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鎮海衛城址
  時代:明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南太武山麓,鴻江之濱這是是一座聞名遐邇的兵戎古城,城墻全部用石頭砌就,依山臨海,如出水蛟龍,與威海衛、天津衛、金山衛并稱明初四大名衛。鎮海衛系明江夏侯周德興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以備倭,比漳浦趙家堡還早一百八十余年,其規模也比趙家堡大一倍多。衛城原有東西南北四個門,門各有樓,后東門常閉,另開水門,現在保存較好的是南門和水門,特別是南門,建造方式奇特,有兩重城門,進入第一道城門后,兩側又各筑一道半月形城墻,俗稱月眉城(簡稱月城)。城內有后山、鼓山、曜山、昭山、倉山,俗稱五星山,城外有釀酒桶頭山、土地公山,狀似七星散落,合稱七星落地。城南還有象鼻山、旗尾山。鎮海衛城內到處是井,據說共有九十九口井,分布于石徑、榕樹之旁,庭院之中。傳說七星井和柳樹井井水最為甘……[詳細]
漳州府文廟大成殿
  漳州文廟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修文西路,是漳州城內最大的古建筑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漳州府志》載,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復故址。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于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漳州文廟坐北朝南,現有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倫堂、泮池、欞星門等已毀,現大門以內中軸線上依次為戟門、丹墀、月臺、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戟門面闊九間,進深二間。東西兩廡面闊各八間,進深各二間。大成殿建筑結構特殊,梁架承襲舊制,較完整地保留了閩南古……[詳細]
小山城革命烽火舊址
  小山城革命烽火舊址位于漳州市漳浦縣石榴鎮小山城村的吳氏祠堂。 1930年間,小山城村已建立秘密農會,時任0閩南特委書記的陶鑄同志建立了一支紅軍游擊隊,開展積極的游擊戰爭,并在漳浦小山城附近鄉村成立閩南紅軍游擊司令部,成為閩南紅軍游擊隊秘密落腳點之一。1931年底,0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鄧子恢接替陶鑄工作,為開辟閩南革0據地,決定引導小山城村農民從為切身利益開展抗捐抗稅斗爭逐步發展到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先是秘密農會會員提議斗爭步驟,以開祠堂會議事的方式,召集村民討論減免捐稅問題,逐步啟發農民覺悟,統一村民認識,后在村民一致強烈要求下,鄧子恢與0漳州中心縣委率閩南紅軍游擊隊在此支持小山城農民武裝抗繳-軍第49師為擴張軍事實力強行攤派的“航空救國捐”,點燃小山城革命烽火,公開建立農會組織和赤衛隊武裝……[詳細]
44、南山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宮
  南山宮位于福建省華安縣良村鄉的南山腰,距縣城13公里。南山宮坐西向東,面對筆架山,海拔300米,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明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明太仆陳天定曾流寓此宮二年,親題匾額“德茂天初”。南山宮祀圣祖大仙(仙媽)和都統舍人神像,有簽詩36首,據傳為陳天定所作。南山宮為道觀,建筑仿皇宮太和殿式,磚木結構。道宮基盤近正方形,四周均有走廊。宮內呈正方形,有彩繪天花板,正中是一圓錐形旋式藻井,藻井的斗拱計99個,上置八卦太極圖,蘊含天圓地方之意。殿堂四根紅漆棱形木柱,有云龍和八仙彩繪,宮內外木壁墻上均有彩繪,圖畫清晰可見。宮中木作構件,挑梁椽榫較為古樸凝重,裝飾構件相當簡約明快,屋脊飾飛禽走獸、花草樹木、人物故事、重檐迭脊、翼角飛舉。南山宮現存建筑風貌……[詳細]
45、登云寺
登云寺
  登云寺位于南靖縣山城鎮六安村紫荊山麓,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清代紫云禪師所建。寺坐西南向東北,占地約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90平方米,為三進式建筑,以穿斗式柱架的正殿為中心,四周間以弄式天井,-是后回廊、左右廂房和前圍墻相連圍成,左右石柱刻有“一禁周圍不得暫停貯柩罐”、“二禁乞丐不許借片時住宿”。寺院今尚存有清乾隆和嘉慶年間的碑記。1983年,登云寺被南靖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剎登云寺的前殿為觀音殿,供奉觀音佛祖、十八羅漢等;中殿供奉注生娘娘、紫云法師等神明;后殿為閻羅天子殿,供奉閻羅王、地藏王、大眾爺公等神像,閻羅天子殿內有兩支石柱,浮雕蟠龍,栩栩如生;屋脊有雙麒麟弄球和雙龍戲珠雕塑,還有諸多部位布有人物、戲劇、花卉、禽獸等剪瓷彩雕,精美華麗,效果別具。寺里裝飾……[詳細]
