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龍巖市旅游

龍巖市文物古跡介紹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舊址(汀州試院)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試院,位于長汀縣汀州鎮兆征路41號。1932年3月18日,在此召開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該址座北朝南,始建于宋代,明清時辟為試院,是汀州八邑生員應試處,稱汀州試院。由門房、大堂、住房、后廳、廂房、簡舍等土木平房相互聯結而成。占地11370平方米,199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11月25日,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召開。大會聽取了張鼎丞、郭滴人等出席全國“一蘇大”的閩西代表團對“一蘇大”精神的傳達,確定閩西蘇區的任務是:“鞏固和恢復閩西蘇維埃的政權,開展寧化清流歸化閩北的工作,把閩西和閩北聯系起來,把閩北閩西造成一大塊的紅色區域,來建立福建全省蘇維埃政權,造成中央蘇區鞏固的后方。”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詳細]
龍巖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
  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龍巖市虎嶺山閩西革命烈士陵園內,為紀念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閩西革命先烈而建。1955年奠基,1956年10月19日落成。紀念碑占地面積1500萬平方米,碑高25.38米。漢白玉、花崗石壘砌。基臺三層臺坪,周圍欄桿;四面分別鐫刻鄧子恢、張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等題詞。199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閩西是當年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閩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10多萬英雄兒女參軍參戰,在冊烈士24000多人,占福建省烈士總人數的53.6%。為了緬懷褒揚先烈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閩西人民于1955年在龍巖市城區虎嶺山興建了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1984年,根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譚震林副委員長生前提議在烈士紀念碑北端興建閩西革命烈士紀念館,1……[詳細]
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
  長汀革命舊址位于福建省西部長汀縣,開創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9年初,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井岡山轉戰到贛南、閩西,3月份,第四軍發動的長嶺寨戰役告捷,紅軍攻占了長汀城并成立了閩西第一個紅色政權——長汀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到5月時,紅軍控制的區域達到五個縣,方圓數百里。又經過不斷的發展,閩西、贛南革0據地逐漸連成一片,到1930年的下半年,形成了中央革0據地。長汀革0據地是閩西革0據地的一部分,后來也成為中央革0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福音醫院、云驤閣、章耕別墅、中華基督教堂等處革命舊址。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長汀縣城兆征路,舊址原是歷代汀州府的府試院,1857年改建。舊址的整個建筑為木質結構,占地3000多平方米,內有朱子祠、龍山書院等建筑……[詳細]
中華山性海寺
  中華山性海寺中華山性海寺是連城縣古名剎之一,坐落在新泉鎮聯溪村境內。離319和205國道僅1.5公里。雖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廟。登臨此寺,風光秀麗、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該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對外開放的寺廟之一。中華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處地域寬闊,寺前河流潺潺而過,清韻幽幽,登臨此寺,令人心曠神怡。近年來,性海寺名聲鵲起,香客云集,游人絡繹不絕。中華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積不上300平方米的觀音庵,它創建于明初,開山祖為圓情和尚。圓僚和尚到中華山時只有一間草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才在中華山山腰蓋起觀音庵。連城縣知縣得知圓僚和尚有點名氣,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鑄一鐵香爐贈予觀音庵。滄海橫流,紅塵卷浪。中華山觀音庵從明……[詳細]
25、衍香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衍香樓
  衍香樓坐落在永定縣東南部的湖坑鎮新南村,南溪與奧杳溪的匯流處。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圓形土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約4300平方米。主樓圓形,高4層,直徑40米,土木結構,內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外墻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底層厚1.5米,四層厚0.7米。每層34開間,底層設廚房、餐廳,不開窗;二層不開窗,設糧倉,三、四層為臥室。二層以上每層的廊檐下設木構小儲藏室。主樓后廳為豁口廳,較寬敞,供奉神座,前為小天井,與前面和兩邊的廊道圍合成一個院落,與樓門廳、樓中間的祖堂同在中軸線上。后廳兩側各有一磚砌拱門,與主樓內通廊連接。后廳前向左右兩邊柱子上的楹聯:“不因富貴求佳地,但愿子孫做好人。祖堂位于樓中間,單層,方形,磚木結構,比后廳低一個臺階。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詳細]
汀州天后宮
  汀州天后宮位于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0、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間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四面環水,是汀州八邑敬奉媽祖的場所和旅游觀光勝地。汀州天后宮始建于南宋紹定年間,原名“三圣紀宮”,宋《臨汀志》載:“三圣紀宮在長汀縣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廟(天紀廟)。……今州縣吏運鹽綱必祝禱焉。”據考,宋理宗紹定年間,汀州知州李華及著名法醫鼻祖、長汀縣令宋慈,開辟了汀江航運,使汀州與潮州、汕頭的交往日臻繁榮。因汀江多有急流險攤,為航運安全,故在汀江河畔修建媽祖廟,祈愿護海女神媽祖庇佑所有船只安全。50年代,汀州天后宮劃歸縣電廠管理使用。改革開放后,為保護文物舊址,恢復文物景點原貌,縣政府作出決定,搬遷電力公司,成立維修協會,有組織有計劃地修復天后宮。修復工程從19……[詳細]
