉色、白色、青灰和黑色。器形、色彩和燒法與永和州窯、寧都東山壩窯相似,造型、釉色頗具晚唐瓷特征,但青釉……[詳細]
新干岳飛點將臺
  岳飛點將臺岳飛點將臺位于新干縣荷浦鄉與界埠鄉交界的田畔中,西倚松林山岡,東面三四華里處為贛江。點將臺為土筑,共7座,其中七步臺一座,五步臺二座,三步臺四座。七步臺為主帥臺,岳飛檢閱將士所用,面積5500平方米,高2丈;五步臺為部將王貴、湯懷所用;三步臺與七步臺毗鄰,為岳飛之子岳云等護衛主帥用臺。從荷浦到界埠還有一條寬闊的“馬糟”,為岳家軍用的跑馬糟。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岳飛出師江西,屯兵新干,曾在荷浦、界埠一帶教演操練士卒,因而建筑點將臺,后岳飛精忠報國,受封為“武穆候“,現在點將臺附近的武湖、穆湖、候府三個村名,即當時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而取的。據宋趙與時所著《賓退錄》記載,宋紹興癸丑,岳武穆提兵平虔、吉群盜,道出新干,題詩云:“雄氣堂堂貫斗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詳細]
金華古寺
  座落于羅星村金華名山上的金華古寺,究其歷史,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大約公元900年),發展至宋朝尤為鼎盛,財力充沛,寺內有僧人近百,該寺以宣傳佛教為主,樂善好施,凡寡無助之人,均可帶田地到該寺安度晚年,得到救助,當時寺里擁有糧田五、六十畝,年可收稻谷幾百擔。清末民初走向衰敗,此后,古寺多次遭到戰亂和人為破壞(文革),1992年重修復建。與金華古寺僅一墻之隔是金華書院。他的辦學級別相當于現在的中學,以傳授五書四經為主。目前,尚有書院殘墻遺址為證。由于當時寺院經濟豐厚,在吉安和南昌設有分館,取名為吉安試館和吉昌試館。金華書院的學生既可以到吉安試館考秀才,也可直接到南昌試館考舉人。凡42都(潭頭鄉封建時期屬四十二都)的學生,有困難的都可以得到吉安、南昌兩個試館的接濟和幫助。金華書院人才輩出,據縣志記載……[詳細]
第一次反“圍剿”指揮所舊址
  黃竹嶺反第一次大“圍剿”前線指揮部舊址,位于君埠小別村黃竹嶺山上。君埠黃竹嶺是通往龍岡的必經之地,現在的黃竹嶺雖然看不到“紅爛漫”的場景,原因是建國后經植樹造林改種杉樹,當年龍岡、君埠一帶有很多楓樹。930年12月24日和26日,紅軍主力軍兩次在寧都小布設伏殲滅譚道源師,譚道源部按兵不動,于是,毛澤東同志當機立斷,目標西移,準備先消滅張輝瓚師。12月29日,紅一方面軍隨毛澤東、朱德等同志從寧都小布轉移到永豐君埠一帶。1930年12月30日早晨,毛澤東由君埠街摸黑走小路登上距龍岡20華里、海拔430米的黃竹嶺,隨后朱德也來到黃竹嶺,將當年山上的一個茶館用作總部反“圍剿”指揮所,由于紅軍總前委、總司令也同時到達黃竹嶺,故又稱反“圍剿”指揮部。在震驚中外的龍岡戰役中,紅軍共殲滅了敵十八師9000余……[詳細]
釣源宗祠
  釣源宗祠(含釣源歐陽文忠公祠、釣源禮派宗祠、忠節第牌坊)歐陽氏總祠歐陽氏總祠位于釣源村口,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主體為清朝建筑風格,坐南面北,前有約30見方的場坪,場坪上原聳立有花崗巖巨石建造的牌坊,祠堂東側原有“崇文書院”等附屬建筑。歐陽氏總祠結構特點是品字型天井結構,前廳下的大天井,與上廳兩邊的小天井,都成正方形,組成了一個大大的“品”字,而天井上方的三個檐口,也組成了“品”字。文忠公祠文忠公祠位于釣源古村中心,始建于北宋末年,歷經元明清各代多次修葺的這座祠宇,前有30多米長的甬道,上飾寶頂的門坊,內有天井、回廊、串樓、殿堂。釣源村古建筑內外亦有木雕、石雕、木刻、石刻、彩繪和鎦金字畫。如鎦金圖《訪賢才于渭濱》和《求富亦求壽考》等。陳列于各家的朱紅色鎏金雕花架子大床,分別雕飾了麒麟送子、……[詳細]
河圍寺水寨遺址
  河圍寺遺址,位于永豐縣瑤田鎮水田村以東的500米,為永豐抗元英雄羅開禮修建的練兵水寨遺址,水寨為圓形,面積約15000平方米,四周為夯土城墻,現存高約1.5米,土城外周圍為環形護城河,寬約60米,深約3米,保存完整。水寨中心還發現了后人為紀念文天祥、羅開禮而修建的大忠祠遺址。河圍寺四面環水,門口深藏在綠樹從中。700多年前,羅開禮平地起湖在這里建成的練兵水寨,早已沒有了刀槍劍戟的打殺聲。河圍寺很簡陋,只有一個殿堂,卻供奉三世佛釋迦摩尼佛、迦葉和阿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還供奉文圣孔子、武圣關羽以及壽星與財神,身穿戰甲、外披長袍的水心先生羅開禮雕像排列最后。據說來到寺中的虔誠信教香客們,也不忘在先生像前鞠躬叩拜。河圍寺不對外開放,也無僧人主持,主要由村里、族里虔誠……[詳細]
康克清舊居
  康克清舊居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羅塘鄉大禾場村,北緯26°30′08.8,東經114°42′13.5。舊居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系一棟四扇六間土胚結構硬山頂二層樓民房。房屋占地面積74.88平方米,院子占地面積680平方米。康克清,1911年9月7日出生,四十天后被送養到羅奇圭家當“望郎媳”,在這棟民房里生活了16年。1928年康克清和萬安80個農民隨陳毅部隊上了井岡山,1951年她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不給當地政府添麻煩在舊居吃住一個星期,1962年第二次回鄉在舊居住了三天。該舊居現是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1990年萬安縣人民政府將康克清舊居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命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舊居陳列康克清生……[詳細]
