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南平市旅游

南平市文物古跡介紹

南平明翠閣
  位于南平市區東,建溪旁,依附于鳳冠巖上。明代建時為觀音閣。宋代著名詩人辛棄疾到延平留下《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一長調,詞中涉及鳳冠巖上的這座樓閣。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全閣擴建,改名為明翠閣。同治年間被毀,不久重建。“文革”期間以破“四舊”“開通戰備路”為由,毀閣、削巖至片瓦無存。今已按原樣重建,并新建“閩北第一閣”,占地40公頃。 明翠閣雄踞高巖,俯瞰閩江,建筑群緊貼懸崖峭壁。攀繞而上,“五步一亭,十步一閣,廊腰漫回,蟾牙高啄”。亭榭樓-運匠心,畫廊石塔別具一格。從公路旁沿階拾級而登,進入“明翠勝境”山門。從大殿相連的接龍橋斜進,至螺旋亭,上達觀景臺,再過甬道入八角樓。置身懸崖,憑欄俯視,令人目眩。后山蜿蜒的石徑緊傍石壁,伸上山腰之間的高僧圓寂處,一片肅穆,古樹挺拔,枝葉繁茂……[詳細]
將口唐窯窯址
  將口唐窯窯址,位于福建省建陽市將口鎮將口村。分布在郭垅山和仙奶崗兩座山崗的東南坡,暴露窯具托座和青瓷殘器等,堆積層厚1至2米,范圍約1200平方米。該窯于1977年調查時發現。1985年,福建省博物館進行發掘,發現唐代龍窯基一座,出土遺物數百件。瓷器胎骨絕大多數細膩、純凈,少量夾砂或羼細砂。產品均為青瓷,施石灰釉,釉色以青綠、青黃色為主,也有少量青灰色。釉層普遍較厚,均勻溫潤。釉面流行細小而密集的冰裂紋。器表多數素面,少量裝飾花紋。制作方法普遍采用快輪成型,形制規范,品種比較豐富,器形有碗、盤、碟、盆、缽、執壺、甕、罐、燈盞、盤口壺等。不少產品形體碩大穩重,反映其嫻熟的造型工藝水平。裝燒方法采用托座疊燒。產品是在龍窯中焙燒。發掘的仙奶崗窯基,依山坡傾斜地勢建筑,殘長達52米,是目前國內已知唐……[詳細]
浦城梨嶺關
  浦城梨嶺關年代:唐座落地點:浦城縣九牧鎮九牧村該關位于浦城縣九牧鎮九牧村高步亭自然村。古時因山產梨,稱梨嶺;唐貞元初,林藻與其弟林蘊聯袂進京趕考,在嶺頭題下姓名,后兩兄弟均科舉及第,就稱為折桂嶺;又嶺有五顯廟,俗稱五顯嶺。關為南北走向,關墻殘長30米,高3-5米,下寬9米、上寬6.5米。關門殘高3.2米,厚6.5米,寬3米。在關南側頂部還發現營房遺址和石砌圓形泉水井一個,井深1.5米,直徑0.65米,泉水清澈可鑒,甘甜爽口。據當地老鄉回憶:關總長約80米。關門用片石砌成,頂為半圓拱狀,關樓南面書“全閩鎖鑰”,北面書“越閩砥柱”。民國22年(1933),建造江(山)浦(城)公路時被毀。梨嶺關規模宏大,關之四周,深坑危塹,林木周密,道路崎嶇,地勢崢嶸,山奇水秀,挺拔雄偉,堪稱“福建第一關”。在梨……[詳細]
建甌光孝寺
  建甌光孝寺建甌光孝寺----八閩著名佛寺之一,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甌市城南約1公里處。鐵獅山麓,建溪之濱,是福建省一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環境清幽,景致雅奇,名聞中外的十方大叢林的古剎大寺,是游覽、謨拜圣地。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陳武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唐稱“隆興”,北宋稱“景德”,“天寧”、“萬壽”,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改稱“報恩光孝禪寺”。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重建,嘉靖毀于火災,萬歷又重建,續后清康熙及光緒兩番增修,民國十四年亦曾維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歷史。光孝寺占地九十一畝。全寺縱長242.3米,橫寬161.2米,分三組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連接之東西兩側回廓,組成封閉式主體建筑群落;伽藍殿、祖師殿、法堂、禪堂、祖堂、藏經樓、方丈室、香積櫥、齋堂、……[詳細]
西山故居
  西山故居位于浦城縣仙陽鎮,時代為清代。該單位位于浦城縣仙陽鎮本街,為南宋理學家、參知政事(副宰相)真德秀(號西山)的故宅。宅坐北朝南,磚木混合結構。始建于宋嘉定十四(1221)年。清咸豐八(1858)年毀于火,光緒十四(1888)年重建。南北長66米,東西寬21米。總面積1221.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632.53平方米,庭院面積588.87平方米。四面圍墻,東、西、南三面墻外有流水溝繞護。中軸線依次為花墻、前庭院、門廳、天井、正廳、后院。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側有廂房、側門。側門上檻外分別額書“鸞飛”、“魚躍”等字,磚質,陰刻楷書。建筑內梁坊、瓜柱、斗拱以至瓦當均有精美雕飾。兩廳均為硬山頂,穿斗抬梁混合結構。前廳額枋有清代呂佩芬匾額“西山真先生舊宅”。1982、1984年進行維修,保存……[詳細]
武夷山閩贛古驛道
  武夷山閩贛古驛道與關隘位于武夷山市嵐谷鄉嶺陽村、洋莊鄉大安村、坑口村,年代為五代至南宋。簡介:由嶺陽關、分水關和溫林關古驛道與關隘組成。嶺陽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南宋,地處武夷山市嵐谷鄉嶺陽村地處閩贛交界處,接江西廣豐。分水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五代閩國,地處武夷山市洋莊鄉大安村地處閩贛交界處,接江西鉛山。溫林關古驛道與關隘,始建于南宋,地處武夷山市洋莊鄉坑口村閩贛交界,接江西鉛山。閩贛古驛道關隘遺址是研究萬里茶道線性文化遺產和武夷山古代交通、運輸、商業、關防、兵制、鋪驛制的重要實物資料。保護范圍:嶺陽關古驛道關隘:古驛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嶺陽關隘口:關墻兩側至山脊,南北各20米。溫林關古驛道:古驛道路肩外各延伸10米。溫林關隘口:關墻兩側至山脊,南北各20米。分水關隘口:關墻兩側至山脊外……[詳細]