涂坊圍屋
  在長汀縣涂坊鎮,還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圍屋。圍屋呈橢圓形,用封火墻砌成,除一扇大門和一邊門外,全封閉,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圍屋主體前是一個300多平方米的空坪,坪前是一個300多平方米半圓形池塘。客家人在千百年的創業過程中創造了這種家族團聚和諧的大圍屋,可住幾十戶人家。下圖中是圍屋的主人涂竹琛,85歲了。老人說,他家幾代人都住在這圍屋里,圍屋有300多年歷史了。長汀涂坊鎮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0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被中央蘇維埃政府授予“第二模范區”的光榮稱號。汀連縣蘇維埃政府曾設在涂坊的賴坊村,中華村的黃家營、庵背頭、曹田三個自然村為革命基點村。坐落在紅坊村的“圍屋群”與永定土樓類似,近年來不少國際友人來到涂坊考察,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涂坊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是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詳細]
湘店劉家祠
  劉光第(1859─1898),四川省富順縣(今屬自貢市)趙化鎮人,祖籍來自福建武平,五世祖劉用琳于清初由武平遷四川富順縣,號裴村。家貧,少年喪父。聰敏好學,19歲應童子試,獲全縣第一名,21歲中秀才,23歲四川鄉試中舉,24歲(1883年)登進士,授刑部候補主事。任京官期間,雖生活清貧,但廉潔自律,一塵不染。敬業勤慎,政績甚佳。公余閉門讀書,不事權貴。盡管自己官聲頗好,升遷無礙,但見國難當頭,常自憂慮,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國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興新學、行新政不可。甲午年,冒革職查辦風險,-請太后勿干政,皇上下詔罪己。1898年,康有為開保國會,光第“翩然來為會員”。與同鄉京官倡設蜀學會,講求時務之學,并一再邀集四川京官及公車座談,大旨以時艱至此,應急謀富強,而富強首在講學云云。1898年6月……[詳細]
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亭
  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亭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濯田鎮梅逕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寧鄉人。1914年,何叔衡與毛澤東相識于長沙并成為摯友,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成立新民學會并任執行委員長,1920年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并共同發起成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后,到上海為黨創辦地下印刷廠等;1928年6月,赴蘇聯出席中共六大,9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與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被編在特別班學習,1930年7月回國后,在上海負責全國互濟會工作,組織營救被捕同志,將暴露身份的同志轉往蘇區;1931年11月……[詳細]
紅軍哨所舊址(文光閣)
  紅軍哨所舊址—文光閣文光閣位于古田會議會址右前方,清嘉慶始建。文光閣是紅四軍在古田開展軍事整訓期間的主要站崗執勤點,當地人稱其為紅軍哨所。2018年9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1、周公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塔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于蜈蚣頭,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后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銹水)。因此事朝庭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于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傳說  關于這座寶塔,有一段神話傳說。  明朝天啟年間,三層嶺腳下的一家大姓人,在三層嶺頂造了一座大祖墳。這座墳地中葬了“生龍口”,據說每逢掃墓祭祖離開之后,掃墓之人不得返身往回走……[詳細]
四堡書坊建筑
  四堡書坊建筑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四堡書坊建筑,于中南、四橋、霧閣、田茶四個行政村,占地約82.5公頃。書坊,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場所,稱堂、樓、閣、屋或記、局等,迄今為止尚存明清時期書坊建筑80余處,其中重要的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林蘭堂,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的林蘭集記、林蘭儀記、大光書局及霧閣村的子仁屋(由天寶樓、務本堂、翰寶樓組成)等。這些書坊建筑多為四合院形式的木結構。中軸線上有前、中、后三廳,山墻多為青磚風火墻,具有防火功能,俗稱“風火屋”。前有池塘、曬谷坪、門樓,兩側各有一至三排橫屋,四周有圍屋或圍墻。這樣既便于聚族而居,又適作家庭手工作坊。隔扇和窗欞上多有精美木刻圖案,照墻上飾有磚雕。建筑內保留有當年的雕版5000多塊及切書架、切書刀、墨盤、墨刷、……[詳細]
33、奎聚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奎聚樓
  奎聚樓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前廳)、祖堂,兩側為橫樓。主樓方形,土木結構,面闊33米,進深31米,底層墻厚1.5米,內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前半部分高3層,后半部分高4層,前低后高,落差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層不開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層不開窗,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該樓前樓與后樓的屋頂都分成3段,作斷檐歇山頂,兩側的橫樓屋頂則作懸山迭落。主樓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兩側橫樓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之間,從底層至三層均以青磚砌筑的防火墻隔開,內通廊以磚砌拱門貫通,兩面磚墻兩邊對稱。實際上這兩面磚墻同時也是前樓后樓的分界線……[詳細]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位于太拔鎮院田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儒溪河畔,所在地院田村自元延佑三年(1316),李木德后裔四九郎由漳平遷至院田開基以來歷經了七百年的風雨滄桑,成為李木德后裔在客家繁衍的代表、客家李氏的重要發祥地。村莊群山環抱,溪流串村而過,建筑沿溪而建,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儒溪兩岸錯落有致保留著20多座清代古民居,其中以“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等4座古民居最具特色,保存較為完好。以清代傳統建筑風格為主,既有“九廳十八天井,穿心走馬樓”的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樓、圍屋、徽派建筑。為我省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見,是客家民居中的一顆明珠。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為……[詳細]