46、海澄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又稱孔子廟,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位于海澄鎮豆巷村龍海二中校園內,于明隆慶元年(1567)由郡守唐九德建。明崇禎(1628-1644)、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1662-1795)、民國時期及及建國后1990年重修。廟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依次為泮池、戟門、天井、月臺、東西廡、大成殿、名宦祠,崇圣祠、鄉賢祠。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梁架,重檐歇山頂,鼓形柱礎,斗拱之間有弓梁相連。臺基用條石壘砌。月臺正面飾青石浮雕盤龍陛石,四周環圍白石雕刻,有雙龍戲珠、如意牡丹纏枝、古瓶梅菊等圖案,雕刻工藝極為精細。大成殿殿內最上方懸掛著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御書:“萬世師表”匾。整座廟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在大成殿門前的月臺樹立著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像,泮池上還建有兩座拱橋,橋……[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領導機關舊址(芝山紅樓)
  芝山紅樓,又稱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勝利西路118號。紅樓原為美國教會創辦的尋源中學的校長樓,1932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毛澤東同志曾居住在這里。建筑為三層磚石結構樓房,占地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其中陳列室面積400平方米。樓坐北朝南,底層為地下室,墻體用條石壘砌而成,二、三層為磚木結構,紅磚砌墻,故有“紅樓”之稱,小巧美觀,引人注目。樓內有7個房間,二層西南側帶有前廊,羅馬拉式拱頂,三樓有涼露臺,平面布局較合理,有明顯的西式風格,樓前有廣場,后有花園庭院,四周筑圍墻,正面和東側圍墻上留有工農紅軍攻克漳州時書寫的革命標語和口號。紀念館館藏豐富,有文物近千件。既有閩南地區革命活動的大量黨史資料,又有紅軍攻克漳州照片、紅軍……[詳細]
48、林氏義莊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義莊
  林氏義莊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楊厝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臺灣墾殖致富之后,懷念家鄉宗人的疾苦,決心加賑助,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過近二年營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間,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四合院構造。3幢2進,單檐硬山頂,木構梁架、神龕等均有精美雕飾,為當時閩省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存有清代呂世余所書《林氏義莊》碑。林氏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后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于中座大厝的門上。全莊外圍矮墻,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詳細]
49、德遠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遠堂
  德遠堂位于中國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塔下村,又稱“張氏家廟”。德遠堂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后多次重修。德遠堂坐東北朝西南,一進院落,大堂為穿斗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各三間,懸山頂。兩側為廂房。堂前為半月塘,池塘周為石坪,立有石旗桿22根,高7~10米,多為清代族人考中舉人或進士后所立。正門有牌樓,樓牌正面書寫“張氏家廟”四個大字,背面寫著“派衍西來”。步入樓牌,穿過庭院后,便是主殿,這是二進的古老建筑。前廳屋檐下兩側各有三座古代名戲人物的泥塑。過了甬道,就是“德遠堂”大殿。大殿正中懸掛著一塊大橫匾,-“德遠堂”三個鎦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龕,排列著歷代0的神位。正殿兩邊有左鼓右鐘之設。此外,還有左右各四間的廂房。“德遠堂”存有《張氏族譜》一本,據傳是張氏后裔張順疇……[詳細]
平和城隍廟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九峰鎮東門內,城隍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祭祀的廟神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系明代著名理學家王陽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創建,清康熙、嘉慶年間兩次重修。城隍廟坐北朝南,面積1400平方米,為四進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勢北高南低而建,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人門(牌樓)、儀門(戲臺)、拜亭、東獄大殿和后殿,兩側有回廊。牌樓為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后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城隍廟的規模與藝術性在當時堪稱一流,其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該廟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木瓜斗拱,鎏金彩繪;蟠龍石柱,石盾石屏,精雕細琢……[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司令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司令部舊址(漳州一中新華樓)位于薌城區勝利西路芝山東南麓,芝山紅樓東側,這里現為漳州一中“新華樓”。