白云禪寺
  白云禪寺位于白云巖的峰腰。九曲筏游時騁目北望,可以看到構筑在溪北白云巖的這座同名古寺廟。寺廟傍崖臨溪而建,形態猶如一座懸空廟。如要涉足廟中,則需通過星村大橋,順山路往東北而行五里后抵白云巖之麓,再拾級而登即可到達。白云禪寺原名白云庵,宋代學者呂祖謙曾在此結廬以學,后為道姑所據。明末清初,慈覺和尚游至此,將白云庵改建為寺廟。該寺巧借山巖筑寺,與山川大地為一體,遠望像靈峰峰腰間的一團白云。寺內有彌勒殿、三寶殿、觀音殿、祖師壇。各殿的后一半藏于巖洞中,前一半則利用山勢用杉木支架,宛如空中樓閣。在寺內南望九曲溪上游,道院洲盤亙中游。對面火焰峰秀拔挺立。俯視星村鎮屋宇樓臺,櫛比鱗次,風景獨好。自建廟祖師僧慈覺數傳到乾隆年間由僧捧日主持寺廟的近百年間,香火鼎盛,信善不絕。建寺至今的數百年間,歷經興毀。寺……[詳細]
迪口梅嶺江老魏烈士墓
  迪口梅嶺江老魏烈士墓位于迪口鎮下房村梅嶺自然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下房村梅嶺自然村平路下山西側山腰,坐東北朝西南,呈小“八”字型,碑高為0.6米,寬0.4米,墓兩側壁以方磚水泥筑砌,石碑上碑文豎式楷書“革命烈士江老魏墓”,立碑時間1953年12月重修,立碑單位建甌縣人民政府第六區公所。據當地老人介紹,江老魏生于1916年,1933年參加紅軍,曾轉戰古田等地,由于病重,1941年犧牲于梅嶺自然村,1953年被追認為烈士。該墓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發揮積極作用。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東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體(包括已水泥硬化為墓坪一部分的山路)為保護范圍呈不規則梯形;保護范圍西南邊長8.5米,西北邊……[詳細]
張山頭紅軍墓群
  張山頭紅軍墓群位于武夷山市洋莊鄉小漿村張山頭自然村,年代為1930年代。簡介:主要包括東坑頭片、瓦窯片、墓坪片三大片區。墓葬表面觀察均為土堆墓,平面呈長條狀,墓頂封土呈弧形,墓前干砌少量青薄磚(當地稱合子磚)或石塊作為封門,實為墓冢標志。遺址內存紅軍墓碑一方,風化巖石質,立于東坑頭山上。碑額正中陰刻五角星,五角星內有圓形文飾。碑體銘文共計7字,正中陰刻“紅軍墓”三字。右下角陰刻“三一年立”四字。墓群所葬的主要為閩浙贛蘇區紅軍官兵和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初步清理墓葬1343座,占地面積為約1000余畝,其中東坑頭山一號墓系紅軍醫院院長王日華同志墓。遺址內尚存閩北紅軍醫院、門診部、住院部、看守所、炮臺、戰壕等遺跡。保護范圍:東坑頭片:東至東坑頭田塝,南至古道,西至山頭排山脊,北至上丘盤山脊。墓坪片……[詳細]
城村古漢城遺址
  介 紹: 位于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發現于1958年,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 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墻,實測周長2896米,墻外除天然深谷和洼地外,一般都有墻壕遺跡。城門兩座,位于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探明大型建筑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臺、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詳細]
五夫朱子故里
  五夫朱子幫里位于武夷山市東南部,地處浦城、建陽、武夷山三縣(市)交接地帶的五夫鎮,距市區51公里距離度假區51公里處五夫鎮。五夫鎮自然環境幽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盛產白蓮、板栗、楊梅、香菇、田螺等。五夫鎮自古就有鄒魯淵源之稱,歷代名人輩出。至宋代已是鼎盛時期,名人學者云集,工商仕農極為繁榮,抗金名將劉子羽、吳介、吳遴在五夫降生;詞圣柳永以及他家“柳氏三杰”在五夫孕育;胡安國家族的胡氏五賢出自五夫;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從師就學,可謂“群英薈萃”。是重要歷史文化名鎮,境內遺址遺跡豐富,是武夷山武夷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屬于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景觀有二處:一是朱子故居--紫陽樓,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筑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二是興賢古街。古街由6個街坊組成,全長100……[詳細]
和平書院