院田古建筑群
  院田古建筑群位于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年代為清。簡介:由“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凌霄閣”共六處建筑組成。“奠攸居”“生氣盤郁”“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主要以清代傳統建筑風格為主,整個建筑為土木結構,臨水而建,建筑布局大多為二進三落三開間左右帶護厝,門樓一般開在主厝兩側,中軸線上依次為院墻、院坪、門廳、前天井、中廳、后天井及后樓組成。門廳一般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中廳和后樓均面闊三間,山墻擱檁,懸山頂,后樓多為兩層磚木結構,且二層設木環廊,歇山頂。“凌霄閣”又名“八角樓”,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坐西南朝東北,樓閣式,土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樓閣七層高20.4米,呈八角形,層層上收,塔頂為八角攢尖葫蘆寶頂,底層邊長3……[詳細]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年代為1934。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曲峰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天上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方形,土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15.25米,總進深15米,占地面積23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雨坪、大門、門廳、天井、正樓。前低后高,正樓高二層,懸山頂,山墻擱檁。1927年9月中旬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時途徑永定,沿途宣傳革命道理,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烈火,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給永定黨組織和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10月25日,中共永定縣委在金砂公學成立,不久,建立了中共太平區委。此后,曲峰地區的農-動在太平區委的領導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11月,曲峰村的農民青年與其他鄰村農民一起,參加了-……[詳細]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鄧子恢舊居(鄭庸經祖宅)
  鄧子恢舊居(鄭庸經祖宅)位于培豐鎮文溪村,年代為1928。鄧子恢舊居(鄭庸經祖宅):位于培豐鎮文溪村鄭厝,始建于1890年,由閩西著名革命先烈鄭榮金之父親手建造。該舊居座西偏南,朝東偏北,土木結構。占地500平方米,主體工程為300平方米。前向單層,后面兩層,設兩廳三間一廚房,門三處,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該舊居是原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早期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是重要的革命舊址。1928年之前,鄧子恢以龍巖為主要陣地,鄭庸經以永定太平里為主要陣地,他們分別發動群眾團結起來一起進行革命斗爭并組建了黨組織。隨著鄧子恢等向國民黨-派打響了第一-,發動了著名的后田暴-動-,由于敵強我弱,被迫轉移到培風公學來與太平區革命隊伍會師以壯大力量,此階段鄧子恢在老同學鄭庸經的家整整住了三個月之久,并在此多次醞釀、……[詳細]
上杭臨江樓
  臨江樓是毛澤東的舊居,毛澤東一生住過的舊居千百處,但是,對每一位衷心敬仰的來訪者,臨江樓是不同尋常的革命樓,它伴隨著毛澤東的一首偉大的人生戰歌《采桑子·重陽》名揚天下。風景如畫的臨江樓曾經是“廣福隆”貨棧舊址,也是行棧業老板的別墅。這里先后設過酒店,經營過油,鹽、米,豆生意。該樓占地約300m2,高三層(外三層、里二層)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到上杭開展革命實踐活動,毛澤東曾九次到上杭。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澤東再一次來到上杭,就住在臨江樓二樓的東廂房,當時毛澤東正身患嚴重的瘧疾病,是由幾個赤衛隊員用擔架抬著,從永定合溪一路護送著來到剛解放的上杭城。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仁立“臨江樓”二樓正廳前,迎著深秋勁風,望者對岸漫山遍野盛開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紅四軍入閩半……[詳細]
和佳蘇維埃政府舊址(許佳上山大夫第)
  和佳蘇維埃政府舊址(許佳上山大夫第)位于高陂鎮許佳村,年代為1929。大夫第位于高陂鎮許佳村(上山老革命基點村),建于清中后期(約1820年),土木結構,四合院,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設面積約15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前堂護坎長約50米、高約10米,是用大山石(銅皮鐵骨)干砌而成。大門上正中書楷“大夫第”,前廳、正樓六間起腳四層。左右兩側是廚房,方形天井配有水池。廂房是學堂棚辦私塾,教育窮苦人家子弟。1929年8月至10月,毛澤東化名楊先生,偕夫人賀子珍兩次經中央紅色交通線從和佳蘇維埃政府輾轉永定、上杭各地指導革命工作。1931年12月由于敵勢日漲,中共太平區委、區蘇維埃政府轉入和佳繼續堅持斗爭。1933年國民黨十五路軍占領太平區,1934年春張鼎丞指導成立的太平區工作團和游擊隊轉入……[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超清 | 日本免费最新高清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 | 日韩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之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