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景德鎮市旅游

景德鎮市文物古跡介紹

21、鎮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窯
  鎮窯 蛋型瓷窯。明末清初景德鎮首創,全稱景德鎮窯,簡稱鎮窯。因歷史上景德鎮燒窯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稱柴窯。 清末景德鎮有一百多座鎮窯,現存一座鎮窯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窯爐長十八米,體積近三百立方米,窯場占地約八百平方米。該清代古鎮窯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中國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水平。鎮窯里不同窯位溫度不一樣,可以同時燒造出高低溫幾十種不同類型的瓷器。曾為清朝皇族和民間燒制出多批精美陶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因傳統坯源不足,該鎮窯窯爐縮小三分之一,最終因比例失調,幾次點火燒瓷均以失敗告終。一九九五最后一次燒窯,十幾年來再沒有正常燒煉,窯體出現裂縫,窯房受到白蟻侵蝕。為在生產中有效保護古代鎮窯及傳統手工技藝,讓鎮窯營造技藝和燒成技藝傳承下去。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九日……[詳細]
22、廷鸞公祠
廷鸞公祠
   馬廷鸞公祠位于距樂平市區30公里的眾埠鎮樓前村馬廷鸞故里,建設面積200余畝,內置了馬氏先賢牌位及部分遺物。該祠是為紀念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馬廷鸞而建。馬廷鸞是樂平樓前村人,自幼甘貧苦讀,知識淵博,工于文詞,駢體文尤為工整,曾是兩代帝王的詞臣(起草詔書等文稿)。他為官清正廉潔,重視人才存拔,關心人民疾苦,對0佞-疾惡如仇,對朝廷對國家對民族矢志忠誠。晚年辭官隱居故鄉著書,教子熱心公益。其次子馬端臨在我國史學史上建樹頗豐,所撰《文獻通考》乃史學巨制。樂平之“洪公氣節,馬氏文章”后者即此。馬廷鸞之后裔現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及國內廣東潮汕、福建等地,不乏事業成功之士。 1996年10月,泰國馬氏宗親總會及廣東潮汕地區馬氏后裔謁祖團代表出席了在本市隆重舉行的洪皓馬端臨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詳細]
郭璞峰摩崖石刻
  郭璞峰地處昌江區南部山區,因東晉著名文學家郭璞寓此而得名,現為省級森林公園。郭璞峰深澗中有多處元代摩崖石刻,為居住在郭璞峰下的鵲湖徐氏族人所刻。2018年3月9日,該石刻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元代,郭璞峰下的鵲湖徐氏成為當地望族,人才輩出。元代元統年間,徐晉(號潔山)官至黃州府學教授。晚年居郭璞峰下。徐晉生有四子,均在外為官,且有政績。徐晉三子云壑起初在長沙郡任司法官員,因平瀏陽冤獄有聲名,而升任廣西安撫使。在廣西安撫邊境部落有功,再升任兵部郎中,兼管湖廣省事務。他為人耿直,與當時朝中大臣不和,毅然歸隱于家鄉的郭璞峰山下。為便于出行,他帶領族人在郭璞峰陡峭的山崖,鏨石疏泉,劈山開路。元統二年(1334)開鑿石階路百米,并雋石刻于路旁,題“步云”“潔山四子實菴長愚谷次云壑三……[詳細]
饒娥祠址
  饒娥祠,又名饒娥廟、娘娘廟,位于樂平市區偏南18公里淚灘村東側。祠長十丈、寬三丈,坐西朝東,面臨樂安江,東瀕虎山潭。是祭祠唐朝孝女饒娥的廟宇。祠內設有饒娥娘娘神位。祠前有一罕見古桂,樹大葉茂,金桂飄香,人稱:“娘娘傘。”祠前原有一方高丈二的六方七級石塔、釣魚臺、十八羅漢古跡。祠現僅存三丈見方的前半截遺址。神鐘、石塔毀于1966年,仍可見遺物、遺跡。 相傳唐寶應王寅年(762年),有位14歲的農戶閨女饒娥,常織葛,性格懿靜,深為鄉親喜歡。有一天,其父饒績去對岸伐樵,因狂風駭浪把船顛翻,溺水身亡。饒娥聞汛,悲痛萬分,在江邊灘上痛哭號泣三晝夜,嗓干聲咽,血淚滿灘,故人們稱此地為淚灘。在鄉親們幫助下,饒娥安葬了父親,后終生未嫁。 饒娥孝烈動天,廣為傳頌,后人為紀念她,塑像立祠。據同治版《……[詳細]
楊梅亭古窯址
  湖田楊梅亭古窯址,屬湖田窯瓷系。所燒白瓷以碗、盤、壺等日用瓷器為主,呈色白度高,造型秀挺,有的還有精細的刻劃,不獨有使用價值,還有欣賞價值。它在《陶記》、《南窯筆記》、《景德鎮陶錄》等古文獻中均有記載。窯址位于景德鎮市郊南山山麓的竟成鄉湖田村,距市五公里。其范圍約四十萬平方米,是景德鎮古瓷窯遺址中燒瓷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一處。始于五代,歷經宋、元,至明代中葉隆慶、萬歷年間結束,延續燒制瓷器七百多年。五代時的湖田窯生產青瓷與白瓷,器形多為平底寬邊的盤、碗。燒造方法采用支釘支燒,因以在器里及足上均留有一圈支燒痕。以白瓷為最精,胎骨堅硬,釉質純凈,光輝澈亮,潔白度可達70度,有“假玉器”之稱!陡×嚎h志》有云:“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于朝,于是昌南鎮名聞天下!笨梢姟[詳細]