  從開科取仕以來,和平出了137名進士,有進士之鄉的美譽,這與已有千年歷史的和平書院密切相關。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通往和平書院的青石板路,許許多多的和平學子就是通過這條路成就了功名。和平書院始創于后唐,創始人黃峭(871年-953年)。唐時,黃峭之父從河南到邵武做官時,發現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應證了和平風水好,十八歲考上進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時,黃峭最大的抱負就是“復唐”,在感到復唐無望時就棄官歸隱到和平,并創辦了和平書院。黃峭娶妻妾三房(上官氏、吳氏、鄭氏),并且每房都生了七個兒子,共計21個。在其八十大壽時,把21兒子召集起來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命令各房僅留長了盡孝送終,其他十八個兒子各得一匹馬與一斗瓜子金,并口占《遣子詩》贈別:“信馬登程往異方,任……[詳細]
建甌中共閩北臨委舊址
  中國共產黨閩北臨時委員會(簡稱閩北臨委),是閩北黨組織早期的領導機構,領導福州和閩北地區的革命斗爭。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大肆搜捕和-共產黨人與革命群眾,-籠罩全國,大革命運動處于低潮。閩北的形勢與全國一樣,工農運動遭到了摧殘,黨的組織被迫轉入地下。鑒于福建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1927年7月,中共中央派陳昭禮到福建工作,恢復與發展福建的工農運動。月底,陳昭禮偕徐履峻一行抵達崇安,建立了中共崇安特別支部。8月,抵達建甌,與葛越溪、季永綏等人接上關系,在陳昭禮的主持下,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閩省暫時劃分為閩南、閩北兩區”的指示,成立了閩北臨委,直屬中央領導,書記陳昭禮。稍后,又成立了閩北臨委福州辦事處,閩北、閩南兩臨委根據中央的指示,合并成立福建臨時省委。閩北臨委的負責……[詳細]
麻沙蔡氏大宗祠
  蔡氏大宗祠建陽蔡氏梓里,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它坐落在麻沙鎮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座古建筑。二00三年進行全面翻修。宗祠大門保持原有的磚砌古門,書匾蔡氏大宗祠,大門兩邊紅墻上浮嵌鈦金鍍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書有功而御書的西山、廬峰巨字。用細石砌成的石階直通九賢堂。正中建大紅色的龕樓,內放蔡氏九賢雕像,兩邊桂木制柱聯曰:圖衍九疇,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賢相繼;書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遞承。九賢堂的兩壁高懸四個匾額曰:紫陽羽翼、學闡圖疇、閩學干城、家傳心學。左右還懸掛十幅掛聯,內容是理宗皇帝贊九儒;歷代各臣贊九儒蔡氏九儒遺言。從可以處磚門進入濟陰堂,正中建大紅色的大龕樓,中央放入閩始祖爐公的木雕像。兩壁懸掛16幅古代名祖畫像,讓裔孫瞻仰祖先的功德。宗祠雖是改造……[詳細]
35、寶嚴寺
寶嚴寺
  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新建路,北倚古城墻與富屯溪,是閩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嘉靖《邵武府志》載:寶嚴寺始建于唐大順元年(890年),當時名為“興會寺”。五代后梁貞明元年(915年)改名“再興寺”。后梁龍德元年(921年)改名“太平興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寶嚴寺”。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與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兩度重建。大殿大梁上尚有“旨大明嘉靖拾貳年癸已歲貳月貳拾貳日已卯吉時重新鼎建”和“上祝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題記。寶嚴寺造型別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雙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5間,計400平方米。斗拱呈蓮花拱托,全部采用拼合梁袱,柱頭輔作用直昂,外檐補間斗拱里轉用上昂。梁袱、斗拱上彩繪人物、龍鳳、花草圖案仍清晰艷麗,是明代名畫家嚴宗儒、上官……[詳細]
水源錢團王守仁、王仁臣烈士合葬墓
  水源錢團王守仁、王仁臣烈士合葬墓位于水源鄉錢團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水源鄉錢團村北側后山林的半山坡之上,坐西北朝東南,長8.5米,寬8米,面積68平方米。平面呈“鳳字形”,墓緣及墓坪均用水泥刷成,墓緣呈六柱五間五層式,正中嵌砂質巖石碑一塊,行書陰刻“三野十兵團戰士山東籍于一九五零年二月十九日光榮犧牲,中國人民解軍烈士王仁臣、王守仁之墓,建甌縣人民委員會,團結大隊管理委員會,公元一九六六年十月一日”,碑前砌半月形供臺。該墓對加強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積極意義。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西北朝東南,以172.15平方米的墓葬本體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東南邊長15.0米,西南邊長14.3米,西北邊長12.5米,東北邊長11.4……[詳細]