燕坊古民居群
  吉水燕坊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的燕坊古村,是一個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名村,現存明清建筑160余處,包括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古村房屋規劃有序,各巷道均為青石板、紅石板或鵝卵石鋪成,屋內描金繪鳳,精雕細刻,字畫滿堂。燕坊村的古建筑與許多古民居一樣有宗祠、學堂、牌坊、民宅、古井等建筑,是典型的廬陵民居建筑特色。在燕坊村目前存在的百余棟民居里,可分為單體建筑和組群建筑,單體建筑有大夫第、州司馬第等,組群建筑有“二十棟大院”、“資政第”、“麟鳳院”等建筑。燕坊古村四周有1000余棵古樟樹及柑桔園、茶樹園若干,整個村落掩映在綠樹叢林之中,風景十分宜人。燕坊古村2003年7月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又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詳細]
君埠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
  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舊址萬壽宮,位于永豐縣君埠鄉老圩村中央,始建于清代中期,后屢廢屢建,現存民國年間重修建筑,總占地面積663平方米。1930年12月29日,毛澤東、朱德等隨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由寧都黃陂、小布來到君埠,總司令部就駐扎在萬壽宮內,當晚在此召開了軍以上干部緊急會議,研究分析了敵情,并發布了《攻擊進攻之敵龍岡張輝瓚師的命令》。第二天,第一次反“圍剿”龍岡戰斗在君埠小別嶺打響。經過激烈戰斗,紅軍在龍岡萬功山一帶全殲敵十八師9000余人,活捉敵師長兼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徹底勝利。1983年10月,舊址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現舊址保存完好,并作為紅色旅游景點對外開放。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詳細]
大井紅軍烈士墓
  大井村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曾經是毛澤東、-、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同志居住的地方,也是井岡山革0據地的大本營和紅四軍的后方基地。當年在井岡山區流傳的“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這首民謠,正是贊頌大井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所起的重要作用。1929年初,湘贛兩省敵軍竄進井岡山后,提出在井岡山“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燒殺政策,大井村先后被焚燒九次,許多紅軍戰士和地方黨、政負責同志被殺害。1951年,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為紀念為革命而獻身的先烈,在大井村背的山崗上,修建這座坐北朝南、墓門高2.66米、占地面積為100平方米的“大井紅軍烈士墓”,墓內安放著在大井壯烈犧牲的160多具革命烈士的遺骨。墓門上鑲刻著井岡山人民深切悼念革命先烈的碑文。……[詳細]
朗山書院
  朗山書院位于吉水縣。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書院是棟磚木結構的建筑,青磚磨縫,硬山頂,朝天式防火墻,一門兩進,三開間,穿斗式木構架。進深34.5米,面寬15米,面積517.5平方米。正面為廡廊式結構,門楣正上橫墨楷書“朗山書院”四字。前廳頂上方有一彩繪覆斗式藻井,飾花鳥蟲草,人物山水等圖案,繪畫工藝精湛,人物栩栩如生。兩側有騎樓,上下兩層,且用木板隔成若干間書房。中間設天井,將頭進與二進用隔扇隔開;后進廳堂正上方也有一覆斗式藻井,飾描金鳳穿牡丹、蝙蝠、竹梅圖案,四角鑲刻花飾,工藝精湛;寶壁后為階梯式神龕,為栗頭村曾氏家族存放祖宗牌位所用。整座建筑規模宏大,結構復雜,是個兼書院、祠堂兩用的典型古建筑。……[詳細]
栗下村彭氏大宗祠
  千年古村栗下之名早有耳聞,秋高氣爽時節,朋友相邀終于如愿以償。栗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水縣尚賢鄉,距吉安市26公里,距吉水縣城29公里,為吉水縣、吉安縣、吉州區三縣(區)交匯之地。栗下村皆為彭姓人家,目前共計137戶、460多人。村中建筑依山而建,背靠后龍山,前有小溪緩緩流淌,整個村莊的布局非常符合傳統村莊“依山傍水”、“枕山面水”的風水理念,這也是栗下彭氏能夠長久興旺發達的重要原因。“彭氏大宗祠”建于1882年,四周是參差有致、雄渾古樸的馬頭墻,其內部結構依照客家民居“三進三開”擴之為“三進六開”,形成規模龐大的“九棟十八廳”。建筑面積達兩千多平方米,頗為壯觀,精美的木雕、磚雕,雕龍畫鳳,金飾彩繪,令人嘆為觀止。……[詳細]