贛東北特委、贛東北革命委員會舊址
  贛東北特委、贛東北革命委員會舊址即市區樂平市政協所在地。樂平是贛東北蘇區的門戶,土地革命時期。為了擴大革0據地,1930年8月20日,在方志敏同志率領下,紅軍一舉解放了樂平城,從此,樂平的革0據地迅速擴大,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實現全縣一片紅,縣、區、鄉、村蘇維埃政府相繼建立,革0據地得以壯大和鞏固。 1930年9月,贛東北委在加緊鞏固弋陽、橫峰、德興縣蘇區根據地的同時,為更好開辟景德鎮、鄱陽等地革0據地,進而向都昌、彭澤、湖口等地挺進,于9月10日贛東北特委由弋陽經眾埠街遷來樂平縣城,駐扎在樂平鎮東大街周家巷口左側大豪紳汪老伍家,當時門口掛“贛東北革命委員會”的牌子,該屋是19世紀20年代初期建成的,為木石結構,1930年8-11月方志敏與愛人繆敏住樓上,并與邵式平、周建屏等領導經![詳細]
27、高岸嶺遺址
高岸嶺遺址
  高岸嶺遺址,位于樂平市東南30公里鸕鶿鄉韓家村高岸嶺山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1979年3月首次發現,同年12月在遺址東北處開掘兩個探方進行試探性發掘、出土的器物有:石器有刀、鏃、鑿等,均系磨制。其中石刀可分馬鞍形,半月形和三角形。陶器有罐、杯、壺、碗、盤、鼎、鬲和網墜等,分手制和輪制二種。以罐居多,普遍帶蝶形紐和高領頸。 硬陶以葉脈紋、云雷紋見多,回字紋、繩紋、方格紋、編席紋、曲折紋、米錦紋少許。軟陶也以葉脈紋為主,次為方格紋和附加堆紋。從器物的形制特征和花紋上看,與我省清江縣吳城文化遺址出土器物相似。 該遺址尚為贛東北地區首次發掘,根據分析,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臺地遺址,距今3500——4000年。 1983年10月公布為樂平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涌山洞遺址
  涌山洞遺址位于樂平市北33公里的涌山鎮涌山山腰部巖洞內。洞內高9米,寬15米,長約200米。 1962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進行考察發現,洞口附近堆積物分四層,在第三層0土了多種動物化石和石英質石制品,其中一件人工痕跡清楚,伴出的動物化石有豪豬、黑鼠、劍齒象、犀牛、水牛、羊、水鹿等。 經我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專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鑒定,涌山洞遺址發現的化石屬華南中更新時期的動物化石。涌山洞遺址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距今約10萬年。動物化石原件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遺址為江西省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64年《人民日報》第四期曾刊登該遺址照片一幅。1987年12月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窯上明代青花瓷窯址
  窯上青花瓷窯址,位于樂平市東南4公里接渡鎮窯上、窯下和華家村。樂平縣志記載為明代嘉靖青花瓷窯,民間傳說當時有18座大窯,1962年調查時尚存5座窯包。1982年復查時僅在窯上村見到2座。窯址分布在樂安江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產品主要有碗、盤、碟、杯、壺等民間日用器皿。青花彩繪有人物、動物、花卉、庭院和八卦銅錢,變形梵文等紋樣。碗心多寫:“!、“壽”、“善”、“光”、“高貴佳器”、“玉堂佳器”、“永靖鎮造”、“南溪”及“大明年造”等款名。胎質有粗有細,粗胎質地較厚重,釉汁青灰色,青花較淡;細胎質地白而薄,釉色晶瑩、色調明朗。此外,也有少量單色釉,如粉青釉瓷器。歷史上與該窯同窯口的尚有匣廠,張家橋窯址。 1983年10月公布為樂平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家弄古作坊群