迪口徐坑蕭海清、陳嶼泰、孫樹一烈士合葬墓
  迪口徐坑蕭海清、陳嶼泰、孫樹一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鎮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西面約2千米遠的建甌至迪口鎮公路旁,1953年12月重修,坐偏西南朝偏東北,長7.5米,寬6米,高6米,朝向公路一側,從左至右分立革命烈士蕭海清、陳嶼泰、孫樹一的合葬墓碑,墓丘頂刷水泥,墓用片石壘砌,左側二級墓坪旁山腰種植數十年的楓樹。三位烈士為土地改革時期被當地土匪殺害的國家土改干部。該烈士墓對開展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積極意義。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偏西南朝偏東北,以63.92平方米的墓葬本體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偏東北邊長7.4米,偏東南邊長9.7米,偏西南邊長6.1米,偏西北邊長9.2米。建設控制地……[詳細]
王臺革命舊址群
  王臺革命舊址群位于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王臺村、上溪口村、溪后村,年代為1933-1935年。簡介:包括王臺談判舊址(八角樓)、中央蘇區閩贛省委常委開會舊址(珠寶庵)、溪口蘇維埃革命委員會舊址和東方軍野戰醫院舊址(黃氏宗祠)四個部分。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第三軍團(東方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和藤代遠政委的率領下解放了王臺鎮,并將司令部設在王臺鎮上大廟(今王臺糧站),將野戰醫院設在黃氏宗祠。1933年9月,東方軍在王臺八角樓同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談判,停止軍事行動,推動第十九路軍發動反對蔣介石的“福建事變”,促成了“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成立。1935年3月,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在珠寶庵召開省委常委會,研究向閩南挺進、與當地的黨組織取得聯系等行動計劃。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同時,東方軍在王臺鎮……[詳細]
迪口西坑游章華、游仲銘、游嚇生烈士合葬墓
  迪口西坑游章華、游仲銘、游嚇生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鎮西坑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西坑村西北側300米處,坐東北向西南,長6.8米,寬7米,面積47.6平方米。整體呈“鳳”字型,墓丘壁以水泥筑砌,墓前立三個石碑,自左向右分立陰刻游章華烈士、游仲銘烈士及游嚇生烈士墓碑,墓碑均高約0.87米,寬約0.4米,立碑單位建甌縣人民政府第六區公所,立碑時間1953年12月。該烈士墓對開展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弘揚革命傳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東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體為保護范圍呈不規則梯形;保護范圍西南邊長4.1米,西北邊長5.4米,東北邊長7.4米,東南邊長計7.0米。建設控制地帶:建控地帶以保……[詳細]
寶嚴寺大殿
  寶嚴寺大殿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新建路6號。大殿建于唐大順元年(890年),始名“興會寺”。五代梁龍德元年(921年)易名“再興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寶嚴寺”。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兩度重修。原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經堂、方丈室、僧舍、花圃等建筑。現僅存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木構,重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5間,通高18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殿內立柱36根,明間四金柱的蓮花石礎為唐、宋遺物。梁上楷書“大明嘉靖拾貳年癸巳歲貳月貳拾貳日己卯吉時重新鼎建”和“上祝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題記。金柱間梁栿和額枋上均置扁形普柏枋。梁栿彩繪人物、花卉、龍鳳紋飾,至今色彩艷麗,畫面清晰,是明代當地畫家嚴宗儒、上官伯達手跡。該寺是研究閩北古代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久精品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熟女作爱一区二区视频 | 日本亚洲精品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高清观看你懂得 |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观看 |