東固革命舊址群
  東固革命舊址群東固革命舊址群主要有東固平民銀行、紅四軍與紅二、四團會師舊址、東固毛澤東舊居、軍民誓師大會會場、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公略亭、東固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固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二.七”會議舊址、紅四軍總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中共贛西南“一大”舊址等。東固革命根據地以東固畬族民族鄉為中心,包括富田鎮、文陂鄉,曾是一、二、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東固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創造了中國革命和中華蘇維埃史上的多個先例:第一張紙幣、第一個赤色郵局、第一個無線電培訓班、第一個消費合作社、第一個綜合兵工廠,以及孕育了21位青原籍共和國開國將軍。……[詳細]
楊士奇墓
  楊士奇墓:位于上田鎮杏嶺村北山坡上,座西朝東,占地約7.5畝。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兩邊立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石旗桿。石像前有石牌坊,牌坊前有華表,華表前有碑亭,亭內有明英宗御祭文。墓后豎有“盟碑”,正面楷書:“嗚呼!太師楊文貞之墓。”背面為其生平簡介。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泰和澄江鎮人。明初建文,經舉薦入翰林充編修官,修《太祖實錄》。永樂十五年(1417)進翰林學士,后改左春坊大學士、洪熙元年(1425).升禮部詩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士奇歷仕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遇事謹慎穩重,知人善任,終年80歲,贈太師,謚文貞。……[詳細]
渼陂紅四軍衛生隊舊址
  渼陂紅四軍衛生隊舊址作為井岡山革命斗爭的沿續地,渼陂還保留下了許多紅色遺址和戰爭年代的文物。她曾是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四軍軍部舊址、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等五處省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總工會舊址、黃公略舊居、曾山舊居等十多處紅色革命舊居舊址及當時留下來的紅軍標語180余條。從渼陂村內先后走出了四位共和國將軍,其中包括被彭德懷總司令譽為“萬歲軍”的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和政委梁必業兩位中將。《閃閃的紅星》、《決裂》、《陳毅出山》和《井岡山》等影視劇都在村內取景拍攝,因此渼陂村被譽為將軍村和電影村。……[詳細]
禾埠余秋里故居
  秋里故居位于敦厚鎮禾埠村坪里自然村。房屋為兩邊搭墻,二層磚木結構,一廳兩間。房屋簡樸、實用,近年已有修繕。室內陳列--生平照片、半身銅塑像,以供人們觀瞻。秋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杰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央軍委原委員、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主任。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14年出生于此屋,1999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詳細]
黃坳戰斗遺址
   1928年5月上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會剿”期間,紅四軍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朱德、陳毅等率領二十八團、二十九團繞道敵軍側后,打擊敵軍楊如軒部。當二十九團到達黃坳村時,正與敵軍前鋒部隊相遇,雙方激戰后,敵軍退至黃坳街,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二十九團在陳毅、胡少海等指揮下分三路包抄敵軍,發起猛攻,使敵軍陷入四面包圍之中。紅軍在黃坳街及蛇形崗一帶將敵軍前鋒部隊一個營全部殲滅,隨后二十八團又取得了五斗江戰斗的勝利,紅軍乘勝第一次占領了永新縣城。 1988年9月,井岡山市人民政府公布“黃坳戰斗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 | 日少妇高潮出水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