  劉家弄古作坊群(含劉家下弄61號、63號古作坊,太平橋14號古作坊,窯磚坊墻,窯磚坡道2條)劉家弄作坊群,屬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筑。該作坊群多建在數米高的窯業堆積之上,地處明、清、民國時期的槎窯集中區。作坊內部構架和布局多數較完整,具有很強的原真性和觀賞性,是目前發現的景德鎮老城區保存較好的作坊群。劉家弄作坊群,南臨劉家弄,北臨浙江路,西臨沿江東路,面積約4,600平方米,屬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筑。該作坊群多建在數米高的窯業堆積之上,地處明、清、民國時期的槎窯集中區。作坊群外墻、擋土墻、坡道等多以窯磚、麻石、窯渣等建成,作坊內部構架和布局多數較完整,具有很強的原真性和觀賞性,是目前發現的景德鎮老城區保存較好的作坊群。……[詳細]
31、三閭廟古街
三閭廟古街
  古街的入口處,聳立著一座以窯磚砌成的拱形柵門,上方掛有一青石匾,上刻“三閭古柵”字樣,為光緒三十四年六月所刻。柵門是景德鎮特有的建筑,因景德鎮古代屬浮梁縣管轄,只是燒造瓷器的工業區,故沒有設立城墻防護,只建有柵門。緊挨柵門的左側有一座“忠潔侯廟”,據稱此廟為紀念楚三閭大夫屈原所建。史載北宋元豐六年,宋神宗封屈原為忠潔侯,后世紀念屈原的祠廟多以忠潔侯為名。廟門之外就是昌江古碼頭,因屈原被稱為江神、水神、水仙尊王,千百年前,來到景德鎮貿易的商賈只要離船上岸或登船啟程,都要到廟內進香,獻上祭祀供品還愿,或祈求神靈保佑一帆風順、人貨平安。踏進“三閭古柵”就進入了清街,一條寬約3米的青石板路兩側,矗立著大量保存完好的清代磚木結構建筑,屋內居民或洗衣淘米、燒灶煮飯,或撫孫哺食、樂享天倫。三閭廟古街位于江……[詳細]
樂平革命烈士紀念塔
  革命烈士紀念塔矗立在樂平市區東部登高山頂峰,1959年9月落成。坐東朝西,塔高十五米,塔基呈正方形,長寬各十五米。塔身正面題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金字。紀念塔周圍欄桿環抱,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雄偉壯觀,莊嚴肅穆。 登高山遍植松柏,西麓豎一“浩氣長存”牌坊。由坊門而入,登一百九十級水泥階梯至塔基。每逢清明節,干部、工人、師生和解放軍指戰員,都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緬懷先烈,敬獻花圈。 在烈士紀念塔下,1976年興建一座烈士紀念館,翌年8月1日揭幕開館。該館保存完好的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文物有蘇維埃政府的文告、印章、貨幣、武器和烈士名冊、照片、遺物等![詳細]
洺口高陽祠
  洺口高陽祠洺口高陽祠,是樂平市洺口鎮名口村的許氏宗祠。該祠座落在名口村中央,坐北朝南,為庭院式平面格局。該祠于乾隆三年動工,乾隆十二年建竣。是為了紀念明洪武帝愛將高陽郡侯許璦大將軍而建造的。該祠的建筑規格是按“帝王宮殿”格式而仿造,由“樓坊、回廊、正堂、后堂、孝子祠、貞節祠”組成的古建筑群。其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宏偉。樓閣庭院設計巧妙。藻井、斗拱裝飾考究。廳內浮雕滿堂,栩栩如生。藻井頂棚彩繪壁畫鮮艷如新。尤其是中堂屏壁,仍保留著先朝歷代祖先功勛的贊詞通文十余幅。特別是人工精心洗鑿的四根巨壯碩大石質園柱及十根綠色大理石方柱,更叫人嘆為觀止。該祠,遠眺輪廓清晰,錯落有致;近觀古雅雄偉,精美壯觀。可謂是融“建筑、雕塑、工藝美術和文學”于一體的古建筑,價值彌足珍貴,也是樂平市一處不可多得的集名祠……[詳細]
紅十軍建軍舊址
  紅十軍建軍舊址位于江西省樂平市眾埠鎮界首村,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清代居民風格,舊址內陳列了有關紅十軍建軍的照片、圖表等珍貴的歷史資料,反映了紅十軍為創建、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保衛中央蘇區和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戰略大轉移,推動全民族的抗戰和中華民族解放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光輝歷程。眾埠鎮界首村是樂平馬氏最大的一個村莊,共有近500戶、2000人口,因其位于樂平與弋陽兩縣交界處而定村名,它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創建基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簡稱紅十軍),是由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創建的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1930年7月22日在界首村舉行建軍典禮而建成,軍部設在界首祠堂,主席臺設在祠堂外右側的古戲臺上,方志敏同志主持并講話,全軍將士在臺下廣場參加嚴肅的盛典。全軍指戰員共有1700余人、……[詳細]