上世紀30年代,原來是福建省省立龍溪中學“干之樓”,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雙層磚樓。中間為大廳,兩側為教室,東西兩端各設樓梯。1932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省立龍溪中學關閉,校長及學校高層遠避廈門。東路軍司令部就設在此處,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等在此辦公、住過。4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這里主持召開了師長、師政委以上干部會議,作《目前政治形勢及第二次行動》的報告,討論下一步工作。決定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十五軍在南靖到天寶一線,三軍、四軍在漳州附近,進行下列工作:收集戰利品,搜查--分子,重點是搜查-黨政軍機關、旅館和地主豪紳住宅;向群眾宣傳,分發……[詳細]
開漳圣王廟
  開漳圣王廟是為紀念“開漳圣王”陳元光而建。陳元光(公元675-711年),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準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剌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711年陳元光死于征戰之后,被尊奉為“開漳圣王”。漳浦成惠廟歷史悠久,遺存文物豐富,廟區內至今還保存者大量的歷代建筑構件、石雕、石碑、門輪、石獅、石柱礎、瓷器、瓦當和一口古井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研究價值。1991年6月,縣政府擬定威惠廟游覽區開發議案經縣人大審議通遇,該游覽區規劃用地450畝,由古建筑群、別墅山莊、森林公園三部分組成。廟區古建筑部分占地約一萬平方米,由福建東方藝術建筑設計工程公司著名……[詳細]
53、威鎮閣
威鎮閣
  俗稱八卦樓,是漳州城的標志性建筑,福建省十大古建筑之一。威鎮閣始建于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數百年間,幾經毀建。1997年重建,為三層八角樓閣,占地9畝,高57.88米,踞九龍江畔,望漳州府城,與建在芝山上的威鎮亭遙相響應。主樓雕梁畫棟,彩畫、紅木雕刻獨具風格,栩栩如生;樓中辟有“中華燈謎”第一館,館內收藏有“國粹一號端硯”及中外燈謎資料萬余件等,F在的威鎮閣,依舊為3層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規模遠超歷代。主樓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瀟灑,氣勢非凡,意蘊深長。主樓前亭左右兩邊,精巧玲瓏的三角亭、四角亭,花臺錯落有致,其間名花異草爭芳吐艷,生機勃勃。護廊由精美的浮雕組成,生動地展現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稱漳州風物精華的縮影。山門由兩根高7.35米、直徑1.2米和兩根高6.35米、直徑1……[詳細]
54、齊云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齊云樓
  齊云樓建于明萬歷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圓形土樓,堪稱“樓母”,證明華安是閩南圓土樓發祥地。齊云樓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據齊云樓珍藏的兩本《郭氏族譜》記載,他們的開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號叔,以太原為最古郡望,又望出華陰、馮翊。至唐代郭子儀中興唐室,封“汾陽王”,其后以“汾陽”為堂號,奉郭子儀為郭氏一世祖。郭子儀有八個兒子,長子郭曜生子巖、嵩。唐代王審知人閩之際,郭嵩隨軍入閩,居于漳州芝山東麓郭坑,是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經過三十幾代子孫非常復雜的播遷,傳到郭子儀以下第三十世孫郭叔資,于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42年)開基華安沙建岱山村。郭氏家族在岱山傳衍了七、八代,到明萬歷年間已是巨族。齊云樓興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遷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詳細]
55、詒安堡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詒安堡
  詒安堡位于湖西畬族鄉城內村,距縣城34公里。與趙家城、新城(藍廷珍府第)統稱為“湖西五里三城”,是一座全國罕見、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典型的閩南民居古城堡。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由曾任廣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和太常寺卿的黃性震捐建,聚族而居,抵御寇患,迄今300余年。城平面作鎖形,城墻以條石構筑,周長1200米,寬2.2米,高6.7米,走馬道寬3.3米,城墻開365個垛口,取一年365天之數。城墻上外側建三合土女墻。城墻內側每50米筑登城石階,全城共25處。城轉角處筑敵樓,深寬各3米。全城設4個城門,門洞寬、深各4米。東、西、南三門建城樓,城東南、西南隅建小譙樓。城南門為正門,刻“詒安”;東門刻“迎曦”;西門刻“毓秀”;北門刻“春慶”。南門至西門間開鑿寬、深各10米的護城河(已廢)。城內民居……[詳細]