35、樂平觀音閣
樂平觀音閣
  觀音閣位于市區小南門原軋花廠東側。原有一古廟,建于宋以前,廟門上嵌有“香林古剎”石刻匾額。該廟堂多次興廢易名,古名“香林寺”,后改“香林庵”。廟門上的石刻對聯云:“香篆氤氳浮梵寺,林花蔥郁護禪關”,就是廟名的題詠。清雍正五年(1722)年知縣沈嘉征主持重修此廟,即改名觀音閣。解放后,特別是破“四舊”的年代,該廟僧尼被驅趕,廟宇倒塌,香火中斷,近幾年來,在市內宗教界人士和信徒的努力下,自籌資金數萬元,重修了此廟,一度沉落的觀音閣,依舊煙霧燎繞,佛鐘聲聲,大有昔日“梵寺鐘聲”的遺風![詳細]
嚴臺村古建筑群
  嚴臺村古建筑群(含江洪惠宅、江雙發宅、江善德宅、江有如宅、江嚴天宅),2018年3月,公布為江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代:清建設控制地帶:1.江嚴天宅、江雙發宅、江善德宅、江有如宅:劃一總建控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江雙發宅向東30米,江雙發宅向南30米,江有如宅向北30米,江善德宅向西30米。面積:14690.7平方米;2.江洪慧宅:以保護范圍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30米。面積:4855平方米。建設控制高度均:7.6米。……[詳細]
豐源元代瓷窯址
  豐源元代瓷窯址 豐源古瓷窯址,位于樂平市東南45公里十里港鄉豐源村燈盞山。1987年在勘察瓷土礦時發現,該窯址燒造時間較長,自宋至明,鼎盛時為元代,屬青瓷窯,面積達50,000平方米,堆積層達2-3米。以燒造青、褐釉瓷為主,有少量黑釉器。器物有碗、盤、高足杯、盞、碟和罐等。采用印花裝飾,有菊花,蓮瓣花、纏枝葉花、銅錢花等。器物胎釉肥厚,瓷質純細。匣缽多呈圓桶狀。 1983年10月公布為樂平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8、南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窯遺址
  南窯遺址位于景德鎮市樂平市接渡南窯村東北面。遺址的考古發掘獲評“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脊叛芯勘砻髂细G燒造歷史悠久,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是瓷都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對探索瓷都景德鎮早期窯業的技術源流、傳播與影響具有十分重要意義,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是瓷都景德鎮“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先聲,為明清時期瓷都景德鎮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19年,南窯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開放信息:開放……[詳細]
39、樂平東山寺
樂平東山寺
  東山寺位于市區東山(亦名康山)南麓山中。東臨橫山,西接登高山。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曾獲朝廷賜匾,因廟宇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且臨泉水,幫曾改名觀音泉,歷史上幾經興廢。1999年始,市內宗教界人士在香港一批比丘尼的支持和指教下,捐款等資數十萬元進行重修。主要有三圣寶殿和僧尼閣等,重稱“東山寺”,廟內現供奉釋加牟尼等西方三圣大菩薩。寺觀內晨鐘暮鼓,香火燎繞,信徒日增,已成為宗教旅游的好去處![詳細]
蟠龍崗明園
  蟠龍崗“明園”明代建筑群有七棟主體建筑,均為明代中晚期民俗建筑遺存。建筑群于1979年11月遷建,1987年竣工,建筑占地總面積2649平方米。七棟明代民俗建筑遺存時代風格突出,地方特色鮮明,建筑類型有閭門、宗祠和民居。有關專家評價,蟠龍崗“明園”明代建筑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珍貴的藝術價值,是我國古民居易地保護并采取較大規模的群體性組合的一個最早的成功例子,值得推廣。……[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2020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在线看又黄又爽成年视频 | 日韩国产中文综合 |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中文字幕 | 在线午夜爽爽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