56、東山碑廊
東山碑廊
  東山碑廊位于東山風動石、關帝廟與古城墻之間的一片坡地。古城北門內有一岔路通往蓮花池。在這條林中小路的中段兩側,一高一低面對面矗立著兩座石碑坊,低的為“民俗角”入口,高的便是碑廊的入口。拾階而上,過了碑坊,只見一道長長的碑墻,順著山勢,緩緩而上,雪白的墻上,鑲嵌著一方方泛著青光的古碑。碑墻每隔一段鑿開或方或圓的門洞,兩面墻腳均以青石板鋪就平整光滑的廊道,可雙面觀賞古碑,又顯空靈開朗。墻頭仿懸山屋頂式樣,飾以碧綠琉璃瓦,在太陽底下,流光溢彩。碑墻的延伸,或挺然獨立,或依傍大石,或緊貼巖壁,在那片坡地上圈出一個近似方形的園子。園內巧妙利用山坡地勢,修整出若干個臺地,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曲徑臺階,上上下下,通達其間。臺地上綠草如茵,草地上保留著自然的山石,點綴著雜色花木。園內北端一棵年青的榕樹傲立,……[詳細]
華安東溪窯遺址
  東溪窯遺址位于華安縣高安鎮三洋村的東溪頭和南靖縣龍山鎮西山村東溪東岸的封門坑,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預備名單。其中,華安東溪窯遺址屬明中期至清晚期大型民間瓷窯窯址,1986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在冊,2009年8月6日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進行復查。窯址規模約1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高安至南靖的道路兩旁的掃帚石山、白葉坂山、馬飯坑山、東溪圩仔(牛嶚)山、東溪庵仔、掉拱山、崩片湖山、蝦形山、后坑寮山、墓坪洋等處。發現有窯口近20處,并有大量堆積層,不少器物和殘件被考古界視為具有漳窯典型特征,被國外瓷器家定為中國名瓷。三次普查發掘了大量的青花瓷、米黃釉、綠釉、醬釉、五彩釉等殘片。此處窯址對研究明清代瓷器制作工藝水平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古時當地瓷器大量由月港、廈門港運至……[詳細]
長泰縣革命烈士陵園
  長泰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長泰縣武安鎮羅侯山頂。長泰縣為紀念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9人,在剿匪戰斗中英勇犧牲的烈士20人,在建立鞏固革命政權中被敵人殺害犧牲的村干部21人,在抗美援朝保衛海防邊疆等戰斗中犧牲的11人,在為社會主義建設中獻身的烈士4人,共65名革命烈士,建立了革命烈士陵園。由于種種原因,安葬在長泰縣革命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只有16名。長泰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9年12月,陵園面積4262平方米,陵園正中央的圓臺上矗立著“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紀念碑,紀念碑四周的山坡受雨水沖刷,曾出現崩塌現象,政府投入資金維修,及時構筑了三道擋土墻。陵園內有16位烈士的單體墓,坐西朝東,呈“U”形排列,墓埕鋪方形石磚。各墓碑刻有該烈士犧牲的時間、地點、姓名、籍貫等。陵園歸屬長泰縣政府民政局管理。民……[詳細]
長田革命舊址歪嘴寨
  長田革命舊址歪嘴寨位于詔安縣金星鄉湖內村長田自然村,年代為1929-1949年。簡介:歪嘴寨是長田沈氏聚族而居的樓寨,也是明代中直義士沈胄和清末民國時期愛國將領沈瑞舟將軍的故居。樓寨建于明代,因其建造時宅基受局限,樓大門偏移中心軸線,故名“歪嘴寨”。建筑面積1038平方米,現保持始建時期的平面格局和空間結構,樓高二層,后山墻與兩側山墻交接處抹圓,外墻用三合土高筑,二層遍布-眼射擊孔,具有典型的防衛功能。寨門前埕樹立光緒三年(1877)武進士、御前花翎侍衛沈瑞舟石旗桿一座。歪嘴寨是烏山游擊隊指揮部和閩粵贛邊區閩南支隊的重要活動據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烏山游擊隊隊長林秋光、游擊隊警衛隊隊長沈木才、游擊隊員沈長元、沈扁頭、沈阿鵠等人,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云和詔縣委和閩粵獨立營領導人盧勝、陳文平,以……[詳細]
60、天湖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湖堂
  天湖堂在崎嶺鄉南湖村,原名庵寨,群山環抱,景致清幽,寨前有一口大水塘。相傳有位仙人游至此地,恰逢中秋,只見湖堂映月,水清如鏡,秋風送爽,景色優美,仙人信口曰:“真是天湖仙景也!”由此,當地居民把庵寨稱為天湖。天湖堂始建于寧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歷代屢次修茸,主體建筑為二進皇宮式廟宇,座西朝東,面積960平方米,分為上廳和下廳,天井寬敞明亮。下廳供奉彌勒佛坐像,左走廓安置崇源、有余、文凱三位主持僧神主牌位,右走廊供有福德正神、伽藍、文武狀元塑像。正廳分為中殿、后殿、左殿、右殿。中殿有4支大圓木柱、2支八角棱形大石柱和2技透空浮雕青龍獻爪的大石柱。中殿供有奉觀音菩薩像和三寶佛像。左殿奉祀保生大帝。右殿供奉廣濟祖師、待者公、浸水佛像等神像。有佛有道,佛道相聚一堂是天湖堂一大特色,反映了此間民……[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亚洲AV永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日韩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 | 永久国产盗摄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